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17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宣化府&口北三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2-17
<P>宣化 冲,繁,难。倚。明,宣府前卫。顺治中,省左右卫入之,为宣府镇治。康熙三十二年,改置为府治。北有东望山,西西望山。西有洋河自怀安入,左纳清水河、柳河川、泥河,东南入怀来。其南桑乾河自西宁入,数错出,于怀来合洋河,复入,迳府境。镇二:鸡鸣堡、深井堡。有守备,康熙中裁。有华稍营巡检司。宣化、鸡鸣二驿。又递二。军站五。</P>
<P>张家口厅:要。明初,兴和守御千户所。顺治初,为张家口路,隶宣府镇。西北六十里。康熙中,置县丞。雍正二年,改理事厅。辖官地,及察哈尔东翼镶黄一旗、西翼正黄半旗,并口内蔚、保安二州,宣化、万全、怀安、西宁四县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复。东南距省治七百五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五十分四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五分。北有东山、高山、大小乌鸦山。东洋河二源,自山西丰镇?分入而合,左得苏禄计水。清水河出?东北,合毛令沟、太子河、驿马图河,曰正沟,合大西沟、大东与新河、东西沙河,并入万全。其东小清水分入龙门。西北有昂古里泊。又诺莫浑博罗山有正黄等四旗牧厂,查喜尔图插汉地有礼部牧厂,并明天成卫边外地。齐齐哈尔河有太仆寺右翼牧厂,广百五十里,明大同边外地。东北喀喇尼墩井有太仆寺左翼牧厂,明,宣府边外地。北控果罗鄂博冈,有镶黄等四旗牧厂,明废兴和千户所。?自雍正十年与俄定恰克图约为孔道。光绪二十八年,划地五百万方尺为租界。三镇:兴和城、太平庄、乌里雅苏台。有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7 15:31:51编辑过]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17

张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历史,历为北方各民族杂居之地。 春秋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秦时南部改属代郡、 上谷郡。汉时分属乌桓、匈奴、鲜卑。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唐时 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北宋时为武州、蔚州、奉圣州、 归化州、儒州、妫州地。南宋时皆属辽。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兴和路(治今张北)。明为延庆州、保安州、云州、蔚州及万全都指挥 使司十二卫、所地。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 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口 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民国二十八年(19 39年)初设立张家口特别市。
   1952年12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河北省直辖,并为专 区治所。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 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 隶属之。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 市合并,称张家口市。

张家口人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宣化县王家窑遗址可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发生在张家口的涿鹿和怀来一带。

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着北洛水南下,到现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向东北走,最后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发祥地约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一带。其东迁路线是沿着渭水东下,顺着黄河南岸向东,到达今山东一带。
蚩尤部落,史书上又称九黎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北自山东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达海边。
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炎帝部落被打败,逃往涿鹿投靠黄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了战争,结果蚩尤被打败后逃到冀州一带,被杀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于是炎、黄部落又发生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怀来一带)。结果炎帝被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
战后,炎帝部落归顺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以后,又向南发展,进展到黄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春秋以来,这些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族”和“炎黄子孙”。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由于连年战争,河北人口锐减。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骚扰,于各地筑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并可携眷久居耕种。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镇属县各隘口均筑砖城,分设参将、守备、千总、指挥、游击等武官驻防。由于“大境门”地形险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张文指挥负责在口南五里许建张家口堡,屯住重兵,守卫边塞,有“武城”之称,即今武城街名之由来。《万全县志·张家口概况》记载:“张家口在明代原属万全右卫,宣德四年(1429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相传因其北五里有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 如门;又因该堡城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张家口堡,后改称张家口。请顺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门边墙开豁建门,曰“大境门”。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京张铁路的通车和张家口火车站的建立,是张家口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对其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筑京张铁路,委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1906年1月6日,京张铁路开始从丰台铺轨,詹天佑在路轨上钉下第一个道钉。1980年5月,京张全线关键工程,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张全路铺轨完成。9月20日,张家口站为京张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举行庆祝茶会,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全长201.1公里。同年,又自张家口向西展筑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铁路,即京绥铁路。京张、京绥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张家口工商业的发展。
1982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改建为省,张家口为察哈尔省会。1037年8月27日,日军占领张家口,尔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张家口特别市,成立伪市公署,张家口始设市。同年9月,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驻张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第一次解放,随之成立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属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均设于张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属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46年10月,我军战略转移,撤离张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张家口,复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张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张家口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17

一、悠久历史

    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
    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
    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
    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
    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辽改武州为归化州。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翌年又改为宣德州。
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
    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洲七县。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辖3厅10县。宣化为口北道治所。
    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
    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省会设在宣化。1946年1月设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迁张家口市。
    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18

