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03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2):乌兰察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1
五原直隶厅:要。隶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析萨拉齐西境兴盛旺置抚民同知,治隆兴长,寄治包头镇。东南距省治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二千一百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三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十六分。西北:阳山。北:阴山。河水自甘肃边外环内蒙鄂尔多斯,折东自乌拉特循其南麓入。有鄂博口,古稒阳道。又东迳?南,合博托河入萨拉齐。有递。

四子部落一旗:札萨克驻乌兰额尔济坡,在张家口西北五百五十里。东南距京师九百六十里。汉,雁门、定襄二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唐为振武军地。辽为丰州地,属西京道。金属西京路。元属大同路。明为阿禄喀尔喀所据,分与四子,号四子部。天聪八年,贝勒鄂木布来朝,后叙功封郡王,袭封。牧地有锡喇察汉诺尔,锡喇木伦河潴之。东北界苏尼特,西界归化城土默特,南界镶红旗察哈尔。广二百三十五里,袤二百四十里。北极高四十二度四十一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二分。贡道由张家口。其山:东曰博济苏克山。东南,阴山。南,白尔白狼山一名新妇山、尔多斯山。西南,纳札海山、阿禄苏门峰。西北,独牛山蒙名乌克尔图禄。东北:阳山蒙名北兰。西,富峪蒙名巴颜鄂坡苏。西北:黄水河,蒙名西喇木伦,自喀尔喀右翼入,东北流,出喀伦边。西:希巴尔台泉、雅孙哈柏济尔泉。南:噶尔哈图泉。西南:德本得泉、青堿泉蒙名博罗虎济尔。西北:白石泉蒙名插汉齐老。

茂明安部一旗:札萨克驻彻特塞里,在张家口西北八百里。东南距京师二千二百四十里。汉,五原郡地。元魏,怀朔镇地。唐,振武军地。辽,东胜州地,属西京道。金因之。元属大同路。明初设卫戍守,蒙古据之,号曰茂明安。天聪八年,举部来降。康熙三年,授僧格掌旗一等台吉,袭封。牧地当爱布哈河源。东界喀尔喀,西界乌喇特,南界归化城土默特,北界瀚海。广百里,袤一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十五分。京师偏西六度九分。贡道由张家口。其山:东曰伊克哈达图山。东南,和岳尔白尔克山、插汉峨博山。西南,哈拉海图山、官山。西,羖羊山蒙名喀喇特克。西北,齐齐尔哈插汉七老山。东北,古尔板喀喇山、郭岳惠插汉七老山。南:昆都伦河,源出和岳尔白尔克山,西流,迳官山,入乌喇特。东北:布禄尔托海河,源出伊克哈达图山,北流,会爱毕哈河。爱毕哈河源出刻勒峰,东流,迳古尔板喀喇山,入喀尔喀。南:拜星图泉,源出哈拉海图山,西南流,会昆都伦河。

乌喇特部三旗:三札萨克同驻哈达玛尔,在归化城西三百六十里。东南距京师一千五百二十里。汉,五原郡。元魏,怀朔镇。唐,中西受降城地。辽置云内州,属西京道。金因之。元为大同路。明为瓦喇所据。天聪七年,瓦喇台吉鄂板达尔汉来朝,率图巴额尔赫及塞泠伊尔登二旗归附。顺治五年,叙从征功,以图巴掌中旗,鄂木布子鄂班掌前旗,色棱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同封镇国公,授札萨克,世袭。前、中、后三旗同牧地,当河套北岸噶札尔山南。东界茂明安,南界鄂尔多斯左翼前旗,西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北界喀尔喀右翼。广二百一十五里,袤三百里。北极高四十度五十二分。京师偏西六度三十分。贡道由杀虎口。其山:东曰昆都伦山一名居延山、狼山蒙名绰农拖罗海山。西,木纳山。北,河套山、雪山蒙名叉苏台。东北,敖西喜山、白石山蒙名插汉七老图。西北,大青山蒙名漠喀喇、乌兰拜星山一名赤城山。西南,席勒山一名床山。东南,漠惠图坡。南:黄河,自鄂尔多斯西北境入,东流迳旗南,又东折南入归化城土默特。西北:柳河,蒙名布尔哈图,源出阳山东平地,西南流,会敖泉入黄河。哈柳图河,源出席勒山北,南流会席勒河,迳马神山,又西南折入黄河。北:东哈柳图河,源出麦垛山,西南迳东西德尔山南、拜星图北,为席汉河,又西南入黄河。乌尔图河,源出雪山,西南流入黄河。帷山河,源出帷山,西南会黑河。黑河,蒙名喀喇木伦,自茂明安所属地流入,西南流,迳帷山入黄河。齐齐尔哈纳河,自茂明安入,西南流,迳白石山,亦会黑河。苏尔哲河,源出雪山,西流会舍忒河。舍忒河源出敖西喜山,西流迳大青山入黄河。东:昆都伦河,东南五达河从之。

