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14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89):喀喇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11
喀喇沁部二旗,新增一旗曰中旗:在喜峰口东北。秦、汉,辽西郡境。唐,饶乐都督府,后入契丹。辽置中京大定府。金,北京。元,大宁路。明洪武中,封子权宁王。永乐初,尽以大宁地赐朵颜、泰宁、福馀三卫。朵颜时阴附鞑靼为边患,后为察哈尔所灭,以其地予其塔布囊,是为喀喇沁。天聪七年,部长苏布地率昆弟塞冷等来降,后封苏布地之子古鲁思起布为贝子,主右翼,塞冷为镇国公,主左翼,并世袭。康熙中,增设一旗,授喀宁阿一等塔布囊,加公衔,袭封。所部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外,北界翁牛特。广五百里,袤四百五十里。贡道由喜峰口。

喀喇沁右翼札萨克驻锡伯河北,在喜峰口北三百九十里。西南距京师八百里。牧地在围场东,跨老哈河。东界鄂博噶图,南界霍落苏泰,西界察罕鄂博,北界霍尔哈岭。广三百里,袤二百八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五十分。京师偏东二度四十分。其山:东曰和尔坤都伦喀喇山、乌尔图纳苏图波罗山、伊玛岱山、七金山蒙名和尔博勒津、大红螺山蒙名巴颜乌兰。东南,大斧山蒙名喀喇和邵、柞山蒙名巴图插汉、大青山蒙名巴颜喀喇。南,和尔和克阿惠山、常吉尔岱山、拉克拉哈尔山。西南,昆都伦喀喇山。西,昆都尔图山。北,鄂通台和罗图山、绰和罗漠林岭。南:老河,蒙名老哈,源出明安山,东北流,会诸小水,迳敖汉北、翁牛特左翼南,又经奈曼、喀尔喀二部,纳奇札带河,北流与潢河会。南,虎查河、和尔和克河、上神水河、呼鲁苏台河、巴尔汉河、纳林昆都伦河,东,落马河,同入老河。西:木睿喀喇克沁河,源出卯金插汉拖罗海山,西北流,会布墩河,又西流,合宜孙河,南入灤河。淘金图河,西南流,会乌喇林河,亦南入灤河。东南:土河,蒙名土尔根,源出西默特山,东南流入土默特右翼。西:卯金温泉有二,一出卯金河东,西流会卯金河,一出卯金河西,东南流,亦会卯金河。卯金河源出卯金岭,西南流,会热河。赛因阿拉善温泉,即热河之源也。

喀喇沁左翼札萨克驻牛心山,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西南距京师七百六十里。牧地当傲木伦河源。东界乌兰哈达图和硕,南界宁远边墙,西界乌里苏太梁,北界唐奇鼐陀罗海。广二百三里,袤一百七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十分。京师偏东三度四十分。其山:东北曰峨伦和歌诺忒山。东,柏树山蒙名迈拉苏台喀喇。东南,阿布察山、噶海图博罗山。南,翁噶尔图山、拖和喀喇山、他奔拖罗海图山。西南,桦山蒙名韦苏图、柞子岭、贵石岭。西,佗苏图喀喇山。西北,察尔契山、库葛会山。西北:青龙河,蒙名顾沁河,源出长吉尔岱山,西南流,会汤图河,迳额伦碧老岭入边城,迳永平府,北入灤河。南:额类河,源出额类岭,南流会宽河,至奉天宁远州西入边,为黑水河,入六州河。北:大凌河蒙名敖木伦河,源出尾苏图山,东流,至西喇哈达图山东北,折入土默特右翼,又东南入边。西:和尔图河,源出陀苏图喀喇山,东流,会敖木伦河。森几河、赛因台河、石塔河、神水河、清水河皆从之。

喀喇沁中旗在左右翼二旗界内。札萨克驻珠布格朗图巴颜哈喇山。牧地跨老哈河源。东与北若西皆右翼,南左翼,东界博勒多克山,北界岳罗梁,西界霍尔果克。北极高四十一度三十分。京师偏东二度。其山:东曰博勒多克山。山南拉克笃尔山。

