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47阅读
  • 1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81):蒲州府&解州&绛州(运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8
蒲州府:冲,繁,难。隶河东道。明,平阳属州。雍正二年直隶。仍明所领临晋、荣河、猗氏、万泉,惟河津削。六年为府,置附郭。寻增虞乡。东北距省治千一百里。至京师二千二百里。广百三十里,袤百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五十二分。偏西六度十五分。领县六。

永济冲,繁,难。倚。明州治,省河东入。雍正六年置。东南:中条,即禹贡雷首,其南阜尧山、首阳,迤东历山。东北:河水自临晋入,西迳苍陵谷,至韩家营,错陕西郃阳、朝邑。其涑水会姚暹渠于东五姓湖入,又西从之,至盐滩复入。迤东南迳风陵渡,溈汭入焉,扬雄赋所谓“河灵矍踢,掌华蹈襄”者。又东入芮城。镇四:赵伊、匼河、栲栳、永乐。同知驻永乐。河东驿。

临晋冲,繁,难。府东北七十里。东北:嶷山。西北:河水自荣河入,迳吴王渡。东南:涑水自猗氏缘虞乡界注五姓湖从之。樊桥镇又驿。

虞乡难。府东六十里。明沿元制,省入临晋。雍正八年复析置。南:中条山,有王官谷。西南:五老、葱聋、方山。其北檀首,其北五姓湖。水经注,张阳池有鸭子池,合中条水。东北涑水自临晋入,会姚暹渠,并汇焉。又西入永济。故市镇。汤家驿。

荣河难。府东北百二十里。城东:峨眉岭。西北:河水自河津入,汾水入焉。古汾睢湮。即春秋葵丘。南迳城西入临晋。胡壁、孙吉二镇。阳陵驿。

猗氏冲,繁。府东北一百十里。东有涑水自安邑入,西南入临晋。有张岳镇。

万泉难。府东北百六十里。东:介山,其西峰孤山。城南山阴暖泉。又东涧。解店镇。

解州直隶州:繁,难。河东道兼盐法驻安邑运城。明,平阳属州。领县五。雍正二年升,割闻喜易其垣曲,寻并隶绛。东北距省治九百五十里。至京师千四百五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百四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五十八分。京师偏西五度三十八分。领县四。东南:中条山,其脊横岭,又白径、分云。其北盐池。又北盐水,今姚暹渠,自安邑入,迳其北,西入虞乡。城西北硝池,浊泽。长乐镇。长乐、盐池二巡司。

安邑冲,繁,难。府东北五十五里。东南:吴山。南:中条。北:鸣条。西南:盐池。池北运城。河东道及州判驻。东有苦池。东北:姚暹渠,即盐水,自夏入,迳城北,又西南迳运城北入州。又东北,涑水自夏入,西入猗氏。镇二:东郭、圣惠。有巡司。浤芝驿。

夏冲,繁。府东北百里。南:柏塔山。东北:翠岩、稷山。东南:温泉。巫咸山,盐水出,今姚暹渠,西北迳云谷至城南折西。西北:涑水自闻喜入,南迳夏后陵,并入安邑。曹张、胡张、尉郭、水头、裴介五镇。

平陆简。府东南九十里。东北:虞山,上有虞城。其西傅岩、清凉山。西北:天井、卑耳。西南:河水自芮城入,迳洪池,至茅津渡。中条山诸涧,迤东北至砥柱。砥柱禹凿,六峰、三门山在焉。纳刘家沟、后沟、积石水,入垣曲。镇六:洪池、张店、张谷、常乐、葛赵、茅津。县丞驻茅津。有废巡司。