喀尔喀右翼部一旗:札萨克驻塔尔浑河,在张家口西北七百十里。东南距京师一千一百三十里。汉,定襄、云中二郡北境。唐,振武军地。辽,丰州地,属西京道。金因之。元属大同路。明为喀尔喀所据,台吉本塔尔,喀尔喀土谢图汗亲属,世为台吉。顺治中,与土谢图汗有隙,来归,封亲王,主右翼。牧地在爱布哈、塔尔浑河合流处。东界四子部落,西界茂明安,南界归化城,北界瀚海。广百二十里,袤一百三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四十四分。京师偏西五度五十五分。贡道由张家口。其山:东曰拜音拖罗海山、西神山。西南,哈达图山、罽岭蒙名毛德尔。北,白云山蒙名插汉和邵。东北,插汉峨博山、摩礼图峨博冈。东南,乌兰峨博山、翁公峨博冈。西,西巴尔图峨博冈。东南:黄水河,自归化城土默特入境,迳翁公峨博冈,东北流,入四子部落。西北:爱毕哈河,自茂明安迳白云山、喀喇峨博冈间,东流,出喀伦边。
以上统盟于乌兰察布。盟地在四子部落境内,归化城南百二十里。有五蓝叉拍山,即此。(乌喇特部今属巴彦诺尔)

注:今治察哈尔集宁市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1
沧海桑田,岁岁年年,揭开历史的尘帷,驻足苍茫的古原,我们仿佛感觉到了生生不息的各民族于历史长河中游戈繁衍,仿佛听到了于金戈铁马,猎火狼烟之中传来的鼙鼓的声声,仿佛扑克到了乌兰察布大地上演出的一幕幕历史活剧…………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据《绥远通志》记载,乌兰察布盟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 “红山口”之意。“红山口”在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

现属乌兰察布盟管辖的丰镇等地,早在乾隆年间,就在“口外七厅”的管辖之下。光绪年间,又定四子王部落及达尔罕的一部分垦地和村落为兴和厅;设丰镇东界卢家营等地至察右正黄旗九佐领地为兴和厅;设宁远界灰腾各村及毗连之右正黄、正红两旗地为陶林厅等。民国建立后,所有的厅一律改为县治。

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伊二盟(13旗)及土默特旗。原有的绥东四县(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则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要七年(1928年)改特区为绥远省,当时废道存县,又将东四县由察哈尔省划归绥远省,连同民国十二年以后增设的包头、集宁、安北、固阳、临河等五县,共17个县均为绥远省所辖。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 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集宁专员公署管辖集宁、丰镇、陶林、龙胜、武川、兴和6县;和林专员公署管辖和林、清水河、托克托、凉城4县;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基本上由集宁、和林两个专员公署所辖地和原乌兰察布盟所辖地构成。

远古时期,乌兰察布盟山地“森森极盛”,故《史记》谓居此之民族为“林胡”。秦汉以来,到17世纪未一直还是山西木材的供给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乌兰察布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乌兰察布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兄弟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兄弟民族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同时,各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同历代反动势力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远的不说,在近代,就有波及到玫瑰营一带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丰镇的“小状元”起义,给这里的各兄弟民族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抗日战争前夕,又有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百灵庙战役;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和在全盟境内开展的敌后游击战,更使这里名扬四海;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盟盟府所在地集宁。

