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66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5):顺德府〔邢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2-01
<P>邢台 冲,繁,难。倚。西:封山。野河出西北马岭口,淤。今自内丘入,会稻畦、浆水、路罗三川为洪河。北有达活河,合沙应河。又有百泉河,右会七里河。西:黄村巡司。有龙冈驿。铁路。</P>
<P>沙河 冲。府南三十五里。沙河自河南武安入,会邢台之洪河。右出支津,迳城南而东,纳西狼沟水,其东即东狼沟。县驿一。铁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15:09:42编辑过]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8-19 17:3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01

邢台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同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 ,墨守成规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公元前372年 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 属巨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广平郡、世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主顺德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因明制。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1914年设大名道,辖区属之。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各县均直隶于省。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冀南道,不处改顺德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史载,西周时天子分封诸侯,“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邢侯曾在今邢台县浆水村附近筑台,古人李攀龙有《登邢台诗》:“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邢台之为地名,即源于此。

  历史上,邢台的名字很多。战国初,这里是赵襄子的封地,故名襄国,隋唐五代名龙冈。宋宣和三年(公元112年)改名邢台,沿袭至今。邢台又通称顺德府,顺德府一名源于元代。金、元之际,我国北方经济萧条,元世祖忽必烈根据邢台人刘秉忠的建议,遣“良吏”治理,“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公元一二六二年,“升邢为顺德府”,因顺德府府衙设在邢台县城内,故二名通常混一。

  邢台在历史上曾两次建都。秦末农民大起义,六国旧贵族张耳建立赵国,都城设在信都,即今邢台。魏晋南北朝时,羯族人石勒统一北方,于公元三一九年,建立后赵王国,设都在襄国。石勒及其子石虎在襄国大修宫阙馆舍,其名殿有建德殿、崇训宫、太武殿等数十处,“皆漆瓦金档,银楹金柱,珠帘穷银玉”。今邢台城郭,相传即为石勒所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01
沙河市,顾名思义,境内有河多沙,因曰沙河。翻阅有关史籍地志,果然如此。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沙河县西“汤山有泉,可愈疾,为天下最”。郦道元注《水经》说:“湡水出汤山”。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则说得更明确:“沙河一名湡水,绕经城南,东入广平府界。”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沙河县名的来历。   沙河什么时候建县?历史沿革怎样?还要从秦朝说起。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他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废分封,设郡县”,于现在的邢台创立了一个信都县,当时沙河一带属信都县管辖。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霸王项羽,把信都县改名襄国,沙河地方也随着隶属襄国县治下。   沙河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是在六世纪的隋朝初期。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南朝最后一个统治者陈后主,疆域扩大,开始对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进行改革,把襄国县改名龙冈,并于此设立邢州。可是六年以后,隋朝政府又感到“州县合一,统不便”,于是在公元五九六年,将龙冈县南半部分出来,增置了一个县,取名沙河。沙河为县,由此而始。   公元六一八年,唐高祖李渊夺得政权,整顿地方行政机构,把沙河县提升一级,原地设立温州。但温州的建置,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公元六二一年,又撤销温州,恢复了沙河县。  沙河地方,滨临古河湡水,处于邢、洛二州之间。公元六二二年,李世民率唐朝政府军,曾与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黑闼在沙河县鏖战数夜。公元七五九年春天,“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史思明,被唐军打败,退至沙河大肆抢掠。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沙河县在封建社会屡遭兵燹的历史事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02

