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33阅读
  • 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4):易、冀、赵、深、定诸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2-22
<P>易州直隶州:繁,难。隶清河道。明属保定,领县一。雍正十一年,升直隶州。割山西大同之广昌来隶。南距省治百四十里。广二百六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二十三分。京师偏西初度五十分三十秒。领县二。西有行宫二:一、良各庄;一、泰宁镇,总兵驻。有永宁山,西陵在焉。北:易濡水,出州西益津岭,合安河、五里河,其东北即迎紫河。中易、白涧河,出西北武峰岭,南易、雹水,出西南石虎冈,其南有徐河、涧河、界河。拒马河自广昌入,错出复入,合小水以十数,入边。口十八,飞狐最险。有塔崖、奇峰二废巡司。镇二:乌龙沟、紫荆关。康熙中,移副将真定,改置参将,辖白石口、广昌营、浮图峪、乌龙沟、凝静菴五营。二驿:清苑、上陈。有丞,兼巡司。又州判驻。有铁路。淶水冲,繁。州东北四十里。西北:檀山。拒马河自州入,右出支津合铁岭水,又北东缘界复合。左出支津复入,合清水河。西南:北易亦自州入,合迎紫河,又东合遒栏河。口七。镇二:大龙门、马水口。旧称京师右辅,有都司,辖大龙口、金水口诸汛。二镇:水东营、秋澜汛。黄庄镇巡司。在城、石亭二驿。铁路。广昌简。州西八十里。雍正十一年自山西大同来隶。城西淶水,譌“漆”,又借“七”,拒马西源出焉。会东源,错出复入。汤河自山西灵丘入。口八。镇八。浮图峪古银防路,最险;插箭岭口、白石口、胡核岭口、黄土岭口,又黑石岭镇,古飞狐口。县驿一。铁路。</P>
<P>冀州直隶州:繁,疲。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四。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割正定之衡水来隶。北距省治三百里。广百六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三十八分五十秒。京师偏西初度四十七分三十秒。领县五。滹沱、滏阳,旧自束鹿会县西,入衡水。雍正初,滹北徙,与滏离,遂横溃,后卒合滏顺轨焉。北有枯洚渠。州驿一。南宫简。州西南六十里。漳河故道三,中洚渎,东南古漳,西北新漳。今复南徙,邑遂无水患。县驿一。枣强繁,疲,难。州东南三十里。东:古漳河,一曰黄泸河,自南宫入。西:索卢河。卫支津自州入。并涸。新河简。州西少南六十里。西有滏阳河,自宁晋再入。有胡卢湾,旧与漳合处。县驿一。武邑疲,难。州东北九十里。西:滏阳河自衡水入。又废龙治河、老漳河。有水驿。衡水简。州东北九十里。漳河衡流,古亦曰衡水。隋以氏县。后为新漳河,乾隆中南徙。其滹沱今北徙。惟滏阳河自州入。古盐河湮。县驿一。</P>
<P>赵州直隶州:冲,繁。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六。雍正二年,升直隶州。改赞皇隶正定。东北距省治三百九十里。广二百里,袤百四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四十八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三分三十秒。领县五。西北:洨河自栾城入,纳猪龙河、冶河、新桃河。槐河自高邑入,绵蔓既合甘淘、冶河,而洨迳其故道,故即斯洨。太白渠下流亦被冶河目也。有滹沱故道,咸丰初淤。鄗城驿。柏乡冲,繁。州南六十里。午河自临城入。?河及支津并自高邑入。而?纳新沟河。有槐水驿。隆平简。州南九十里。东有滏阳河。沣河自任入。沣有九闸,雍、乾中建。北有泜河,自唐山入,合新沟水。?河自柏乡入,合支津及午河,曰槐午河。有驿。高邑简。州西南五十里。北有槐河,自元氏入。南新沟河。?河自赞皇入。县驿一。铁路。宁晋简。州东南四十里。滏阳河自隆平入。有宁晋泊,周百馀里,汇其沣、泜、午及州之洨、槐诸水,自十字河来会,错出复入。邑故泽国,康熙末,漳南徙,雍正初,滹东徙,怡贤亲王复濬各水口,筑堤设斗门,阏内外水出入,积潦始消。光绪中,滹沱复淤塞,半为平陆。有百尺口废巡司。县驿一。古</P>
<P>深州直隶州:简。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一。雍正二年升,以正定之武强、饶阳、安平来隶。衡水还属正定。北距省治二百八十里。广百四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三分四十秒。京师偏西初度四十七分。领县三。州境自古病河、漳二水。河、漳先后他徙,滏、滋亦不甚横。惟滹沱于乾隆十九年自束鹿分支溃入,同治七年复北徙,自安平入,诸故道并淤。有驿。武强简。府东五十里。南:武强山,下有渊。滏阳自武邑入,至小范镇北,夺滹沱故道。道光初,滏、滹同溢。有废亭子、龙冶二河。有驿。骁阳疲,繁,难。州东北六十里。乾隆初,知县侯鎯以滹为患,濬新沟七。同治中,唐世禄复疏经流三、支渠八,并注献之古洋河。逾年复决安平。知县吴恩庆筑堤,首郭村,讫秦王庄,滹、滋始分。今滹沱中、南二支自州入,而古唐河自蠡入,半淤。有驿。安平简。州西北五十里。滹沱中、南二支并自深泽入。猪龙河自祁入。其支津?量石河,湮。有驿。</P>
<P>定州直隶州:冲,繁,疲,难。隶清河道。明领二县。雍正二年升。十二年,以保定祁州之深泽来隶。新乐还属正定。东北距省治百五十里。广百四十里,袤二百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三十二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二十一分。领县二。中山,城内,今设钟鼓楼。北有唐河自唐入,始为患。乾隆中,南夺小清河。嘉庆中,复北夺小清河为今渎。南有嘉河自曲阳入。沙河自新乐入资河。同治十年南徙,错出复入会资河,自深泽缘界。唐、沙各故道及木刀沟并涸。有永定驿。铁路。曲阳简。州西北六十里。西北:恆山,古北岳。顺治末,改祀于山西浑源。恆水出其北谷,合三会河。唐河纳县北马泥河,错入。西北:沙河自阜平入,合平阳河,左得圆觉泉诸水。长星沟出西北孔山,侧城东南,合曲逆溪、灵河,自是曰孟良河。县驿一。深泽简。州东南九十里。雍正十二年,自祁州来隶。滹沱、滋并自无极入。滹歧为三,北为经流。滋旧纳支津木道沟,涸。乾隆初,决赵八庄,寻塞。复濬官道沟,导城西沥水东注安平。县驿一。</P>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25

