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全国县级以上地名汉化方案(附部分名称调整)之东北三省</P>
<P>本方案中的非汉式地名的调整,新名称总体上有三个来源:第一,历史地名;第二,意译;第三,音译调整。最终方案选择时,三种来源的优先级依次递减。对结果的要求不论其来源如何,只要调整后的名称从汉语字面上能讲得通就算达到目标,并不强求一定要有完整的汉语意思来源。</P>
<P>另外,本方案中对部分来源于汉语,但是现名称有调整必要的地名也提出了更名方案,在方案中都有说明,不在单独列出。</P>
<P>为叙述简练,本方案行文中对自治县和县一律以“县”统称之,并不表示笔者对当地是否应当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意见。</P>
<P>方案中各地的排序以中国国家统计局行政区划代码顺序为准。</P>
<P>辽宁省
朝阳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利州县
说明:历史地名。本县辽朝时属中京道,统和四年(982年)置阜俗县,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另外,当时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富庶县。金朝时属北京路利州。元朝时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明朝初属大宁都指挥使司的营州中卫地,永乐年间弃大宁后并入诺音卫,此地遂为蒙古兀良哈部所据,成为半独立的藩部,处于明朝与鞑靼之间,有明一代时叛时服。</P>
<P>吉林省
松原市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松南县
说明:意译地名。郭尔罗斯为蒙古语,作为一个词组可分解为“郭尔”和“罗斯”两个单词。蒙古语“郭尔”标准音应译作“高乐”或“郭勒”,汉语意思为河;蒙古语“罗斯”标准音应译作“乌斯”,汉语意思为“水”。郭尔罗斯,可直译为“河水”。此处的河即指松花江。在蒙古语中,有时江与河用词没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汉语中,黄河不称江而叫河,也就是一种习惯而已,所以郭尔罗斯也可以译为“江河”。在蒙古语中“前”与“南”为同一词,前郭尔罗斯旗,简称前郭旗,即南郭尔罗斯旗,所以清代亦称南公旗,即出于此。因此前郭尔罗斯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江南”。因“江南”一词太过泛泛,而此处的江又是指松花江,因此“松花江之南”的意思,意译为“松南”。</P>
<P>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方案一:滨江市
说明:历史地名。哈尔滨地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一说“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再有一说来源于“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又有一说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还有一说“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莫衷一是,且鲜有可采纳者。
从历史情况看,此地曾经称为滨江市。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在俄国人控制的铁路沿线区内,改“松花江镇”为“哈尔滨市”。在紧邻俄国人控制区的中国控制区,1905年10月清政府批准在道外(傅家店)设立“滨江关道”,1906年第一任道台杜学瀛上任。1907年,吉林将军达桂奏设厅治,设立“滨江厅同知”。同年末,滨江厅知事何厚琦改“傅家店”为“傅家甸”。1913年1月8日,滨江厅改为滨江县。1929年5月,建立滨江市。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第二年,将滨江市、松浦市并入哈市。自此,在日本控制下,“哈尔滨”的名称一统这一地方,一直到如今。所以,重新采用此地的历史地名“滨江市”历史依据充分,而且“滨江市”的名称使得“滨城”这一别称具有继续使用的充分依据。
方案二:松滨市
说明:历史地名的改善。“滨江”依次似乎有些泛泛,缺乏地方特色,因此在保持“滨江”含义不变的前提下,以此地滨临的是松花江,改称为松滨市。此名称对“滨城”别称继续使用的支持具有和方案一同样的优点,而且地方特色较方案一更明显。 </P>
<P> 松北区:松浦区
说明:汉语地名调整,历史地名,现实境内地名。
清初,哈尔滨地区以松花江为界,江南、江北分属两个将军管辖。江北属黑龙江将军辖。康熙年间(1662——1723年), 在今松北镇丰收村双口面地域设置了水师营及许多官庄。道光三十年(1850年),现松浦镇一带有马姓人氏摆渡,故此得名马家船口。1920年,松浦镇(马家船口)已形成街道,设马家船口市政局,初属黑龙江省呼兰县辖,1925年改设松浦市政处。当时设想以马家船口为中心,向北扩展为大松浦市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强化殖民统治,推行所谓大哈尔滨计划,撤销了松浦市政处,划由哈尔滨特别市市辖。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市,江北地区获得解放。此后几经变革,江北村镇已成规模,但分属不一。1946年设松浦区,前进乡(今松北镇)归松浦区辖;万宝为肇东县的十二区。1958年成立松浦公社,属道外区辖。1956年改万宝乡,1960年建万宝公社,1972年划归道外区管辖。 到1972年,江北地区的松浦、万宝和前进(今松北镇)才统归道外区辖,1983年松浦和万宝由人民公社过度为乡。1985年后,陆续撤乡建镇,即现在的松浦镇、万宝镇和松北镇(原前进乡),仍归哈尔滨市道外区所辖。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以原道外区一部和呼兰县一部合并设立哈尔滨市松北区,松北区人民政府驻松北镇松北一路。
而且现松北区下属有松浦街道。
综上,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的以境内一地取名,本区改称为松浦区均有充分依据。</P>
<P> 呼兰区:兰河区
说明:音译调整,现实境内地名。呼兰地名是以地濒呼兰河而得名。“呼兰”是满语,为“烟筒”之意。清初在呼兰河设置了八处卡伦,此地便是其中之一,后设治时,取呼兰为名,沿用至今。“呼兰”字面汉语无法讲通,与原名称同样以境内呼兰河,改以“兰河”称之。</P>
<P> 阿城区:金河区
说明:意译。唐朝时,此地为渤海国鄚颉府鄚州奥喜县。阿城地名,是“阿勒楚喀城”的简称。此地在辽末时,女真族完颜部居住在海古勒水(阿什河支流海沟水),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金帝国。金代阿什河称安出虎水。金代前期首都——上京会宁府遗址在本县境内,俗称白城遗址。金代时此地属上京会宁府地。在本县沿革中出现的“安车骨”、“安出虎”以及“阿勒楚喀”均为满语,即“黄金”的意思。清雍正三年(1725年)于此筑城后,便称之为阿勒楚喀城,后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设县治时,遂取名为阿城,沿用至今。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73号)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城区人民政府驻民权大街。
从早于金代的渤海国即已经出现显然来自于音译的“奥喜”县来看,后来金代的“安出虎”水、清代的“阿勒楚喀”城、现在的“阿什”河,其实都是同一个词,应当是女真语、满语对靺鞨语或其他更早的地方民族语言词汇的沿袭继承,而并非出现晚的多的女真语或满语词汇。
以阿什河的意译,称为金河区。</P>
<P> 巴彦县:丰饶县
说明:意译。该地巴彦之称是取于旧名巴彦苏苏。“巴彦”蒙语、满语均为“富饶”的意思。“苏苏”为满语“屋子”的意思。另一种解释为“巴彦苏苏”为蒙语“富饶村庄”“丰富之水”的意思。以“丰富”、“富饶”之意,称为丰饶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1:28:58编辑过]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09-06-07 15: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