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78阅读
  • 1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05):开封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6
开封府:冲,繁,疲,难。巡抚,布政、提学、提法司,盐、粮、开归陈许郑、兵备、巡警、劝业道驻。明洪武元年,以元汴梁路改。清初,河南省治,仍领州四,县三十。雍正二年,陈、许、郑、禹直隶,割县十四隶之。延津、原武属卫辉、怀庆。乾隆中,禹及密、新郑还隶;河阴省;阳武、封丘属怀庆、卫辉;仪封为?,后亦省。北至京师千五百八十里。广三百七十里,袤三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五十一分。京师偏西一度五十五分。领州一,县十一。

祥符冲,繁,难。倚。城东北隅:夷山。东北:赤冈。河水自元至元中始,尽历府境,自中牟缘封丘界,迳黑冈、柳园口入,东入陈留。其贾鲁河入,迳硃仙镇入尉氏,即蔡故渎,上游一曰沙水。水经注渠水实鸿沟,而浚水堙。其惠济河入,迳府治南,亦入陈留。宋都四渠及五丈、白沟河亦堙。吹台,县丞驻。陈桥镇。大梁驿。郑汴铁路。

陈留冲。府东少南五十里。东北:潘冈。河水自祥符入,迳小黄故城北,又东入兰仪。北:惠济河,自祥符入,迳城北,水经注“沙水迳牛首亭东,鲁渠出焉”者。其东,桃河、古涣水,又东,睢水,并汴支津,东南入杞,观省陂在焉。县驿一。

杞冲,繁,难。府东百里。西北:惠济河自陈留入。水经注“迳阳乐城南、鸣雁亭北”。睢水亦自陈留入,迳高阳城,合桃河为横河,实古澮水,并东南入睢。西南:青冈。河自通许缘界入太康。河水旧迳县北,故有汉堤、隋堤,自大梁至灌口,即老鹳河也。雍丘驿。

通许简。府东南九十里。吴召冈、李大冈诸冈绵亘县境,河流环之。东南:青冈。河出县西北,下流为燕城河,入太康。北:双沟,蔡故渠。水经注“沙水迳裘氏亭西,澹台子羽冢东”者,半截河出焉,西南入尉氏。县驿一。

尉氏冲。府西南九十里。城内:尉缭子台。东:锦被冈。西南:三亭冈。城南:五凤山。东北:贾鲁河自祥符入,右合康沟及大沟新河。水经注“长明沟迳向城北、尉氏故城南,三分”者。至白潭镇,左纳半截河,东南入扶沟。县驿一。

洧川简。府西南百五十里。东:东里。东南:赤坂冈。西:双洎河,即洧水,自长葛入,左合蛰龙复受清河、大沼水,迳新汲故城考升庙北,大隧涧在焉,迤东入鄢陵。县驿一。

鄢陵难。府西南百九十里。北:彭祖冈。东北:彪冈。双洎河自洧川入,迳彭祖冈,东南入扶沟。南:艾城河自临颍缘界,右会石梁为流颍河,迳陶城入西华。城南:文水,又南,三道河,达太丘城。县驿一。

中牟冲,繁。府西七十里。北:牟山。西南:马陵。西北:圃田泽。河水自郑入,迳杨桥口,又东,黄练集。贾鲁河入,合龙须沟,隋志郑水。又东,右合鸭陂水,至县西。乾隆六年濬为惠济河。正渠又东迳官渡城,又东南,右合粪陂,古末水,丈八沟,焦城在焉,古清池水,并入祥符。自周定王五年河南徙,邑沮洳。明万历中,令陈幼学濬渠百九十有六。县境濒河,有管河上汛县丞、下汛县丞驻。曲遇聚、白沙、东张、杨桥四镇。城驿一。郑汴铁路。

兰封冲,繁。府东北九十里。明,兰阳。道光四年改兰仪。同治二年省仪封?入。宣统元年复讳改。东北:黄陵冈。西北:河水自陈留入,旧入考城。咸丰五年决铜瓦厢,改东北迳龙门口入直隶长垣。旧贾鲁七河堙。阳封,管河县丞驻。管城驿。

