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33阅读
  • 1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4):济南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2
  济南府:冲,繁,难。巡抚,布政、提学、提法、盐运司,济东泰武临、巡警、劝业道驻。初沿明制为省治,领州四,县二十六。雍正中,武定、泰安、滨直隶,割阳信、莱芜、利津等九县属之。北至京师八百里。广三百六十里,袤二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六度四十五分。京师偏东四十一分。领州一,县十五。

历城冲,繁,难。倚。城南:历山。东:华不注。东南:长城岭,玉水出焉。锦云川水入长清注黄河。河即大清、济水故道,其右渎入。西北迳药山,北至泺口镇。又东北迳鹊山,其南新小清河入,迳城北,右受大明湖,东迳虞山,纳巨合及关卢、武原水,并入章丘。今大明湖在城内,惟汇珍珠、濯缨诸泉,乃宋西湖,非唐以前遗址矣。有巡司:申公集。主簿:谭城。龙山驿。津浦、胶济铁路。

章丘繁,疲,难。府东百十里。南:长白山、东陵、平顶。西南:危山;鸡山,水经注“巨合水出西北”,迳榆科泉庄,及武原、关卢水,入历城,注新小清河。新小清复入西北,右合绣江,即沟河,注百脉水,出土鼓故城,迳阳丘故城黄巾固。小清河又东北迳贾庄入齐东。其北黄河右渎自历城入,缘济阳界。小清昔源泺水,今源獭河,别源出东南野狐岭,西北迳青龙山,土鼓、宁戚故城,折东入邹平,即小清故道。有普济镇。

邹平疲。府东北百六十五里。南:长白山。东南:黄山。西南:九龙。北:新小清河,自齐东入,东入长山。西北:獭河,自章丘入,迳浒山泺,东北为清河沟,并入长山。东南:孝妇河,即泷水,自长山错入。左合白条沟、沙河,迳伏生墓,屈东北,仍入之。其故道迳梁邹故城。有孙家镇。

淄川简。府东少南二百二十里。东南:原山,淄水出焉。南有猪龙河,俗呼孝妇,即泷水,自博山入,迳城西南,右合般水,又北迳浮山。獭水河出黉山,迳昌国故城,会浸泗河自左注之,乃古德会水。左得萌水口,入长山。铁路。

长山简。府东百九十里。西南:长白山。南:凤山。西北:新山。清河自邹平入,折北入高苑。清河沟东入新城。东南:孝妇河自淄川入,左得鱼子沟,错邹平仍入。有周村镇。

新城简。府东北二百十六里。东南:商山。西北:清河沟自长山入,右迤为青沙泊,淤。东有乌河,即时水,迳西安故城,左纳涝淄河,折北,迳会城湖入博兴,西通麻大湖。西北:孝妇河自长山入,右会郑黄沟及系水,时枝津汇焉。

齐河冲,繁,难。府西五十里。西南:黄河左渎自长清入,迳城南,又东入历城。北:徒骇,自禹城入。西南赵牛河自长清入,歧为岔河,并入禹城,而经流复入,合倪伦河自右注之,又东迳梁家庄入临邑。刘宏镇。有驿曰晏城。

齐东疲,难。府东北百五十里。西北:黄河右渎自济阳入,迳延安镇,又东缘惠民界入青城。南:新小清,自章丘入,迳临济故城,又东入邹平。减水河、坝河,堙。临河镇。

济阳疲,难。府东北七十里。黄河左渎自禹城入,迳城南,又东北缘齐东界入之。西北:徒骇及商河,并自临邑入,屈北入商河镇。镇二:回河、新市。

禹城冲。府西北百十里。西南:徒骇河自高唐入,少淤,迳三岔口,右会漯河及管氏、赵牛、岔河,迳城西北,又东北入齐河。赵牛河错入,右合温聪、刁强河,仍入注之。禹城桥,县丞驻。新安镇。刘普驿。铁路。

临邑简。府北百四十里。南:徒骇河自禹城、东南商河自齐河入,并东入济阳。西钩盘自陵缘界东北仍入之,并淤。

长清冲,繁,疲,难。府西南七十里。南:碛湑山。东南:方山,有行宫。东北:瓘眉。西南:孝堂,古巫山。黄河自肥城入,迳城西北,右合南沙河。水经注“出南格马山宾谿谷,北迳卢县故城北与中川水合”者。又东北缘齐河界纳玉水,其南新小清,并入历城。西南:赵牛河,自茌平入,右纳赵王河,北入齐河。张夏镇,县丞驻。二驿:崮山、长城。

