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42阅读
  • 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45):通州、海门直隶州(南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8
  通州直隶州:繁,难。隶常镇通海道。顺治初,因明制,属扬州府。县一,海门。康熙十一年,县省。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割扬州府之如皋、泰兴来属。西距省治五百三十里。广三百里,袤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三分。京师偏东四度十一分。领县二。东:军山、剑山。西:黄泥山、马鞍山,五峰并峙。东北:天竺山。南:狼山,设砲台。狼山镇总兵驻。东北:大海,产盐,置场五:吕四、馀东、馀西、金沙、石港,盐课大使驻。又马塘、馀中二场,乾隆元年裁。西亭场,三十三年裁。通州分司运判驻石港,税课大使亦驻。南:大江西自如皋入,东行达老洪港,会于海。盐河自如皋西入江,东分流,循城而南,又东入于海。镇二:狼山、石港。石港、金沙、馀东、吕四有汛。狼山巡司裁。吕东巡司一。

如皋繁,难。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东,濒海。盐场二:丰利、掘港。盐课大使驻。大江西自靖江入,又东入通州,北通运盐河。河西北自泰州入,循城南,分为二。一南流入江。一东迳丁堰,又分流,至岔河,为盐场诸水。又南流,迳白蒲镇入通州。镇四:丁堰、掘港、丰利、白蒲。马塘、丰利有汛。主簿驻掘港。西场、石庄巡司二。

泰兴疲,难。州西二百四十里。大江西北自江都入,右与丹徒分岸,为庙港。纳李薛河,又南与丹阳分岸,东至界港。界河自靖江缘界而西入之,又东入靖江,分支为老龙河,至黄桥,折南注界河。黄桥有汛。口岸、黄桥、印庄,巡司三。

海门直隶厅:冲,繁。隶常镇通海道。旧本沙洲。乾隆初,设沙务同知。三十三年,割通州之安庆、南安十九沙,崇明之半洋、富民十一沙,及天南沙,置厅。移苏州府海防同知来治。西距省治五百七十里。广一百四十里,袤三十七里。北极高三十一度五十五分。京师偏东四度四十五分。东南,濒海。西,大江,西南自通州入,右与昭文分岸。又东错崇明,折东北,由界洪复入,东南至蓼角嘴入海。白茆口为江海潮所会。界河承海水西流,环治而南,入于江。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8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区还是茫茫海域。从汉代以后到公元11世纪,南通地区形成过程中,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18~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连上了大陆。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可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南北朝时,南通市区一带有一块沙洲,称壶豆洲,后又称之为胡逗洲。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

  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洲与布洲是五代初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顾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古称宋蓼角嘴,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围大体形成。

  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18世纪中期建立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    

南通的行政建制   

  随着南通古代渔、盐业的发展,农业的振兴,南通的古代经济逐步繁荣,居民聚落随之出现,南通历史上的县级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区以县为最高地方行政单位,五代以后曾设有路、州、直隶厅、军、监、县几种地方行政单位。如静海军、通州路、利丰监等。军,是一种带有军事性质的行政设置,体现了当年南通一带的军事地位。监,是生产性的行政设置,南通的"监"主要管理盐业生产。明清时的"州"有散州与直隶州之分。明代通州为散州,亦称属州,是府的下属单位,其地位略高于县。清代雍正以来通州为直隶州,直属布政使司,其地位与府相当。直隶厅与直隶州地位相同。

  东晋安帝统治时期,南通范围内曾有宁海、临江、蒲涛、如皋等县,后又增设海安县,到周、隋时期这些县多被撤并。

  唐代,胡逗洲得到开发。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镇遏使的职位。后来,五代吴国曾设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及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与东洲一带的是姚氏家族。姚彦洪建筑城池官廨,号称"静海都镇",统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个大镇。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军压境,姚氏政权控制东洲、静海约半个世纪的局面结束。显德五年(958)初,后周设立静海军,不久升静海军为通州(今南通市),并设静海、海门两县归通州管辖,州治驻静海。通州,按其位置来看,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方通达,因以为名。通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通州改名为崇州,又称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称静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时间归属通州,后又划属苏州。明初,静海县废,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一个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废,通州无属县,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划如皋、泰兴二县归通州管辖,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清统治结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立海门直隶厅,直属江苏省管辖。