易县历史悠久,早在虞舜时代,因有易水而得名,商代时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西周时周武王召公于燕,易县地始属燕国。燕昭王在此建燕下都,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演绎了一处"千金市骏骨"的传奇佳话,秦代为易州,属上谷郡。隋开皇元年,在北易水北岸设置易州,隋开皇16年置易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五代至宋,易州先后属后堂、后晋、后周,期一度归辽金。清雍正八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初降为县,1937年日军侵入,1937年9月县城陷陷落,建立易县为政府。1938年1月 在独乐建立易、满、徐县政府,7月在亚古县建立易县县佐公署,1939年1月建立易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分设易县、龙华二县。1944年建立定易涞县政府。1945年,全境解放,人民政府进驻县城。新中国建立后,属河北保定地区管辖。易县辖七镇二十个乡,469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电影狼牙山五状士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易县的真实故事还有日本名将之花凋谢的地方黄土岭战役。北淇村血井惨案等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25

冀州市之名渊源于古冀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华夏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于此置信都县和信都郡,隶冀州。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今冀州市开始联系起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属真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县撤县建市,定名为冀州市。

冀州

冀州乃九州之首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

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 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初,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

冀州历史悠久,它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依据历史资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对冀州的历史沿革作概略介绍,为了解冀州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说法, 名称不一,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种说法:

?? 一、《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 二、《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和梁州;

?? 三、《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州,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无论是哪种说法,冀州都在其内,且列首位,可见冀州在上古时期的影响。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响深远,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结。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候,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自己的八儿子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 、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新朝 行政区划与西汉相同,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年把信都国改称新博,把信都县改称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新博仍属冀州,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四个县,即: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乐信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和新博亭(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 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信都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领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十三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在的冀州市境内设置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安平国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把原辟阳县并入了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 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安平郡下设信都等诸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设了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从此冀州的名称与今天冀州市的属地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晋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国(地区级),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安平国下辖信都、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两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和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后赵时期,将州治自信都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前燕鲜卑族慕容俊将冀州治所迁于房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袭下来。