陵简。府西北二百里。故城与德互徙。明永乐七年,西新鬲津河自德入,环城又东,右合笃马、赵王,又东钩盘自禹城入,并入德平,并涸。滋博镇。

德州冲,繁,难。府西北二百六十里。粮道驻。南有运河自恩入,北迳城西。其南支四女寺减河入檀。老黄河故道迳城东北哨马营,是为北支,并入直隶。东南:马颊河,即笃马,自平原入,水经注“迳临齐城南”,今边临镇,州判驻,东北入德平。其新鬲津,东北入陵,淤。有鬲故城,古渎在焉。老黄河故屯氏渎,笃马其别河南渎。桑园、安德驿。又良店、梁家庄水驿二。铁路。

德平难。府北二百五十里。西:马颊河自德入,右会小河,东北入乐陵及直隶宁津,下至海丰月河口入海。自直隶元城入,凡行山东境六百四十八里。南有钩盘自陵入,东北入商河,涸。有怀仁镇。

平原冲。府西北百八十里。西:马颊河,自夏津缘界合蒲河,其东新鬲津故道,并北入德。东:笃马沟,旧合赵王河入陵,涸。有水务镇。桃源驿。铁路。

注:今析置德州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2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 ”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济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汉武帝时的博士弟子济南人终军,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位于长清县孝里镇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室内的画像及题字,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留下众多的佛教胜迹。主要遗存有历城柳埠四门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千佛山、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与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魏的长清灵岩寺,唐代极为辉崇,今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高僧、长清人义净,继玄大壮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红袄军、杨妙真领导的起义军均在济南地区活动过。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著名散曲家、济南人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戏曲作家武汉臣、康进之,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张养浩,济南人,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书画家、湖南人赵孟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相当发达,一批著名学者应运而生。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历城人边贡,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则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章丘人李开先,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历城人周永年,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国翰则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成为中国辑佚学的煌煌巨著。余如许邦才、殷士儋、于慎行等,均在文坛享有盛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济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在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5月,中共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中共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中共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中共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组织开展对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济南市委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济南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9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济南解放。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2
齐桓公灭谭国  
  【齐桓公灭谭国】谭国创始于殷商时代,定都于谭城(今城子崖一带),自周初大分封以后,谭国地处齐、鲁、燕、卫等大国之间,以与大国的政治联姻为一贯的国策。齐襄公即位后,齐国内乱一触即发,公子小白流亡路经谭国,谭国国君礼貌不周。十余年后,公子小白战胜公子纠,回国登基,是为齐桓公。当时诸侯皆遣使道贺,惟独谭国毫无表示。桓公二年(前684)春,桓公率军伐鲁,长勺一战,齐军大败。夏,桓公整军伐宋,于乘丘(今兖州境)大败宋军。冬,桓公班师回国,途经谭国,即以当初谭君无礼貌、不朝贺为罪名,趁势占据谭国,谭君逃奔莒国。以今济南地区为领地、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谭国遂告灭亡。

济南建城
  【济南建城】晋永嘉年间(307~312),济南郡治从东平陵迁至历城(今济南市区),济南开始建城设治。此后,济南历为州、府、路、省治,发展成为海岱地区的第一大都会。

耿京抗金
  【耿京抗金】金皇统九年(1149),完颜亮弑金熙宗自立为帝以后,将都城先由中京南迁燕京,继由燕京南迁汴京。每次迁都,都加征赋役,大兴土木。世宗大定元年(1161),济南人耿京因不堪忍受金人的赋役剥削,聚结李铁枪等人,占据济南东山,逐渐形成了一支几十人的抗金武装。不久他们进入泰安、莱芜,队伍发展到百余人。这时蔡州人贾瑞率领数十人投奔耿京。贾瑞建议将部队分为许多小队,然后到各处串连招集人众,使抗金武装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人。耿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贾瑞为诸军都统领。济南诗人辛弃疾也率所部2000人参加耿京义军,并任耿京的掌书记。次年,贾瑞、辛弃疾受耿京命令,奉表南归,在建康(今南京)受到宋高宗的接见。耿京义军由此得到宋廷的承认。耿京踌躇满志,正欲对金兵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候,因部下张安国、邵进叛变被杀。辛弃疾归途闻讯,擒杀张安国,然后率余部南归。