南和 繁,疲。府东南四十里。西:百泉河自邢台入。沙河支津亦自其县入,合东狼沟。其正渠曰乾河。又东洺河、刘垒河,自鸡泽入。有驿。铁路。

平乡疲,难。府东八十里。东:滏阳河自鸡泽入。西:刘垒河自南和入。县驿一。

广宗 疲。府东百二十里。漳河故道二,康熙二十六年溢,知县吴存礼增筑东西堤万九千馀丈。县驿一。

钜鹿疲,难。府东百十里。钜鹿薮即大陆泽。滏阳河自任入。老漳河,康熙中徙,废。县驿一。

唐山简。府东北八十里。有宣务山。泜河、李阳河、柳林河,并自内丘入。有驿。

内丘冲。府北六十里。鹊山一曰龙腾山,龙腾水出焉,汇西山九龙水,东流为柳林河。其西麓姑脑,泜河南源出焉,错出复入,其泜河第二川、第三川合为野河。有中丘驿。铁路。

任 简。府东北四十里。滏阳河自平乡入。有大陆泽,纳九河八水,东溢为鸡爪河来会。泽旧亘钜鹿、隆平、宁晋境,滹、漳、滏凑焉。今滹北,漳南,滏亦东徙。大陆在任者南泊,即张家泊,在宁晋者北泊,即宁晋泊。县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04

南和县自公元前202年建置,北齐更名嘉禾,北宋曾称澧州,元代初名和阳,不久复名南和县。隶属巨鹿郡、魏郡、广平郡、名州、邢州、信德府、顺德府。1949年划入邢台专区,并先后归邯郸专区、巨鹿县、任县治,1962年复置,改属邢台专区。1970年改为邢台地区辖,1993年邢台地市合并后归邢台市辖至今。

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有郡县的称呼,但没有成为定制,所以说:“郡县之设,肇自嬴秦。”秦朝设立郡县时,南和一带是赤县的地方。

  汉朝一开始就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很重视。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萧何到咸阳收集了秦朝丞相府的全部图籍、文书等档案资料后,向汉高祖刘邦提出“籍黎民治天下”的建议。于是,汉朝政府便在建国第一年,对大部分地方行政区进行调整。南和县就是在这时候建立的。

  南和县名的来历,据刘熙《释名》一书说:“郡国之名,取号四方,县邑之名亦如之”,是按县治所在地的山川或河流位置命名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湡水在其南者,和城是也”。因为当时有两个和城,为了与北边的和城有所区别,就定名南和。南和县名因此而得。

  自从西汉初年建立南和县以后,历经东汉、西晋数百年,县名和范围基本未变。到了北魏孝明帝时,由于胡太后专权,为了扩大她在地方上的势力,于公元五二七年,把原属广平郡的襄国、任县、南和三邑划出来,另建了一个北广平郡,郡的首府就设在南和。北朝后朝,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权,在历史上只不过二十三年。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也曾把南和县从北广平郡分出来,单独建了个南和郡,而不久又“废郡为县”。据《册府元龟》记载,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派兵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后“户口滋多,版图扩大”,为了适应这个新形势,于第二年割洺州所属的龙冈、沙河、平乡、唐山、任县、南和县,增置一个邢州,南和从此成为邢州的属县。公元六一八年,唐高祖李渊也开始“析置州县”,把南和晋升一级,建为和州。不过和州存在的时间不长,二年后又撤销州治,恢复了南和县。宋朝到了徽宗赵佶时,地方政区变动较大。公元一一二二年,邢州改名信德府,南和县因有澧水过境,一度更名澧川,属信德府统领。公元一二六五年,元朝政府为了扩大派在地方行政机构中监视汉族官吏的“达鲁花赤”的权力,对一些州县再次进行合并,南和被并入沙河境内,属顺德路管辖。

  南和县在元朝末年还曾改名和阳。据《榖梁传》说:“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因南和城在古湡水北岸,故名和阳。此后,明、清两朝,南和一直为顺德府所辖九县之一。

平乡一带,很早以前就被军事家视为“一方要冲”。《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平乡县“左舒右缩,广衍坦荡,滏水绵亘境上,沙洺下达河海”。《畿辅通志》说它:“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山右之通衢”。在地理上占有重要位置。

  平乡地方“建邑已久”。在我国春秋时期,这里称为?地。公元前四三二年,赵襄了把?地纳入他的控制范围,筑起了一个城,名叫?邑。后来由于?邑城南迁,就给它加上一个南字,称为南?。

  秦朝时,南?虽是巨鹿属地,但它是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公元前二O七年,项羽引兵渡河,打败秦将章邯,促使胡亥王朝迅速灭亡的“巨鹿大战”,就发生在这里。

