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81阅读
  • 3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59):广德直隶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1
  广德直隶州:繁,难。隶徽宁池太广道。明初广兴府,置县曰广阳。寻降州,直隶江南。顺治初因之,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隶安徽省。西距省治五百九十里。广一百三十里,袤一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度五十九分。京师偏东二度五十四分。领县一。西:横山。东南:桃花、乾溪。西北:白茅岭。南: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出,南横梗溪、东南鲤洪溪,皆合焉。北:九斗川,源出五花岩山,汇诸山涧水,西北流,迳建平,汇于郎溪。西:玉溪,绕城北,合碧溪、大源溪,同入建平之南绮湖。青洪山岭,誓节渡有汛。州判一。杭村、广安巡司二。


建平繁,难。州西北九十里。西北:凤栖山、五牙山。南:镇山。西南:赤山。桐水自州入,迳城西入宣城,为白河川,汇于江南之丹阳湖,入大江,或谓之白石水。南绮湖受县境诸水,北入丹阳湖。郎溪,三峡、苏大二溪,迳城西南,汇诸山涧水,入南绮湖。白茅山有汛。梅渚巡司一。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1
东汉建安初,“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析故鄣置广德县。县名是取美名,意在标榜“皇恩浩荡,帝德广大”。建安五年(200)“徐琨以督军中郎将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建安八年(203),吕蒙因从孙权讨伐丹阳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县治在今县城西南境内,仍属扬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改属扬州宣城郡。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并广德、故鄣、长城、阳羡、义乡五县地立绥安县,属宣城郡。泰始四年(468)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齐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于广德增置广梁郡(《隋书地理志》避炀帝讳,写成‘大梁郡')及石封县,郡、县治均在今广德桃州镇。侯景乱后还封徐度为广德侯,广德县为其侯国封地。陈永定二年(558)改郡名为陈留郡,改广德侯国为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郡,并广德(《隋书·地理志》讳作‘大德')、安吉、原乡、故鄣四县人石封,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属湖州。大业二年(606),复属宣州。翌年,宣州改称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以绥安县置桃州,原绥安县地分置绥安、桐陈、怀德三县,桃州领之。七年废桃州,并桐陈、怀德人绥安,属宣州。天宝元年(742)改属宣城郡。至德二年(757)九月因肃宗讳恨安禄山,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州。五代十国吴广德县属宁国军宣州。五代南唐初广德县属西都江宁府,保大八年(950)在县设广德制置司仍属江宁府。北宋废制置司,广德县如故。宋开宝八年(975)广德县属宣州。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广德军,治广德县。端拱元年(988)析广德西北桐乡、昭德、临湖、原通、妙泉五乡置建平县,隶广德军。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广德军为广德路,路设总管府领广德、建平两县,属江浙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占领该地即改广德路为广兴府,改广德县为广阳县,广兴府辖广阳、建平两县,属江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广兴府属京师直隶,不久改称广德府。四年九月改府为州。十三年四月省广阳县人州,领建平县。永乐元年(1403)直隶南京。清顺治广德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布政使司,成丰四年(1854)暂归浙江巡抚代管,同治三年(1864)复属安徽省,隶徽宁池太广道及皖南道。
