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90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3):鄂尔多斯(东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1
  东胜直隶厅:要。隶归绥道。明初,东胜卫西界、陕西榆林卫河套地,后为元裔所居。光绪三十二年,以鄂尔多斯左翼中郡王右翼前末扎萨克旗垦地置,治羊壕厂,寄治萨拉齐之包头镇。北极高四十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八分。西北:河水自鄂尔多斯循五原入厅北,折东南入萨拉齐。边墙西自陕西榆林入。又东有递。

鄂尔多斯旧六旗,又增设一旗,共七旗:在绥远西二百八十五里河套内。东南距京师一千一百里。秦,新秦中。汉,朔方郡地。晋,前后赵、前后秦、赫连夏地。元魏为夏州北境。隋于其地东置胜州、西置丰州,后改榆林、五原二郡。唐置州,复改郡。五代、宋、金属西夏。元立西夏、中兴等路。后废,其地东属东胜、云内二州,延安、宁夏等路。明初置东胜等州,立屯戍,耕牧其中。嘉靖中,套西吉纳部落击破和实居此,是为鄂尔多斯。天聪九年,额林臣来归,赐济农之号。顺治六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萨克,自为一盟于伊克昭。东界归化城土默特,西界喀尔喀,南界陕西长城,北界乌喇特。东、西、北三面距河,自山西偏头关至陕西宁夏街,延长二千馀里。贡道由杀虎口。乾隆元年裁。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正中近东。札萨克驻敖西喜峰,在札拉谷西一百六十里,本隋、唐胜州地。牧地有纳玛带泊,喀锡拉河出旗界东北流潴焉。东至衮额尔吉庙,接左翼前旗,南至神木县边城,西至察罕额尔吉,接右翼前旗,北至喀赖泉,接右翼后旗。广一百一十五里,袤三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三十分。京师偏西七度。其水:东曰紫河,蒙名五蓝木伦,源出台石坡西平地,西南流入陕西边境。东,衮额尔吉河,源出衮额尔吉坡南平地,西南流,会哈楚尔河。哈楚尔河源出喀楚尔坡西平地,西南流,会紫河,入神木,为屈野河。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套内东南。古榆林塞。札萨克驻札拉谷,在湖滩河朔西百四十五里。明,榆林左卫地。牧地当偏关西。左倚黄河,东界湖滩河朔,南界清水河,西界左翼中旗,北界左翼后旗。广二百四十五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四十分。京师偏西五度四十分。东南:和岳尔喀喇拖罗海山一名夹山、黑山蒙名喀喇和邵。北:巴汉得石峰。西北:得石峰。东北:昆兑河,源出平地,东南流入黄河。东南:小昆兑河,亦东南流入黄河。东:布林河,源出查木,塔尔奇尔河,源出噶克插冒顿;哈岱河,源出贺尔博金坡南平地,均东南流入黄河。芹河,蒙名伊克西喇尔几台,源出杜尔伯特拜坡东平地,南流入边城,为陕西府谷县清水川。小芹河,源出得勒苏台坡南平地,克丑河,源出噶克插冒顿东平地,南西河,源出科尔口,俱东入芹河。西南:麞河,蒙名西尔哈,源出常乐堡,合葫卢海南流入红石峡。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套内东北。札萨克驻巴尔哈逊湖,在黄河帽带津西百四十里。隋、唐,胜州、榆林郡治。牧地当山西五原?南、萨拉齐?西。东界萨拉齐,南界左翼前旗,西界左翼中旗,北界乌喇特。广二百八十里,袤一百五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四十分。京师偏西八度。东南:退诺克拖罗海山,山西为拜图拖罗海山。南:伊克翁公冈、巴汉翁公冈。东南:插汉拖罗海冈。西北:车根木伦河,源出撒尔奇喇地,东流入黄河。乌尔巴齐河,源出平地,黑河蒙名伊克土尔根,源出虎虎冒顿地;西:兔毛河,蒙名陶赖昆兑,源出敖柴达木,柳河,蒙名布尔哈苏台,源出插汉拖罗海冈,喀赖河,源出硃尔汉虎都克,西都喇虎河,源出吴烈泉,东坎台河,源出布木巴泉,均北流入黄河。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正西近南。札萨克驻锡拉布里多诺尔,在鄂尔吉虎泊西南二百六十里。汉朔方郡南境。牧地当宁夏东北腾格里泊。东北皆界右翼后旗,南界右翼前旗,西界赛音诺颜左翼后旗。广三百二十里,袤四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四十分。京师偏西九度。南:苏海阿禄山、贺佟图山。西:色尔腾山。西北:黄草山蒙名库勒尔齐、鄂蓝喀喇陀罗海山、色尔蚌喀喇山。西南:库葛尔黑河,源出库葛尔黑泉,南流入边,又西折出边,入黄河。西北:伊克托苏图河,源出布海札剌克地,西流会黄河。西:巴汉托苏图河,源出巴惠泉,西北流,会依克托苏图河,入黄河。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套内西南。札萨克驻巴哈诺尔,在敖西喜★西九十里。隋、唐,夏、胜二州地。牧地当陕西怀远西北大盐泺。东界左翼中旗,南界怀远,西界右翼中旗,北界右翼后旗。广一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二十分。京师偏西九度。其山:南曰恩多尔拜山、岩灵山一名锦屏山。东南,总材山蒙名磨多图。西南,巴音山。东南:上稍兒河,源出鲧布里都,南流入边城。南:席伯尔河,源出蟒喀图虎尔虎地,南流会西克丑河入边城,为榆林之榆溪。阿尔塞河,源出恩多尔拜山南平地,西南流,会席伯尔河。西南:金河蒙名西喇乌素,源出磨虎喇虎地,南流会哈柳图河,东南流,合细河、金河二水,入榆林边,至波罗营,会西来之额图浑,为无定河。细河,蒙名纳林河,源出托里泉,南流亦会哈柳图河。石窑川河,蒙名额图浑,源出贺佟图山北平地,东南流,合数小水,入怀远边,为恍忽都河,又折而东北,至波罗营,会海克图河,为无定河。东:忒默图插汉池,一名大盐泺。西南:乌楞池,一名红盐池。南:长盐池,蒙名达布苏图。