创立山东机器局
  【创立山东机器局】清光绪元年(1875)十月,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泺口以东购置民地300余亩,正式创办山东机器局,由精通洋务和颇通科技的徐建寅总司局事,薛福辰会同办理局务。至次年十月,火药厂、机器厂、生铁厂、熟铁厂、画图房、物料库及工匠住房等一应设施皆次第建成,同时又在章丘附设铁矿、煤矿,以保证原料和燃料的供应。创办过程中共用银226800两。光绪三年(1877),机器局正式投入生产,产品以火药、铅丸、子弹、炮弹、铜配件为主,同时也仿制少量枪炮。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允许山东地方当局向机器局增拨经费,扩大军火生产规模,机器局有较快的发展。

创办山东大学
  【创办山东大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官立山东大学堂在济南原泺源书院处创办,此即省内兴办高等教育的开始,也是中国早期创办的官立大学之一。1914年停办。在其建校的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多名,其中59名分赴欧美或日本留学。1926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指示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6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省立山东大学停办。不久,奉命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原省立山东大学校产划归国立山东大学。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改名国立青岛大学,并以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为校址。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复名国立山东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山东大学内迁四川,1939年3月教育部指令山东大学暂行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1951年3月与华东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政治系、艺术系以及工学院、农学院的部分系迁往外地,并入相关院校,同时,取消院的建制(仍保留医学院),改成文理科综合性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划归地方领导,并由青岛迁回济南。现为国家重点综合大学。

济南开商埠
  【济南开商埠】1904年初,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因山东内地铁路畅行,商货转运便利,故奏请清廷:拟在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使中外皆受利益。奏折经外交部议复后,报清政府允准。当年7月,在济南设立商埠总局,负责协调管理济南商埠界内有关工程建筑、房地产租赁、中外工商行政管理、税捐征收、地方巡警治安等事宜。划出十王殿以西、五里沟庄以东、东站以南、杆石桥街以北为商埠地区。济南正式开商埠。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0年夏秋,王尽美、邓恩铭等进步学生,秘密组织了"康米尼斯特学会"(共产主义学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1月,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建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革命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推动下,1921年春创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为王尽美、邓恩铭,成员有王翔千、王复元等。是国内建立较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济南惨案
  【济南惨案】1928年4月,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北伐"。当月21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借保护侨民之名,派遣驻天津的3个步兵中队抵济南。25~27日,日军又连续在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运兵济南市,到28日,驻济日军已达3000余人。日军在济南商埠以纬四路为中心线,划为东西两个"警备区",构筑工事,架设路障,实施戒严。4月30日,奉系军阀张宗昌撤离济南,5月1日,国民党军进入济南,方振武被任命为济南卫戍司令。2日上午,第一军第二十三团营长阮济民等数人徒手行经纬五路时,被日军堵截后当场全部杀害。3日上午,日军闯入山东交涉使署,将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8名中国外交人员尽数捆绑毒打。蔡公时据理痛斥日军,日军竟割掉蔡的耳、鼻、舌头,挖去眼睛,然后将他同众人一起杀害。是日,日军在商埠制造事端,惨杀中国军民多达1000人。5月4日,国民党军全部撤出商埠区。日军得寸进尺,继续扩大事态,不断增兵济南。5月8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向普利门、麟祥门、柴家巷、迎仙桥一带发起猛烈攻击,守军退守内城。自9日开始,日军大举进攻内城,守军浴血奋战,死伤惨重,11日奉命撤离。日军占领内城后,抢劫财物,焚毁建筑,强奸妇女,枪杀战俘,屠戮百姓,罪恶令人发指。"济南惨案"发端于五月三日,故又称"五三惨案"。直到1929年5月,日军才在内外压力下撤离济南。