赤城 简。府东北七十里。明,赤城堡。旧为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又以滴水崖、云州、镇安、马营、镇宁五堡入之。赤城山城。东北:白河自独石入,南流出龙河峡,一曰龙门川,侧城东南,合大石门水,亦曰赤城河。又得翦子岭东、浩门岭西水,屈东南,右纳龙门河,左得红沙梁水,入延庆。营二:独石左、独石右。口七:镇宁、松树、马营、君子、镇安五堡,龙门所、滴水崖。顺治中,改参将置守备滴水崖。雍正中,改守备置都司。镇十一:新镇楼、云州堡,及北栅、东栅、西栅、盘道、塘子、清平镇岭、四望、砖墩、野鸡九口。驿二:云州、赤城。

万全 冲,繁,难。府西北七十五里。明,万全右卫。旧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北有野狐岭、荨麻岭,今★洗马林。西有洋河自怀安入,左纳孙才沟,西沙河、新河、东沙河,仍入之。西有爱阳河。东有清水河自张家口入,合臭滩、黄土梁水,南入宣化。营二:万全、张家口。有副将。光绪七年,移多伦?,惟都司驻。口五:镇口台、神威台、洗马林、新河、膳房堡。有军站五。

龙门 简。府东北百里。明,龙门卫。旧为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又以葛峪、赵川、雕鹗、长安岭四堡入之。西有龙门山,龙门河出其北麓,迳城南而东,左得翦子岭西、浩门岭南水,入赤城。西有小清水河,自张家口分入而合,曰柳河川。又有泥河,并入宣化。营一:龙门路。口二:葛峪堡、赵川堡。镇八:安边、静楼、墩镇、冲台、盘道、宜台六口,常峪镇、雕鹗堡。长安岭堡并有驿,雍正中,岭置都司,后裁。有军站二。

怀来 冲,繁。府东南百五十里。明,怀来卫。旧为东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又以保安卫及土木、榆林二堡入之。南有军都山。西有桑乾河,自宣化入,再错出复入,会洋河,北支也。折东南,右得矾山水,左有右河,至合河口会妫河,其东支也。又南入宛平,为卢沟河。二镇:保安城,雍正中改参将置都司;矾山堡,守备驻。有沙城堡巡司。土木、榆林二驿。军站四。

蔚州 冲,疲,难。府西南二百四十里。雍正六年自山西大同来隶。有卫。康熙三十二年改。乾隆二十二年省入。东南:笄头山,一曰磨笄山。西有壶流河,自山西广灵入,再错出复入。左右得乾沙河,九折,北合定安河、会子河、扶桑泉诸水,入西宁。三镇。黑石岭即飞狐岌,有神道沟巡司,康熙中裁,以吏目兼理。又岔口、桃花堡,三递。

西宁 简。府西南二百里。康熙三十二年以明顺圣东、西二城置。东南有榆林山、月神山。西有桑乾河,古湿水,自山西天镇入。有小庄渠,乾隆十年导。又东,左纳虎沟河,合五里河、汊河、西沙河,至小河口会壶流河。有顺圣川镇。东城、西城二递。

怀安 冲,繁。府西少南百二十里。明,怀安卫。康熙三十二年改。又省万全左卫及所辖柴沟堡、西洋河堡入之。西北:花山。南:讬台谷。水沟口河自山西天镇入,合谷水,自洪塘沟东北注洋河。东洋河自张家口入,会西洋河、南洋河,曰洋河,亦曰燕尾河,错出复入,合水沟口河。营一:柴沟堡,巡司驻。口二:东洋河、西洋河。有左卫城、西洋河堡、水关台、镇口台四镇。怀安、万全二驿。军站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20
县境历史古老,民族文化传统悠久。由于历代政权频繁更迭,造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断续起伏。据今已发现的北沙城南,洗马林前水关等古代文化遗址,以及部分出土文物,可以推断:早自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已有人类生息,且有部分人群聚落形成。《水经注》等历史资料记载,今日之北沙城古城遗址,即前秦时期的武罡城,是秦相蔡泽、号为武罡君所居住过的城堡。汉代,县境曾置宁县,东汉末年,战事迭起,人口大部离徙,至东晋时县置沦废,此后则断断续续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辽、金、元代,户籍稍渐恢复,至令聚落遗址仍然多处可见。辽代于今宣平堡置大新镇,金代又在此置宣平县,又于今阳门堡置阳门县。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于今左卫镇置万全左右卫,永乐二年 (1404) 移万全右卫治所于德胜口堡城,即今万全城。 自成化年间起,又先后筑来远堡 ( 今张家口上堡 ) 、膳房堡、新开口、新河口、洗马林各城堡,清代康熙三十二年 (1693) 裁改万全右卫置万全县 , 辖附近西路所属地域及张家口、膳房堡、新开口、新河口、洗马林。此后至清末 500 余年间,置治稳定,人口繁衍生息,基本形成现今聚落雏型,经济文化事业随之发展。  民国时期,万全县隶属直隶省口北道,县名仍旧。民国 3 年 (1914) 县治所移至张家口堡子里。民国 17 年 (1928) ,始建察哈尔省,以万全为首县,以万全县所辖之张家口为省会。
  
