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98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6):泰安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3
  泰安府:冲,繁,难。隶济东泰武临道。初沿明制,为济南属州。雍正二年直隶,领新泰、莱芜、长清。长清寻换肥城。十三年为府,增附郭,降东平与其所领东阿、平阴来隶。北距省八十里。广四百三十里,袤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六度十五分。京师偏东五十二分。领州一,县六。

泰安冲,繁,疲,难。倚。泰山,北五里,东岳,亦曰岱宗,周略百六十里,高四十里,有行宫。南:介石、石闾、亭亭、梁父。东南:龟山、徂徠。西南:社首、高里。其峰南有汶水,自莱芜入,右合天津水,左合牟汶,西南迳博故城,右合北汶、泮河及石汶、环水。其北汶北出者沙河,入长清。又西南,迳阳关、龙故城。东南:淄水,自宁阳入,迳岱山、梁父、柴故城,曰柴汶,右河、仙源河自左注之。又西南,大汶口,缘界迳汶阳故城南,合西浊,古蛇水,入东平。西北:黄山,肥河出,西入肥城。济运泉六十有六。静封镇。娄德旧置巡司,改通判。安驾庄,主簿驻。

肥城简。府西七十里。雍正十三年自济南来隶。西:金牛山。西北:陶山、巫山、黄崖。东南:瀑布。南:马头,沙河出,亦曰小会肥河,入东南,右合孤山河、黄河、赵王河,入西北,并东北入长清。范公河,堙。济运泉十有二。石横镇。清泉水驿。

新泰冲,繁。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南:?山,西南:龟山。西北:新甫。北:青沙岘。东北:龙堂,小汶即牟汶出,西南迳敖阳镇,右合平阳、西周、苏庄、羊流,左广明河,迳灵查保入泰安。济运泉四十。上四庄巡司。敖阳驿。

莱芜简。府东百二十里。西南:冠山。北:阴凉。东南:大石。南:安期。西北:羊丘。东北:杓山;原山,地理志“淄水出其阴,东入博山”。周礼“幽州,其浸菑时”。汶水出其阳,所谓嬴汶,屈折西南,汇黑虎、辛兴、鱼池诸泉,迳嬴县故城入泰安。东南:牟汶,自蒙阴入,迳牟县故城,汇响水湾、海眼泉、孝义河水,至城南,又西,左合司马河,从之。济运泉四十有九。

东平州冲,繁,难。府西百四十里。明属兗州。雍正八年直隶。十三年降削所领东阿、平阴、阳穀、寿张。北:蚕尾山、瓠山,龙山即危山。东有汶水自泰安入,右纳汇河,明筑戴村坝阏之,西南入汶上。其溢而西者,夺漆沟迳龙堌北,亦曰大清河。其迳堌南者,小清合龙拱河,所谓“城南二汶”,夹城至马口而合。又西北,黄河西自寿张入夺之。运河即元会通河,后自汶上入,即梁山泺,迳安氏山东绝之,并入东阿。安山湖、赤河,并堙。济运泉三十有五。

东阿冲,繁。府西北二百十里。东北:穀城山。东南:云翠。西北:曲山。西南:黄河自东平夺大清入,迳鱼山,水经注马颊口在焉。又西北,右合狼溪,入平阴。西北赵王河从之,其正渠赵牛河,自茌平错入,并涸。而古黄河、瓠子堙。运河自东平绝黄河入,迳陶城铺入阳穀。旧运河,淤。四镇:杨刘、安平、南穀、新桥。二驿:旧县、铜山。

平阴简。府西北百九十里。明属东平。雍正十二年来隶。西:邿山。西北:榆山。西南:黄河自东阿入,右合锦水,迳城西北,又东入肥城。其肥河入东南,合柳沟泉,折南,入东平。西北:赵王河,自东阿入,分入肥城、长清。古黄河,堙。镇:滑口。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3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五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泰山周围生息繁衍,4000~6000年前,汶河两岸的氏族部落创造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
  夏商时泰安分属青州和徐州,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
  秦代,境内分属济北郡、东郡、薛郡。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剌史部,郡制始置博县(今市岱岳旧县村);公元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岱岳故县村);北魏时又移至钜平(今市岱岳大汶口镇)。北齐时改为东平郡,郡治置博县。
  隋初分属济北郡、鲁郡、琅琊郡。唐隶兖州、沂州。宋隶兖州。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之名由此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隶山东西路。金初设泰安军;公元1182年(金大定22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
  元隶东平路、中书省。明代隶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后改设泰安府,隶山东行省。1913年裁府,境内各县分属济南、济宁、东临三道。
  1925年,北洋军阀设泰安道,1928年撤销。1936年,境内泰安、新泰县隶第十二行政督察专署,肥城、东平、宁阳县分隶第六、第二、第一行政督察专署。
  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同年11月至次年3月,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泰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相继诞生。1941年9月,成立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后改为泰南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5年10月撤销。
  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专署。1958年10月撤销泰安专署,辖县分属济南市和聊城专署。1961年7月复置泰安专署。1967年,成立“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替代专署。1978年7月撤销“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泰安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原县级泰安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3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故有"五岳之长"的称号。 ....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3
肥城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区。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肥城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肥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称“君子之邑”,是史圣左丘明的家乡,商圣范蠡最后的定居之地。在近代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著名的泰西抗日武装起义和罗荣桓、陈光指挥的陆房战斗就发生在肥城。