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套内西北。札萨克驻鄂尔吉虎诺尔河,在巴尔哈孙泊西一百七十里。隋、唐,丰州、九原郡治地。牧地当山西五原?西、甘肃宁夏东北。右倚黄河,东界左翼后旗,南界左翼中旗,西界右翼中旗。北界乌喇特。广一百八十里,袤一百六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四十分。京师偏西八度。西:马阴山蒙名阿克塔贺邵。东南:吴烈鄂博拖罗海冈。西南:达尔巴汉冈。西:赤沙河,蒙名乌蓝,源出赤沙泉,东北流,入锅底池。西南:黄水河,蒙名西喇木伦,源出马阴山北平地,东北流,入古尔板泊。锅底池,周二十馀里,产盐。兔河、赤沙河二水注其中,土名喀喇莽奈。

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顺治六年授二等台吉。康熙十四年晋一等。乾隆元年,以族繁增旗一,授札萨克,世袭,掌右翼前末旗,附右翼前旗游牧。札萨克驻所,距绥远城七百二十里。内蒙古驿凡五道:曰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自喜峰口至札赉特为一路,计千六百馀里,设十六驿。自古北口至乌珠穆沁为一路,计九百馀里,设九驿。自独石口至浩齐特为一路,计六百馀里,设六驿。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为一路,计五百馀里,设五驿。自杀虎口至乌喇特为一路,计九百馀里,设九驿。自归化城至鄂尔多斯计八百馀里,设八驿,仍为杀虎口一路。各驿站均设水泉佳胜处。

以上自为一盟于伊克昭,与上五盟同列内札萨克
今治东胜。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1
明朝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落将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灵寝迁到伊克昭盟之后,岁岁按时举行祭奠,久而久之,这个地区从习惯上就被称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汉译系“很多宫殿”;“伊克”为蒙古语,汉译为“大”,“昭”系藏语的译音,指供奉释迎牟尼佛像的佛殿。“伊克昭”即“大佛殿”的意思,它是本盟著名寺院王爱召内的佛庙。清顺治6年(公元1649年),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封建统治,把鄂尔多斯部分成6个旗(后又增为7个)组成盟,各旗的行政长官(扎萨克)会盟在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据略考,“伊克昭盟”亦由此而来。鄂尔多斯历史悠久。三万五干年以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素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古代“鄂尔多斯”文化,史称“河套人文化”。
  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洲,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洲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
  成汤灭夏后,夏因君主的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分。
  商朝灭亡之后,狺狁民族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狺狁,并命令南仲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历史上被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公元前5世纪末,今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一带为魏国行政辖区,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战败,魏把上郡割让于秦。此后,秦国杀掉义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泰国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鄂尔多斯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 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汉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杭锦旗一带设朔方郡,郡下设临戎、沃野、临河、广牧、朔方、呼遒、渠搜等县;准格尔旗北部地区设云中郡,郡下设沙南县;在今准格尔旗东部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设西河郡,郡下设谷罗、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个县;在今乌审旗一带设上郡,郡下设奢延、白土、高望3县。公元12l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五个属国,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 云中郡改为受降郡,西河郡改为归新郡。鉴于国家财政困难,光武帝刘秀决定减少一些地方行政机构,于建武11年(公元35年)和建武20年(公元44年)先后撤销朔方郡、五原郡,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归并州( 今太原市)领有。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归附东汉, 比自立为呼和邪单于,据有今准格尔旗纳林一带。公元50年,东汉又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分隶于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辖有今鄂尔多斯杭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带,下辖朔方县、广牧县、大成县;五原郡辖有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北部一带,下辖河阴县、曼柏县;云中郡辖有今准格尔旗东北部地区;下辖沙南县;河西郡辖有今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西南部一带,下辖美稷县、平定县;上郡辖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乌审旗一带,下辖榆林县、奢延县。