  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江苏通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改称海门县;1928年,设启东县。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建立苏中根据地,今南通范围内曾为苏中四行政区辖地,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立如西县,1943年在海泰地区设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范围内曾为苏皖第九行政区及一行政区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为如皋县,改如皋为如东县。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县设市,驻南通城,南通市曾为苏北行署辖市,后又为江苏省辖市。南通设市后,于金沙镇另设南通县。南通范围内的六县属南通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南通市管辖六县二区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后,启东、南通、如皋、海门四县分别撤县建(县级)市,其中,南通县改称通州市,六县(市)仍属南通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8
古老的如皋,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青墩人定居劳作,如皋正式建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
  历代如皋人民勇敢进取,辛勤耕作,在开辟交通、繁荣经济、发展文化、抵御外辱方面,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故事和优美的传说,谱与了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

青墩文化 雉皋古地
  古代如皋, 地处扬泰冈地的东南边缘。 这一带“土高色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赤岸”。今天东陈镇一带,古代就叫“赤岸村”。
  扬泰冈地成陆后不久,就有人类在这里处息劳作,离如皋不远的海安青墩遗址,为我们提供了今天海安、如皋、如东一带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生动图景。
  1978年,在海安县西北约28千米的河岗乡青墩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南京博物苑等单位三次进行发掘, 共发现墓葬98座,出土生活、生产用具和装饰物品478件,还发现稻粒、核桃、菱角及麋鹿、猪、狗的遗骨和大量蚬壳等。经考古鉴定,遗址距今5300多年,自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当时,这一带气候温湿,青墩人在土墩上建造了低矮简陋的木屋,过着定居生活人们使用磨制的石斧、石锄、石锛等工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他们还采集果实,捕捞鱼贝,扩大食物的来源。青墩人已经了狗、猪、牛等牲畜。
  青墩人不使用兽骨制成的骨铲、骨锥、骨镞等工具,发明了角质的叉型投掷器和纺轮。青墩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种麻、纺线、织布的技能。他们还根据生活需要,烧制造型美观的陶器。陶器中有一种十分美观的夹贝陶,体现了滨海地区原始制陶业的地方物色和青墩人对捕捞贝类的综合利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在青墩人的墓穴里,出现了稀有的璧、环、坠等玉器。随葬品的多少,反映了青墩氏族公社内部已出现了贫富差异。
到了夏朝,如皋地区属扬州地域。西周时为海阳地,仍为扬州区域。
  如皋地区有历史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最先属吴国,叫郧,又名发扬、发繇口、发繇亭。 其中心就是现今距如皋城北18千米的海安县立发桥。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灭邗国,筑邗城,开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当时有河道经发扬向西流注邗沟。从此,这里“居民安定,行旅停止”。后来,这里成为春秋时期遣发徭役的水上交通口, 所以又叫发繇口。公元前483年,吴国与鲁国、卫国等国的国君以及宋国的皇瑗在郧会盟,在此建了一座亭子,所以这里又叫发繇亭。北宋时,在发繇口建造了一座石桥,此后这里就改叫立发桥。立发桥是当时这一地区36个盐场运盐的必经之地,又是和其它州县交通的要道。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郧地归属越国。传说越国大夫范蠡佐助勾践灭吴后,就辞官偕西施作五湖游。他们曾来到如皋车马湖这个地方。那时候,这一带为浅湖区,风景秀丽。范蠡就是从这里弃车马改乘舟浮海去齐国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乘画舫游览过的湖取名范湖,湖中小洲取名范湖洲,弃车马的地方取名车马湖。如今,湖早已变成陆地,但这三个地名一直沿用下来。