禹州冲,繁。府西南二百九十里。明初钧州,后改。雍正二年升,十二年降属许州府。乾隆六年还隶。北:大騩山。西南:九山。西北:荆山,小洪河出,入长葛;崆峒、铁母。颍水自登封入,迳康城阳关聚,左合书堂麻地川。右涌水,迳城南,一曰褚河,入襄城,其西土炉河,下流并达之。水经注“故渎迳三封山,有嵎水”。今泉二:上棘、小韩。清颍一驿。

密简。府南二百八十里。清初自禹来隶。雍正二年复属禹。乾隆六年复。南:密岵山。西北:开阳。东南:洧水,源出登封马岭,东北流,迳县东南,绥水注之。又东流,溱水注之。又东入新郑。东南:大騩山,潩水出,其玉女陂从之。东北:圣水峪,圣水出,入郑郐城。县驿一。

新郑冲。府西二百里。清初自禹来隶。雍正二年复属禹。乾隆六年复。东南:大騩。潩水自密出山,迳风后顶,又东南,迳陉山入长葛。其北,洧水自密会溱入,曰双洎河,至城南为洧渊,又东南,迳土城,左合黄水,右梨园河,亦入长葛,梅从之。水经注“长明沟水出苑陵故城西北,东即古制泽、西琐泽,合龙渊泉、白雁陂”者。永新、郭店二驿。郑汴铁路。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6
到到河南了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7
开封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它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上,陇海铁路擦城而过。  
  古时,开封称为大梁,又名汴梁,建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翻开祖国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知道开封建过都的一共有七个朝代。这就是战国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汉时期的梁孝王,也曾经把开封作为他的封国--梁国的都城;元末大起义的时候,红巾军首领刘福通也曾经把开封作为他们所建立的农民政权的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又曾经一度把开封定为他的北京。至今留有“开封古城,十朝都会”之说。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借助漕运之有利条件,开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为了把历史上开封的变迁做个概括的介绍,我们不能不从开封城的早期居民点说话。

  五千多年前,在现在开封城附近,就出现居民点,成为我国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主要是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社会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到前11世纪),由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进一步发展而开始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带是郑国的地方,郑庄公命郑邴在这里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为开封,作为当时囤粮食的地方,并筑城号曰新里,位置现今开封城西南。上述历史情况,因为记载不足而无从查考,只能作为一些历史传说而以,还不能以此作为开封城市的诞生起点。

  根据开封的确切历史,在这里最处建都的还应当说是魏国。那个时候正处在战国时期,当时在中国领土上,分别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国家。魏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魏国由于任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社会改革,所以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后来,远在西方的秦国,由于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和魏国等一些东方的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国一方面想要控制中原土地,另一方面要回避秦国的武力威胁,魏惠王九年(前362年),迁移在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战国时期有三个梁国,开封叫大梁,夏阳叫少梁(今陕西省韩城 ),汝阳叫南梁(今河南省临汝)。魏惠王迁都到大梁后,又称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的这段历史就是发生在这里。开封作为一个城市的诞生,它的历史应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56年,考古学家们在开封城郊东南的万隆岗,挖掘出了石镰、陶器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从而唤醒了人们对开封远古时代的憧憬。同年,在尉氏县城西南21公里处的断头岗,发现了一处面积为3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型文化遗址,挖出了石磨、石斧、石镰、石铲、陶罐等物和十几具鹿骨化石。相继发现的尉氏县同刘龙山文化遗址,除石器、陶器外,尚有人、兽骨等。此外,杞县的竹林仰韶文化遗址、鹿台岗商代遗址等,也都出土了众多的文物。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由单纯的使用石器到学会制造工具,由采摘和狩猎来获取食物到学会“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产,缓慢地进化着,不间断地繁衍生息。开封的中世纪文明便是在这样的进程中逐步产生了出来。