  汉桓帝刘志,是个喜欢炫耀“升平盛世”的封建统治者。在他做皇帝期间,不仅将年号换成“建和”、“和平”等字眼,就连一些他认为“不祥”的地名,也严令加以更改。公元一五O年,南?改建为县,取“安静”之意,更名叫廮陶。

  说到廮陶,想起了《尚有录》中记载的一位历史人物- 时苗。时苗字德胄,汉献帝建安十八年,他做了寿春令,看到曹操“专权朝政,蓄谋篡汉”,非常气愤,一怒之下,弃官归家,回到廮陶县太平乡,隐居不仕。这“太平乡”,就是现在的平乡这地方。

  太平乡原是廮陶县下属行政区域。公元二三七年,这一带洪水漫溢,县城被冲坏后,魏明帝曹叡采纳了“城可择地而徙”的建议。在洪水后第二年,即公元二三八年,廮陶城迁移到磁平乡,并把太平乡的“太”字去掉,改称平乡县。平乡之名,由此而始。

  平乡县建立后,经过西晋、北魏和隋朝,未有大的变动。到了公元六一八年,李渊做了唐朝皇帝,在调整地方政区时,把平乡县提升一级,改置为封州。但时间不长,二年后又撤销封州,仍称平乡县,为邢州属邑。

  宋朝时,平乡县又有一次变动。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公元一O七三年,宋神宗赵项“废併天下州县”,把平乡降低为镇,隶属巨鹿管辖。直到公元一O八六年,宋哲宗赵煦才再次复置平乡县。经金、元、明、清四朝,平乡县沿袭至今。

在西汉时期,广宗还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东汉人应劭著《风俗通义》说,巨鹿郡有个因此处“堂水之阳而得名”的堂阳县,广宗那时是堂阳县的地方。

  广宗一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公元七六年,汉章帝刘炟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开始执行调整各级行政区的计划,析“堂阳地”另置了一个县,取“以广先地基业”之义,名叫广宗。

  广宗在汉魏两晋时,不仅立县设郡,还曾建过广宗国。公元七三年,刚满十五岁的汉和帝刘肇,就封他的小弟弟刘万岁为广宗王,广宗成为侯国。可是广宗王寿命不长,正月受封九月就死了,广宗国也随着被废除。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认为“广宗”二字颇有“兴汉‘之意,就把广宗又改为堂阳县,归广平郡管辖。公元二六五年,司马氏建立晋朝后,再次将堂阳县更名为广宗,成了安平国的属邑。公元三一九年,后赵石勒定都襄国,在广宗设立建兴郡,使这个地方很长时间郡、县并存。

  广宗县名的更改变化,还同封建社会维护宗法尊严的“避讳”制度有着直接关系。隋朝进,因为隋炀帝名叫杨广,广字就成为禁字,于是便于公元六O一年,把广宗改为宗城县。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温,于公元九O七年做了后梁皇帝。因他父亲名叫朱诚,“诚”同音的字就一律禁用。宗城县就这样又被改为广宗。五代时期,广宗一带曾设置洺水县,但不久仍复旧名。北宋中期,广宗县一度併入平乡,属大名府。而后,到公元一二一三年,元太祖铁木真派皇子察合台攻占了金朝的邢、洺二州地,重新建立起广宗县,其名沿用至今。

巨鹿,这是个古老的名字。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多少朝代都曾以“巨鹿”之名赐给功臣宿将作为封爵谥号,而现在也还有不少城市保留着“巨鹿路”、“巨鹿道”等街巷名称,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巨鹿”原本为“大麓”,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它记载:“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这地方。古时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战国末年,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把“大麓”写作“巨鹿”,这就是巨鹿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巨鹿是邢国的属地。公元前六三五年,卫文公攻灭邢侯,巨鹿成为卫国的属地。战国时期,巨鹿为赵国属邑。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置巨鹿郡。巨鹿从此开始成为郡的首府。

