介绍美国城市化的几个数据兼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和发展问题
——约有75%的美国人生活在大约占5%的土地上。
——至少70%的人生活在被称为都市的地方。
——约1亿美国人口生活在都市的“郊区”。
——最大的19个大都会地区容纳的人口达8000万。
——55%的人生活在沿海岸线60英里(96.6公里)以内的地方。
——美国有县政府3000余个,市政府约2万个。
(资料来源:中央情报局网站。)
这里请注意,这些美国的资料具有普遍性,全世界所有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其人口分布都具有类似特征,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平原地带和沿海地带。
美国中小城市的功能属性,一般依次有:
1、 大城市卫星城,主要用于居住。
2、 退休人员养老地。大城市中心区的主要功能是用作经济活动的场所,是年轻时候打拼赚钱的地方,如果用于养老,那就太不合理了,既是资源浪费,住的人也不舒服不合算。所以美国的退休人员很少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区,大多是到远离大城市的环境优雅,生活安宁,交通便利,住房宽敞,生活费用较低的小城镇养老,安度晚年,这些城镇居民也就由这些老年人和为他们提供服务业的人员组成。而上海60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大多挤在内环线内,忍受着狭小的住房、昂贵的物价、恶劣的空气、喧嚣的环境,忍受出门难、看病难、洗澡难、买菜难,孤单寂寞,苦渡余生。
3、 特种经济城,居民从事如旅游服务,矿业,名优特产生产等。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小镇。
4、 工业园区。一个几千人甚至少到几百人的工厂就可能形成一个城镇。
5、 大学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中国现在的城乡隔离制度,和所谓的中小城镇建设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农民禁锢于土地作为主要目的之一的荒谬性。
现在的政策不但不是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反而是一心一意地阻止城市化,阻止人口向城市流动,向大城市流动,同时也阻止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事实上,在不合理制度和政策的禁锢和误导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举步维艰,基本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华民族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正遭到彻底的阻碍和破坏。
有些专家宣称要走出一条新路,对这些成功的经验强行排斥,不知道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和人民的成功实践是不是还比不上他们几个人的凭空想象、纸上谈兵。真是大言不惭,这种江湖术士式的专家只会祸国殃民。
下面以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上海为例来加以说明。
上海直辖市管辖总面积58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共9个区,根据地段,分为四个档次:
第一档次:黄浦、静安, 属于绝对的上只角;
第二档次:徐汇、卢湾、长宁,属于相对上只角;
第三档次:虹口、普陀, 属于相对下只角;
最低档次:闸北、杨浦区,属于绝对的下只角,被人看不起的。
现在的浦东新区大概属于第二档次,和徐汇、卢湾、长宁同等。
上海人的地段意识极其强烈,这是由殖民主义者的无耻压迫造成的,这里先大致介绍一下:
过去,闸北区、杨浦区的女人如果能够嫁入黄浦、静安,那真是莫大的荣幸,哪怕对方是个黄浦静安的瘪三,至少也有一个虚名,全家都会感到得意和光彩。就像上等的黄浦区静安区女人如果能够嫁给外国人,就等于获得新生,是一样的感觉。
而闸北的男人基本是不可能娶到黄浦区或者静安区的女人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严格和清晰。闸北区走出来的人在上海基本被看成是垃圾瘪三。
这一切,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政策造成的,是一种几乎所有的殖民地都有的变态情形。黄浦、静安过去属于英租界和法租界,是租界的中心区,只有外国人才能享受到主人的地位;徐汇、卢湾等地则是高等华人的集中地;虹口是日租界,时间较后,地方较偏,所以主要是普通良民;而闸北、杨浦基本是棚户区,特别是闸北,是最低等的盲流苦力居住的地方。
这种情形在传说中的“解放”后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反而得到全盘继承和发扬光大。“新社会”的先进代表,都以居住在当年洋人居住的地方为荣,并同时继承了当年洋人造成的优越地位。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号称是解放了,其实地位还是一样。当年侵略者占据的中心地带如外滩,由于洋房集中,被当成是上海的标志。全国有很多城市受到过这种屈辱,这些大城市也同样有洋房集中的租界,比如汉口,天津,青岛,哈尔滨,广州、厦门等等,但只有上海人将这些洋房和租界当成是炫耀的标志,当成是一种光荣和美丽,当成是一种值得自豪的文化传统,当成先进文化的代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外滩,全世界都知道外滩,而外滩正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代表了中国人的耻辱,但是“解放”后却成了上海的象征。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象征到底代表了什么含义?是说明上海这块土地曾经留下的“高贵民族”的印记,还是代表上海曾经蒙受的“先进文化”的阳光雨露的滋润?在下从懂事时候起,就觉得无法理解,实在想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心理。
下面回归正题:
上海中心9区(不含浦东新区),面积290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已经完全饱和。
浦东新区主要是原来的川沙县,面积523平方公里,约是上海的2倍,人口170万,约是上海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人口密度只有上海的八分之一!