  东汉灵帝刘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巳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公无188年,南凶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开为游牧区。

公元319年,后赵在今杭锦旗北部建立朔州。公无407年,赫连勃勃在今乌审旗南部萨拉乌素河畔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为统万城,其遗址至今可见。公元425年,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边一带设置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武川六镇,统万城改为统万镇。在今准格尔旗黄河沿岸一带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带建立西安郡。以统万镇为中心设夏州,夏州下辖化政郡,该郡下辖革融县、岩绿县;熙部下辖山鹿县、新图县;金明郡下辖永丰县、启宁县、广洛县;代名郡下辖呼酋县、渠搜县;灵州辖今鄂托克前旗一带,盐州大兴郡辖今鄂托克前旗南部一带,五原郡辖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一带,东夏州上郡沃野镇、悦跋城辖今鄂托克前旗西部一带。公元525年,裁朔州,将朔州在今鄂尔多斯的地盘归入并州。公元534年,北魏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夏州。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一带设榆林郡、下辖榆林县、富昌县、全河县;在今鸟审旗和鄂托克旗相邻地区设朔方郡,下设岩绿县、宁朔县、德静县、长泽县;在今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的北部边沿设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这里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大同城;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沿黄河地区设灵武郡,下辖杯远县、灵武县、回乐县、弘静县、丰安县;在今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一带设盐川郡,下辖五原县。
  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于公元672年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在今准格尔旗、东胜市东部设胜州,下辖榆林县、河滨县(公元629年曾在此设云州,630年又改为威州);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及乌审旗一带设夏州(公元724年改为朔方郡,756年又改为漫州),下辖岩绿县(此前公元628年曾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德静县(公元633年该县归北开州管辖,公元634年将北开州改为化洲,公元639年废化州,改名为德静县)、宁朔县(公元619年在此设南夏州,公元654年又设宁朔县)、长泽县(公元633年改为长洲,公元639年废州,又设长泽县,隶夏州);在今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设宥州(公元680年在此设“六胡州”;鲁州、丽州、舍州、塞州、依州、契州;公元704年将六胡州合并成匡州、长州;公元707年设立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公元72I年改设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公元738年在此设宥州),下辖延恩县(公元738年在此设匡州)归仁县(原为兰池州长泉县)、怀德县(唐初为塞门县,公元732年改为怀德县)、长泽县(原属夏州,公元820年将夏州改隶宥州);在鄂托克前旗的南部设盐州(公元618年将盐川郡改为盐州,公元627年将盐州废弃,改为灵州的一个县,梁师都败北后又设盐州,先隶夏州都督府,后隶灵州都督府,公元742年更名为五原郡;公元758年改为盐州),下辖五原县(为隋代五原县,梁师都有后,将五原县治所迁至灵州,公元628年又设白池县,公元663年将白池县更名为兴宁县);在今鄂托克旗 、鄂托克前旗西部地区设灵州(为隋代灵武郡,公元618年改为灵州,公元742年将灵州改为灵明郡,公元758年又改为灵州),下辖怀远县(为隋代怀远县旧址,从公元637年始,还辖有丰州所属之九原县、就丰县、保静县、回乐县、温池县);在杭锦旗北部设丰州(为隋朝时的五原郡地;公元618年改为丰州,公元630年设丰州都督府,公元637年废弃丰州,划归灵州,公元684年又设丰州),下辖九原县(公元653年设九原县)、永丰县(隋朝置永县,公元623年废弃,650年又设永丰县)。