  巨鹿自古为军家争战之地。公元前二O八年,霸王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将章邯,摧毁秦军主力,促使了秦朝的迅速灭亡。秦亡以后,楚汉相争,结果刘邦成为胜利者,做了汉朝皇帝,于公元前二O四年,在巨鹿郡治东北边,建了一个南县,隶属巨鹿郡。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巨鹿人张角以“太平清领道”为掩护,发动农民大起义,巨鹿成为黄巾起义的策源地。此后,晋朝曾把南?县并入任县。石勒建立了后赵王朝,又把南?恢复起来。到了公元三八九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改南?旧地为巨鹿县,归赵郡管辖。从此巨鹿郡与巨鹿县,成为异地而同名的两级地方行政区。

  公元五八六年,隋朝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巨鹿县扩大范围,改归邢州统领。唐朝初期,曾一度在巨鹿设置一个起州,但终因隶属不便,又废州复县。

  宋、元两朝,巨鹿县先属信德府,后属顺德路。清代巨鹿县名未变,民国为顺德府九县之一。

隆尧,是建国前夕隆平和尧山二县合并以后的名字,它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虽然时间不长,但要讲两地原来的历史沿革,也是各有渊源的。

  隆平这地方,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晋国,后属赵国。秦朝为邯郸、巨鹿二郡之地。西汉初年,刘邦做了皇帝,在这里建了一个县,按地理形势取名叫广阿县。东汉以后魏晋各朝,都把广阿县省并撤消。在石勒建立的后赵王朝,虽保留了广阿之名,但始终没有正式在此设置机构。北魏孝文帝于公元四八八年复置广阿县,以后魏孝明帝元诩,又在广阿县设置殷州,使广阿成为州县两级首府。公元六O一年,隋朝政府根据上古帝王虞舜曾封其第象于此地,把广阿县改名为象城县。唐玄宗李隆基时,因县境内有大唐帝陵,于公元七四二年,改象城为昭庆县。北宋初期,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出兵讨伐太原的北汉国。他北伐路过大名时,有个名叫宋捷的主薄跪在道旁迎驾,当宋太宗问过姓名后大喜说:“宋捷,宋师必捷也”并当场封了官。接着这个咬文嚼字的太宗皇帝来到昭庆县,他见这一带缓缓高起,“四无山阜,旷野平衍,”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隆平。隆平县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尧山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属邑,名叫柏人。西汉初年建立了柏人县。北魏王朝从政治需要出发,为表“仁政”,把柏人改为柏仁。公元六一八年,唐朝政府曾将东龙州设在柏仁县,到唐玄宗时,又据唐尧曾经受封此地,且有尧山在境,于公元七四二年,改名为尧山县。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大举南侵,占领了开封以北州县,尧山地方也沦为金朝统治之下。金太宗完颜晟在调整州县时,因他父亲,名叫宗尧,为了避讳,把尧山县改为唐山县。尔后,直到一九二五年才恢复尧山县名。一九四七年,尧山、隆平两县合并为隆尧县。

以论事详备而著称的《日知录》说:“古以来,划疆分邑,必相比附,天下皆然”。内邱县作为一级行政区而沿袭至今,也是有其来由的。

  秦代前,内邱曾“三易其主”,做过四国的领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朝,把周公的儿子封为邢侯,此处属邢国。卫国卫文公时,攻灭邢国,改属卫。公元前五九八年,晋景公夺得卫国北部地方,该地又被纳入晋国疆城。而后,由于晋国“六卿争权”,内部大乱,公元前四五三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此地成为赵国属地。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郡县时,属信都县地。西汉末年,正式建县,因“西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取名中丘县,先属恒山郡,后属常山郡。

  西晋中期,民户逐渐发展,公元二八五年,晋武帝司马炎在全国增设郡县,中丘县升为中丘郡。

  十六国时期,公元三三五年,后赵石虎夺得政权,下令在中丘郡又建赵安县。北朝时期,赵安县曾一度并入柏仁县内。东汉时,中丘县属冀州赵郡。晋代属冀州赵国,晋末废置。公元四九六年,魏孝文帝元宏复置中丘县,属殷州南赵郡。