  夏都老丘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相继500余年。夏朝的统治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带,开封不仅在夏朝的版图之内,也是其活动的中心区域。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相传14代17世,到第七世帝杼五年,将夏都由原(今济源县西北)迁至老丘,到十三世胤改都西河为止,在此建都217年。老丘遗址在今开封东北40 余里。如果从古文献记载看,那么,老丘作为开封的第一次建都则是无可置疑的。

  春秋启封

  开封在汉代以前叫启封。那是在公元前7世纪前期,郑国国君庄公在东南边境筑起一座新城,取名“启封”,并在邑内建起了储存食的仓库,所以启封又叫“仓城”。仓城给我们的启示是: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就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启封的位置在今开封城南45里的古城村,西北距朱仙镇只有6公里。

  启封在秦朝时为县,到西汉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之名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唐朝以前,开封与浚仪一直是两县分置,唐延和元年(712)年,移开封县治于汴州(浚仪)城内,至此,开封、浚仪县治所同域,属地各异。开封之称就此长期延续下来,并且与今日的开封名实相符了。

  魏都大梁

  春秋时期,在卫国南部边境,有一个不大的城邑叫“仪”,与郑国的启封隔逢泽(沼泽地,又叫逢池)相望,它就是今日开封的前身。“仪”北临浚水,所以又称浚仪。

  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在仪邑、榆关一带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楚国战败,为楚国侵占的卫国仪邑又为魏国占有。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为了避免西面秦国的侵扰,同时图谋向中原发展,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仪邑,号称大梁。南面的启封也纳入魏国的版图。魏惠王将逢泽之地奖民垦殖,又修凿鸿沟,引圃田之水,灌溉田地,使大梁一带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魏惠王还大规模营建大梁城,建宫殿,造苑囿,聚集人口,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仅仅十多年时间,大梁面貌骤变,由普通城邑一跃为中原地区著名的工商都会。魏国也随之成为“拥土二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强盛国家。

  然而,魏国的强盛犹如昙花一现。随着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经济上很快强盛起来,并步向东邻国家魏国、韩国施蚕食政策。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在围攻大梁的战役中,秦将王贲久攻不下,引鸿沟之水灌城,魏王被迫请降。存在了140年的中原都城大梁,就这样变成了一片废墟。

  秦汉浚仪

  秦灭魏后,以魏地为砀郡,将大梁改置为砀郡属辖的浚仪县。自此,大梁一蹶不振,进入了长时期的衰落阶段。

  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分立梁国,于公元前202年封彭越为梁王,国都大梁。刘邦亦多次到此,并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6年,彭越以谋反罪被杀,刘邦改立其子刘恢为梁王,以后又有吕产、刘楫先后为梁王,都城均在大梁。公元前16 8年,汉文帝迁淮南王刘武为梁(孝)王,刘武嫌大梁地势低洼潮湿,遂迁都睢阳(今商丘)。此后,大梁就降为地地道道的普通一县(浚仪)治了。

  五代东都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以汴州为都城,号称东都。这是自战国魏都大梁后一千余年,开封再次成为国家首都。朱温还升汴州为开封府,辖15县,浚仪、开封均为附廓首县。

  继后梁建立的王朝是后唐。唐庄宗于公元923年迁都洛阳,并改开封府为汴州,辖10县,汴州仍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

  后唐存在15年灭于后晋。公元938年,晋高祖仍以开封为都,称东京,洛阳称西京。将汴州复升为开封府,辖1 5县。

  后汉于公元947年取代后唐,入主东京,建置一如后晋。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继承后汉建置,以汴州为东京。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开明君主,在位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另一方面努力改革积弊,清明政治,使国势日盛。由于东京人口不断增加,里城难以容纳,周世宗遂对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扩大城池,拓宽道路,疏通排水,种树掘井。公元9 56年,又调发开封府及曹、滑、郑等州民工十余万,取虎牢关质地坚硬的土石为料,筑成周围48里233步的新城--- 东京外城。其后的北宋王朝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从而使东京城的规模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北宋东京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仍以开封为国都,称东京。开封府建置不变,辖17县,浚仪、开封两县仍同为附廓首县。