  战国初期,越国被楚国打败,郧地为楚国所有,复名海阳。秦朝时属九江郡。西汉初吴王刘濞的辖地,改地名为海陵。刘濞靠煮海盐谋利,开凿河道运盐,从扬州茱萸湾经海陵仓到如皋运河的前身。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海陵县,县治在今泰州。如皋是海陵县的一部分。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海陵县为亭间,又叫亭门。王莽垮台后,亭间又复名为海陵县。东汉初年,撤海陵县,并入东阳县,属广陵郡(治所在今天扬州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又恢复海陵县。
  东汉末年,江淮间多次成为军事集团混战的战场。曹操强令滨江郡县徙民,海陵县遂成隙地, 被废。公元242年,吴国大司马如皋人吕岱奏请孙权,获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
  西晋统一后,海陵改称海阳县,仍属广陵郡管辖。公元411年(东晋安帝义熙七年),从广陵郡划出建陵(今如皋白蒲一带) 、临江(今如皋石庄一带)5县,归南兖州管辖。从此,如皋正式建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
  如皋县的得名,起源于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据《春秋左传》记载:昔时有一位姓贾的大夫,相貌丑陋,却娶了一位十分俊美的妻子。妻子见丈夫貌丑,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为了博妻子的欢心,有一天贾带上妻子“御以如皋,射雉”,一箭就射中一只野鸡。妻子很高兴,始解颜谈笑。贾大夫感慨地对人说:“人的才能不能少啊!我若不会射箭,妻子就会始终不和我说话。”西晋杜预注《春秋左传》:皋,水边高地;如,往也。”
  春秋时期,如皋滨江面海,境内河港很多,芦苇丛生,麋鹿、野鸡成群,党有人到里游猎,是著名的射雉场所。后来,人们就把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如皋港”,港侧村庄就叫“如皋村”。到了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又据此定县名为“如皋”。据考证,如皋港就是今天如城镇丰乐桥西的秀水港。清乾隆年间《如皋县志》载:“如皋城濠河有支流入海月寺,经六桥南流,合于凤凰池,绕出谢恩桥,南至秀水港,绕出如皋村故址,……今易名秀水港矣。”不过,现在港早已不存在了,秀水港成了巷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耕东皋之沃壤兮”的佳名,如皋的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隋炀帝开掘沟 日僧圆仁过如皋
  如皋从东晋义熙七年建县后, 经过170多年到隋朝时,并入宁海县。唐初,又并入海陵县。公元831年(唐文宗大和五年),划出海陵县5个乡置如皋场,治所即在如皋镇。
  隋炀帝为了把比较富庶的江淮平原的粮食等物产北运,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其中邗沟一段,就是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拓宽改直。 为了便利运取海盐,隋炀帝又征发民工疏浚“吴濞邗沟”和开凿掘沟。掘沟西接“吴王濞邗沟”,东到今天如东的掘港。沟宽两丈。经如皋段,大约就在今天的新生路。
  隋大运河和掘沟开凿后,如皋交通发达,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除了隋朝建造的定慧寺外,唐朝时又建造了广福寺和中禅寺。如皋镇日益繁荣发展起来。
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十分密切。我国著名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后约一百年,日僧人圆仁于公元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 来中国。当时长江口在如皋、南通之间,圆仁于一行乘船从长江口入境,经淮南镇(今平潮)、白蒲、掘港亭、郭补村(今如东县马塘)、
  临河仓铺(今丁堰) 、如皋、海陵(今泰州)前往扬州。后来圆仁留居长安6年,于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 返回日本。圆仁回到日本后,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对如皋一带有详细记述:“_毕,到赤岸村,问土人,答曰:‘从此间行20里,有如皋镇。’比至午时,水路北岸,杨柳相连。未时,到如皋茶店暂停,掘沟北岸,店家相连。射手文部贞名时,从此行半里,西头即镇家。”如皋镇家就是如皋镇衙。那时如皋街道全部排在掘沟北岸,有半里多长,说明当时如皋镇已有相当规模了。
  由于唐代如皋已相当繁荣,所以,到了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 又将如皋镇改为如皋县。此后,历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如皋县名未变,辖地包括今如皋、如东和海安东部地区。