  我国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到隋朝最为严重。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叫杨忠,因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忠”与“中”同音,故“中”字被禁用。隋朝明令把中丘县改为内邱县,属赵州,后改隶栾州。公元五九六年,于内邱县西南析置青山县,属邢州。公元六O六年,省青山县入龙岗县,同时内邱县亦改隶于邢州。唐武德元年,析龙岗县东北境,复置青山县,与内丘县同属邢州。武德四年内丘县改隶于赵州,五年还属邢州。开成五年,又废青山县,并入内丘、龙岗二县,五代时内丘仍属邢州。宋代,属河北西路顺德府。熙宁六年,尧山县省入,元佑六年复析置。入金后,内丘县改属河北西路邢 州。元代初,属顺德府。世祖至元二年,唐山县省入,不久即复置。明代,属京师顺德府。清代世宗雍正大肆尊孔,因避孔丘讳,改内丘之“丘”为“邱”,属直隶省顺德府。“内邱县”沿用至今。

任县位于“九河下稍”,境内“诸流汇集”,素有“南泊”之称。那么任县这个名字由何而起呢?原来,古时候的“任”字和“壬”相通,而“壬”在五行中为“水”的代称,因此地多水,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把这一带叫做“任地”。

  《左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个事:公元前五四三年七月,郑国上卿伯有掌握朝政,因强迫贵族公孙黑到楚国去,二人发生纠纷,公孙黑一怒之下杀死伯有,并大肆搜捕其“同党”,引起变乱。这时郑国贵族羽颉也被牵连在内,他为了“避祸”逃奔到晋国,晋平公封他为“任大”,就是任县这地方。

  公元前四五三年,曾经称霸一时的晋国被瓜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任地归了赵国,改名叫渚阳。《水经注》说:“渚水出常山中邱,东入湡,至任合澧”。《方舆纪要》说:“因在泽渚之阳,故曰渚阳”。原来渚阳一名也是因水而得。 渚阳地方正式建县,是在公元前一九八年。那时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了韩王信叛乱,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他开始巡视州郡,整顿吏治,就在渚阳旧地创建了一个任县,属广平国统领。

  各朝代行政区划的设置,都是随着政治的需要而更动的。任县自从西汉初年建立以后,县名和范围虽然保留下来,但它经历了数次废并分合。公元六O六年,正是隋朝兴盛时候,全国“户口滋多”,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决定扩大州县辖区,任县在这时第一次被并入南和县内,公元六二一年,唐高祖李渊"初定天下",他吸取隋朝管理地方不善的教训,在调整地方机构中,将南和一分为二,又恢复了任县。公元一O七年,北宋王朝对所属州县开始大规模"裁撤省并"。据《梦溪笔谈》记载:“煦宁中,废并天下州县一百二十七”,任县再次与南和合并。此后经过四十年,直到宋哲宗赵煦时,又“析南和,复置任县”,归信德府管辖。公元一二六五年,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任县并入邢台,但因地理关系,时间不长就又恢复了原来的任县,属顺德路。从此以后,任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流传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10-19
不错,顺德府历史悠久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9-27
怎么开头没有府的资料?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11-20
老家是内丘的,姓赵。
唐虞夏商周秦楚 汉魏晋宋齐梁陈
赵燕秦魏周隋唐 齐梁唐晋汉周宋
震辽金元明顺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09
顺德府现为河北省邢台市

顺德府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同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 ,墨守成规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公元前372年 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辖区属巨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广平郡、世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德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属京师,明末治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九:邢台、沙河、广宗、甫和、任、内丘、唐山、平乡、巨鹿。 清属直隶省,清末辖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沙河(今河北省沙河市)、南和(今河北省南和县)、平乡(今河北省平乡县)、广宗(今河北省广宗县)、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唐山(今河北省隆尧县)、内邱(今河北省内丘县)、任县(今河北省任县)共9县。1913年废。顺德府今已经改设邢台地级市,范围大致相同。

[ 此帖被hurry21在2015-05-08 12:3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2-26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