  宋王朝先后于公元968年、1016年、1078、1116年四次修筑东京三城,即皇城、里城、外城。东京人口最多时达到150余万,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北宋东京的商业已不再受隋唐以来封闭的坊市分割的厢坊制的限制,形成了开放式的、以坊、市混合为特征的商业新格局。东京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 7年,东京历经九个皇帝,达167年之久。这成为开封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当今开封人常为自己的住地有过如此光辉的历史而感到自豪。

  金元汴梁

  公元1126年冬,金兵攻破东京,次年春掳徽、钦二帝及宫宦宗室三、四千人北返,北宋灭亡。东京城在战火的劫难中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金朝统治东京后,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伪齐,初都大名(北京),以开封为汴京,并于公元1132年迁都至此(这是开封官称汴京的开始)。五年后,金废掉伪齐,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京,并设汴京路开封府,辖15县,路治、府治均设汴京。公元1153年,金改汴京为南京,将汴京路改称南京路。公元1214年,金受到蒙古势力的侵扰,被迫将都城由燕京(今北京)迁都南京开封,并重新整修了毁废的北宋东京皇宫。公元1227年,为防御蒙古军的进犯,又重修了外城。

  金朝以南京(开封)为都仅19年,其间,城市有过短暂的复苏与繁荣。公元1233年,蒙古军攻下南京,金朝灭亡。

  蒙古军占领开封后,设立了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省治开封,这是河南建省的开始。撤销开封府,由南京路直辖郑、许、陈、钧、睢等5州21县及直属之17县,共38县。南京路治仍设开封。公元1288年,元朝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元朝统治期间,曾两次修建开封城垣,还治理黄河。修凿的贾鲁河,经朱仙镇流入淮河,对开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元朝末年,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于公元135 5年在安徽亳州建立了农民政权,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公元1358年,刘福通率军攻下汴梁城,并迁都于此。一年以后,在元军的围攻下败走,汴梁仍属元治,直到明朝建立。

  明清开封

  朱元璋在元未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年,他改汴梁路为开封府,省去了“路 ”的建制。置河南行中书省,后改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治、府治、县治(祥符县)均设于开封。

  朱元璋原打算象北宋那样,把都城建在开封,以开封为北京,以应天(今南京)为南京,而且还重修了开封城池。但不久又改变了主意,撤销了北京(开封),而将其第五子封到开封,称作周王。为他在北宋东京皇宫遗址上修建了周围9里1 3步之长的富丽堂皇的王府。明代的开封当然比不上北宋东京城市规模的巨大和经济的繁荣,但它仍是“八省通衢”,经过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成为“势若两京”(指南京和北京)的中原重镇。元朝末年修的贾鲁河,明代发挥了极大作用。明代开封不断遭受黄河的袭扰,使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威胁。清统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并将省治、府治、县治迁设开封。清代开封的经济也失去了明代的繁盛景象,手工业、商业服务业趋向衰落。但是,毕竟是河南省省会,是中原地区的政治济和文化中心,开封仍起着商品集散地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我国并逐渐渗透内地,近代工业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

  清代末年,开封是河南革命斗争的中心。1904年,李元庆在城郊率领农民进行过抗粮斗争。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在开封从事秘密活动,聚集革命力量,并响应武昌起义,图谋发动武装起义,虽未成功,但十一烈士的鲜血却激励着开封人民,使之不屈不挠,奋然而前行。