其他地方人口就更加稀少了。比如原嘉定县,面积45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万,人口密度只有上海的二十分之一。其他县也大致如此。
这些县和上海比,区位优势其实是差不多的,如果能够平等发展,自由发挥,而不是事事要由上海当局恩准,被捏着脖子的话,这些县基本都可以达到和上海差不多的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也可以大大提高。关于这一点,实在想不出否定的理由。
那样的话,今天整个上海地区的范围就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区,容纳的人口、经济的水平也可以翻几番,现在整个上海直辖市地区总人口2000万不到,但是发展的潜力完全可以达到6000万以上。上海老城区的人口也早就可以大大疏散了,生活质量也可以大改善,经济发展也早就可以上新台阶,产业升级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管死不死活不活,都要挤到中心城区。
如果这样的话,也意味内地可以减少4000万的农民,相当于一个江西省的人口,意味这些农民造成的土地占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可以消除。而集中到上海地区后,其生活水平则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成为有用的人力资源,其造成的污染也可以集中处理。他们的孩子可以受到集中的教育,原来办一所山区小学,只能有几十个孩子,孩子们上学还要走很远的山路,教学条件也极其恶劣,就算有钱也不可能搞好,因为效益太差了,而现在城市一所小学就可以容纳上千的孩子,教学条件也可以大大改善,这就是经济规模效应。所以这是利国利民利地方,大家说是不是。
也许有人要说,上海现在就是缺水城市,增加那么多人口,城市怎么承担得了阿?问得好!4000万人口,生活在长江上游的话,就不耗水了吗?上海在长江口,所谓缺水并不是没有水,而是供水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还有水污染对水资源的破坏也是重要原因。人口集中起来,原来分布各处的污染自然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而集中地的污染又可以集中治理,治理费用将大大降低。建设供水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有规模效应,用的人越多,费用越便宜,效率越高,会更加经济合理,自来水是天然垄断行业,从来都是稳赚钱的,搞成亏损,那是没有天理。
其他的公共设施和城市资源也是如此。人们来到城市,动一动都是花钱的,多一个人就意味多一个消费者,多一个客户。这样才是正面的看法,才是良性循环。你把人看成是负担,我把人看成是客户,观念不同,自然看法不同。孰对孰错,前面已经说了,这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经过普遍实践后的成功经验。当年内地文革,大量人口涌入香港,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结果是造成了负担呢?还是造就了繁荣,事实俱在。内地的城市资源再不足,总比香港好吧,香港可以搞好,你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天理何在?
所以,所谓现代化,从经济层面来说,必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各产业必定要逐步从分散竞争过渡到产业集中,形成规模优势;而城市化也必定是大城市不断扩大,形成人口集中,大多数人口集中到少数的大城市里面,而不是分散于所谓的中小城市。这样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符合规模效益,大家说是不是。
而现在当局对人口集中的恐惧和人为限制,其实是管理上无能的表现。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具备管理好大城市的能力,近60年的执政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所制造出来的理由什么城市不堪重负、大城市病等等都是欺骗外行人呢?1000万人的城市不堪重负,100万人的城市同样不堪重负。在现有体制下面,没有哪个城市不是不堪重负的,这难道不奇怪吗?是真的不堪重负,还是违背了经济规律的无能和专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