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73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84):朔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9
  朔平府:冲,繁,难。明,右玉林、左云川、平虏三卫地,属山西行都司。清初为右玉、左云、平鲁三卫。雍正三年,于右玉卫置府,并改三卫为县,属雁平道。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至京师九百六十里。广二百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十一分。京师偏西四度十一分。领州一,县三。

右玉冲,繁。倚。雍正三年以右玉卫改置。玉林山,西二十里。东南:石堂山、纱帽。西南:沧头河自平鲁入;右合牛心山,左孙家川、云石堡水,屈北,迳府治西。右合范家堡水、马营河,又北,右会兔毛河。西北有边墙,西南接平鲁,东北至右玉,有杀虎、水栅、铁山、大沙、云石等口。威远堡、杀虎口二巡司。

朔州冲,繁,难。府东南二百四十里。明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来隶。嘉庆元年,所领马邑省入为乡。有乡学训导。东北:契吴。东:洪涛,其支阜雷山。左黄道泉,右金龙池,桑乾水出,水经注所谓“洪源七轮即溹涫水”者。东南汇于腊河口,古马邑川水南源。恢河,古★水,自宁武入,迳城南,折东,右合七里河,左沙棱水,又东北至下馆故城北来会,入山阴。城东、广武二驿。

左云冲。府东南七十五里。雍正三年,左云卫改置。东北:弥陀山。东:雕岭。东南:龙王堂。南:南石,肖画河出,北迳城西南,右合温泉,又北折东,左合龙泉,迳焦山,又东南入怀仁。旧有助马堡巡司,裁。

平鲁冲。府西南百十五里。雍正三年以平鲁卫改置。南:十二连山。西南:迎恩。西:小青。西北:七介、西平、磨兒。清水河出,入其?,古树颓水。城内北固山。北:尖山。东南:天门,相近奎星台。北岳峰,盖水经注大浴真山,沧头河出。古中陵水,西北贯城出,折东迳碧峰山入右玉。乐宁、伏远二镇。

注:今治朔州。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9
朔州市历史悠久。据遗址考证,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衍。历代为兵家争战之地。战国时为赵国属地,秦时为马邑县,唐代为朔州,宋时为朔宁府,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八十年末改为省辖市,朔县改为朔州。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胡人获胜将战场推至雁门关,汉人凭关险守,胡人败退,则遁至大同、阴山,所以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历史上,除蒙恬外,杨业曾守戍雁门关,李自成也曾扎营于朔州。 朔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干燥,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130天,年降水量423毫米。春季增温较快,夏季降雨较多,秋季天高气爽,是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朔州,地下矿藏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为195亿吨,国内大型平朔露天煤矿就在朔州市范围内。

朔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就栖居于此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发现数处,夏商周时,一直生活着少数民族的游牧部落 (戎狄),是中原通寨的交通要冲。战国之后,渐为赵国属地。当秦汉王朝建立之时,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时候,北方草原上也出现了一个力量与之相当的游牧帝国—匈奴。匈奴世居草原,逐水草而迁徒,精于骑射。是一支能够迅速移动于几个纬度之间的劲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 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击败匈奴,筑土城养马,故朔州又名马邑。汉与匈奴的矛盾持续了数百年,最终将地区性的冲突演变成影响世界的战争,导致世界历史一次民族大迁徒。汉王朝诱击匈奴第一战—“马邑之谋”即发生在这里。为了保证军需,汉政权在北边郡县屯驻了大量军队和人口,朔州因此成为重要的集结基地之一。从北魏始,迄至辽金,朔州长期处于北方民族统治之下,甚至置为京畿之地。千百年来,中原农业民族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特别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交融,一直是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主弦律。世事沧桑,刀光剑影,朔州的土地上涌现了许多历史英雄和杰出人物,如张辽、尉迟恭、刘武周、周得威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9
右玉,秦置善无县,为雁门郡治。西汉沿用秦治,东汉雁门郡南迁后,为定襄郡治。汉末郡县俱废,北魏复置善无
县。隋为朔州地,唐置静边军,后为云中县地。明初置定边卫,永乐七年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初名右玉卫,雍正三年升为右玉县,朔平府治此。民国元年废府留县。1958年并入左云县。1961年恢复。1993年7月划归朔州市所辖。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定边卫。永乐七年(1409)设大同右卫,正统年间边外玉林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清初改为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升右玉县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9
左云县历史悠久,据国内史学界对境内出土石器考证,早在10万年前,已有 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历代屯兵的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我国北方在历史上战争频繁,本土归属政区、城邑及人口也频繁更变,在商周时代属冀州北部地区。春秋时为北狄牧地,名白羊地。战国时属赵国,置武州塞。秦代属雁门郡。汉代始设县,改为武州县。晋永嘉四年(310)归代国。北魏时隶桓州(今大同),为京都平城畿内之地。北周时地属北朔州。隋开皇元年(581)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地属马邑郡云内县。唐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地属云州定襄县。五代时属后唐,隶河东道。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将燕云16州割让契丹,地属辽。元朝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路。明永乐元年(1403)置大同左卫。清雍正三年(1725)九月,以北西路九堡并入,改称左云县。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后,直属山西省。抗战时期,先后组建大怀左、左右凉、大丰凉左联合抗日县政府,隶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1940年,联合县撤消,复左云县建制,属晋西区第十一专署。1945年9月左云县解放,属晋绥五专署。1949年10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左云县隶属于大同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9
平鲁,古名紫河,西汉称中陵县,属雁门郡。新朝王莽
始建国改名遮害,东汉复置中陵县,北魏为畿内地,唐设保
大栅,明为平虏卫,正统三年设平鲁卫,清雍正年间改称平
鲁县,1951年县址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1988年设朔州市,
平鲁县划归朔州市管辖,改称平鲁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9
朔城区,西汉置马邑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于宝襄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设怀朔县,到北魏孝明帝,孝昌中改为朔州,朔州之名,即始于此。北齐朔州迁治马邑,另置招远县,隋改招远为鄯阳县,为马邑郡治,唐为朔州治,宋为朔宁府治,辽统和年间升朔州为顺义郡,元复为朔州治,属河东山西道大同路。清仍称朔州,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雁平朔平府(治所在今右玉县),嘉庆元年撤消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民国元年改朔州为朔县。民国十六年废道,设县直属山西省政府。抗战时期,朔县东部地区和山阴县部分地区组成山阴县,属晋绥边区。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1958年朔县和平鲁合并统称朔县,属晋北专区(1970年改为雁北地区)。1961年恢复平鲁(驻井坪镇)。1988年设地级朔州市,朔县改称朔城区,归朔州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