  民国省垣

  开封人民曾经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洒过鲜血,然而,民国却没有给其带来幸福的生活。恰恰相反,在其统治的37年间,军阀混战,祸乱不休,直到解放前夕,开封依然是面貌破旧,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民国初年,省垣开封在建置方面稍有变化。1913年,撤销开封府,将清末成立的归陈许郑道改为豫东道,将宋代称名的祥符县改称开封县。省会、道治、县治均设开封。1927年,废除豫东道设置,筹建开封市。1929年,正式成立开封市,一年后又撤市。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期间(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开封是伪河南省省会,并设伪豫东道和伪开封市。光复后,国民党政府恢复了沦陷前的建置。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开封沦陷,革命人民没有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地方抗日武装和正规部队,三次袭击开封日军。拉车工人曾奋起砸毁伪劳工所,推水工人反对盘剥,也举行了罢工斗争。

  1948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开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7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惠王迁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逢泽会盟】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魏惠王开凿鸿沟】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隶属梁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子刘恢为梁王,浚仪属梁国。?

祖逖北伐中原

  【祖逖北伐中原】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出兵北伐,进驻雍丘,占领浚仪。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仪。?

浚仪成州治

  【浚仪成州治】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

隋炀帝修通济渠

  【隋炀帝修通济渠】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沟通南北交通,征发民夫100余万,修通济渠,亦称汴渠。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通黄河,又自荥阳牛口峪引黄河入汴水、淮河,连接邗沟,通达长江。从此,汴州(开封)又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三贤游吹台

  【三贤游吹台】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出京东游,在洛阳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开封)。途遇高适,三人相携游汴,乘兴登临吹台,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唐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10座。德宗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即刘洽)始将治所迁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赴汴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于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后唐灭后梁,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史称后晋),都汴,号东京。又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刘知远建汉都汴

  【刘知远建汉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东京,后晋亡。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都汴,仍称东京。是时为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尚未改年号。?

郭威建周都东京

  【郭威建周都东京】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东京。?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周长48里213步。?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宋廷殿试

  【宋廷殿试】为了纠正礼部省试中存在的取舍非当现象,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在讲武殿亲试已中及未中进士195人,录取127名,开创了殿试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试考诗赋二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明经诸科,殿试改试策一道,遂成永制。从此,中国的科举考试定型为乡、省、殿三级制。?

设置御书院

  【设置御书院】宋太宗时,在东京皇城中设立御书院,院中荟萃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书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著将历代法书临摹刻印,是谓《淳化秘阁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这本阁帖成为中国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赐给二府大臣,以便学习。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观帖。从此法帖大盛,临摹成风。对北宋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铸造针灸铜人

  【铸造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医局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男性铜人,置医官院、相国寺。铜人腹内铸有心肝脾胃等内脏,体表遍铸经络穴位。铜人当时用作教学及考试的模型,比原来的人体穴位平面图准确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之于石,作为对铜人的文字说明。1971年部分图经刻石残片在北京发现。?

包拯权知开封府

  【包拯权知开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京师秩序井然,士民称颂。京师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为小说、戏曲,清官形象影响深远。?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却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难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

创制水运仪象台

  【创制水运仪象台】哲宗年间(1086~1094),苏颂在开封创制水运仪象台。仪象台总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计),分成三层,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中层装设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与天体运动相符合;上层叫露台,装设浑仪,用以观测星宿的昏晓出没和天体的运转。仪象台用水作动力,将各层动力机械和传动机械结合在一个整体里,使之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用多种形式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金人攻破东京

  【金人攻破东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城内大批的百工艺人、宗室贵族被掠往北方,南迁避难者不计其数。这是开封城在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金再陷东京

  【金再陷东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仅33天)。四月,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返。宋以宗泽为东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会八年(1130),金兵再陷东京,立南宋叛官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会十年(1132),刘豫迁都汴(今开封市)。?

岳飞大破金兵

  【岳飞大破金兵】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大破金兀术于郾城,进驻朱仙镇。?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金宣宗贞?二年(1214),为避蒙古军进攻,迁都南京(开封)。?

金末疫病流行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军民死亡数十万人。闰九月,金兵在城内搜刮粮食,城内大饥,人相食。?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开封市)。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今安徽寿县)接到汴梁,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以此为"龙凤"政权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和韩林儿退往安丰。?