芮城难。府西南七十里。北:横岭、漱水岭,洪源涧出,会葡萄涧、地皇泉。西南:河水自永济入,迳鱼鳞碛,至城南。又东,氵豆水入,迤北入平陆。


绛州直隶州:繁,难。隶雁平道。明,平阳属州。领稷山、绛、垣曲。雍正二年升,并割太平、襄陵、河津来隶,以绛属平阳,垣曲属解。七年,又割闻喜、绛,垣曲复,而太平、襄陵还旧隶。东北距省治七百十里。至京师千八百里。广四百里,袤百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十八分。京师偏西五度十三分。领县五。南:峨眉岭,即晋原。西北:马首山。北:九原;鼓山,古水出,即清浊二泉。东北:汾水自太平入,至城南。左会澮水,水经注“迳王桥,澮水入焉”者。又西南,合古水入稷山。南:重兴关。西:武平关。

垣曲繁。州东南二百十里。雍正二年隶解,七年复。东北:诸冯山、王屋。其北教山,教水出。水经注“南历鼓钟、上峡、下峡、马头山”者,亦曰沇水。清廉,俗风山,清水出其西岭,东迳皋落镇,会亳水及白水,曰亳清河。西南:河水自平陆入,迳鹰嘴山,入河南济源。河水入晋境,冷行二千七百馀里。鼓钟镇、迎驾、六郎镇。

闻喜冲,繁,难。州南七十里。初隶平阳。雍正七年改。东:凤皇原。东南:香山。汤寨,古景山,景水出,实水经注沙渠水。其北美良川。东北:紫金,古三?。涑水自绛县入,迳董泊,右合甘泉,复左合景水,迳城南;又西入夏。诗“扬之水,不流束薪”者。镇八:上东、下东、横水、裴社、宋店、栗村、郭店、兰德。涑川一驿。

绛简。州东南八十里。初隶平阳。雍正七年改。绛山,西北二十里。北:牛村。东北:备穷。澮水自翼城错入,合故郡水,又西北入之。东南:回马岭,绛水出。水经注所谓“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者。其西华池有陈村峪水,实注所谓乾河。西迳大阴山,合紫谷水,又西会烟庄冷口水。水经“出闻喜黍葭谷,迳存云岭入闻喜南绛故城”。镇曰澮交。

稷山难。州西五十里。稷山,南五十里。北:姑射、圣王。东南:汾水自州入,迳城南,又西,华水故道出焉,入河津。小河、翟店、下迪、大杜四镇。

河津冲,繁。州西百里。初隶平阳。雍正二年改。东北:黄颊山。西北:河水自乡宁入,迳龙门山。禹贡“自积石至”者。韩原在焉,所谓少梁。又南入荣。东南:汾水自稷山入,迳疏属、仙掌山,又西南从之。镇四:方平、禹门、东张、僧楼。禹门,巡司驻。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8
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地区。1950年设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又恢复运城分区。
运城专区、运城地区 1949年设运城专区,专署驻运城镇。辖安邑、万泉(驻解店)、河津、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驻圣人涧)、解县、芮城、虞乡、永济(驻赵伊镇)、临晋、猗氏、荣河等17县及运城镇。 1954年将万泉、荣河2县合并,改为万荣县(驻原万泉县解店);解县、虞乡2县合并,改为解虞县(驻原解县城);临晋、猗氏2县合并,改为临猗县(驻原猗氏县城)。后撤销运城专区,并入晋南专区。 1970年设立运城地区,地区驻运城县。原属晋南专区的运城(驻运城镇)、新绛、绛县、稷山、万荣、永济(驻赵伊镇)、夏县、闻喜、平陆(驻圣人涧)、垣曲(驻刘张镇)、芮城、河津、临猗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8
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帝尧的太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汉为蒲子县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置石城县;北周大象元年置蒲子县;隋大业二年改蒲县;金兴定五年升为蒲州;元初复为蒲县。今因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8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蒲州城濒临黄河,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全国六大雄城之一。永济历代明贤辈出,舜帝、柳宗元、王维、聂夷、杨贵妃、司空图、马远、杨博等堪称历代英杰,声名远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中的黄鹤楼就位于永济市内黄河岸边,它同武汉的黄鹤楼、湖南 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起,并称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同时也是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中国北方和黄河岸边的文化历史名楼。