   1937 年 8 月,日军侵占张家口,9 月 4 日成立日伪察南自治政府,辖察南 10 县,万全县属之。 1938 年 1 月,日伪万全县公署在张家口成立。 1939 年 9 月 3 日因与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同治于张家口,万全县治所遂迁回万全城。 1941 年 4 月 1 日万全与怀安县合并,称万安县,治所柴沟堡,隶属于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察南政厅。
  
   万全人民,世代筚路蓝缕、历尽沧桑,开拓了这块不毛之地,也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尝尽了剥削奴役之苦,饱受了兵燹匪祸之害,挣扎于冻馁天亡的苦难深渊。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匪患流年,民脂民膏消耗殆尽,农民终年难得卒岁。 18 年灾荒奇重,到口外逃生者达 3000 余人。民国《万全县志》载: “短褐不蔽体、糟糠不充腹,农无耕田、商无交易、工无可成,人皆失业,号寒啼饥,老幼转于沟壑,少壮散于四方”,较真实地记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民国 14 一一 17 年 (1925 一一 1928) 间,北方工农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在中共张家口地 ( 市 ) 委的领导下,羊窖沟、黑石堰等地农民曾经组织起来,准备武装起义,但因时局变化,未能付诸行动。 日伪统治的 8 年间,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先后制造了万全城“万人坑”、 “狼山沟”、张贵屯“蔡家缸房”等惨案,全县被惨杀的无辜群众达 300 余人,万全城王有福家 1l 口人,被惨杀者 9 口。侵华日军惨杀了张贵屯蔡进文弟兄 3 人之后,还逼其家属舔净刺刀上的血迹……。

  1945 年 4 月,中共冀察党委派李国华、胡志东、郑越、李正军等一批共产党员来万全开辟工作,通过进步农民杨世考,在西柳林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组建起路北支队抗日武装队伍,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同年 8 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县境解放,中共察南地委陆续增派和就地提拔了一批干部,成立万全县政治处 ( 即中共万全县委员会 ) 和县政府。万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同封建地主阶级展开了减租减息、清算反霸、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斗争,并在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人民民主政权。

  1946 年,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 9 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万全,流亡北平的国民党万全县党部书记长李九如、恶霸地主霍行五等人乘机还乡,国民党的党、政、军警机构,同土匪、恶霸、还乡团、反动地主、富农沆瀣一气,向翻身农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为了保卫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果实,中共万全县委,贯彻六地委“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指示,以县委书记王锋、县长张获、宣传部长郑越、公安局长石磊、二区区委书记石殿臣等同志为首的 80 余名县区干部和区小队员,组成三支武工队,从怀安县第六屯重返县境,分作一、三区,二、四区,五区就地坚持武装斗争。在环境极其残酷的情况下,终因敌众我寡,大部分领导同志光荣牺牲,加之在地、富反攻倒算中被敌人杀害的区村干部、共产党员、群众积极分子,共计 61 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 247 名人民子弟兵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 58 名失踪。万全人民和外籍干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也为了万全这块土地的解放与繁荣,再次付出了血的代价。

  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使万全人民终于挣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迎来了彻底翻身解放的胜利曙光。桩桩民族恨、世世阶级仇的血泪史,使人们领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全县人民按照党所指引的方向,毅然肩负起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

  1948 年 11 月 30 日,万全县第二次解放,恢复县建置,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根据中共万全县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展开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等民主革命运动,以及“三反、五反”斗争,结合进行建党、建政,从而建立和不断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努力发展生产,至 1952 年全县粮食产量即开创了历史最高水平,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953 年后,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县农民在自愿“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积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以及公私合营商业,加之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的建立,粮棉统购统销的实行,财政、金融事业的统一与发展,至 1956 年全县即全面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经济制度。万全的历史开始跨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1958 年同怀安县合并,称怀安县,治所柴沟堡。 1961 年底两县分开,恢复万全县置,治所万全城,

  1957 年后,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一度产生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失误,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阻滞与挫折。然而,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知识分子、各界人士,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循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压缩了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加强了农业基础,动员部分城镇人口还乡,划小了人民公社体制,落实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从而胜利地克服了暂时经济困难。即使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种非正常年代,各级干部仍然忍辱负重、力所能及地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多数干部、工人、农民依然坚守工作和生产岗位,挽回了部分损失,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仍有一定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认真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全县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自 1983 年 7 月 1 日县城由万全城迁到孔家庄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目前县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县城开发力度,开发建设总面积达 72 . 7 万平方米,建成了办公、教学、家属、商宅楼近 90 幢,完成了县城环城路、东西两个立交桥出口路、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休闲广场和 29 条小街小巷硬化等民心工程,县城道路硬化总里程在 2000 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同时,县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程度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县城总体形象得以改变,县城品位得以提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12-20