明重修开封城

  【明重修开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明代黄水灾害

  【明代黄水灾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李自成三次攻城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康熙重建开封城

  【康熙重建开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荐之下,奉旨参与堵复黄河,修成9公里长的大堤,人称林公堤。林则徐于次年二月离汴。?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高3丈5尺,角楼4座。这次重修为开封继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及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攻打开封

  【太平军攻打开封】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进至距开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强攻不克,十七日撤离。?

铜瓦厢黄河决口

  【铜瓦厢黄河决口】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兰考旧集镇名)决口。从此,黄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长江,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顺天乡试、甲辰会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两次考试仍各为三场,但内容却有重大改变,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不得用八股格式。两次考试,应考人数大减,秩序混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兴办学堂

  【兴办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封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河南大学堂。1904年又创办开封府中学堂。1905年将义塾15所,裁并改为10所官立小学堂。?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开封创办河南铜元局。始铸"光绪元宝"当十文小铜币;宣统时改铸"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1933年因铜料断绝而撤销。?

辛亥开封起义

  【辛亥开封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员张钟端被推为河南起义总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优级师范集合时,遭巡防营包围。23日晨,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张香坭、李鸿绪、崔德聚11人遭捕杀,起义失败。?

祥符县改为开封县

  【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2年(1913),废开封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仍为河南省会。?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陇海铁路汴洛段通车;民国4年(1915)6月,开封至徐州段通车。?

创办《心声》杂志社

  【创办《心声》杂志社】民国7年(1918),冯友兰、嵇文甫等在开封创办《心声》杂志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创办《青年》半月刊

  【创办《青年》半月刊】民国9年(1920),省立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等创办《青年》半月刊,每期发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钊来开封

  【李大钊来开封】1924年底,李大钊应胡景翼之邀来开封指导工作。经他指导,河南形成国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团开封地委。工人和学生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25年7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开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飞任书记的豫陕区党委,并发表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讲演,引起轰动。?

创办《中州评论》

  【创办《中州评论》】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委派来河南工作,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州评论》,与王若飞多次发表重要文章,指导河南革命活动。1926年元月停刊。?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民国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开封水利专科学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电声援。23日,开封高中、河南大学等30余所学校学生13000余人,齐集省府门前请愿。26日,万余名学生赴南关火车站卧轨请愿,历时4天。?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民国25年(1936)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河南大学学生邓子健(邓拓)任队长。?

开封沦陷与光复

  【开封沦陷与光复】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开封,建立日伪政权。开封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结束了开封人民的苦难岁月。?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1948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占开封。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为开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称市人民政府。?

省会西迁

  【省会西迁】经政务院(今国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此后,开封改为省辖地级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7
陈留
战国时期属郑国,名留地。后被陈国所并,更名为陈留,此后先后设立过郡、县、专署。解放后,陈留县、陈留专员公署曾设在此处,先后更名陈留区、陈留人民公社、陈留乡,1984年撤乡建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7
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7
通许为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隅,据出土文物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结群聚居、繁衍生息、渔猎农耕。年更岁易、沧海桑田,县之隶属也为之多变。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始置通许镇,属扶沟县。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置咸平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其与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县)同名,易名为通许县,属南京路开封府。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梁路总管府。明清属河南省开封府。中华民国初属豫东道;废道后,属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陈留专区;1952年归郑州专区,1954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9月,通许与尉氏县合并,称尉氏县,通许县改为通许镇;1962年3月,恢复通许县建置,仍属开封专区;1983年划归开封市迄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7
尉氏古称“尉州”,历史源远流长。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3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北宋太平兴国寺塔、紫铜钟、辛亥革命女杰刘青霞故居等历史遗迹,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7
洧川位于尉氏县西南五十华里,金代称宋楼镇、兴定二年置县。城隍为城市保护之神,城隍庙即城隍办公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重修,在明嘉清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政府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消,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7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7
汉置中牟县。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仅丈余,绵延数十里。据《大清一统志》:“邑之得名于此。”一说中牟为春秋初期郑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内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说因县境有牟山,山东有外牟,故称中牟。
  