独特的文物古迹,是乌兰察布悠久历史的见证。这里,出土过具有重大科研价值,距今900余年仍保存完好的契丹女尸;有成吉思汗三太子窝阔台创业的事迹,还有解放战争时期“军调”三人谈判小组代表驻地(集宁桥西)、老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乌兰察布盟,辖有四子王、达尔罕、茂明安、乌拉特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6旗。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平地泉行政区建制撤消,所辖地区归乌兰察布盟管辖。同时,乌兰察布盟原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同年,乌兰察布盟机关由固阳迁至集宁。这时的乌兰察布盟辖有:1市、6旗、11县共18个县级区域,即集宁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卓资县、兴和县、托克托县。萨拉齐县、固阳县、武东县。在此以后,武东县、土默特旗撤消,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建立划出,商都县、化德县划入,固阳县、苏尼特右旗、二连市划入划出,丰镇撤县建市。1995年~1996年,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茂旗划归包头市。目前,全盟辖有集宁区、丰镇市二市、兴和、凉城、卓资、化德、商都5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4旗共11个旗县市,213个乡镇苏木,10个街道办事处, 182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居民委员会,8244个自然村(浩特)。总人口272.87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蒙古族7.8万人,占总人口的3.5%,汉族居多数,其他有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苗族、藏族、土族、维吾尔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历史走入20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这片古老的土地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为祖国北部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乌兰察布盟的历史辟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我们相信,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各族人民,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乌兰察布的历史上添上浓重的一笔。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1
战国时,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隋唐时,突厥又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 把这块北方各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正式命名为乌兰察布盟,是从清朝天聪年间开始的。据《绥远通志》记载,乌兰察布盟得于蒙古语“乌兰察布”一词,即为“红山口”之意。“红山口”在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市)东北25公里的大青山脚下,历史上为重要军事要塞。所辖六个部落旗于一定时间常常会盟于乌兰察布一地,接受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的检阅和听取皇帝的诏命,将会合处的地名冠之为盟。清天聪六年(公元1633年),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旗、茂明安部落、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旗)等六个部落首次会盟于乌兰察布,故有乌兰察布盟之称。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撤盟设市,成立乌兰察布市。全市辖1区、1市、4旗、5县,共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72.87万,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1
附绥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绥远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人民政府驻归绥市。辖归绥、包头2市,丰镇、集宁、凉城、陶林、兴和、龙胜(由丰镇、集宁、凉城、陶林4县析置,驻卓资山)、归绥、武东(由武川县东部析置,驻旗下营)、武西(原武川县西部,驻武川县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萨县(即萨拉齐)、包头、固阳、五原、临河、安北、狼山(抗战期间新设县)、米仓(抗战期间新设县)、晏江(抗战期间新设县)、东胜等22县及镶红旗、镶蓝旗、正黄旗、正红旗、土默特独立旗、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茂明安旗、达尔罕旗、四子王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乌审旗、扎萨克旗、鄂托克旗、郡王旗、杭锦旗等18蒙旗。
 
  1950年分设绥东、绥中、绥西3专区及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直辖归绥、包头2市及土默特旗、东四旗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正黄旗4旗(镶蓝镶红联合旗、正黄旗均由东四旗中心旗领导)。
 
  1951年绥东专区改名集宁专区,绥中专区改名萨县专区,绥西专区改名陕坝专区。
 
  1952年绥远省改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撤销萨县专区,并入集宁专区。辖2专区、2自治区。
 
  1954年3月6日绥远省建制撤销,原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归绥市  1949年归绥市为绥远省辖市,绥远省人民政府驻地。
 
  1954年归绥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1949年包头市为绥远省辖市。
 
  1954年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绥东专区、集宁专区  1950年设绥东专区,专署驻集宁县。辖集宁、陶林、兴和、丰镇、凉城、龙胜(驻卓资山)、武东(由武川县东部析置,驻旗下营)等7县及平地泉镇。
 
  1951年绥东专区改名集宁专区。
 
  1952年集宁专署驻平地泉镇。龙胜县改称卓资县。原萨县专区所属萨拉齐、包头、固阳、武川、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8县并入集宁专区。辖15县、1镇。
 
  1953年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包头县撤销,并入包头市、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和石拐沟矿区。集宁专区辖13县、1镇。
 
  1954年集宁专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绥中专区、萨县专区  1950年设绥中专区,专署驻萨拉齐县。辖萨拉齐、包头、固阳、武川(武西县恢复原名)、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等8县。
 
  1951年绥中专区改名萨县专区。
 
  1952年撤销萨县专区,原萨县专区所属各县并入集宁专区。
 
  绥西专区、陕坝专区  1950年设绥西专区,专署驻陕坝镇。辖米仓(驻三道桥)、临河(驻解放镇)、狼山(驻永安堡)、晏江(驻塔尔湖畔)、五原、安北(驻扒子补隆)等6县及陕坝镇。
 