济南市人民政府成立
  【济南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8月下旬,华东野战军前委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确定以7个纵队攻打济南城,统由谭震林、许世友、王建安指挥;8个纵队打援,由粟裕指挥。1948年9月16日,战役打响。17日早晨,攻占茂岭山、砚池山、长清县。19日夜,国民党济南西守备区指挥官兼整编96军军长率2万人起义。20日晨,攻下外围阵地。23日,在占领外城地区后,即对内城发动总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济南后,成立济南特别市市政府,郭子化任市长。资料来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济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2
历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西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建历城县沿革至1987年撤县设区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历城古为齐国西南门户,明清以来为山东首县,素有“齐鲁首邑”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城大地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现存重要文物景点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5处,特别是大辛庄遗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四门塔,折射出历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城人杰地灵,西汉少年壮志请缨报国的终军,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历城名士中的杰出代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2
早在8000多年前,章丘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县(治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管县、猇(xiāo)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东安国。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洲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洲济南郡。宋、金,属济南府。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明、清,皆属济南府。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济南府。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搏专区,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治旧章丘城,今绣惠镇驻地),划归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面积1855平方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2
今邹平县由原邹平、长山、齐东三县合并而成。西汉前数历朝代更易。西汉置邹平县,治今孙家镇。隋邹平县属齐郡。唐属河南道淄州。宋代属京东东路淄州淄川郡。省临济析入邹平、章丘县地。金袭宋制,元属济南路,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邹平齐东镇置齐东县,属河间路。明属济南府。清袭明制。民国属济南道。1950年,归淄博专区。1953年6月划入惠民专区。1956年长山并入邹平,1958年11月,撤齐东并入邹平,邹平县归淄博专区。自1961年邹平属惠民专区。1978年属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3月属滨州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2
淄川之地,夏商为青州之域,秦属齐郡。西汉初建般阳县,南北朝·元嘉五年(公元428 年)为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为淄川县, 唐初置淄川郡。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设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初设般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17年(1928年)撤道,民国20年(1931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1948年3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11个区。1955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3 个区。1956年2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淄川区。1958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2
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交界地带,系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历史上,桓台商属薄姑国,周属齐国,秦归齐郡。元朝时,定名为新城。民国初期,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更名为桓台县。

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桓台这块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文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证明,在前埠、唐山、楼子、李寨等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其上限属于后李、北辛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的文明历史。而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时期的遗址的发现却是普遍的。目前为止,桓台境内已发现文化古迹100余处,其密度之大,内涵之丰富在国内较为少见。由此可以证明,桓台这片沃土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之后的一个重要聚落群体。

在桓台县发现的100余处遗址中,有龙山、岳石和商代文化时期壕沟的遗址有李寨、前埠、史家、唐山、新城五处。这五处遗址不仅存有壕沟,而且遗址面积较大,均在10至60万平方米之间,是非常难得的古文化遗址群体。对于今后深入研究东夷文化的聚落形态和发展序列以及东夷文化与夏商氏族的渊源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桓台县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较多,出土的陶、石、玉、骨、蚌器等品种繁多,制作精良,造型优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山文化时期极负盛名的蛋壳黑陶,经科学发掘证明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产生的蛋壳陶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这在李寨遗址发掘出的蛋壳黑陶觚、高柄镂空杯等已得到充分证明。桓台县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也很丰富,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多为磨制和穿孔。表明了农业的进一步发达和已从游牧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时代。因从事农业耕种收割所需,一批生产工具应运而生,如石镰、石刀、骨耒、骨耜、蚌铲、石璋等,这些人文初创时期的生产工具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解放初在桓台县还能见到铁运锄、双孔镰、单柄铁犁等一批原始形制农业工具。由此可以看出,桓台这片沃土是中国最早最发达的农业区之一。

历史名人写就辉煌篇章

桓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战国时期的颜躅、鲁仲连,汉代的辕固,明朝的王象晋、王象春,清初的王士祯、徐夜等历代文人名士都出生在桓台,并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累官至刑部尚书。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全国罕见的砖牌坊,上刻清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2
齐河历史悠久,古称祝阿,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采邑,公元1130年置县建城于黄河北岸,1973年,兴建黄河北展工程,县城迁往晏城。境内有晏婴祠、龙山文化遗址、东汉古墓、时传祥纪念馆。