土默特部二旗,左翼附一旗:在喜峰口东北。古孤竹国。汉,辽西郡治柳城县地。燕,慕容皝建都,改龙城县。元魏为营州治。隋复置柳城县。唐为营州都督府治。辽置兴中府。元,大宁路兴中州。明以内附部长为三卫,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卫,后为蒙古土默特所据。天聪三年,台吉鄂木布、塔布囊善巴来降,后封善巴贝勒,主左翼,鄂木布贝子,主右翼,世袭。所部东界养息牧牧场,西界喀喇沁右翼,南界盛京边墙,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广四百六十里,袤三百一十里。贡道由喜峰口。乾隆中停贡。

土默特左翼札萨克驻哈特哈山,左喜峰口东北八百二十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二百三十里。牧地当锡哷图库伦喇嘛游牧之南,养息牧牧场之西。东界岳洋河,南界什巴古图山,西界巴噶塔布桑,北界当道斯河。广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三十里。北极高四十二度十分。京师偏东四度三十分。其山:南,达离山蒙名刻特俄尔多和硕。西,膜衣达摩山、青金山蒙名博罗蒙魁。北,淘金图山、伊克翁山、巴汉翁山。北:库昆河,或作呼浑河,自喀尔喀左翼入,会乌讷苏台河、阿哈里河,入养息牧河。西北:羖羊河,蒙名衣马图河,源出弥勒山,西南流,迳青山,又南会马鞍河,入边,迳义州东北为细河,会清河入大凌河。

土默特右翼札萨克驻巴颜和硕,亦名大华山,在喜峰口东北五百九十里。西南距京师一千里。牧地在九关台、新台边门外,跨鄂木伦河。东界讷哷逊山,南界魏平山,西界鄂朋图山,北界什喇陀罗海。广二百九十里,袤一百八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四十分。京师偏东四度二十分。其山:东曰衣达摩山、五凤山、莲花山。东南,喀喇七灵图山。南,神应山蒙名苏巴尔噶图。西南,土禄克台山、卓常吉尔山。西,釜山蒙名喀喇拖和多、青山蒙名博罗和邵、凤凰山蒙名兆馨喀喇。西北,布禄尔喀喇山。北,回贺尔山。东北,赤山蒙名五蓝。西:大凌河,自喀喇沁左翼入,东流,迳古兴中城,南折,东南流,纳柳河,入边。土尔根河,一自喀喇沁右翼东流入,一自奈曼南流入,均南流入大凌河。北:卓索河,源出回贺尔山。老寨河、土河、柞河,东北杨河,皆南流入土尔根河。西:小凌河,蒙名明安河,源出明安喀喇山,东北流,会木垒河、哈柳图河,入边,会乌馨河入海。

土默特左翼附旗初,喀尔喀台吉巴勒布冰图,康熙元年自杭爱山率属来归,诏附左翼札萨克达尔汉贝勒皁哩克图牧。四年,封多罗贝勒。牧地在锡哷图库伦喇嘛游牧之西。东界霍济勒河,南界库昆河,西界布图昆地,北界爱笃罕山。

以上统盟于卓索图。盟地在土默特右翼境内。
辽西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11
喀喇沁旗境内自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夏商至辽代蒙古族的先民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库莫奚等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后建立元朝,蒙古部落兀良哈部从遥远的肯特山南迁至古北口边界,明朝建立兀良哈三卫,喀喇沁地区属朵颜卫。后察哈尔部的永谢布万户,其中有着“平民”“属民”称谓的喀喇沁部从更遥远的中亚草原逐渐迁徙至东南的朵颜卫地与兀良哈部杂处,并建立了姻亲关系。明末,兀良哈部与喀喇沁部经过不断的融合,两个部落终于合而为一,兀良哈部的名称成为历史,代之的是融合后的喀喇沁部,明末喀喇沁部首领兀良哈后裔苏布地率部归附后金。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颁旨划分喀喇沁游牧地,翌年建立外藩喀喇沁左、右旗,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任第一任扎萨克(旗长)。

  喀喇沁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乌梁海氏,是近代蒙古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乌梁海在古代历史典籍中,也被译写为:“兀良哈”“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等等,音译字样虽不相同,其实内容相同,都是对乌梁海一词的译写。