  1951年绥西专区改名陕坝专区。
 
  1953年米仓县改为杭锦后旗;晏江县改为达拉特旗。陕坝专区辖4县、2旗、1镇。
 
  1954年陕坝专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  1950年设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东胜县。辖东胜县及准格尔旗(驻沙圪堵)、达拉特旗(驻树林召)、郡王旗、杭锦旗、扎萨克旗(驻新街镇)、乌审旗(驻达布察克镇)、鄂托克旗(驻乌兰哈拉嘎苏,即乌兰镇)等7旗,达尔扈(驻伊金霍洛)、通格朗2区。
 
  1952年达尔扈与通格朗2区改由扎萨克旗领导。
 
  1954年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  1950年设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包头市。辖四子王旗(驻昌汗博拉更)、乌拉特前旗(又称西公旗,驻哈拉干补隆)、乌拉特中旗(又称中公旗,驻本坝太庙)、乌拉特后旗(又称东公旗,驻管家窑子)、茂明安旗(驻喜拉鴜"左老右鸟")、达尔罕旗(驻昌汗厚)等6旗及乌兰花、五当召(驻巴达盖)2区。
 
  1951年原五当召区改设石拐沟矿区。
 
  1952年由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海流图);由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合并,设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百灵庙)。撤销乌兰花区,四子王旗迁驻乌兰花镇。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辖4旗、1矿区。
 
  1953年集宁专区所属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固阳县城。辖1县、4旗、1矿区。
 
  1954年乌兰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1
五原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始于战国。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五原郡。隋置丰州五原郡。明时入于蒙古。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设五原厅。1912年改五原县。现在的五原县1958年4月由原五原县和原达拉特后旗合并而成。

五原有文字记载24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秦时五原属九原郡;史载三国名将吕布是五原人;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近代,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傅作义“五原抗战”,阻击日寇,更使古郡五原名扬华夏,声震四海。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1
距今6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包头的辖区内已经出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特别是黄河流经的区域,这里
发现了大量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以东河区东15 公里的阿善沟门的格膝盖沟发现的遗址保存最为完整。同
时,在阴山山脉之北,这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
在战国时期,包头境内已经出现了较早的城塞,即九原县(今包头郊区的麻池古城),秦始皇时期,被
升为九原郡,两汉时期继续沿用。
公元433 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逐步统一了北方,并设立了怀朔镇(今包头固阳县白灵淖乡
库伦村古城),位于阴山之北。之后,随着中原政治中心的东移和时间的推移,包头境内的古城被一一遗弃
了。
从五代开始,包头属于辽国统治,设立了云内州,这一建制一直沿用的金元时期,后来随着蒙古各部
落进入河套地区,包头也成为了土默特部落的游牧之地。
清乾隆五年(1741 年),筑萨拉齐,设立协理通判,由此出现了包头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道光
三十年(1850 年)以后,位于黄河岸边的托克托县河口、萨拉齐毛岱两个渡口先后被水淹没,码头就迁到
了包头,同治九年(1870 年)左右,修筑包头城池,形成了近代包头城市的规模,包头城辟有东、南、西、
东北、西北5 座城门。
随着包头“水旱码头”地位的逐渐形成,帝国主义实力也开始入侵包头,1923 年京绥铁道通车到包头,
包头人口猛增,形成了典型的近代半殖民地性质的商业城市。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上,1926 年9 月16 日,冯玉祥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
命。
1931 年后,王若飞、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地下斗争。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率领各族军民在大青山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 年9 月19 日,包头和平解放。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1
四子王旗因明蒙古族阿禄额尔喀率部于此驻牧,分为四子,故称四子王部落。旗从部落名。

四子王旗现辖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历史久远,史实纷繁。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原上生息繁衍。旗境内红格尔苏木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和江岸二队等地发现的单纯石器地层、出土的原始船形石核,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唐虞时代为山戎、荤粥之地。夏商时期为淳维、鬼方、猃狁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林胡、楼烦。
秦汉时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西汉时,匈奴在今天的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氏鲜卑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四子王旗地域又为鲜卑所有。北魏帝国建立后,为了抵御北方新崛起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柔然汗国的南侵,沿边建立了一些军镇。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其中之一的武川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县(四子部落的游牧地曾包括武川北部),抚冥镇位于今四子王旗境内。这六镇在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士强马壮。据考证,花木兰从军就在北魏时期的四子王旗境南一带。但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逐渐沦为荒凉的边陲,数百年间再无当权者问津(近代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中,曾发现北魏时期的青砖及绳纹砖、板瓦、兽面纹瓦当等,与中原同时期的形制基本相似。另在乌兰不浪的古城遗址,也发现板瓦和筒瓦,尤以瓦当最多,且风格与云冈山顶出土的同类文物十分相似,据考证,这里即是北魏时期武川镇古城旧址)。旗南部为北魏抚冥镇辖区,北部则是继匈奴后兴起的柔然族牧地。