  民国元年(1912)4月改州为县,不领建平县,直属安徽省。3年至17年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芜湖道撤,直属安徽省。21年春至10月属宣城首席县长。10月后至29年8月属安徽省第九行政区。8月以后属安徽省第六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德县初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年3月属安徽省芜湖地区。1980年2月属安徽省宣城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1
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

郎溪县建县千年,历史悠久。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城明代城墙、新石器欧墩遗址、侯村祠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吴应龙墓、夏雨初烈士墓和张大干父母坟冢等10多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署二破“江南大营”的“建平会议”会址就位于县北的四明山(现称马场山)。1980年2月发掘的乌龟包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各类文物60余件(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郎溪地区有人类居住的最早凭证。

  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早在春秋时期,郎溪就是吴国领域,深受吴文化的影响,数千年的造化化,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就出现过一些有名的著作家和政治家。有为官清廉、体察民情、抱以“振纲纪、信政令、惜名器、厉人才、择牧守、选将帅、安流离、恤饥寒”治国方略的知名官吏吴应龙,有一生从政,笃学不倦,著有《吕定庵唱和集》的吕盛,有文思敏捷、颖异过人、“挥毫立就”的宗玺。近代更有追随孙中山先生草拟《建国方略》的民主革命者岑述彭、革命烈士夏雨初和当代电视剧《西游记》武打设计者之一的武术家夏柏华等。

    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的浸润和今日的风采造就了郎溪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新石器的历史遗址欧墩遗址和乌龟包遗址,太平天国“建平会议”会址和岳飞抗金遗址哨马蹋、点将台。著名风景区有山幽物丰的伍牙山风景区、波光帆影的南漪湖风景区、古木奇石的石佛山风景区、碧波荡漾的龙须湖风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高井庙林场。然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当首推“郎溪八景”:“涛峰远望”、“石涧春和”、“鸦山古迹”、“茅岭凝青”、“伍牙飞翠”、“峡岭回峦”、。凤山胜景”、“石佛撑云”。此外,还有“中斗节制闸”、“朱侯排涝站”、“姚村苏维埃政府1日址”、“张大千父母坟冢”等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古迹,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风光名胜,再加上经济发展写下的瑰丽笔触,它们共同构成了郎溪迷人的风景线。

千年文明、吴文化的影响和来自巴蜀的移民汇聚,形成了郎溪的饮食文化。城内有凤凰墩、稻馨楼、华云宾馆三家,酒店数十家。入夜,街边的大排挡参差座落各个角落,不出几步,便有一处。郎溪菜系兼具徽菜、川菜等多种菜系特点,菜式随季节时令变化,夏秋清淡。冬春麻辣,山珍多而海味少。其中独领风骚的菜肴素鸡,享有口味清香、绵软爽口、清腔润肺的特点,令人食而忘返。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1
郎溪县原名建平县,初创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平县名说法不一:《南畿志
说是"南唐以当涂立建平军,后周改雄远军,建平命名疑出于此."光绪《安徽通志》说
"后汉光武即位,封安成侯子统为建平侯",认为是侯邑命名.建平军远离郎溪县,不可
能为新置县名.《安徽通志》说法似有道理,可为建平县名由来.
民国3年(1914年)3月,因与热河省(今属辽宁省西部)建平县同名,北京政府
以"两县同名,文递多误"为由,改安徽省建平县为郎溪县,县以河为名.郎溪又名郎
川河,是县境主要河流.其上游为桐河,折入合溪口谓郎川河,流经县城关镇南,当
进入赤山下段则叫赤山溪,汇于南漪湖.郎溪命名由郎步(埠)镇(今郎溪县城关镇)为
名.县城郎步镇,据《桐川志》说:"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步镇.