唐朝为安置归顺的突厥汗国的部落,于公元649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南部与乌审旗一带设羁禁州府定襄都督府,下辖阿德州、执失州、拔延州、苏农州;公元630年在乌审旗一带设云中都督府;公元643年设舍利州、阿史那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于公元663年在今乌审旗与鄂托克前旗一带设桑乾都督府,下辖郁射州、艺失州、卑失州、咤略州;于公元649年设呼延都督府,下辖贺鲁州、葛 罗州、趼跌州3在今乌审旗南部设达浑都督府,下辖安化州、宁朔州人、仆固州;在今乌审旗中部设静边州都督府,下辖北夏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南部设乐容州都督府,下辖东夏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1
公元916年,辽在今准格尔旗、达拉持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 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废弃胜州;公元929年,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 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讨司(治天德军),下辖富民县、振武县;在今达 拉持旗西南部、东胜区东部置河清军;在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东胜市 东部一带设全肃州;在今达拉待旗、准格尔旗东部设东胜州,下辖榆林县、河滨县;在今达拉待旗、准格尔旗北部设云内州,下辖柔服县、宁人县。
  五代十国时期,鄂尔多斯分别被党项羌人、灵武节度使(亦称朔方节度使或灵盐节度使)、振武节度使占领,并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公元960年月北宋在今鄂尔多斯东部地区设麟州新秦郡,下辖新秦县;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设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设盐州。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将乌审旗、鄂托克前旗南部划归陕西行省;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西部划归甘肃行省;在乌审旗、鄂托克旗西部、杭锦旗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东胜市一带设察汗脑(皇室封地)。
  元朝灭亡之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太傅、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部帖木尔所占有。至明朝初期,扩部帖木尔被赶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属明王朝派员管辖。但不久,故元势力和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在一个多世纪里,明王朝多次派军进攻。但始终未能如愿。后明朗在鄂尔多斯南部修筑长城,加设边关,将鄂尔多斯让给了蒙古军,并将阿拉坦汗加封为顺义王,两家关系才得以缓合,公元1371年,明朝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察罕脑儿卫,在东胜北部设东胜卫。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分为6个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方位在河套内正中近东,扎萨克驻敖西喜峰;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方位在河套内东南,扎萨克驻扎拉谷;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方位在河套内东北,扎萨克驻巴尔哈逊湖;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方位在河套内正西近南,扎萨克驻锡拉布里多诺尔;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方位在河套内西南,扎萨克驻巴哈诺尔;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方位在河套内西北,扎萨克驻鄂尔吉虎诺尔河;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萨克旗)。方位在河套内中西部,扎萨克驻忽鸡图希里。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被开垦的地区设东胜厅。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清廷对待蒙古头行的种种政策继续生效”故当时鄂尔多斯仍设7旗1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将东胜厅(在今罕台庙乡)迁至今羊场壕乡,改置东胜县。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在今鄂托克旗北部设东胜县“飞地”木肯淖。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内设陕西省神木县“飞地”通格朗;民国25年(公元1936年)2月, 在乌审旗西部思家洼成立乌审旗苏维埃政府;3月,撤销乌审旗苏维埃政府,后设中共乌审旗工委;10月,在鄂托克旗南部设中共三段地工作委员会,后又成立中共伊盟工委。