??南北朝 冀州先后属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长乐郡(相当于今地区级)下辖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芦、广川、南宫、下博等八县,长乐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治所在冀州旧城。信都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齐、北周两时期全国的州、郡、县的划分没有变化。

??隋朝 前两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十二个县,即信都、堂阳、衡水、枣强、武邑、 、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斌强。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初分天下为河北道等十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曾改称魏州或信都郡)下辖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 阜城、 、武强九县(后改辖六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梁、唐、晋、汉、周) 各朝均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地区级)下辖信都等诸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 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五代时,冀州多战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乱离,群豪竟起,兵连祸连,血战数年”。

??宋朝 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分天下为河北东路等十五路(省级),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 、衡水、阜城七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地区级,也称安武军)。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属河间府(省级与地区级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隶河北东路(省级)。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三、直隶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为陪辅京都的“畿内巨州”,一直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辖,故称之为“直隶冀州”。

??元朝 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路等诸路(省级),冀州(地区级)直属真定路(跨过了府一级) , 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五县。现冀州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明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府等诸府(省级),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洪武二年,即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清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四、近现代冀州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第二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恢复旧县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并归五专署领导。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县依然属之。??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属衡水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25
深州市旧称深州,上古为冀州大陆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属赵。秦属钜鹿郡。汉为下博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于安平置深州,以城西故深池得名。尔后迭经废置,州城屡迁。唐徙州治于陆泽今深县旧州村),宋移深州治于静安(今深县贾城西东)。明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州城被洪水淹没,遂迁城于吴庄,即今深县城。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武强、饶阳、安平三县。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废州为县,属直隶保定道,后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深县为冀中行署在深县创建河北抗战学院。一九三九年深县被日军侵占。为便于抗日游击战争,于一九四O年一月,以沧石公路为界,分为深北、深南两县。一九四五年属衡水专区。一九五二年改属石家庄专区。一九五八年安平并入深县。一九六0年饶阳、武强又并入深县。一九六一年饶阳、安平划出,一九六二年武强划出,深县恢复原制,复衡水专区。
春秋属晋国,名棘蒲。战国归赵,西汉在今赵县境内设平棘、宋子、敬武、封斯三县一候国。三国魏建赵国,北魏改为赵郡,北齐始为赵州。元、明定都北京以来,赵州为畿辅重镇。清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废州为赵县,属大名道辖,民国十七年废道,赵县归河北省直辖。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北平成立伪政权,华北临时政府,赵县属河北省第十三区。1938年1月1日,成立河北省公署,赵县归冀南道。
  1939年5月,赵县抗日政府成立,属冀南四专区领导;1040年6月划为冀中一专区,8月改七专区,1944年改六专区。1940年6月改赵元高边区线为赵元宁联合县,后归冀中起专区领导。1945年3月撤销赵元宁联合县,恢复原建制。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赵县归属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更名为石家庄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20日赵县并入宁晋县。1961年7月9日恢复赵县建制,将栾城县部分辖区并入赵县。1962年3月27日,析赵县复置栾城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25
古国都市,华北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商代为北方方国。西周时聚落渐增。春秋时,齐相管仲筑城。战国时,中山国在此定都。西汉置卢奴、安险、新处、苦陉四县于今定州市境内。西汉至前秦,卢奴一直是中山国(郡国)都。后燕都于此。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安州,设行台。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今定州由此而得名。今定州市境内当时有卢奴、魏昌、安喜三县。北齐废卢奴入安喜。唐代今定州市境内有安喜、唐昌二县。宋、金、元三代境内只有安喜县。明初撤安喜入定州,至清代仍为定州。自北魏至清,此地曾为行台、府、路、郡、州的治所。民国初废州改为定县,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定北县。民国36年(1947年)定县解放,建立定县市;定南、定北县合并为定县。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曾是冀中九专署(后改定县专署)驻地。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1961年定、曲两县分置。1986年,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