"郎埠"又作"郎步",原为郎姓聚居的商业大埠.郎步镇位郎溪北岸.康熙《建平县
志》也说:"按《舆地广记》,其地本广德之郎步镇.凡舟可摩而上下者曰'步';'郎'
居民之姓也."而《读史方舆纪要》则说"郎溪,在县治南,郎步镇以此名",是不准确
的.〔城关镇〕
地处北纬31°07′31〃与东经119°10′32〃,城区面积近2.5平方公里.古为广德县郎埠
镇.作为县治始于端拱元年(988年)创建平县.民国3年改为郎溪县城.28年定名在
城镇.31年12月10日,定名郎步镇.34年11月8日,改郎步镇为吉原镇.解放后不
久改名郎溪镇.1959年7月,撤销郎溪镇,并入钟桥公社.1961年划进建平公社.196
年12月,复立郎溪镇,改名城关镇.旧无城,因南滨郎溪,地势低凹,多淤泥沙碛,难
以筑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始筑城.现为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郎溪县承袭宋端拱元年(988年)所创建平县旧域.此疆域奠定于当年划出广德县西
北的桐,临湖,原通,昭德,妙泉5个乡地置建平县.此后,主要变化有:1953年
月22日经政务院批准,将溧阳县社渚区的龙角冲,强村,凹塘,刘家村,荷叶坝,稻仓
岭6个自然村1405亩土地划归郎溪县(8月20日正式办理).最大的变化要数1959年
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郎溪,广德县,组建郎广县(驻桃州镇),此时郎广县包括
今郎溪,广德2个县范围.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郎广县,恢复广德,郎
溪县,又恢复郎溪县旧疆域.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郎溪县虽是宣城行署中建县最晚的一个小县,但它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近
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欧墩,磨盘山,乌龟包新石器遗址,说明五六千年以前这里有高度
的物质文明.尤其是在乌龟包遗址中出土很多硬陶,夹沙红陶和灰红陶鼎,鬲,罐,瓮
等,并发现有竹节形镂孔的柄把,说明制艺很高.尚古时期,这里居住着百越族中的扬
越等支系部族.西周时期,属百越族的古句吴国.春秋时期,先后为吴,楚,越国占领
区.前期属吴国,后为吴,楚争夺区,这里是吴,楚交战的重要战场.公元前522年,楚
大夫伍奢一家被害,其子伍员与太子白公胜智过今含山县昭关奔吴,楚军追至今境内东
北大涛山北2.5公里的伍牙山.数年后,伍子胥率领吴军,攻下楚都郢,报了楚王杀父
之仇.在这次大战的进军和凯旋中都经过此山,因此,初名"护员山",后易名伍牙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期,为楚,越争夺地.楚宣王十五年
(前355年),楚灭越,全为楚有.秦汉时期,地属鄣县.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
市)鄣县(治今浙江安吉县西北)地.秦末,属鄣郡(治鄣县)鄣县地.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鄣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
(前202年)二月,鄣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春正月,鄣
郡改属刘贾荆国(都吴,今苏州市).十一年七月,鄣郡归汉.十二年十月,鄣郡改属刘
吴国(都江陵,今扬州市).景帝三年(前154年)六月,鄣郡改属刘非江都国(都广
陵).元狩元年(前122年),鄣郡归汉.二年七月壬子,改鄣郡为丹阳郡(改治宛陵,今
宣州市区),属丹阳郡故鄣县(仍治今安吉县西北).元封五年(前106)四月,丹阳郡改
属扬州刺史部.
〔附 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仍之.
〔东汉〕
东汉初,故鄣县仍属扬州(治所多变)丹阳郡(仍治宛陵).中平二年(185年),分
故鄣县地置广德县(治今桃州镇西南郊),属扬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仍
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从此,长期为广德(石封,绥安)县西北地区.具体是:兴平二
年(195年),属孙策控制区,仍旧制.建安十六年(211年),属孙吴扬州(治建业,今
南京市)丹阳郡(初治芜湖,今为市.后治姑孰,今当涂县城关镇等地).一说建安八年
以故鄣县西郊地区置广德县,今郎溪县地属之,属扬州丹阳郡.
〔三国 吴国〕
黄武元年(222年),属吴国扬州丹阳郡(后均治建业,今南京市).嘉禾初(约23
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西晋〕
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平吴,广德县改属扬州(仍治建业)宣城郡(治宛陵).太
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为"建康".
〔东晋〕
初仍西晋之旧.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侨置豫州(侨址多变).兴宁初(约
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今为市);不久,还治宛陵.义熙九年(413年),宣城郡改
属扬州.