民国26年(公元1937年)9月设鄂托克旗工作委员会。民国27年(公元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木肯淖、桃力民一带设抗日动员委员会,6月成立中共桃力民工作委员会,8月在达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民国28年(公元1939年)3月,解散桃力民抗日动委会,成立伊克昭盟桃力民蒙汉联合抗敌委员会;5月,在准格尔旗北部成立中共萨托工委,国民党在达拉特旗耳字壕设组训处;9月成立中共准格尔旗工委。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在准格尔旗南部长滩镇设国民党山西省河曲县政府;冬季,中共伊盟(今鄂尔多斯)工委在达拉特旗青达门区成立区委。民国30年(公元1941年)3月,伊盟(今鄂尔多斯)工委撤离桃力民;6月,乌审旗工委撤离乌拉尔林;9月,达拉特旗设91个保、312个甲;东胜县设30个保、289个甲;桃力民设28个保、148个甲;11月,鄂托克旗城川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1年(公元1942年),在三段地成立鄂托克旗工委、在城川成立特别区委。民国35年(公元1946年)3月成立乌审旗蒙汉自治联合会、三段地蒙汉自治联合会、城川蒙汉自治联合会;民国36年(公元1947年)2月,伊盟(今鄂尔多斯)工委分为伊东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达工委。民国57年(公元1948年)2月5日;在准格尔旗南部成立黑界地蒙汉联合会;7月24日,成立东郡工委,撤销准达工委,成立准格尔旗工作委员会。民国39年(公元1949年)3月11,达拉特旗工委成立;5月1日,伊东、伊西两个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伊克昭贸委员会:5月22日,成立伊盟(今鄂尔多斯)自治政务委员会;7月22日,成立乾萨克旗土委;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主持组建乌审旗党委、鄂托克旗党委、达拉特旗党委、准格尔旗党委、东郡工委、杭锦旗党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属区工委;12月28日,伊盟(今鄂尔多斯)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改称绥远省伊盟(今鄂尔多斯)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达尔扈特区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鄂尔多斯于1950年普遍组建了行政政权,各旗县下辖区、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古)、自然村(牧区称小 达尔古)。1953年7月,鄂尔多斯将基层政权的行政村人民政府改为乡人民政府。1956年,全市69个区撤销37个,新建26个苏木。1958年10月,将当时的50个乡、23个苏木、5个乡级镇改为人民公社,其时伊盟(今鄂尔多斯)共下辖7旗、l县、78个人民公社、444个生产大队(其中有100个牧业大队)、2173个生产队(其中有468个牧业生产队)。1984年,伊盟(今鄂尔多斯)将人民公社改为乡、苏木,大队改为村、嘎查。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1
东胜之名由古代名“胜州”而来,“胜”含有决胜、取胜之义,东胜即表示在原之东的意思。 秦代以前是北方游牧部族牧地,是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鄂尔多斯归顺清廷后,清光绪三 十年(公元1904)后,牧场大多放垦,陕西、山西汉民大量入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设置管理郡王、扎萨克两旗垦地汉民事务的东胜厅,隶山西归绥道。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将东胜厅和五原厅、包头镇合并为包东州,不久又重新分设。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东胜厅改署东胜县,隶山西归绥观察使。民国3年(公元1914年)晋 绥分治,东胜县隶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17年(公元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省,东胜县隶绥远省。1949年,绥远“九.一九”起义和平解放,东胜于年底由绥远省直辖县改归伊克昭盟所辖。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东胜市设置为东胜区。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的中心。

因辽代曾设东胜州而得。市辖境大部原系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牧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置东胜厅。1913年改东胜县。1983年10月撤县改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圣主陵园之意,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
  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乾隆年间从鄂尔多斯六旗各析一部设右翼前末旗(札萨克旗)。1958年两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