齐河风景秀丽,百里黄河观光、千池荷花赏景、万亩绿树览翠、500年银杏树、600年孟家院的一批自然、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在四五千年前齐河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夏商为兖州之域,西周属齐国地。春秋称祝柯,又名督杨。秦朝置祝柯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改称祝阿县。新莽改祝阿县为安城县,东汉建武五年( 29 年)复称祝阿县。东晋时祝阿升县为郡,南北朝时又撤郡复县。唐朝天宝元年( 742 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乾元二年( 759 年),迁城于迁善村,即今禹城市区。原县城称耿济镇,宋改耿济镇为济河镇,继称齐河镇。金天会八年( 1130 年)撤镇改县,称齐河县,隶济南府。元,隶燕南河北道德州。明,隶济南府。清,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民国,隶岱北道,继隶济南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分北、中、南三个人民政权统辖。分别隶属泺北专署、泰西专署、冀鲁豫区一专署。 1950 年隶属德州专署, 1956 年长清县河西部分并入本县,隶属聊城专署, 1961 年复隶德州专署( 1980 年改称行署), 1994 年 12 月撤消德州地区改称德州市,仍隶德州市。 1989 年底桑梓店镇、大王乡、靳家乡划归济南市历城区。 1991 年全县辖 4 镇 17 乡, 1012 个行政村, 1048 个自然村。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2
今济阳县境域在少昊氏时为少昊氏的司寇爽鸠氏之地;虞舜至夏朝时为部落酋长季则氏之地;商初为逢伯陵方国之地;商末为古国蒲姑之地。近年来从姜集乡刘台西周墓中出土的铜器上,多铸有"洚(逄)。字,可作为商初县境为逄伯陵之地的佐证。

  西周初,吕尚封于齐国,灭蒲姑,县境遂为齐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为齐国的犁邑、著邑、崔邑等地。

  秦代推行郡县制,县境西鄙为漯阴县地,其余为著县地。两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

  西汉置朝阳县、营县,县境西鄙仍为漯阴县地,中部为著县地,东部为朝阳县、菅县地。漯阴县属平原郡,其余3县属济南郡。东汉时,县境仍为以上4县地,4县均隶属济南国。

  三国时期,县境、置县及隶属情况同东汉时。县境为魏国辖区。

  西晋时撤销菅县,县境为漯阴、著、朝阳3县地,属济南郡。

  东晋时县境先后为"十六国"中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地,所属郡县不详。

  南北朝时期,县境先为南朝刘宋的侨临邑县、侨高唐县与著县、朝阳县地。侨临邑县属侨魏郡,侨高唐县属侨平原郡,著县、朝阳县属济南郡。以后为北朝元魏辖区,再后为北朝高齐所置临邑县(著县并入其中)与侨高唐县(朝阳县并入其中)地。临邑县属安德郡,侨高唐县属东平原郡。

  隋初又置朝阳县,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朝阳县为临济县,改侨高唐县为章丘县,济阳县境时为临邑、临济、章丘三县地,属齐郡。

  唐、五代时县境置县情况同隋代,各县均属齐州。

  1001年(北宋咸平四年)临济县并入章丘县,济阳县境遂为临邑、章丘两县地,属山东东路齐州1116年(政和六年)齐州升格为济南府后,临邑、章丘两县属济南府。

  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降金,济南府遂为金国地。是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七日),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境域置一新县,因县境地处济水之北,故命名为济阳县。济阳县时属济南府。

  元代,济阳县属中书省济南路,明、清两代属山东省济南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2
禹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酿酒之乡,扒鸡之城,"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夏商时属九州之兖州,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城西现有禹王亭遗址。1993年9月撤县设市。

当年大禹具丘"以望水势",率众治水成功后,人们便将此丘作为圣地保护起来,年年祭祀香火不断。至唐代,丘上始建草亭供奉大禹;明代改建砖木结构的禹王亭,塑禹像。清代几经重修。直到文化大革命,丘上之亭阁被毁之殆尽,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5年进行重修。新修禹王亭规模空前宏伟,仿古建筑,建有禹王殿、享殿、东西配殿、碑廊、钟楼、鼓楼、亭阁等。