怀来县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晚期,已成为北方部落经常活动的地区。公元前219年,燕造阳城(今怀来县大古城旧村)置为上古郡郡治,经秦汉、到三国时,大古城为上谷郡治在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年。唐时称妫州怀戎县,辽会同元年(公元938)改名为怀来县沿袭至今。

东邻北京,西接晋蒙,为历史上兵家必征之地,明代曾爆发土木之役,解放战争中又有新保安之战。

蔚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代国(都今代王城),战国时为赵国代郡地.秦属代郡,并置代县.汉属代郡……东魏孝静帝天平2年(公元535年)置蔚蔚州(台今蔚县城),蔚自此始.①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又置蔚州,蔚县置大昌县,属蔚州地.清朝康熙32年(公元1693年)始置蔚县,蔚县因蔚州得名。
  世州又因何得名?名称来由,因史载不详,无专文论及,有种种说法。现就笔者考究,结合马映同志《蔚县名称考》一文氘核这,综合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因屡立战功,赵孝成王15年(公元前251年)把尉文封给他,号信平君。尉文即蔚州地。蔚州由此得名。见《史记 o 赵世家》第十三"(孝成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据《史记o索隐》注:"尉文盖地名。或曰,尉,官;文,名。谓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颇也。"《史记 o 正义》注释:"尉文盖蔚州地也。信平,廉颇号也。"②
  另一说法:蔚州因蔚汾河(水)而得名。笔者在1990年5月曾写信请教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其骧教授,询问蔚县因何得名。谭老在同年10月复信,提出了这种说法。原信如下:"……承询蔚县得名所自,检抗战前北平出版吕式斌所著《今县释名》作'因蔚汾水为名'。不言何以蔚汾水在今山西兴县,与蔚县相去甚远。然吕氏之说似非出于臆造。疑以蔚为名之州县,实自蔚汾河流域逐步东迁,终于定位今蔚县,至其东迁过程,则有待详考,大率不出魏至唐数百年间。代县、灵丘,皆有可能曾为蔚州所在,还有惠书中提到的平遥。骧衰颓年迈,而日常琐事甚繁,故不及细考。只能提出此看法供参考,甚望足下能细事考索解决之。如有的得,至希示及……"。谭老信中所提"蔚汾河",系黄河支流,在山西省兴县中部。发源于岚县西野鸡山,西北流经界河口入兴县不断改进虎滩,折向西流,注入明通沟水库,纳交楼水、太平水、南川水,至黑峪口西南注入黄河,长62公里③。"兴县"在山西省西部,芦芽山以西,黄河支流岚漪河、蔚汾河流贯。汉汾阳县地,北齐置蔚汾县、唐改合河县,金、明改为兴县至今④。
  从史籍考证看,蔚州的设置和辖境是有变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于东魏永安中(公无528-530年)改怀荒、御夷二镇(分别在张北县与赤城县北)置,寄治并州邬县界⑤。《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o 东魏图(武定4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标定在此。正如清朝顺治16年版《蔚州志o古迹》载:"蔚州废城:在平遥西北25里,后魏迁蔚州民居此,州废。"当时领郡有三:即始昌郡、忠义郡、附恩郡。领县有七;即于门县、兰泉县、苇池县、西凉县、利石县、化政县。今之蔚州,东魏孝静帝天平2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县城),北周宣帝时(公元579年)又置蔚州,置大昌县州治在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蔚县地属之。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罢蔚州置雁门郡,为雁门郡灵丘县地。隋末陷于突厥。唐武德6年(公元623年)重轩蔚州,寄治并州阳曲县,贞观5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复故地,移治灵丘县,属河北道。开元12年(公元724年)置安边县(治今蔚县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为安边郡,并自灵丘移州治于安边城。至德2年(公元757年)改安边郡为兴唐郡,并改安边县为兴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置蔚州。辽属西京道,仍为蔚州。金承辽制。元仍为蔚州。明初属山西大同府蔚州,并置蔚州卫。清初因明制,康熙32年(公元1693年)改卫置蔚县(县名自此始),隶属宣化府。乾隆22年(公元1757年)蔚县归入蔚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为蔚县,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划归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河北省……相沿至今。
  谭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权威,他基本肯定了吕氏的说法,同时也指出还需作进一步细致考证。
  此外,还有两种说法:其一,以草木茂盛貌,泛指蔚州的自然优美,来解?quot;蔚州"的得名。这类似于《禹贡》的《尔雅注疏》中对中国古代"九州"的名称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缺乏史籍根据。其二,以今之蔚州的"美良川"美称,来解释蔚州的得名根据前述蔚州设置的移徙过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蔚,一字多音,一般读wei,地名和姓名读yu。以地理命名为例,迄今为止为两个地名(蔚州县、蔚汾县)、两条可流(蔚汾河、蔚茹河)所专用,而当今只有蔚县和蔚汾河了。
  综述全文,关于蔚州得名的几种说法,各有其道理所在,笔者浅作评述,提出试作探讨,敬请指正。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12-20