隋唐为东突厥据地,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对周边地区进行管辖。唐朝时隶属振武军兼单于大都护府。辽代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设天山县辖今旗境。金代属西京路,为守卫金堑壕汪古部牧地。金代的净州治所在今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治所在今四子王旗红格尔。

元朝时期,今旗辖区隶属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部,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元朝后期归属于察汗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明朝时期,净州废弃。明廷势力未达本旗辖区,没有行政建置。阴山北麓部分地区由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统辖。唐朝之后历代以来,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汪古部游牧部落(景教教徒)、女真、鞑靼、瓦刺(厄鲁特蒙古)、蒙古四子部落相继生息之地。金代为防御北方各部所修建的长城曾东西横贯四子王旗境,但今日陈迹已少见。历史上四子王旗拥有“草过于马背,择水而栖,择沃而耕,水草肥美”的优良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当时四子王旗草原风光的真实写照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1
百灵庙,位于内蒙古达茂联合旗百灵镇。该庙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1703-1706)。传说它的建立与康熙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1690-1967),当时居住在新疆地区的蒙古部落首领噶尔丹叛乱,康熙皇帝率兵亲征。他的军队路过阴山北麓,在此安营扎寨。康熙皇帝骑马跑上山岭,远眺广阔无垠的草原,见到这里没有一座寺庙。这位一心为保卫祖国统一,热心支持蒙古民族奉行喇嘛教的皇帝,授意喀尔喀右翼旗(通称达尔罕旗)贝勒在这里建立一座寺庙,便于传教。贝勒遵从康熙的旨意,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建庙,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竣工。清朝廷赐名“广福寺”。因为是贝勒所建,故俗称“贝勒庙”,论传为“百灵庙”。

百灵庙于民国二年(1913)被大火烧毁,民国十三年至十六年(1924-1927)重修,现在还保存部分庙宇。有大殿,由佛殿和经堂组成,单檐歇山式顶;两侧为配房,是硬山式建筑。庙前残存覆钵式塔两座。

自从百灵庙建成以后,在一望无边的繁茂草原上,广大牧民有了活动的中心。每年都要在庙里举行盛大的集会。从夏历6月14日至16日,寺里的喇嘛要举行“打鬼”祭礼,广大牧民成群结队前来拜佛,热闹非凡。此后,以百灵庙为中心,逐渐发展为边远草原集镇——百灵庙镇。城虽不大,却常为军事要塞。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绥远省时,在百灵庙遭到傅作义和董其武将军所部将士的英勇抵抗,取得了震动中外的百灵庙大捷。百灵庙镇以庙而名,名闻遐迩。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1
早在原始社会,在现今巴彦淖尔境内阴山以北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的乌兰布和地区,就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鬼方、危方、林胡、楼烦等部落狩猎之地。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将现今巴彦淖尔地区的阴山以南置为必原县地,阴山以北为匈奴牧地。秦统一中国后,设36郡。当时,巴彦淖尔阴山以南地区隶属于秦九原郡。秦二世之后,边郡无力据守,塞上所置各郡又是成为匈奴地。
  汉初,匈奴拥兵塞上,与西汉王朝形成对峙。汉武帝即位后,国势强盛,将阴山面北地区划入西汉版图,之后,又设置朔方郡,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乌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东界为朔方郡地,乌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东界为朔方郡地。当时,五原郡设置16县,其中河目、西安阳、成宜等县皆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其余属县在今包头市和伊克昭盟境内。朔方郡设置10县,其中临河、沃野两县在今临河市境内。临戎、三封、窳浑三县在今磴口县境内。广牧在今五原县境内。其余属县在今伊克昭盟境内。汉武帝为巩固边疆,开发河套,先后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之举,当时,河套西部的乌兰布和地区,已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的繁庶农垦区了。之后,历经朝代更迭,战火硝烟,时而归此,时而归彼,时而分割,时而合并,巴彦淖尔这片土地历尽沧桑。
  直至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统领后套全境,继面改为河套行政区。1956年6月1日,成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盟府设在磴口县。1958年7月,撤消河套行政区,划归巴彦淖尔盟。60年代以后,历经变迁,几经划出并入,巴彦淖尔盟的辖区规划为现在的4旗2县1市。
  早在20年代,巴彦淖尔就有人从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活动。恩克巴雅尔就是杰出代表。牧民出身的恩克巴雅尔为寻求革命真理,多次去喀尔喀宝石和苏联,曾受到第三共产国际代表的接见,并带着第三共产国际的指示,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革命武装,在与敌人作战中不幸牺牲。他开展的革命活动,给乌拉山南北的蒙汉人民指明了求解放的正确道路。
  北伐战争期间,爱国次冯玉祥举行的“五原誓师”在中国大西北点燃了讨逆的火炬,唤起了劳苦大众,有力地配合了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进占内蒙古,后套危在旦夕。在这民族危亡之时,后套地区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便函抗日烽火遍及河套。其中,震惊中外的“五原战役”,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全歼日伪军守敌,击毙了日本皇族水川伊夫中将,一举光复了五原,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谱写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灿烂篇章。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解放初期,巴彦淖尔成功地取得了剿匪肃特、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节节胜利。
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成功,为巴彦淖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巴彦淖尔盟的经济建设几经周折、几经起伏,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的农村改革,各项改革开放、内引外联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初稿,便巴彦淖尔政治、经济、文化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漫长的岁月,艰苦的历程,滚滚车轮推动的终归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里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1
乌拉特远在战国时期即为匈奴牧地,秦朝在这里设过九原郡,汉朝改为五原郡,到了汉朝末废郡。
乌拉特,意为山地部落,蒙语“乌拉”是山,“特”在古语中是统领管带的意思。
乌拉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巴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统率的乌拉特部,最早游牧在呼伦贝尔草原,明末清初布尔海派他的三个儿子带兵来到阴山南北占据。称乌拉特旗。