  195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公元1736年清高宗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郡王(公元1649年清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两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驻地设在新街镇,1964年7月1日迁往阿勒腾席热镇。(以上摘自“伊金霍洛旗政府网站”)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

准格尔为蒙古语,东部之意,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取名。北、东、东南三面黄河环绕,依次与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山西省偏关县、河曲县隔河相望,南与陕西省府谷县接壤,西与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为邻。面积7535平方公里。人口23.58万,蒙古族1.9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0.05万人。辖25个乡、2个镇。旗人民政府驻沙圪堵镇。
  秦属九原郡、西河郡。唐为胜州河滨县地。元属东胜州。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左翼前旗。1912年改称准格尔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春秋战国时期,为胡戎游牧地,秦属九原郡,汉属五原郡,两晋十六国时属朔州,魏为大夏 国夏州,隋唐时为丰、胜二州,又为榆林郡治所。宋时置肃州,后入于西夏。元时属东胜州, 明时蒙古据之,为达拉特、墨尔根等部牧地,达延汗统一蒙古后,为鄂尔多斯万户之一鄂托克 地,后由卫达尔玛统辖。清顺治六年为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清末设达拉特旗。1950年5月1日, 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

鄂托克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河套人”就在鄂托克旗一带生息、繁衍,今阿尔寨石窟(百眼窟)、桂勒斯太(樱桃山)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河套人”遗址。商代土方、鬼方等方国和北羌、熏育等民族游牧于此地,他们大多是“居溪沟,各有君长”。西周时,鄂托克旗一带为猃狁等游牧部落的活动区,统称戎狄。春秋时期,朐衍等部落游牧于旗境西南边沿。至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移居此地。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鄂托克旗大部分地区成为匈奴民族重要的活动地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5年)划属北地郡。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入朔方郡,境属临戎、修都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后,南匈奴等部众入居,鄂托克旗属右贤王屯领的朔方郡。两晋十六国时为前后赵、前后秦属地朔州境。北魏天赐四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鄂托克旗隶属夏国夏州。北魏态帝始光四年(公元427年),北魏占领整个鄂尔多斯,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此时鄂托克旗分属于西安州、薄骨律镇和沃野镇。隋炀帝大业元年至三年(公元605-607年)改州为郡,鄂托克旗地区分属灵武、盐川二郡。唐初为安置内附突厥人的鲁、丽、舍、塞、依、契六胡州地区,后并为匡、长二州。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宥州,境置延恩、归仁、怀德三县。元年八年(公元813年)在经略军(故城址在包乐浩晓)设新宥州,下辖延恩、长泽二县。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拓拔思恭子弟历任定难军节度使,鄂托克旗地盘分属定难节度使和中央王朝的灵盐节度使。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归属西夏。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在鄂托克旗西部休整兵马,1227年灭西夏,鄂托克旗始为蒙古汗国领地。元代,除旗境西部划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外,余为察罕脑尔皇室封地。明洪武六年(公元1376年)鄂托克旗分属宁夏卫和东胜卫,隶属陕西行都司。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蒙古部落入居鄂尔多斯,弘治一三年(公元150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恢复万户组织,鄂托克旗属右翼三万户济农巴尔斯博罗特所辖鄂尔多斯万户之地,后一直属巴尔斯博罗特之孙拜桑忽尔及其后裔的领地。崇祯七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万户归顺清朝。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延将鄂尔多斯万户划为六个旗原拜桑忽尔诺延及后裔所据克扣特、锡布沁、乌喇特、唐古特等部落组成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下设15哈喇(参领区)83个苏木(佐领)。民国年间仍实行盟旗制度,仍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1930年,旗境设沃野县,1936年将旗衙门改为旗政府。1941年旗境设桃力民办事处。1942年在参领区内实行保甲制度,但一直到全国解放,哈喇、苏木和保甲制度同时并存。1949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成立临时自治政府,1950年2月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1980年,南部10个人民公社分置鄂托克前旗。1997年将巴音陶亥乡、巴音陶亥农场和碱柜乡的巴音、新地、黄河、三坝四个村划入乌海市。