西汉置桑干 、东安阳 、阳原三县 。东汉阳原并入桑干、东安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置西宁县 。1913年改西宁县为阳原县 。

怀安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建制,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怀安县由此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12-20

延庆州 冲,难。府东少南二百里。旧隶宣府镇为东路。顺治末,省永宁县入卫。康熙三十二年改。乾隆二十六年,又省延庆卫及所辖五千户所入之。北:阪泉山。东北:独山。南:八达岭。北:白河自赤城入,复入独石口。妫河出州东北,伏流复出为黄龙潭,合龙湾水,环城,合沽河、蔡河、黑龙河,入怀来。镇五:石硖峪、营盘口、小水口、镇安堡、千家店。口四:周四沟堡、四海冶堡、柳沟城、八达岭。东有永宁城巡司。居庸驿。军站一。

保安州 简。府东南六十里。旧隶宣府镇为东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南:涿鹿山、桥山。西南:釜山、历山。东南:羹颉山。有泉湛而不流,古阪泉也。西:桑乾河自宣化错入,再错怀来入之,导为五渠。有马水口镇。有递。围场?冲,繁,疲,难。西北三十二里,正副总管驻。本内蒙古卓索图、昭乌达东二盟地。康熙中,进为围场,曰木兰,国语“哨鹿”也。光绪二年置?。三十年自承德来隶,兼有府、赤峰西北、丰宁东北境。在内蒙古各部落之中,周千三百里,广三百里,袤二百里,并有奇。四界表识曰“柳条边”。道二,并自波罗河屯入。东崖口,一曰石片子,西济尔哈朗图。旧制以八月秋狝,东入则西出,西入则东出,岁以为常。场都六十有九,以八旗分守于内,旗各营房一、卡伦五。镶黄旗营房在奇卜楚高,为北之东,其卡伦曰赛堪达巴罕色钦,曰阿鲁色埒,曰阿鲁呼鲁苏台,曰英格,曰拜甡图。正白旗营房在纳林锡尔哈,为东之南,其卡伦曰巴伦昆得伊,曰乌拉台,曰锡拉诺海,曰诺林锡尔哈,曰格尔齐老。镶白旗营房在什巴尔台,为南之东西间,其卡伦曰噶海图,曰卓索,曰什巴尔台,曰麻尼图,曰博多克。正蓝旗营房在石片子,为南之东,其卡伦曰木垒喀喇沁,曰古都古尔,曰察罕扎克,曰汗特穆尔,曰纳喇苏图扎巴。正黄旗营房在锡拉扎巴,为北之西,其卡伦曰库尔图陀罗海,曰纳喇苏图和硕,曰沙勒当,曰锡拉扎巴,曰锡拉扎巴色钦。正红旗营房在扣肯陀罗海,为西之北,其卡伦曰察罕布尔噶苏台,曰阿尔撒朗鄂博,曰麻尼图布拉克,曰齐呼拉台,曰布哈浑尔。镶红旗北营房在苏木沟,为西之南,其卡伦曰海拉苏台,曰姜家营,曰西燕子窝,曰郭拜,曰和罗博尔奇。镶蓝旗营房在海拉苏台,为南之西,其卡伦曰硃尔噶岱,曰苏克苏尔台,曰卜克,曰东燕子窝,曰卓索沟。有西图巡检司。?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12-20

汉置涿鹿三县。北齐省涿鹿、广宁二县,改置怀戎县。唐末改置永兴县、矾山县。明属保安州。1913年改保安州为保安县。1916年改保安县为涿鹿县。

河北省涿鹿县东部黄土源上,屹立着我国最古老的都城--黄帝城及其有关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黄帝轩辕氏是华夏各族的文明始祖,他于涿鹿之野战堂尤、战炎帝的历史名播中外,但涿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大旅游开发价值,却才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几年来先后有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国家旅游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旅游局等许多单位的专家学者到黄帝城作了实地考察或可行性论征,认为这是一处有深意、有特色、有气势、有难度、有前途的旅游处女地。它的开发将对弘扬华夏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振兴中华志气,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和平友好产生 重大影响,必将为河北省及北京旅游区增添下处举足轻重的旅游胜地,必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无以估量的作用。黄帝城的建立。司马迁通过对百家之言的分析提炼和亲身游历采访,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主要活动在涿鹿一带。先“与炎帝战于贩泉之野”,后“与堂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室尤”,又巡视各地,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从而保障了南北大地的安宁。于是黄帝威信大震,被各部族首领尊为天子,并与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 华夏文明的历史丰碑。黄帝在涿鹿之野的活动开创了华夏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使其由“野蛮”进入“文明”时代.