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还有闻名于世起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这些文化遗存证实,早在古老的几十万年、几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

  史载,乌拉特中旗是匈奴发祥地域。春秋战国为匈奴牧地,至赵武灵王筑长城于阴山下,阴山南为赵九原地。秦属九原郡及北假之地,阴山北仍为匈奴牧地。汉属五原、朔方两郡各一地。三国至晋,为南匈奴牧地。五胡十六国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属地,北境为拓跋鲜卑所踞。南北朝属沃野、怀朔镇各一地。隋唐属丰州,北境为突厥所踞;唐景龙二年(708年)属中、西受降城地。辽时东境属云内州西京道,西境属西夏地。金沿袭辽制。元属德宁路,隶砂井总管府。明初属东胜卫,隶山西布政司,未几皆入瓦剌蒙古部。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赐牧乌拉特部于乌拉山、河套北阴山前后;元太祖弟哈萨尔后裔率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而来,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置,后隶会盟的乌兰察布盟。民国初年隶属未变,抗战期间旗境东部沦陷敌手,至1945年日本投降,得以光复。1949年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全境随之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隶属乌兰察布盟。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5月划归河套行政区,7月隶属巴彦淖尔盟。1970年划出西部8个公社、2个牧场另置潮格旗(今乌拉特后旗)。1981年9月,更名为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域未变。旗府驻海流图。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1
乌拉山南麓汉代古县城建置与军事设施

汉五原郡领县十六,39322户,人口231328人。其中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建置县城有九原、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河目等六县。除九原、五原、西安阳、河目外,另有宜梁、成宜、建置在乌拉山南麓、黄河北岸边。
成宜县:位居公庙乡与先锋乡之间,汉代在该县城设盐官。盐在汉代是国家专卖品,故设盐官,曾仰丰《中国盐史》云:“当时成宜设盐官,所销之盐,殆以现今套内古盐最多,则成宜置盐官系转运机关。”
宜 梁县:位居黑柳子乡苏木图西南、黄河北岸。《水经注》云:“河水东经阳山(狼山)南、又东经阴山西,又东经西安阳县故城南(蓿亥乡张连喜店古城)又东经成宜县故成南,又东经宜梁县故城南,又东枝津出焉。”这段文中,提到西安阳、成宜、宜梁都是汉代临近黄河北岸设置的县城,成宜和宜梁的位置建在以上两个地区内,专家认为符合《水经注》记载。
另外在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麓的山脚下,从公庙乡以东至包头哈德门沟之间西汉时曾设置三处军事驻地。
田辟:西部都尉治所,约在一0五地质队附近。
原亭:中部都尉治所,约在今巴彦花镇附近。
付阳:东部都尉治所,约在今哈业胡同附近。
以上三个军事驻地,是五原郡太守下设的专管军事的长官所在地。