  “鄂托克”系蒙古语,汉意“营”或“部”,是元,明两代蒙古“万户”下设行政建制,称千户,它是组成万户的小领地名称,是地缘组织,每个鄂托克要根据人口的多寡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十七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以拥有军事权力的“和硕”(旗)取代了“鄂托克”但鄂托克一直为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的俗称保留下来,解放后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

乌审为蒙古语乌拉西(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源生而成,意为用网套的人,旗名从部落名。位于伊克昭盟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东北和北面与伊金霍洛旗、杭锦旗接壤,西连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南和东南同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县毗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人口9.11万,蒙古族2.6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60人。辖6个苏木、7个乡和1个镇。旗人民政府驻达布察克镇。汉为朔方郡之一部。唐属夏州。元归延安路。明为蒙古乌审等部牧地。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旗。1912年改称乌审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右翼后旗
杭锦旗,商周时为方、羌方、龙方和猃狁等民族游牧之地。约在公元前十世纪,西伯姬昌派大将南仲北逐猃狁,并在杭锦旗北境修筑朔方城,加强了北部边境的军事防御。
  春秋战国时期,杭锦旗境为匈奴游牧地。1973年,在杭锦旗红巴拉和阿鲁柴登发现春秋晚期和战国晚期的匈奴墓葬,出土有以各种动物纹为特征的金银妆饰品和铁器,即当时匈奴的遗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当时,匈奴仍游牧于河套,经常侵袭秦朝北境。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迫其北退700余里,河套地区归秦所领。秦朝在河套北部设置九原郡,杭锦旗当时属于九原郡。秦朝廷徙内地民户到河套地区居住生产,充实边防。秦末,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所徙居民散,匈奴复居河套地域。
  汉初,与匈奴和亲修好,双方相安无事。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主动征战。公元前127年,将军卫青率大军出云中西进,击败匈奴,收复河套,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决计把河套地区经营为抵御匈奴的“攘外之本”,动用10余万人,耗费“数十百巨万”,于杭锦旗沙日召地区再建朔方城,为朔方郡治。现旗境悉归朔方郡。朔方郡领数县,锡尼镇北库布其沙漠中有广牧县,沙日召一带为朔方县,巴拉亥一带为活野县,浩绕柴达木一带为大城县,毛布拉孔兑沟下游地区则有渠搜县和呼遒县,胜利乡带为修都县。沃野县还设有盐官。
  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葬篡权,建立新朝,改朔方郡为沟搜郡。东汉光武五年(公元29年),割据者卢芳在匈奴的支持下称帝于五原,战据朔方、云中等郡。建安七年(公元31年),卢芳建制的朔方郡太守投降东汉。
  东汉初期,将朔方郡直属并州,郡治移到临戎县,杭锦旗仍属朔方郡。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东汉,入居朔方等郡地,助汉防守。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息北方割据势力,但仍无法维持有效统治,减朔方等郡。杭锦旗复为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民族的游牧地。
  两晋十六国时期,杭锦旗先后归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大夏等国。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太安二年(公元456年),于杭锦旗东北部置代名郡,领呼遒、渠搜二县。汉广牧县、临戎县故城此时仍存留,被称做甘草城、贺葛真城。其时,东胡后裔柔然强盛于大漠南北。为拱卫首都单城,防止柔然南进,北魏在北境设6个军事据点,称“六镇”。其中,沃野镇位于杭锦旗北部巴拉亥地区(北魏中期迁到汉朔方故城,北魏末年迁到今五原北)。
隋朝,杭锦旗北部和西北部分属五原郡之九原县、永丰县。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将隋时的郡改为州,杭锦旗为丰州地。丰州城位于格更召苏木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时称库结沙)中,为当时地北交通要冲。丰州汉族人口约万人,还有大量突劂、吐谷浑人。