永济市内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盈盈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也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经。“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也成了人们对追 求爱情的祝愿和向往。

永济市黄河岸边的蒲津渡遗址和铁牛馆,在1991年,黄河岸边古蒲津渡遗址出土的四尊唐朝开元年间铸造的每个重达60吨左右的大铁牛,模型在人民大会堂展出,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冶金界、工艺美术界。  

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山川秀丽,风景独特。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出现以前,五老峰就是中国研究、解读、传授结绳记事《河图》的地方。这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和大学。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8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
  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
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
  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
  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8
1917年解放后,永济县与虞乡合并为永虞县,1950年二县分治,1958年并入运城县,1961年复为永济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8
万荣县1954年由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成。万泉县,始置于唐武德三年,元曾省入猗氏后复置。荣河县,战国为魏汾阴邑,西汉置汾县属河东郡,唐开元十年以得“宝鼎”之祥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福四年改为荣河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8
解州关帝庙: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

(一)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盆地,是中国古代称作“河东”的主要区域。自古以来,这块土地肥沃、阡陌纵横、交通便利的盆地,就以历史悠久,文明古老,史迹遍布,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著称于世。

毫不夸张,中国五千余年的古老文明,几乎都与这块古老的土地息息相关。传说之中,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舜和禹,都曾在这块黄土地上建立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即所谓“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传说之中,远古时代决定炎黄民族早期文明构成、文明方向和文明进程的一次历史大决战,也在这里展开,即所谓黄帝与蚩尤大战于“冀州之野”的传说与神话。早已有学者指出,其时的“冀州”,即后世的“河东”。在传说和史籍中,教人以养蚕造丝的嫘祖,授人以稼穑耕作的后稷,示人以“版筑”造墙的傅说,也都活动于河东之地。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这段有着确切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中,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更是英才辈出,风起云涌,为创造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灿烂文化和文明,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荀况、裴秀、郭璞、裴松之、卢纶、司空图、聂夷中、柳宗元、薛仁贵、王通、司马光、马远、杨深秀等等,这一长串的历史名人,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在河东这块古老大地上,确实名人辈出,灿如繁星,数不胜数。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明史和文化史的辽阔空间上,河东头顶上的由历代名人交织成的星空,可以说分外璀璨绚丽。

(二)

在河东古代名人灿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颗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后世封为“大帝”、尊称为“武圣”的关公。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生于公元一六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相传,关公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深明大义。青年之际,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遇刘备、张飞后,与之结义,发誓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此后多年,便跟随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退曹操,屡建战功,实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后因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悲壮去世。蜀汉丞相诸葛亮评关公曰“绝伦逸群”。

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目前的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解州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扬名海外。

(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一千余年的社会中,解州关帝庙是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感化的神圣殿堂。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朝又一朝的最高封建统治阶层,通过加封、赐匾、祭祀等活动,在这里对他的臣民灌输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纲常思想;一批又一批的庶民百姓、芸芸众生,也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参拜祭祀,虔诚地从关公身上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品格;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勇于保家卫国的教育;当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

过对关公的赞扬、肯定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去弥合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分歧与不同;在社会压迫和社会剥削加重、民不聊生的年代,那些奋不顾身的反抗者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汲取仗义而起、勇于抗争的精神和力量;在物质、金钱的欲望对正常的人性和人际关系造成挑战,形成侵害之际,那些恪守传统道德的人们,则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找坚持信义和忠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楷模;当遭际坎坷的时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也会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即象关公那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既使是那些目不识丁而又胸无大志的芸芸众生,也能在这里接受到待人处事要以“忠”、“诚”、“信”、“义”为本的教育与感化。

