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38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78):泽州府(晋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6
  泽州府:冲,难。隶冀宁道。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西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至京师千六百里。广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十一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七分。领县五。

凤台冲,繁,难。倚。南:太行山,其巅黑石岭,其北天井关;西南,小口,即太行陉马牢。东南:硖石、浮山。北:司马。东北:丹水自高平入,左合蒲水,南迳高都故城东。其南源泽水,出西北二仙掌,合塔河来会。又南,左纳丈水,迳八盘、垒石、石人山。白水合西沙河,迳城南,合辘轳水,天井溪右注之,入河南河内。西北:吴山,阳阿水出,南迳蟠龙、圣王山,入阳城注沁水。沁水复入,入济源碗子。镇三:横望、拦车、周村。驿二:太行、星轺。丞兼巡司驻星轺。

高平冲,繁。府北少东八十五里。北:韩王山。东:七佛。西:髑髅、浩山。西南:空仓。西北:发鸠,漳水出其阴。其巅凤头,丹水北源出,左会白水,右绝水,实泫水。东南,右合长平水,迳城北。又东南,左合西东长河,至杜村。右合五龙山水,俗亦曰泫水,入凤台。东有蒲水,自陵川入从之。东有石壁关。西北有长平关。镇四:米山、丁壁、野川、时庄。乔村、长平二驿。

阳城难。府西八十里。西南:王屋,其东析城,有三峰,亦曰底柱,濝水出。东南:莽山,溴水出,北源,并入河南济源。东北:沁水自其县入,左合史山河,右合阳泉水,东南迳南庄。其涧河入为南河,右合濩泽水,迳阎家津,右合桑林水,左纳阳阿水,入凤台。东南有白云隘,路通济源。县境十七隘,此为最要。东冶镇,同知驻。

陵川简。府东北百二十里。西南:九仙山。西北:宝应。圣宫山,蒲水出,屈西,左会龙门山、凤山水,入高平。东北:尧庄,丈河出,西南迳灵泉、六景、佛兒诸山,入凤台。东南:王莽岭,源水出。洪水村,平田水出,并入河南辉县。南:双头泉,屈南,迳瘦驴岭入修武。东北:淅山,淇水出,俗淅水,迳熊耳,即沮洳山,入壶关。

沁水简。府西北百七十里。西:阜山。西南:辅山。东北:隗山。北:大尖,至河头寨,右合梅河、杏河。沁水自岳阳右会东河,即水经黑岭水。又东南迳紫金山至端氏故城,左合秦川及熊耳山水,即水经注簳簳水。又东南,左合潘河,入阳城。西南:鹿台山,芦河出,古阳泉水。其南涧河并从之。镇四:郭壁、武安、固镇、端氏。端氏,巡司驻。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6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版图一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6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6
晋城古称泽州,又称凤台,地处山西省的东南部。它雄踞太行之巅,俯视千里中原,背靠三晋腹地,襟带沁、丹两河,风光秀丽,经济发达,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泽州这座千年古城,蕴含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它在中国的黄河文明中,一直以深邃和博大闻名于世。

  泽州古城初建于唐高祖元年(公元618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初为晋城县治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泽州州治,辖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端氏六县。后历经宋、金、元、明数代,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泽州升州为府,并在原泽州所辖地区置凤台县,当时的泽州府共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其府治就设于凤台县城内,直到清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6
据考古发现,至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类聚居。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先属韩,后属赵,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北魏初改元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名始于此。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县,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民国初年,高平属山西省冀宁道,民国23年,高平县属山西省直辖,民国26年后,高平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太岳区管辖。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归为陵高县,其余部分仍为高平县。

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销陵高县,原划归陵高县的区域仍划归高平县,属太岳四专区。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太岳区,高平县为山西省长治专区所辖。1958年,晋城、高平、陵川三县合并为晋城县,原高平县成为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高平县,先后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所辖。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成立晋城市,高平县归晋城市所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高平市成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6
据考古发现,至迟于旧石器晚期,高平已有人类聚居。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春秋时为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先属韩,后属赵,秦赵长平之战后为秦所据,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北魏初改元氏县,属建兴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名始于此。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县,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民国初年,高平属山西省冀宁道,民国23年,高平县属山西省直辖,民国26年后,高平属山西省第五行政区。民国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太岳区管辖。民国32年高平东南部划归为陵高县,其余部分仍为高平县。

  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销陵高县,原划归陵高县的区域仍划归高平县,属太岳四专区。1948年又改属太岳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撤销太岳区,高平县为山西省长治专区所辖。1958年,晋城、高平、陵川三县合并为晋城县,原高平县成为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为高平县,先后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所辖。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晋东南地区成立晋城市,高平县归晋城市所辖。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高平市成为省辖县级市,由晋城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6
陵川,古别名光狼。汉属泫氏(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陵川县,今因之。

沁水,战国时为赵国端氏邑。汉置端氏县,属河东郡。北魏孝昌二年在今固镇另设东永安县,北齐改永宁,隋改称沁水, 移址今县城。县名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