延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炎黄”之战发生于今县城北10千米的上、下阪泉。考古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延庆就有了人类生息。

  延庆西周时为幽周辖地,战国时属燕,秦统一后建上谷郡,西汉于境内设两县,东汉并位居庸县。

  后晋石敬瑭献燕云16州,包括当时称儒州的延庆,延庆遂并入辽。辽占据延庆的时间较长。并且把它视为进逼中原的根据地,下力量进行开发经营。辽萧后(萧绰)经常驻跸本境,现有许多地名都与她的活动相关;莲花池是为她种莲的,养鹅池是为她养鹅的,马场和羊坊是为她养牲畜的……金降延庆为缙山县,元仁宗又升延庆为龙庆州,明前期称隆庆州,至隆庆元年(公元1546年),为避穆宗年号又改称延庆州,民国2年改为延庆县至今。建国后延庆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

  延庆“南挹居庸之翠,北距龙门之险”,又是中原连接三北的咽喉要道。历代战火频繁,沧桑变迁,朝代更迭,曾六度废兴。伴随数千载升降沉浮,荣辱盛衰,延庆人书写了一部又一部感天动地的雄壮史诗;同时,于艰难中奋进,于“勤苦”中开拓,为我们留下了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秦代隶书发明者王次仲,,官居五品的“小东坡”苏乾等,都在延庆文化发展史上留有闪光的印记。

  延庆历史沿革变化纷杂,州县治所几经迁徙,直到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延庆城池才最后固定下来。此后经元、明、清三代,尤其是明代的开发经营,延庆城不仅成为拱卫北京的前哨阵地,而且成为百里妫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

延庆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生产、生活,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县境内曾在多处发现新石器晚期遗物。上溯五千年,延庆地区曾是黄帝与炎帝阪泉大战的战场,县境内至今还有上、下扳泉两个村庄。相传高阳氏置九州,延庆属冀州;有虞氏置十二州,属燕州;夏周两朝为边远地区。春秋时期属燕国,在西拨子等地曾发现燕国文物;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在妫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玉皇庙、古城曾发掘出大规模山戎墓葬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延庆是山戎族重要的活动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延庆属上谷郡。西汉时仍属上谷郡,西部位为居庸县,东部为夷舆县。

  东汉时撤夷舆县并入居庸县。三国曹魏和晋为幽州上谷郡居庸县。北魏仍设上谷郡,领沮阳、居庸两县,居庸为上谷郡治。杜洛周领导的北魏兵民大起义后,郡县俱废。东魏复置上谷郡和居庸县,属东燕州,州县治均设在军都县城(今昌平),北齐北周之后,上谷郡居庸县的名字从历史消失了,地属北燕州。

  隋代属涿州怀戎县。唐贞观八年,北燕州改为妫州。天宝元年改为妫州郡,同时在延庆析置妫川县。唐末在延庆置儒州,并置缙山县,其址在今旧县村。后晋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仍设儒州缙山县,延庆是萧太后的重要场所,至今有应她梦建的应梦寺遗址,有为她养羊的羊坊,种荷的莲花池等。县(州)志载,金章宗出生于延庆的香营,金皇统元年废儒州存缙山县隶德兴府。崇庆元年升缙山县为镇州,仍隶属德兴府,金末无州县设置。元初复置缙山县,属上都路奉圣州。元仁宗即位后,因其生于县境内香水园,于延佑三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后改属大都路。明初州废,永乐十二年置隆庆州和永宁县,直隶京师。隆庆元年,为避穆宗年号改为延庆州,属口北道宣府镇。