新石器时期

   约公元前5000至前6000年 已有人类在中牟境内活动。业王瘸岗遗址、冯庄古墓群系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存,其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等文物,证明早在约8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划九州,中牟属豫州。



   约公元前16世纪 中牟属商都郑州京畿。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前964年) 圃田被划为供帝王和贵族游玩、打猎的园林。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 会诸侯于东都,行狩原甫(今中牟县西)。
   春秋·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 鲁隐公在时来(时来,即郲城,《左传》记载为时郲,中牟故称)和郑伯会见。
   鲁宣公元年(前608年)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在棐林(棐林,在今中牟县南)会合晋国军队攻打郑国。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 郑国奴隶不堪奴隶主残酷压迫,纷纷逃亡流徙,以萑苻泽为根据地(萑苻泽,在今中牟县城东北一带),组织武装起义,反抗奴隶主压迫。后,郑太叔游吉发兵镇压,起义失败。史称“萑苻泽奴隶起义”,亦称“萑苻暴动”。
   战国·周敬王二十六年至威烈王时期(前494年至前402年) 寓言文学家、道家列御寇活动于圃田。
   魏惠王十六年(前355年) 秦公孙壮攻打郑国,围攻焦城(焦城:在今县城西南25公里,即旧志中所载焦城寺),没有取胜。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 沛公刘邦在曲遇聚打败秦将杨熊。(曲遇聚:在今县城东南韩寺乡东古城)



   西汉初 始置中牟县,属河南郡。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2年)十月 中牟县首次修筑县城,城址在今县城东。
   汉高帝十二年(前194年) 单父圣为中牟共侯。
   东汉·建初七年(82年) 鲁恭为中牟令。蝗不入境,化及禽兽,竖子有仁心,时称鲁恭三异。
   中平六年(189年) 曹操自洛阳东归,经过中牟,有人怀疑他是逃犯,把他拘捕到县衙。功曹知道他是曹操,以为天下正乱,不宜拘天下英雄,便下令将其释放,京剧名剧《捉放曹》所述即此事。
   初平二年(191年) 河南尹宋隽驻军中牟,发信请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
   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在中牟官渡(在今县城东北3公里的官渡桥村附近),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共击杀袁军8万余人,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是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战。

三国

   黄初四年(223年) 曹操之孙曹楷迁中牟,封为中牟王。次年,改封任城王。中牟复为县。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 中牟并入北豫州荥阳郡阳武县。景明元年(500年) 复称中牟县。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 北豫州广武郡从荥阳、中牟交界处划地置曲梁县,郡治中牟。北齐(551年)废曲梁县。
   北周·保定五年(566年) 迁县治于圃田城。



   开皇元年(581年) 改中牟为内牟。开皇十六年(596年)内牟县析为内牟、管城、郲城(一说郏城)三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内牟曰圃田,属豫州荥阳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圃田为郏城(又曰郲城)。