〔南朝 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属刘宋扬州(仍治建康)宣城郡(仍治宛陵).永初
三年(422年),今县境分属扬州义兴郡(治阳羡,今江苏宜兴市)绥安县(并广德,故
鄣,长城,阳羡,义乡5个县地设,治今桃州镇),宣城郡广德县(治今桃州镇西南郊
分领.此后或为1个州2个郡2个县分领,或为2个州2个郡2个县分领,或为1个州
1个郡2个县分领.具体为:大明五年(461年)九月甲戌,广德县属南豫州(徙治姑孰
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绥安县属扬州(仍治建康,今
南京市)义兴郡(仍治阳羡).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宣城郡改属扬州.九月壬辰,宣
城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宣城郡复属扬州.四年,绥
安县改属南徐州义兴郡.不久,复置广德县,改属宣城郡.五年二月丙申,宣城郡复属
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宣城郡复属扬州.七年,宣城郡复属南豫州(治历阳).升
明二年(478年)九月丙午,改扬州刺史为牧.
〔南朝 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今县境属齐朝,广德县仍属南豫州(治历阳)宣城郡(治
宛陵);绥安县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义兴郡(仍治阳羡).建元二年(480年),宣城郡
改属扬州.永明二年(484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
〔南朝 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今县境入梁,广德县仍属南豫州(治历阳)宣城郡(仍治
宛陵);绥安县仍属扬州(仍治建康)义兴郡(仍治阳羡).天监二年(503年),废义兴
绥安县,组建石封县(仍治今桃州镇),今县境为石封,广德(仍治今桃州镇西南)2个
县分领.具体为:2个县属南豫州(仍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
州市区).中大通二年(530年),宣城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大宝元年
(550年),石封县改属广梁郡(治石封),2个郡仍属扬州.承圣元年(552年),2个郡
改属南豫州(改治宛陵).
〔南朝 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今县入陈朝,广德县仍属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石
封县改属扬州(仍治建康)广梁郡(仍治石封县).永定二年(558年)八月丙寅,改广
梁郡为陈留郡(仍治石封),广德,石封2个县改属扬州(仍治建康)陈留郡.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陈留郡,撤销广德,安吉,故鄣,原乡,绥安县并入石
封县,改石封县为新置绥安县(治今广德县桃州镇),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年),改属
湖州(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后改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今郎溪县属绥安
县西北部地区.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绥安县改属扬州刺史部宣城郡(治宣城).隋
末,为群雄所据.大业十三年后,为自称历阳总管(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杜伏威辖
区,仍旧制.
〔唐朝〕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杜伏威受隋封楚王,仍之.唐武德三年六月,杜伏威降唐
置桃州(治绥安,今广德县桃州镇),今县境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桃州
绥安,桐陈县分领.后改宣州总管府为宣州都督府.六年,为辅公礻石宋国(都丹杨[阳]
今南京市)控制区.七年,废桃州,撤销桐陈,怀德县,并入绥安县,今县境为宣州都
督府宣州(治宣城)绥安县西北部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宣州改属江南道地理区.开
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天宝元年(742年)
宣州改为宣城郡(仍治宣城).至德二载(757年)九月,改绥安县为广德县(仍治今桃
州镇),仍属江南西道宣城郡.自后,今郎溪县属广德县西北地区.十二月,宣城郡复名
宣州(仍治宣城).乾元元年(758年)十二月,宣州改属浙西道节度使(治蒺州,今南
京市).贞元三年(787年),宣州改属宣歙道(均治宣城),后改为宣歙池团练观察使
(仍治宣城).大顺二年(891年),改称宁国军节度使(仍治宣城).天复三年(903年)
废宁国军节度使,改为都团练使.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恢复宁国军节度使(仍
治宣城).
〔五代十国 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广德县属吴国宁国军节镇宣州(均治宣城),今县境
仍为广德县西北地区.