范仲淹修筑捍海堰
  包括今天如东县在内的古代如皋,东临黄海,海潮经常侵蚀农田灶舍,人民深受其害。早在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自楚州(今淮安市)至(当时如皋属海陵县)修筑了一条大海堤,叫捍海堰,俗称“皇岸”。
  但是,由于堤身建造不坚固,加之年久失修,经不住海潮冲刷,大潮来时,常常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大片靠海的田地、庐舍和盐灶,给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北宋中期,范促淹出任西溪(今东台市)盐官。他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宋仁宗准旨,指定范仲淹负责修堰工程。1024年秋,他征调民工4万多人,按照他设计的方案,开工筑堤。到了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潮势又猛,已经筑起来的部分河堤又被冲垮。遇到大雨,流沙横淤。民工冻饿劳累, 死了200多人,以致少数人出来反对筑堤。宋仁宗派两淮转运使胡令仪前来察看。胡令仪赞同范仲淹修堤主张,上书仁宗皇帝,建议继续施工。一次,雨大风急,越往下挖流沙越多,工程越来越艰巨。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施工现场督察。施工经费不足,他还将自己的官俸贴上。在范仲淹的这种精神鼓舞下,民工们不畏艰险,工程进展很快。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施工,一条长200多千米的新堤绵亘在黄海岸边。范仲淹为修筑捍海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皋地处泰州东部,在如皋境内的捍海堰占整个捍海堰的十分之三,约70多千米。据《如皋县志》记载:当这条海堤未筑之前,如皋遍地是碱,叫盐碱田,又叫洋田、荡田。海堤筑成后,海潮不再内侵,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农业、煮盐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堰称做“范公堤”。在如皋城里,还建了三座祠堂纪念他,一座在东水关内,叫范文正公祠;一座在北门外,叫报功祠,是合祀范仲淹、郑端简的;还有一座在南门内,叫二贤祠,是合祀范仲淹和胡安定的。
  到了元朝, 这条海堤又经修筑加长,南起启东的吕四,北迄阜宁,总长291千米。到了明清两代,堤外陆续涨出大片土地,但是范公堤仍然不“束内水,隔外潮”的作用。后来,堤外已成为顷良田,部分堤身改筑公路,变成通榆公路的一部分。



岳飞、文天祥到如皋
  公元1127年, 北宋被金灭掉后, 岳飞任东京留守司统制,协助老将宗泽守开封。1129年,开封再次失陷,岳飞担任通泰镇抚使,率部在苏北一带抵御金兵。如皋属岳飞辖地,岳习领乒经过如皋,留下古迹和传说。
  那一年,金兵南现飞领兵取道如皋沿范文堤进军。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走到如皋城西十里许的八角井处,人马饥渴,岳飞下令稍事休息。时逢大旱,河水干涸,兵士们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饥渴难忍。他们严守岳家军的纪律,不吃百姓一口饭,不喝百姓一口水。他们在路边找到一口井,但自够数千人马饮用呢,很快就被汲光。这时岳飞亲临水井,焦急中用手叩击井栏,说来也真神奇,井水立即涌出,取之不竭,“遍饮三军”。岳飞慨叹道:“此乃度军井也。”于是此井取名为“度军井”。后因该井井栏呈八角形,故又名“八角栏”。
  传说岳飞率军经力时,人困马乏,于是在此停留埋锅造饭,人马增添了力量,于是此地便名为“加力”。
  岳飞人马经如皋白蒲时,寻到一口水井,供全军数千人马饮用。后人将此井命名为“济忠井”。此井至今尚存,仍水旺不竭。
  公元1276年1月,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一片惊慌。抗战派将领右丞相文天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奉命出使元营谈判。
  在谈判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拒绝各种劝降。元军将领伯颜恼羞成怒,将文天祥强行扣留,押往大都。二月底,文天祥在镇江趁看守不备,带随从逃到江北。
  文天祥一行度过20多天死里逃生的流亡生活,始终没有改变抗元的坚定信念。他化名刘洙,取道高邮、泰州、海安,向如皋进发,打算经通州渡海南下赴福州继续抗元斗争。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写道:“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这里的“北”指元军,“寇”指误会他的扬州知州李庭芝的军队。双方军队都在捉他,的确是九死一生。
  阴历三月初十,文天祥乘船沿古运盐河向如皋而来,经戴庄虾子湾,至晚到达如皋,始知如皋已被元军占领,元朝刚任命的如皋县令朱省二正在搜捕他。他急忙上船,沿古运盐河继续向东南进发,行至如皋东南9千米的宋家林(今宋家桥) 时,登岸投宿,住在一户姓田的农家,受到热情款待。
  翌日清晨,文天祥告别主人,登舟起航,至晚到达东马塘(今属如东县)。忽然元兵追至,他只得弃船登岸潜逃。行至范公堤边,遇见当地居民张阿松。张阿松见文天祥行色匆匆,气度不凡,知非常人,忙将他迎至家中隐藏起来。由于元军日夜沿范公堤搜查,文天祥在此隐藏了5天。 后来张阿松冒危险派他的两个儿子,替文天祥戴上苇笠,乔装农夫,用船送他去通州。船行至白蒲南5千米,恰遇通州守将杨思复派来接他的人马。他便弃船登陆去通州。
  文天祥到通州后,于公元1276年闰三月十七日,从石港东15里卖鱼湾 (今五总) 出海南下,再度起兵抗元。事后,文天祥感慨作《过如皋》诗一首:“雄狐假虎之林皋,河水腥风接海涛,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_”。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如皋县令黎_勋建文丞相祠,并将文天祥当年借宿的田家村,定名为“丞相原”,立碑记其事。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如皋知县李衷纯又于定慧寺西建二忠祠,合祀岳飞,文天祥两位抗金、抗元的英雄。