绝对不可小瞧关帝庙中每一座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块匾额,每一幅画面,乃至每一种仪式和每一种氛围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那傲然矗立的一座座牌坊,实质上就是记录关公本人和关公文化功德的纪念碑。仰视这些气势非凡的牌坊,不能不使人们对关公及关公文化肃然起敬;那气度宏大的午门,那雄伟庄重的庙堂,实际就意味着关公地位的崇高和关公文化的博大,参拜者和游人至此,情不自禁地会对关公及关公文化平添几分崇拜和景仰;那头戴帝冠而在威严中透出平和的关帝塑

像,早就变成了万民礼拜的道德偶像;那一幅又一幅生动形象的石雕、木雕故事画面,无不默化潜移而又寓教于乐地向欣赏者传输着传统道德的观念和规范;那高悬着的帝王题词匾额,无一不在提醒着来人,关公文化是最高统治者教化天下的正统道德思想,关圣大帝也是帝王向万民倡导的道德楷模;就连那立柱上雕刻着的蟠龙,栏杆上雕塑着的雄狮,也无一不在告诫来到这里的人们,关公及关公文化神圣无比,容不得丝毫亵渎和轻视。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中国封建后期社会中,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普及和规范中国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发生过重要的作用。

(四)

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进行到今天,吕子固诗中所吟咏的事实,早已变成了逝去的历史,去而不返;当年万民顶礼膜拜的关公,在现代社会中,早已不是社会各界共同崇拜的神圣道德偶像;昔日香火鼎盛的关帝庙,作为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早已变成了逝而不返的过去。这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解州关帝庙这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古老庙宇,却仍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发展到宋元明清时代的物质化凝结,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将永远向后人揭示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复杂内容;它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发展和重构的历史见证,它用实物而非文字的形式,向后人真实而形象地述说着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它也是中国古代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实物宝库和实物载体,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它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成为一条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纽带;它也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世及后世的人们,于其中观照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并为现在和将来的道德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8
战国国属魏称盐氏。汉魏皆属安邑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安邑县,隋称安邑县,唐另置解县。自宋、元置转盐运使,遂筑城驻运司,故名“运城”。1958年,安邑、解县等县合并,称运城县,1983年改县为市。市政府所在地,古为盐贩之泽,称过盐邑、苦城、潞村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8
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

安邑
  1、古代都邑名,在今山西夏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早期都城(前562年-前339年共计223年,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始成战国七雄之一),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秦汉时期又成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 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 有趣的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
  其遗址称“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15.5公里,作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称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源:夏县司马光墓祠堂内的文史展览资料)
  另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禹之所,解放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
  传说中的“禹都安邑”即指此处。又:相传夏启接帝位后建都于此。桀又居之。

  2、今地名。山西省运城市东部的安邑街道办事处。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县境内拥有古代著名的盐湖“解池”之一部分,元代时为盐运、盐政之便在城西数华里处盐池畔筑凤凰城,后演变为运城县,安邑由县改为镇属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08
平陆,周称虞国与虢国。春秋为晋之大阳邑,战国属魏,素为河东郡地,汉置大阳县,北周天和二年改称河北县,唐天宝元年陕州太守李齐物开凿黄河三门峡以利河运,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陆”,因改之,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2-08
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今县城北有魏城遗址。魏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

置郡县,魏属河东郡。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于今县城。

  隋初芮城县属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河北(平陆)等县。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芮城、永乐县属永兴路陕州。熙宁六年(1073年)废永乐县并入河东县(永济)。元、明、清芮城县属解州。

  民国36年(1947)4月29日芮城县解放,芮城、永乐县属晋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

  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同年8月1日划分山西省运城专区,芮城县属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2-08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 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新绛旧称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2-08
因境内山垣环抱地处黄河九曲之一而由宋朝时定名至今。《垣曲县》
商、周时始称:亘《gen》方。春秋战国时称:东山皋落氏部落。战国魏地时称:垣。西汉时称:垣县。东汉魏晋时称: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时称:白水县。北周武元年时改称:亳城县。隋朝时复称:垣县。宋朝时称:垣曲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2-08
闻喜县历史悠久,在东周、西周时属晋国曲沃。战国时属魏,秦时改曲沃为左邑县,属河东郡。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视途经此地,欣闻平南越大捷,遂将左邑桐乡改为“闻喜”。