〔五代十国 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广德县(仍治今桃州镇)改属南唐国江宁府(治今南京
市),在广德县设制置使.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广德县改属江南道宣州(仍治宣城).太平兴
国元年(976年),宣州改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四年,升广德县为广德军
(仍治今桃州镇),仅领广德1个县.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德县西北地区置建平县
(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江南东路(仍治蒺州)广德军.从此,建平县(今郎
溪县)从广德县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广德军改属江南路(仍治蒺州.仁宗时,蒺
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广德军复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
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三年,广德军改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
年,广德军属江南路建康帅府(仍治今南京市).绍兴初(约1131年后),广德军属江南
东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
今扬州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十四年,升广德军为广德路(仍治广德).二
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徙
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属杭州路),建平县属江浙行省广德路,直属江
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徐寿辉
李二,罗四部占据,此后为群雄所据.十五年六月,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广
德路为广兴府(治广阳县,今桃州镇),属朱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明江南行省(仍治应天
府,今南京市)广兴府(仍治广阳,今广德县桃州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广兴
府直隶中书省.四年九月,广兴府改为直隶广德州(治广德,今桃州镇).十三年正月
直隶广德州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广德州直隶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
京市).〔附 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下的南直隶
五月,广德县属朱由崧建南明弘光政权控制下南直隶直隶广德州.
〔清朝〕
清平江南,建平县仍属南直隶直隶广德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
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广德州(仍治今桃州镇).十
八年,直隶广德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
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
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徽宁道(治歙县,今徽城镇).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
31日),直隶广德州直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
(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
3日),迁道治于芜胡(今为市).咸丰四年(1854年),皖南地区改属浙江巡抚代管,仍
旧制.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十年
再迁道治于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皖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道治迁治芜湖
(今为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皖南道
(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
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两江总督,后期还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 太平天国〕
咸丰六年六月乙丑(1856年7月5日),太平军第一次攻打县城起至六月辛卯至壬辰
(7月7日至8日),六月戊戌至己亥(7月14日至15日)三次攻建平县城.十年三月二
十一日至闰三月丙申(1860年4月11日至4月22日)初占县城.四月壬申(5月2
日),再次占领县城.至同治二年十月己卯(1863年11月16日)失落.在太平军占领建
平期间,建建平县,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广德州(治今桃州镇),并于十年四
月初八日(1860年5月28日)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建平会议.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4月,废州,建平县(仍治郎步镇)直属安徽省
3年3月,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仍治今城关镇).6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芜湖道(驻
芜湖,今为市).
〔中华民国 南京政府〕
16年(1927年)3月3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光复郎溪.7月15日"宁汉合流"后
郎溪县(仍驻今城关镇)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直属安徽省.2
年4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第九区.27年3月22日,郎溪县(县府先后移驻乌家埂
姚村,李家村,张家弄,井岗头,姚村,广德县苏村乡海沟冲,宁国县港口,直至34年
12月7日始回县城)再陷于日军.
〔附 日伪设置〕
民国26年2月5日,日军侵占郎溪.33年5月1日,成立汪伪"郎溪县政府",属
汪伪"安徽省"(驻蚌埠,今为市)"第七专区"(驻郎溪).
〔中国共产党建政 抗日战争后期与解放初〕
民国33年1月1日,在广德县山北区新村成立广德郎溪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
广德县泉口,徐东村,长乐王山岗,毕桥等地),34年奉命北撤.民国38年4月24日
郎溪县解放.5月中旬,成立郎溪县人民政府(驻今城关镇).5月8日,属皖南人民行
政公署.13日,属宣城专区.5月底重组郎溪县人民政府(驻县城吉原镇).8月6日,郎
溪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在郎溪县未解放前的解放战争初期,该县最早的民
主政府成立于36年3月,先后驻石鼓,姚村一带,属1947年2月成立的中共苏浙皖边
区工委.37年7月,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撤销宣宁,广南2个县建制,将广南县一区划
郎溪,二,三,四区与宣宁县合并成立广宁孝县.年底,郎溪,广宁孝2个县建制同时
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郎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
1952年3月28日,郎溪县改属芜湖专区.
1955年12月28日,成立郎溪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广德,郎溪县,并组建郎广县(仍驻桃州镇),属安徽省芜
湖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撤销郎广县,恢复郎溪县,仍属安徽省芜湖专区.
1968年8月14日,郎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12日,郎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郎溪县人民政府.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