北宋初年,在丰州居住的民族有藏才部、突劂人和吐谷浑人。其首领王承莫,受宋封号为丰州防御史。与宋交往甚多,常向宋朝献马、卖马。率所属各族人,与契丹人作战多次,后来又几次与西夏军对抗,皆不屈。王承莫还加筑旧丰州城。其后,丰州终为西夏所并。宋朝丰州迁到今府谷以北。丰州古城被废弃。
  元代,杭锦旗境域属陕西行省的延安路和甘肃行省的乌刺海路。
  明朝于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1424年),屡次对退居漠北的故元势力实行“犁庭扫穴”式的征战,在沿边一带设立许多军事卫所,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右二卫管辖。嗣后,明朝又沿长城一线陆续设置9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鄂尔多斯地区属“九边”之一的榆林镇(今陕西省榆林)。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始,蒙古鞑靼部所属各部先后入居鄂尔多斯地区,明朝为保障西北边境安全,屡次对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各部用兵,称为“剿套”、“搜套”、“复套”,然而徒然靡兵费饷,不能达到目的,只好修筑1000多里长的边墙,自此倚边墙而守,放弃河套。
  公元1510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为便于统辖,恢复万户组织。鄂尔多斯万户此时为右翼三万户主干,驻牧河套。1551年,鄂尔多斯衮必力克莫日济农将部众一分为九,分给九个儿子统领,第三子“卫达尔玛据右翼达拉特杭锦,墨日更巴罕二部”。
  清太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清军渡黄河西察哈尔部林丹汗 儿子额哲,鄂尔多斯部给清军献千户,济农额璘臣与清军订立盟约,承认是清朝藩属。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鄂尔多斯部大扎木苏等人叛变清朝,济农额璘臣和同族固鲁岱青善丹、小扎木苏等没有参与。受到清朝嘉许,被封爵差位。是年,清朝在鄂尔多斯设旗,卫达尔玛的第四代后裔小扎木苏,受任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又名杭锦旗)第一任札萨克。鄂尔多斯诸旗属内札萨克,同属伊克昭盟。各旗札萨克轮流担任盟长、副盟长职务。除理藩院外,还受绥远城将军及陕西神木县理事司员、宁夏理事司员的监督控制。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划定各旗边界。杭锦旗境域北至五加河,包括现在杭锦后旗大部、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临河市的一部分,面积约8.37万平方里。清朝中期,有汉民零星垦种于后套。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置”,析置五原厅,管理后套垦务及汉民事务。1914年,伊克昭盟各旗隶归绥远特别区(1929年改省)。在后套地区,五原、临河等县相继设立。1941年,横跨杭锦旗和鄂托克旗的“桃力民办公室”(县级建置,1943年改为桃力民办事处)设立,辖杭锦旗黄河以南的近1/3面积。1942年夏,傅作义将军在后套地区实行新县制,杭锦旗只管理后套辖地日渐减少的蒙民及其事务。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杭锦旗临时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杭锦旗人民自治政府、杭锦旗人民政府)。1951年9月,桃力民中心区(由桃力民办事处改设)被撤销,所辖地区依照历史隶属关系分别划归杭锦旗和鄂托克旗。同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派人参加后套地区的土地改革,杭锦旗后套辖区大部划归米仓县(1953年9月改为杭锦后旗)。到1953年8月,杭锦旗的后套辖区全部归入杭锦后旗、临河县、安北县和五原县。至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旗县并存”问题得以解决。1954年6月绥远省撤销,杭锦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1956年,达拉特旗十三区的二圪旦湾、芒哈图二乡划入杭锦旗。此后杭锦旗建置,境域未做大变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1
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方位在河套内正中近东,扎萨克驻敖西喜峰;
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方位在河套内东南,扎萨克驻扎拉谷;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方位在河套内东北,扎萨克驻巴尔哈逊湖;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方位在河套内正西近南,扎萨克驻锡拉布里多诺尔;
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方位在河套内西南,扎萨克驻巴哈诺尔;
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方位在河套内西北,扎萨克驻鄂尔吉虎诺尔河;
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萨克旗)。方位在河套内中西部,扎萨克驻忽鸡图希里。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