 
陈君悦率领义军英勇抗清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 强迫汉人剃发。1645年6月,清政论攻破南京后重申严酷的剃发令:“自令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正所为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令激起城乡人民强烈反对。各地人民纷纷罢市,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发决不可剃!”武斗斗争遍及全国各地。
  公元1645年6月, 清兵还没有到如皋,贪生怕死的明朝知县李丹衷就吓得逃跑了,仅下典史王家瓒主持县政。 7月初,清政论派陕西人马御辇到如皋做知县。当夜,陈君悦就率人把马御辇和降官王家瓒杀掉。接着陈君悦等人组织农民武装奋起抗清,保卫如皋。 他们筹集粮草,并发动天罡党数百人在如皋城立下营寨,号称“中营”。8月,清政论派扬州总镇张士忠、守备孟三涧和继任如皋知县朱邦政率清兵千人攻打如皋城。陈君悦领导的义军头裹白布,视死如归,英勇战斗。而对强敌,陈君悦率领义军离开如城,转战乡间。 8月下旬,陈君悦率义军围城,未能攻克。清兵出城反击,到海安地界,遭到缪景先率领的乡勇抵抗。
  缪景先是李堡人(清朝时属如皋县),武艺高强,敢作敢为。当地听到有清兵来犯时,立即持槊跃马,大呼:“看我扫荡敌兵!”清兵阻沟为垒,缪景先左冲右突,杀向敌人。清军又从缪景先的左右两翼射箭,箭如雨下,缪景先挥槊格斗,毫不畏缩。一名清兵对他暗放一箭,正中咽喉,缪景先壮烈牺牲。
  缪景先牺牲后,他的弟弟缪鼎台立即聚集沿海盐民数千人,立寨于如皋城东北乡的十三里港,率众攻城,打得清兵胆战心惊。后来,由于内奸出卖,缪鼎台被俘,不屈遇害。
  陈君悦在农村继续坚持斗争,他与徐健吾、道士王耀等率领沿海的灶兵及泰兴县一带滩兵共万余人于9月下旬和10月下旬两次围攻如城。 清政论派总镇孔希贵、苏见乐率在队清兵来镇压。11月上旬,清军偷袭义军指挥部,陈君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徐健吾被俘,押往北京,英勇就义。
  陈君悦领导的义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的拥护,人民称他们“义民”、“壮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8
泰兴原为海陵县地,南唐烈祖升元元 (937年)分海陵南境济川镇建县,迄仠已有 1050余年历史。建县时属泰州。宋时或 于扬州,或属于泰州,时有变更。元 明两代,属扬州。清雍正以后,改属 州。民国初年属苏常道,旋又改属扬 。民国30年(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 党的领导下,先后隶属于通如靖泰临 行政委员会、苏中第三行政区、苏皖 区政府第一行政区、苏北行署泰州行 区。 1953年1月苏南苏北行署合并建省后属扠州专区,1983年立行市管理后属扬州市? 1992年泰兴撤县建市,由江苏省直辖, 属扬州市代管,1996年地级泰州市设章后改属泰州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8
海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五代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建县,因出江入海之门户而得名。1994年撤县设市。在这片“滨江临海的乐土”上,灿烂的文化流淌了一千多年,时代的风雨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涌现出了清末状元、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季方,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簃,古典文学家陆侃如,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一首断章成名篇),琵琶大师沈肇洲等一大批名人志士。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