现存碑林,幢幢石刻虽古,字迹仍然清秀。碑刻有:禹亭记、禹迹、鬲津等,字字句句皆记禹功,铭记着历代禹城人民对大禹的思念与崇拜之情。在禹城出土的珍贵文物灰陶类有:鬲、盆、碗、纺轮、豆、网坠等;骨类有:镞、针、锥、甲卜等;细石类有:斧、铲、锛、凿、锤等。青铜类有:镜、箭镞等,贝类有:刀、镰、币等。这些文物,大多数都是从境内龙山文化遗址采集而来,说明禹城地下仍有大量珍贵龙山文化遗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02
临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西周时属齐地,春秋分邑,名犁邱邑。秦朝时设漯阴县,南朝时改为临邑县。三国时期的祢衡和明末著名书画家、诗文家邢侗诞生于此地。历史上还涌现出盖忠、郭谌、葛守礼、邢慈静、王洽等一批历史名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02
长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在境内设卢县,属济北郡。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始设长清县,隋代属济北郡。唐代先属济洲,后属齐洲;北宋时属京东东路济南府,金代属山东东路济南府,清初隶属济南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泰安地区,1958年划属济南市,1959年撤消长清县,1961年复县划归泰安地区,1978年复划属济南市,2001年6月撤县设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02
陵县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智圣”的汉武帝太中大夫、文学家、滑稽大师东方朔的故里在神头镇。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陵县文博苑内。唐平原郡古城遗址为颜真卿在此做太守时所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连绵如山。

(一)文化古迹与旅游景点   唐城墙。唐代平原郡古城,即现今的陵县城。当时郡城有内、中、外三道城墙,为公元 753 年颜真卿任太守时为抵御“安史之乱”所建。  

汉墓群。位于神头镇。现存 38 座,大者直径 40 米,高 5 — 6 米,俗称“七十二疑冢”,经考古挖掘为汉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朔画赞碑。现立于陵县文博苑颜碑亭内,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俗称“颜子碑”,集真、隶、篆书为一体,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宗家战斗纪念碑。为纪念 1939 年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抗击日军的壮烈事迹而设,碑名由杨成武题写,碑高 4.35 米,占地 2656 平方米。这是缅怀先烈、激励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

仙人湖、丁东水库。是鲁西北最大的两个人工湖,占在面积分别是 1.1 万亩和 1.4 万亩。湖面波光潋滟,候鸟栖集,被人们称为“姊妹湖”,是旅游、度假、疗养、垂钓的理想去处。

(二)历史名人:

东方朔(公元前 154 —前 93 年),字曼倩,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汉太中大夫,文学家,博学多识,机智诙谐,相传是中国曲艺的鼻祖、算命盲人的祖师,被后人称为“智圣”。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颜真卿(709 — 786 ),字清臣,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753 年(天宝十二年)任平原郡太守。 755 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颜真卿联络河北十七郡太守起兵平叛,唐玄宗遂诏拜为户部侍郎兼平原郡太守。现存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东方朔墓碑》两块,为书法艺术珍品。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神头汉墓群