   武德元年(618年) 改郏城(郲城)复为中牟。武德三年(620年)改中牟为牟州。武德四年(621年)废牟州,仍为中牟县,属管州。贞观元年(627年)中牟县改属汴州宣武郡。龙朔二年(662年)中牟县属郑州。
   贞观八年(634年) 皇甫德参为中牟县丞。他不顾风险,直言进谏,受到太宗嘉奖,后擢升为监察御史。
   长庆三年(823年) 宣武军乱,命韩充为宣武帅,自滑州入境,驻军于万胜(万胜,古为镇,即今县北万胜村)。
   乾符三年(876年) 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屯中牟,击王仙芝起义军。
   中和三年(883年)五月 黄巢起义军经过王满渡(今万胜东南),因暴雨漫垒,众多溺死。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07
古时候,今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今日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
  清代,兰阳、仪封二县合并,称兰仪,以二县首字为名。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兰仪为兰封。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07
禹州是华夏民族之根。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曾在此“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以治民。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这四位大臣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 其中两位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汉代黄帝常与他一起讲武,研讨 军事和战术。在黄帝与蚩尤大决战时,因大雾弥漫,黄帝的部队全都迷失了方 向,被困在涿鹿。是风后帮他制造了一台“指南车”,车上站一个铁人,手臂 始终指向南方。从而使黄帝部众辨明了方向,冲出了迷雾,打败了蚩尤。今禹 州市无梁镇西部部有风后山,也叫风后顶。山南麓(今无梁镇胡楼村北侧)原 有风王庙,后来庙圮建土寨,叫风王寨,成为一个自然村,建国后谐音为“封 王寨”,传为当年风后部落聚居处。禹州市城关过去有一座“迎风阁”位于今 武装部东侧十字口。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 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
大鸿也是一位部落首领,据说就居住在今禹州西北19公里浅井乡境内。方 志认为现在浅井乡的鸿寨就是黄帝大臣大鸿部落的屯兵处。
庄周《徐无鬼篇》说:“黄帝将见大隗(wei卫)于具茨之山。”具茨也在 禹州境内,长40分里,宽12公里,位于禹州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绵亘苌 庄、浅井、顺店、朱阁、无梁、古城、郭连等七个乡镇。正因为黄帝曾在此访 问大隗,后世便以人名山,称此山为大隗山,把禹西北一带群山叫“大隗层峦 ”,为禹州八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也证实,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 期仍叫“大隗乡”。
由此向东南,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 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成为雍父的封地。
《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 有头脑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该山东西走向,长 1.5公里,宽1公里,岗岭交错,古木叠翠,山水相宜。因此,黄帝暮年,带了 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成子,退 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 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

                      (二)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世本·帝系》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zhuan xu) 专须),颛顼生鲧(gun滚),鲧生高密,是为禹。”当时,中原洪水泛滥,五 谷不收,尧乃求贤良治水。舜荐鲧。鲧以筑堤修坝为主,堵水无状,被杀于羽 山。舜又推荐鲧之子大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 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 ),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禹虽为封国国君 ,却倍受舜的宠信,使禹“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有大事由先与禹商量。 后来又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长达十六年。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苍梧(今源南宁远县),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于是,禹 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 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 历”,也叫“农历”。并且定车制,立贡法,建学校,作夏乐,提倡养老,令 行薄葬,实行“五音听治”,凡告禹以治国之道者,请撞钟;凡晓大禹以义者 ,请擂鼓;凡有事情通报者,请摇铃;凡告以忧患者,请击磬(qing庆);凡 在冤情要伸诉者,可挥(tao桃),即拨浪鼓。加上其它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一个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 九载之贮”。
约公元前2198年,禹百岁,巡狩江南,死于会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启“ 大飨诸侯于钧台”,四方诸侯都拥护夏启继禹之位,是所谓“父传子,家天下 ”的开始。启在位十年,传给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记四年),传 给其弟仲康。仲康名义上在位十三年,传统给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 浞(zhuo捉)逼杀。夏朝从此中断四十年。直到相的遗腹子长康长大后,居于 纶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招集夏遗民,联络夏旧臣,经过十年准备 ,终于在不惑之年消灭了寒浞势力,“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今禹州)夏王 之故都”,“坐钧台而朝诸侯”恢复夏朝基业,史称“少康中兴”。此后,夏 朝又传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累计维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三)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 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一说,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汤的地方。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今 安徽境)。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东南) ,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 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比如“禹都阳翟”,其实应为“禹都夏邑 ”。
明洪武年间,因禹州有“钧台”故,改阳翟为钧州。明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钧州为禹州。民国元年(公元1913 年)四月,由河南省令改为禹县。1988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县,设立禹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07
新密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8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在此耕织狩猎,休养生息。炎帝时,新密名补国;西周时,称郐国;春秋战国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汉高祖始置密县。1994年4日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密县,建立新密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3-07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时,新郑属豫州。春秋,新郑属郑国,为国都。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新郑县属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改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属开封府。中华民国2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3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