肥城县始置于西汉。二千二百多年来,县境为郡、为县、为镇代有沿革。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域属青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所辖;战国时期归齐国管辖;秦代为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东汉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
三国魏(220~265年)至东晋(317年前)归属同东汉。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后,境地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分辖。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原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原肥城县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527年(孝昌三年)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577年)撤东济北郡,并入茌平县的济北郡,肥城县属之。
南北朝北周,577年(建德六年)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辖,隶属兖州。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
唐代622年(武德五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627年(贞观元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666年(乾封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668年(总章元年),改乾封县复为博城县。705年(神龙元年)再次改称乾封县。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属乾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1279年)初属乾封县,后属奉符县、平阴县分辖,隶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在旧肥城设辛寨 镇,境地属平阴县、奉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1275年(至元十二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县改属济南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1735年(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仍属之。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属泰西专员公署。1942年10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9月,隶属泰西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肥城县归属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划归聊城地区。1959年7月划归济南市。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隶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县级),仍为泰安市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3
距今5万年前,新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学界称之为“新泰人”
  商代,杞人立国于今新泰境,至周亡于楚。商周时期,新泰境内还有淳于,荼裘等小国存在。
  周代甫国(即吕国,封于河南新蔡)人陆续东迁,其一部止于新泰,新甫山因而得名。
  周定王6年(公元前601年),鲁国于平阳筑城,设平阳邑。
  周敬王20年(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与夹谷(今新泰谷里)。孔子相礼。齐人归还鲁郓,龟阴之田。
  周敬王23年,孔子做《龟山操》
  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展禽食邑柳下(今新泰宫里西柳),世称柳下惠,以作怀不乱,而被后世尊为和圣。
  春秋末期,柳下跖发动大起义,柳下跖被后代封建史学家诬称“盗跖”。
  秦始皇28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封泰山,禅梁父。
  汉高帝元年,置平阳县。
  西汉初年,新泰人高堂生以礼学显声与世。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泰山,禅新甫山。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废平阳县,并于梁父。
  汉末,诸葛圭任梁父尉。圭即为诸葛亮之父。少年诸葛亮曾长期生活在梁父山下。
  东汉末期,复置东平阳县。
晋咸宁年间,羊固上表改平阳为新泰。
  公元399年,南燕建国,置兖州刺史于梁父。
  公元736年,李白移居东鲁。长期在徂徕山下隐居。
  公元1265年,新泰并入莱芜。1294年复置新泰县。
  公元1560年,新泰学者孙述,李廷臣等编纂《新泰县志》。此为新泰最早的地方志。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新泰通驿道。
  康熙23年,康熙南巡,经新泰,住一宿。
  乾隆5年(1740年)新泰开始设窑采煤。
  光绪32年(1906年)新泰设立邮政局。
  1931年2月,新泰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建立。
  1932年12月,中共新泰县委员会建立。
  1938年1月,中共新泰县委带领队伍参加徂徕山起义。
  1939年10月,成立新泰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8月,新泰解放。
  1948年5月,建立人民政权。
  1983年12月,新泰新汶合并,成立新泰市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3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
  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莱芜是革命老区,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因陈毅元帅、粟裕将军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莱芜的解放揭开了莱芜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莱芜人民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使莱芜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3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3
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秦始称东阿,属东郡。旧志称:“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初,隶东平路。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该隶山东省。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长、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境域沿变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东阿境域扩大。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

  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明初,县治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境域与清同。1932年,东阿与阳谷邻界的部分村庄作了调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东阿周边地区曾归属平阿、张秋、徐翼、河西等县。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

  1949年8月,东阿境域界定。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3
平阴县志》(清光绪版)载:“平阴之名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底平,又位济水之阴而得名。古平阴地域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三国属魏兖州剌史部,两晋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称平阴县,属济北郡,“平阴”之名沿用至今。
  平阴历史悠久。县内周河遗址、陈洼遗址,都发现有中晚期的北辛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年-6100年之间)。玫瑰张庄遗址发现的在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和有意义的图案,被古文字专家称之为“陶尊文字”, 这便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
  古代平阴地域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境内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马、铜牛等,说明在当时青铜制造业相当发达。孔村镇孔子山下有“杏坛遗响”碑刻,是孔子曾经来此地讲学的见证。在王楼村的战国墓中出土贝币一百多枚,反映了当时的货币交换和商业的发达。
  古平阴地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洪范池镇张海为春秋时扈邑之地,昔日庄公、齐桓公曾会盟于此。楚汉战争之际,是楚汉战争的重要战场。楚霸王墓(首级坟)就在东阿镇南的铧山之阳。

平阴, 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 三国属魏兖州剌史部。两晋属济北国。 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设平阴县,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公元607年隋炀帝改州为郡, 平阴县属济北郡。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属济州,公元754年(唐主十 三年)属郓州,公元832年(唐太和六年), 废平阴析入卢县与东阿县。公元837年(唐开成二年)复平阴县,仍属济州。五代时期(公元907-960 年),统用军号,平阴属天军所辖。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属东平府。元初,属山东西路, 后属燕河北道东表路总管府。明代属东平州。公元 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属泰安府。1912年(民国元年)属济西道。1917 年(民国六年) 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属省。抗日战争时为县公署,属鲁西道。1935年- 1945年属为泰安道。1939年10月, 平阴县抗日政府成立后属泰西专署。1943年属冀鲁予第六专署。1946年复属泰西区。1950 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8年11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 年10月恢复平阴县,属济南市。1960年4月属菏泽专区。1961年2月12 日属济南市,同年4月18日由济南复属泰安专区。1985年3月27日属济南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7-09
泰安虽有些历史,可发展太慢了
007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7-10
这要靠人的实力,美国不是只有200余年,还世界第一大国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6-27
提到泰安历史,不得不提大汶口和博阳县啊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