东方朔墓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平原君墓

田冢墓

平原郡故城墙遗址

将军寨战国遗址

棂星门

清代曹都龙武进士墓

清代曹襄阳墓

东方合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侯家古墓

古厌次城遗址

金傅寨遗址

古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3-02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显示德州特点并使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弥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被后人编为戏剧流传世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历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西汉末年,群雄四起。公元 21 年,平原人迟昭平(女)聚众数千人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土豪。隋末,夏津县人张金称、武城县人孙安祖、窦建德聚众起义于高鸡泊(今武城大洼),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建都乐寿国号夏;平原的阿舅军以刘坝道为首领,转战山东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众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投瓦岗军;继窦建德之后,武城县人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屡兴不衰。清末,齐河人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后改称义和团),在平原、齐河一带兴起,遍布冀、津、京,影响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德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齐河县的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 1921 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贾、马是本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们于 1924 年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党支部。 1926 年,共产党员刘格平在庆云县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 1938 年,肖华同志率 115 师到本区,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同志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本区党、政、军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用鲜血和生命,以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又一次“扫荡”、“蚕食”、“剔块清剿”和国民党中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了边区,保卫了家乡,使冀鲁边根据地岿然屹立在星棋罗布的碉堡群里,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 70 多名。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吴匡五、徐尚武等烈士的英名辉映着冀鲁大地。解放战争中,全区百万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前,先后有 10 万名青壮年参军,有 50 万民工支前。由乐陵、庆云民工合编的渤海一军分区第一担架团随军服务,历经冀、鲁、苏、皖、豫 5 省,行程万余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模范担架团”光荣称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全区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创造了英勇悲壮的光辉业绩,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也有知识分子和干部,这些人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谱写了德州历史的辉煌篇章,鼓舞人们永远奋斗、前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3-02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最能显示德州特点并使今天的人们赞叹不已的是那些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弥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被后人编为戏剧流传世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这些古老的文化正是历史悠久的象征。
    德州市在唐、虞时属兖州(《禹贡》)。商代属兖州之域。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秦分属齐郡、矩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汉分属青州平原郡、济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分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乐安国、济南郡。南北朝时期分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隋代分属兖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齐郡。唐代分属河北道德州、贝州、棣州、齐州。北宋分属河北东路、右京东东路。金时分属山东西路、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民国初期分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各县分属冀鲁边区、渤海区一、二、三专署,津浦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南、运东六专署及沧南专署,齐(齐河)、禹(禹城)部分属冀鲁豫一、四专署。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分属渤海区二专署、泺北、沧南署和冀南二专署。德州地区建于1950年5月,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署合并而成。1956年1月德州地区撤销,将所属各县分别划归惠民地区和聊城地区。1961年7月恢复德州地区。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将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3-02
平原
因县境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而得名。战国为齐国之平原邑(今县南13公里张官店)。秦置平原县,治在今张官店,属济北郡。西汉为平原郡治。又于县境置 、绎幕2县,属清河郡。 东汉平原县属平原国。刘宋、北魏时平原县为东平原郡治, 、绎幕2县属东清河郡。 北齐 县、绎幕2县省入平原县,平原县移治于今平原镇。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德州,平原县属之,大业年间改德州为平原郡。唐太和二年(828年)平原县改属齐州,次年复属德州。北宋初平原县属德州(北宋末德州曾改为平原郡)。金平原县仍属德州。 元、 明因之。清雍正七年 (1729年) 平原县改属高唐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属济南府。
  1913年属济西道(1914年改称东临道)。1925年属德临道。1928年道制废止,直隶于山东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1月共-产-党将平原县津浦铁路以东部分与禹城北部合置为平禹县,属冀鲁边区鲁北行政区。同年10月,平禹县复分置平原(津浦铁路东)、禹城2县,平原县属冀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3年3月,2县再度合并为平禹县,属冀鲁边行政区第二专区。同年5月平原西邻的恩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恩县大部划归平原县,详下文) ,属冀南行政区运东专区。1944年1月平禹县属渤海行政区第二专区。 1946年5月,平禹县撤销,分置平北县和禹城县,属渤海行政区第二专区。1949年6月属渤海行政区泺北专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铁路以西部分的平原县先后隶属于鲁西北特委 (1938年夏至1940年春) 、运东办事处(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 、冀南行政区第六专区(1944年5月至1945年10月)、冀南第二专区(1945年10月至1949年8月)。与此同时,民主政权领导下的恩县先后属冀南行政区远东办事处(1943年5月至1944年5月)、冀南第六专区(1944年5月至1945年10月)、冀南第二专区(1945年10月至1949年2月)、冀南衡水专区(1949年2月至1952年10月) 。1949年8月平原县(路西)属冀南衡水专区,同年10月划归山东省渤海行政区泺北专区。
  1950年1月平北县撤销,并入平原县。同年5月,泺北专区撤销,改属新置的德州专区。 1952年10月恩县自河北省衡水专区划归山东省,属德州专区。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 平原和恩县改属聊城专区。同年3月恩县撤销,其原辖之恩城、吕庄、王杲铺、四女寺等4区26乡(镇)划归平原县。1958年12月德县撤销,漳卫新河以东之9个人民公社并入平原县。1961年9月,德州专区复置,平原县还属。1965年9月,将四女寺、 郝王庄、蔡村、董王庄、大屯等5处公社划归武城县。1967年属德州地区。1972年11月将黄河涯、二十里铺2公社析入德州市(县级)。1994年12月属德州市(地区级)。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