唐代天德军故城遗址

唐天德军城位于乌梁素海。建于公元753年至755年,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由安思顺,郭子仪所筑。它是唐王朝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
历次任职官员有:颜真卿(大书法家)、张长逊、郭子仪、安思训、李吉甫、张说、张齐邱、李景略、李进诚等,他们都是唐王朝不同时期的重要大臣,名将,直接由皇帝派往这里戍边。
唐代废弃了历代以建筑长城,城障列亭的防御办法,改用设置军事重镇和城与城联防的办法来保卫边疆,这是唐代特有的军事战略部署。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谈到天德军城的重要性时说:“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翼,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天德军居中处要隘,所谓左翼中城,即指中受降城(包头教胸窑子古城)。东城,即指东受降城(托克县东北古城),振武(内蒙古和林格尔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秃尾河以北伊克昭盟东北部,乌盟西南部,以及呼市、包头等地域,所谓右翼,西城即指西受降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北补隆古城),丰州城(乌拉特前旗东土城古城),定远(今陕西、宁夏一带)。另外又有永清栅(乌梁素海坝头三里城)、呼延栅(包头前口子),归唐栅(昆都仑河后口子,朝阳乡缸房梁古城),三个临时驻军地相互配合。天德军城处于唐王朝北方整体军事战略要地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指挥机关的所在地。现此城已沉入乌梁素海海底。


点不斯格庙

位于旗境乌拉山镇北10公里处,距西山咀镇20公里,刁人沟进入。点不斯格庙是我旗境内藏传佛教唯一保留完好的一座喇嘛寺庙,也是自治区境内唯一用蒙语念经的寺庙,现此庙仍然有喇嘛。历史上曾有多名上层喇嘛在庙上定居。此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定期召开庙会,跳查麻舞,聚会的喇嘛及各族群众甚多。
该庙始建于1701年,为原西公旗副旗庙,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前殿、后殿、大殿、喇嘛公寓数座,鼎盛时期有喇嘛300多人。现仅保留大殿,此殿为二层藏式建筑,一层楼面积为448平方米。一年四季,香客不断。
距点不斯庙西5公里处有7棵古柳,倚山坡而出。古树形状奇特,树身卧地而生,躯干粗壮,弯弯曲曲,起伏隐现,犹如巨龙卧地,当地牧民称之为“龙树”。树下有泉水,浸湿润泽,无论洪旱,古树树繁叶茂,可谓上有“龙树”,下有“龙泉”,景色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隋朝陈二壕古城遗址

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陈二壕村东二里处,是隋朝建置的大同城。据史书记载:“开皇六年,于丰州(西小召东土城古城)东南40里置丰安镇(西山咀盐海子古城),大业初废总管府,于山北置大同城。”山北,即乌拉山北这里正好是陈二壕城古城,即隋朝建置的大同城。此城呈方形,城墙夯土筑成,残垣清晰可见,城南墙正中设门,四角有方形台基,为角楼设施,城内稍呈盆地状,城西北角、东北角高出1.5米,城周1000米左右,城内地表暴露遗物有筒瓦、板瓦、素面青砖,有大量散乱陶片,陶片饰纹有压印纹,堆贴条状波浪纹、弦纹、回线纹等。有少量灰白瓷器残片等。城内已被耕地所破坏。
《辞海》云:“大同城,隋为防御突厥所筑,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唐天德军约2公里)。开皇19年(公元599年),突厥利可汗奏言,都兰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诏发六总管,分道出塞迎击即此。

苏独仑乡根子场北魏时期古城遗址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沃野镇故城在军(指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时从西数第一镇也。”就是说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处有一城沃野镇。它正好是在现苏独仑乡根子场附近,那么根子场古城必是后魏时的沃野镇。这座古城距乡政府东20里,乌梁素海北岸。
苏独仑乡根子场古城,北微高,城内较为平坦,因北面受漠楞河(古称金河、直通蒙古)洪水冲击,城内覆盖层较厚,城墙断壁残垣清晰可见。古城座北朝南,是座呈 T 字形三连城,城东西长1150米,南北宽1000米,城分三部分构成,东西相似,中间向南突出,为瓮城。中、北部有大型台基。城四角有角楼痕迹,中间为门,门西北有高台残存遗址。
城内暴露物有内壁布纹筒瓦,青瓦瓦当等片残,大量陶片、饰纹有弦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绳纹等,另有少量白、灰、青花瓷残片。
北魏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南北朝时代。公元439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局面,它的创始人是鲜卑族拓跋圭,史称魏道武帝。拓拔圭的孙子拓跋焘(音道),史称太武帝。公元449年,大败北方的柔然,为了防止柔然南下,在北方(内蒙古西北地区)设置六镇,六镇的排列是从西到东,第一镇沃野镇,然后是怀素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沃野镇城有三次变迁。第一次,沃野镇是汉代建置的沃野县(今磴口县境内)属朔方郡管辖。第二次建沃野,是因原沃野镇被河水冲坏,迁至朔方郡所在地(今三湖河一带的黄河南岸,归伊盟地界。)第三次,北魏沃野县迁于今根子场古城即北魏沃野镇。