  史料记载,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乌梁海部生活于高原森林中的年代,要远早于《蒙古秘史》所叙的成吉思汗时代,据波斯人拉夫德所著《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喇敦。

  乌梁海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者勒篾弟兄二人,来到成吉思汗身边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

  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喀喇沁王的远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成吉思汗1206年在斡难河源宣布建立大蒙古国。

  明朝,乌梁海蒙古七传至和通(又译成“花当”),其领地为明朝屏藩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雄心勃勃一直想重振黄金家族雄风的北元政权林丹汗,对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抗拒汗庭的行为进行讨伐,击败喀喇沁部,喀喇沁余部东迁至乌梁海三卫地。但由于林丹汗长年征讨和残酷的剥削,引起了其他诸部的反抗,后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赵城之战。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喀喇沁部封建主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等纠集内喀尔喀等部,联军10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也称赵城)消灭了林丹汗4万多人马。同年七月,朵颜卫首领苏布地等害怕遭到林丹汗的报复,遂率喀喇沁部投靠了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皇太极出兵相助苏布地,在西拉沐沦河边,突袭林丹汗营地,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

  喀喇沁部远祖为游牧于中亚草原的乌古思人,东迁后与朵颜乌梁海合二为一,仍以喀喇沁为部落名称,而乌梁海人其首领是者勒篾的后裔:革兰台之子恩克为者勒篾的10世孙,长昂为11世孙,长昂之子赖洪大为第12世,赖洪大之子苏布地为第13世,也是明代朵颜卫的最后一任首领。

  苏布地归附后金之后,为满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立下汗马功劳,后病死,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并授扎萨克衔,编95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也是清朝开始喀喇沁旗的第一任首领。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今辽宁喀左)。

  清崇德六年 (1636) ,皇太极诏令蒙古诸部清查户口,编制牛录: 300 人为一牛录, 150 箭丁为一佐, 50 丁为一马甲。整编后的喀右旗有 22 牛录, 44 佐领,计 6600 户, 33000 口,晋封固鲁思奇布为固山贝子,赐多罗杜棱号。(清代,在蒙古地区推行七等爵制,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统称王公贵族。“台吉”是只有成吉思汗血亲后裔才享有的称号,是汉语太子之意;塔布囊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品位,因其先人曾是成吉思汗的女婿,即附马的意思。)其后,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家谱世次如下:

  清顺治七年(1605)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固鲁思奇布崐晋封贝勒,顺治十五年(1685)死,其长子图巴色楞袭扎崐萨克多罗杜棱贝勒,不久,病殁,由其弟班达尔沙继任,崐康熙七年,晋封班达尔沙为郡王。班达尔沙卒后,其兄崐札什袭任札萨克郡王。(康熙十四年(1675),札什向清延密报林丹汗之孙崐布尔尼谋反,康熙皇帝重赏札什。又曾先后多次巡视塞崐外,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巡幸至哈拉和屯(今宁城崐黑城),札什奉献土地充行围之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封其第五女端静为和硕公主,下嫁札什之子噶尔崐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巡视塞外,驻跸锡伯之勒(崐今锦山镇),幸端静公主府。次年,康熙再巡塞外。驻崐喇嘛洞山(今宁城头道营),赐喀喇沁郡王札什冠缨、蟒崐缎及银两。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北巡,驻和硕崐端静府第。)道光十六年(1836)喀喇沁郡王布尼雅巴拉卒,诏崐其子色伯克多尔济袭爵,仍命御前行走,戴三眼花翎,崐道光二十七年(1847)色伯克多济之女被清廷指定为恼亲崐王妃,咸丰五年(1855)卓索图盟盟长色伯克多尔济,因崐奉剿太平军有功,谕令表奖优叙。同治七年(1868)清廷崐诏准已故郡王色伯克多尔济之子旺都特那睦济勒袭爵。崐光绪二十四年,旺王病卒,其子贡桑诺尔布袭爵,一直到民国时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11
宁城清朝时叫喀喇沁中旗,与今喀旗与辽宁喀左泛称为喀喇沁三旗,同属卓索图盟,清亡,卓索图盟解散,最终主要划入赤峰和辽宁。喀喇沁原为蒙古部落,后演化为地名,宁城蒙古人就是喀喇沁部落,与今喀旗和喀左蒙古族人民同族同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11
宁城县境内早在秦汉时期,曾设辽两郡,隋唐时属饶东都督府。1007年辽在此建中京大明府,成为辽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置北京路,元置大宁路、明置大宁都司,清康熙44年建喀喇沁中旗,先后属卓所图盟和平泉县。1931年置大宁设治局,同年改为宁城设治局,翌年改为宁城县。 伪满时期撤平泉、宁城二县,恢复喀喇沁中旗。解放后,先后设宁城县、喀喇沁中旗、宁城县--喀喇沁旗联合政府,1949年改称宁城县人民政府,属热河省,1956年归昭乌达盟,1983年随撤盟建市,隶属于赤峰市。