东汉、 三国、西晋时均属河东郡。南北朝时属正平郡。武成二年改属绛洲、隋、唐、五代时均属绛洲。后汉、北宋、元、明时属解州。清改属绛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导。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西省运城专署,1954年临汾、运城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闻喜属之,1970年晋南专署又分为临汾、运城专署,闻喜复归运城管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2-08
绛县历史悠久,史称古绛,是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车厢城、晋文公墓、晋献公墓、晋灵公墓等诸多遗迹。

公元前544年,晋平公14年,平公母亲悼夫人放食,遇到一位来自绛的老者求于食。悼夫人见其老态龙钟,问贵庚,老者答曰:“不知纪年。只知经历445个甲子矣!”此老翁高寿几何?悼夫人的随臣求教了几位能人,有说73岁,有说26600余岁。从此,对年过古稀、长寿高龄者,常用“绛老”褒之。
  过了3年,晋平公认为“绛”这个地方出长寿老人,太可贵了,就将“绛”取名“绛县”。这是晋国设置的第一个“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2-08
唐、虞、夏、商境属冀州地。
  春秋属晋.
  战国属魏.
  秦属河东郡皮氏县。
  西汉属司隶部河东郡,汾南为左邑县(今闻喜);汾北部分属长修县(今新绛)。汾南为稷山亭,县东北境为冀亭。
  东汉废左邑、长修二县,汾北划人皮氏县(今河津),汾南部分归闻喜县。今县城处为冀亭,汾南为稷山亭。
  三国属魏司州,汾北为平阳郡皮氏县,汾南为河东郡闻喜县。
  西晋属司州,汾北仍为平阳郡皮氏县,汾南仍属河东郡闻喜县。
  前赵、前秦、后秦均属平阳郡。
  北魏属东雍州正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闻喜、龙门两县部分区域为高凉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并置高凉郡,郡治在高凉,辖高凉、龙门(今河津)两县。此为今稷山独立设县始。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汾北属东魏、北齐,仍称高凉县;汾南属西魏、北周,西魏筑城于玉壁(今县城南6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北周将玉壁置为勋州,勋州撤销后,移绛州治于此。
  隋开皇十八年(598),绛州治由玉壁移至正平(今新绛),变为绛郡,并改高凉县为稷山县,且筑城于汾河之北(今县城),邑属绛郡。
  唐时,稷山属河东道绛州。
  五代初属后梁河中府。
  后唐同光三年(925)属绛州。
  北宋属河东路绛州。
  元初属晋宁路绛州。元大德九年(1305)改属平阳路,后归晋宁路绛州。
  明属平阳府绛州。
  清仍属绛州。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3年(1914),邑属河东道。
  民国21年(1932)属山西省第七行政专员公署,27年(1938)改属第八行政专员公署,31年(1942)复归第七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6年(1947)4月稷山解放,8月,县境汾北地区仍称稷山县,属晋绥十专署辖。汾南则与河津县汾河以南地区组成稷河县,县治在今稷山翟店镇,属太岳三专署辖。民国37(1948)8月,稷河县撤销,稷山县恢复原建制,仍属晋绥第十专署辖.次年改属晋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3月,归运城专员公署辖。
  1954年,运城、临汾两地区合并为晋南专署,县随。
  1958年10月,稷山、河津两县和万荣县大部分地区,以及乡宁县西坡、尉庄两公社统合并为稷山县,属晋南专署。
  1959年7月,原万荣县划归稷山地盘分出。1961年2月,河津县析出;西坡、尉庄两公社复归乡宁,稷山县境恢复原貌。 .
  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专署(后改为行政公署),县属运城行政公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2-08
河津市,古称耿。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公元前6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三分晋地后,邑地属魏皮氏,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公元14年更名延平,东汉时复为皮氏。公元446年改为龙门县,公元1120年改为河津县,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津县,设立河津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