西山咀盐海子古城遗址

位于小佘太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10公里处,崇山峻岭中,随山势起伏,呈东西状延伸。
长城全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砌成,底宽3至4米,顶宽2至3米,高4至5米。山顶上有烽火台。这条石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若隐若现,出没在群山峻岭中,令人惊叹不已。
在长城附近发现了4处共计70余幅青铜器时代的岩画。所刻的有牧羊人、守猎人和北山羊、猎犬、驴、马等动物。这些古老的岩画刻绘在石英脉岩石上,当地村民称为“红墙”,它与黑色的石长城并行由东向西延伸,宛如黑红两色的两条巨龙,在阴山上缓缓斜动,更增添了吸引力和神秘感。据专家考证,此段长城为秦代长城。岩画的作者均为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其年代上至青铜器时代,下至战国、秦汉时期,有些岩画是在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在此修长城以后,逐渐刻绘的。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有植物化石,海藻化石等。这些珍贵的岩画又为秦长城增添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和研究内容。目前,文物部门对此段长城进行了初步修复,极具观赏性。

汉代石门障古城遗址

旗境朝阳镇毛家圪堵马四圪旦村西南端有一段古城残垣,高有二米,城残垣呈正方形,边长140米。夯土筑成。根据《水经注》及《地理志》等史料考证,这里就是汉代石门障古城遗址。

西小召东土城古城遗址

位于旗境西小召乡东土城火车站南3公里处。 古城遗址因靠黄河较近,城南墙被黄河水冲涮破坏,城北墙残垣清晰可见,基宽七米,顶二米,高二米,夯土筑城,城东南、西南有角楼基础,城内暴露大量灰陶片、残瓦、筒瓦、粗绳纹砖;有泥质灰陶片、灰褐色陶片,有弦纹、绳纹、压印纹等。
根据许多史料记载,认定西小召东土城古城遗址,就是西汉朔方郡广牧县古城,隋唐丰州城。
这座古城自西汉叫广牧县,到隋唐叫丰洲城,一直是杭锦旗出产的盐、碱、甘草的转卖地,故有甘草城之称。隋朝隋文帝开皇五年在汉广牧县所在地置丰洲城,唐以后将丰州迁于今呼和浩特东。现在称呼和浩特一带为丰州滩,它的起源就在这里。

小佘太拜星图秦长城遗址


  位于小佘太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10公里处,崇山峻岭中,随山势起伏,呈东西状延伸。
  长城全用人工打制的石片石块砌成,底宽3至4米,顶宽2至3米,高4至5米。山顶上有烽火台。这条石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若隐若现,出没在群山峻岭中,令人惊叹不已。
  在长城附近发现了4处共计70余幅青铜器时代的岩画。所刻的有牧羊人、守猎人和北山羊、猎犬、驴、马等动物。这些古老的岩画刻绘在石英脉岩石上,当地村民称为“红墙”,它与黑色的石长城并行由东向西延伸,宛如黑红两色的两条巨龙,在阴山上缓缓斜动,更增添了吸引力和神秘感。据专家考证,此段长城为秦代长城。岩画的作者均为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其年代上至青铜器时代,下至战国、秦汉时期,有些岩画是在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在此修长城以后,逐渐刻绘的。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有植物化石,海藻化石等。这些珍贵的岩画又为秦长城增添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和研究内容。目前,文物部门对此段长城进行了初步修复,极具观赏性。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01
临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河套平原中部,南临黄河,北倚阴山。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所在地。

汉时属朔方郡,始置临河县。唐初属关内道丰州。元代隶大同路云内州。清代先后属绥远道萨拉齐厅、五原厅。1925年设临河设治局。1929年改为临河县。1985年撤县改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