战国后期属燕之右北平郡。秦汉时属右北平郡。辽时设中京大定府,辽迁都中原(今宁城县大明城)。元时为北京路总管府大宁路。明太祖十七子宁献五朱权就藩大宁,清时属喀喇沁翼旗。 1933年始有宁城县之称,1947年置宁城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11
喀喇沁左翼之名始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据《蒙古游牧记》记载:“苏布地从叔父色楞,初为所部塔布囊,天聪九年(1635年)诏编佐领以色楞掌管左翼,授扎萨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喀喇沁”,原为部落名称,蒙古语是“保卫”或“看守”之意。
  喀喇沁县境,战国初为东胡地。魏、晋时属鲜卑她。十六国时属前燕地。北魏时属营州地。隋属柳城郡她。汉属右北平郡。唐属营州地。唐末被库莫奚所居。辽属中京道。统和四年(982年)置阜俗县。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富庶县。金属北京路利州。元属大宁路利州龙山县。明属大宁都指挥使司的营州中卫地,后改属诺音卫地。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清乾隆五年(1740午)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解放后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驻地大城子镇)属热河省管辖。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后,划归辽宁省管辖。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归朝阳地区行政公署领导。现为朝阳市辖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11
土默特,蒙古旧部。明代,土默特部成了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一),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方。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其一孙阿拉坦汗(明史写作俺答)占据了12土默特,即后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其另一孙拉布克台吉占据了土默特之乌古新,即后来的东土默特前身。

  明嘉靖年间,东土默特蒙古人已经游牧在长城边外,明隆庆时的佚名作者在其《译语》一书中,记叙他在嘉靖甲辰年(1544年)随明元戌袭虏(明代对蒙古人的诬词)所见,写到:“日呵刺慎(喀喇沁)、日莽观慎(满官嗔,即土默特),兵各二三万,常在宣府边外驻牧,云是分(份)地也”。说明东土默特与喀喇沁部共驻牧于宣府边外了。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均为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尽夺明廷给各部的“尝额”(补助金),且控制各部对明廷的边贸。于是,土默特(东土默特二旗的前身)部封建主噶尔图(元太祖十八世孙)、莽古尔岱(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十一世孙),为了“以避察哈尔(林丹汗)侵,由归化城移居土默特’’(《蒙古游牧记》之土默特右翼条)。土默特,正是原兀良哈三卫之自锦、义,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日泰宁挣卫蒙古人所驻牧的地方。 .

  清代,移居“土默特”地方的土默特部,其驻牧范围和概况,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界阳什穆(养息牧,在辽宁省彰武县)牧场,西界喀喇沁,南界盛京边墙(柳条边),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这个驻牧地,包括了辽宁省内朝阳县、北票县和阜新市市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境。在这个范围内的土默特部蒙古人的后裔,构成了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

蒙郭勒津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的先人,主体是“蒙郭勒津”部蒙古人。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写作“忙豁勒真”,明代称“满冠正” 、“满官嗔” 、“猛古振” 、“莽观镇”等。清代又有“蒙古尔济”、“蒙古贞”等译名。

  明代的“满官嗔”(蒙郭勒津的异译),常与土默特通用,或作为土默特的代称。满官嗔与土默特部共牧或说是土默特部的一部分,因满官嗔的首领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名声大、威望高,所以明代人只知满官嗔不知土默特,一个时期便以满官嗔之名称整个土默特部。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2-11 21:4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