  民国初为延庆县,先属直隶省口北道,后属察哈尔省。伪满洲国成立后,延庆县刘斌堡以东归热河省丰宁县。刘斌堡以西在日伪察南自治政府成立后,属伪蒙疆自治政府察南行政厅(后改宣化省),1941年八路军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延庆县分属昌延联合县和龙延怀联合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设延庆县隶属察哈尔省。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川区,设延庆县隶属察哈尔省,解放区仍置延庆县属冀热察边地区。1947年1月解放区在县境东部置四海县。1948年5月解放军收复延庆仍设延庆县属察哈尔省,1951年9月撤销四海县,部分地区并入延庆县。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延庆县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地区,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其地为幽州(即燕州,今北京一部分)、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县)、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县)、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涿鹿县)、妫州(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儒州(今北京延庆县)、武州(今河北宣化)、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河北蔚县西南)。这些地方是中原的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后晋石敬瑭割弃燕云十六州予契丹,为契丹、女真等军队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12-20
独石口?:要。明初为开平卫。顺治初为上北路,隶宣府镇。东北二百五十里。康熙中置县丞,曰独石口,并卫入赤城。雍正十二年置理事?。辖官地,及察哈尔东翼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并口内延庆一州,赤城、龙门、怀来三县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副将防守尉。驻。南距省治七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五十四分四十秒。京师偏西四十分。东南有大小石门山、太保山。白河,古沽水,正源堤头河,出?西北狗牙山,合东西栅口水,与别源独石泉会,南入赤城。复自延庆州入,与黑河并入灤平,下流会潮、榆诸水,为北运河。上都河,古濡水,出?东北巴颜屯图固尔山,合三道河,西北入多伦?,下流为灤河,至乐亭入海,行二千一百里有奇。有金莲川、伊克勒泊。东北:博罗城,有御马厂,隶上驷院。四镇:丁庄湾、黑河川、东卯镇、千家店。有站。

多伦诺尔?:要。明,开平卫地。顺治初,置上都牧厂,属宣府镇。东北五百五十里。康熙三十年,喀尔喀为准逆所破,车驾跸此受降焉。雍正十年,置理事?。辖察哈尔东翼正蓝、镶白、正黄、镶黄四旗,及蒙古内札萨克与喀尔喀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西南距省治千一百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二十八分二十秒。京师偏西六分。西南有骆驼山。北有锡拉穆楞河,自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入,合碧七克、碧落、拜察诸河,北入巴林旗。东南有上都河,自独石口入,合石顶、克伊繃、额尔通、伊札尔、什巴尔台诸河。七星潭在上都牧厂北,一曰多伦泊,?氏焉。蒙语谓止水曰“泊”,大者“诺尔”,次“鄂模”、“库勒”、“科尔昆”有差。?北布珠、博硕岱等泊以十数。西北又有碱池。兴化镇在喇嘛庙南,张家口副将驻。有白岔司。又兴盛镇、二道泉、闪电河、土城子四汛。?驿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12-20
新石器时代沽源县就有人类居住。据梁东细石器遗址在平定堡乡距沽源县城偏东7.3里,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距今大约6000年以前,人类祖先已涉足沽源这一广阔地带。公里,出土的部分石器表明,距今大约在6000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涉及沽源这一广阔地带。

夏、商、周为鬼方之地(鬼方即戎狄,周称猃狁,殷谓鬼方)。

 春秋战国沽源属燕国北境地。

  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度。沽源隶属上谷郡。

 西汉承秦制,沽源仍属上谷郡。前122年(元狩元年)汉武帝击败匈奴左部,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塞外.设护乌桓校尉管辖,沽源属乌桓地。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降汉,均转居塞内沿边各郡。后北匈奴远徙大西北,鲜卑人西居匈奴故地,同残留的十万匈奴人相融合。沽源属鲜卑人游牧地。

 三国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晋书·江统传》);又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方位,沽源属东部鲜卑地。

 晋沽源仍属鲜卑地。

 北魏初为防北方柔然的入侵,捍卫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其沿边附近,设六军镇,后又增设三镇。习惯上仍称六镇,沽源为御夷镇,治所今大宏城子。后南徙至独石口。

 东魏(北齐) 沽源属燕州北境地。

 隋沽源位于涿郡北,为奚游牧地。

 唐沽源位于河北道南部,隶属饶乐都督府统辖,为突厥、契丹族杂居游牧区。

 五代沽源被契丹占据为游牧,狩猎地区。

 辽沽源隶属西京道奉圣州望云县所辖。

  自907年,到1127年,沽源在契丹族统辖之下。辽初,沽源境内开始出现聚落地名。

 金公元1126年,金灭北宋,金原袭宋制,分统辖区为十九路。沽源隶西京路,分属桓州(平定堡以北)、宣德州(平定堡以南)。

 元公元1279年,元灭宋,完成统一。沽源隶中书省。今白土窑乡以西地区属兴和路(今张北)宝昌州(今九连城);以东地区属上都路(今蓝旗昭苏乃木遗址)桓州(今蓝旗)。从忽必烈定制起,各代皇帝遵循定期巡幸两都制度(大都一北京,上都蓝旗东昭苏乃木)。沽源闪电河一带,为元代皇帝经常驻跸和游猎的地方,是大都至上都的必经之路。根据忽必列的旨意,在此建一行宫,即察罕脑儿行宫,亦称元世祖忽必烈行宫,(今小宏城遗址),此宫当时与大都、上都和林齐名。

 明 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其地方政府为府、县二级,军队建置,取府兵制建卫所。为防御蒙古侵扰,在北部和西北,先后设置九边边防重镇,大宁卫(热河宁城东北)、开平卫(内蒙多伦西北)、东胜卫(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等。沽源属开平卫,为明军事戍守重地。宣德三年(1428年)“徙卫于独石堡”(今赤城县独石口)。

 清 清初边陲要塞之地设厅,直隶于省,另外还有道。道为省派出的督察机构。明代蒙古汗直辖察哈尔部(又作插汗儿)于1634年为清所破,被安置于义州边外。1675年(康熙十四年)叛,失败,余众被迁至宣化、大同边外驻牧。沽源属正白、镶白旗驻牧地。

 雍正元年(1723年),独石口外始招民垦种。沽源东北部为御马厂亦名上都牧场。雍正十二年(1734年)9月,设独石口理事同知厅,管理察哈尔东翼四旗钱粮刑名等事。光绪七年(1881年)改称抚民同知厅。沽源属独石口厅,隶属直隶省口北道。独石口厅即沽源县前身。

据《察哈尔省通志》记载,洁源县原系独石口厅,属宣化府。民国3年,改厅设县。废宣化府,直属察哈尔特别区。


 民国3年(1914年)设察哈尔特别区,下辖口北道lO县兴和道ll县。沽源为兴和道独石县。独石县即沽源县,因侨治赤城县独石口,名独石县。民国4年(1915年)改称沽源县。因沽河(今赤城县白河)源于县境南部救龙泉,取沽河之源意而得名。民国7年(1918年)县政府驻地由独石口迁驻小河子。民国17年(1928年),改察哈尔特别区为察哈尔省,沽源属察哈尔省。

 民国22年(1933年)5月,盘踞多伦的日本侵略军入侵沽源。同年6月被抗日同盟军击退。民国24年(1935年)12月,日本关东军协同伪满州国蒙古军侵占察东6县(宝昌、康保、沽源、多伦、商都、化德)。民国25年(1936年)2月1日,蒙奸德王窃用“蒙政会”名义在张北成立伪察哈尔盟公署。5月20日,德王将化德县改为德化市。成立“蒙古军政府”。沽源隶属蒙古军政府察哈尔盟,是时沽源沦陷。

 民国26年(1937年)7月废沽源县和宝昌县合并,建伪宝源县,治所移宝昌镇。10月,日本侵略军与蒙古军进占绥远,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1月日本侵略军又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3个伪政权拼凑为伪“蒙疆联合委员会”。民国28年(1939年)9月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沽源县境内西北部伪蒙疆自治政府察哈尔盟宝源县,东南部列人伪满州国丰宁县。

  抗日战争时期,敌我政权并存。1944年10月,晋察冀解放区平北地委将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分建二个联合县,沽源莲花滩、西辛营部分地区属赤源县,其余皆属伪宝源县。

  1945年6月,中共平北地委将赤源县划为赤城、沽源、张北三个县,但未组织具体办事机构,县政府驻地,区划界线未定。8月抗战胜利,l 1月解放平定堡,13日解放宝昌城,废伪宝源县。中共宝源县委和宝源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治所宝昌镇(现内蒙古太仆寺旗),仍沿用宝源县名。

  1946年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lO月宝源县党政机关奉命战略撤城,转入农村。11月国民党占领沽源,设沽源县,治所平定堡,属察哈尔省。

  国民党占领沽源后,捕杀共产党员、干部,制造多起惨案。为打击敌人,1947年2月,察北地委决定将张北、宝源二县组成张宝联合县,县政府驻地先后在莲花滩、丁庄湾、缸房窑子一带。同年7月,恢复宝源县。1948年9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平定堡,国民党政权结束,12月28日宝源全境解放。县政府驻地由丁庄湾、缸房窑子一带迁回宝昌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27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重新划定察北与内蒙边界,将宝源县张多公路以南地区与多伦县二区合并,另设沽源县,隶属察哈尔省察北专署,治所平定堡。1952年11月撤销察哈尔省,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8年秋并人张北县。1961年5月和张北分开,恢复沽源县,治所平定堡,仍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70年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1982年改称张家口地区行政公署,沽源县属之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6-12-20
多伦,位于滦河上游,是察哈尔靠近热河边境的一个军事重镇。元朝时多伦属“上都”,明朝时属“开平卫”,康熙三十年,康熙皇帝与漠北活佛哲布尊丹巴及漠南蒙古各部王公会盟于“多伦泊”,敕建“汇宗寺”。雍正五年又建“善因寺”。民国二年废多伦诺尔厅设多伦县。1948年解放后隶属察哈尔省。1950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盟,1958年并入锡林郭勒盟。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