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63阅读
  • 0回复

中部六大都市经济圈各显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7
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庞大、彼此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都市圈的形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特征和动力。

  目前,正在努力摆脱“中间塌陷”危机的我国中部六省的高层决策者们,纷纷在自己的辖区内寻找和构架属于自己的都市经济圈。随着各地“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我国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六大都市圈雏形也渐次浮出水面。

  2006年3月,我国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稳步推进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同年4月出台的促进中部崛起36条政策措施更把城市群建设列为了重要方略。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地域辽阔的中部六省纷纷提出了各自的都市圈构想及定位。随着六大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中部地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的动力区。

  争当支点的武汉城市经济圈

  早在2003年,湖北省就做出重大决定,要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提出要规划建设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建设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的武汉城市经济圈。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1+8”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

  其规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圈主要设施一体化基本体系,整合各类市场,资源、构建区域大市场,启动跨区域企业重组,经济增幅高于全省水平2%~3%,武汉市经济年均增长12%以上。第二步到2010年,初步形成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城市圈内外的快速轨道,公用通信网络现代化,圈内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0%左右,武汉市城镇化率达到70%;第三步到2020年,城市圈提前3~5年实现小康,武汉市产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地经济增长极之一。

  湖北省将通过产业的科学布局,努力在武汉周边形成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带,即: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发展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材料、新医药、环保及钢铁产业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以武汉经济技术发展为主要辐射极,推进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天门市产业聚集带;以武汉东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磷化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孝感产业聚集带。

  与发达地区的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经济圈仍有三大不足:一是产业聚集不足;二是行政干预弊端;三是思想观念滞后。为此有人建议,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要在完善机关政策框架和优化综合环境,促进区域产业集聚,重组行业协会等方面下大的功夫。

  长株潭为基础的“3+5”城市群

  “十五”期间,湖南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要求,以50公里为半径,启动了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长、株、潭”一体化建设。

  2006年6月召开的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并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作协议》等4个协议,进一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加速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打下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一体化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湖南在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在确定长株潭成为省城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同时,又规划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更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以构建经济建设崛起的更大效应,规划建设的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经济,以实现湖南的率先崛起。

  “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的中原城市群

  河南省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发展。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市(县),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在河南《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的新概念、新思路,令人注目。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即:在空间上以郑州为中心,并形成三大圈层,都市圈、紧密联系圈和辐射圈。

  河南都市圈建设的突破口是“郑汴一体化”,其核心就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努力促进郑州、开封两市发展融合,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结构布局;同时优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设。

  “一核一带四片”的太原经济圈

  太原经济圈的建设是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思路,以构建成“叶脉型”城镇布局框架,形成以太原经济圈为中心,以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经济圈为主体的“一核、一带、四片”的发展格局。

  按其规划,太原经济圈分三个层次推进,首先是加快太原市区的发展路线;其次是提高太榆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第三是推进太原经济圈的拓展提升。在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环境同治、制度接轨的基础上,实现公交互通、金融同城、电讯同区、电力同网、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制定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清理不利于两地经济一体化的政策路线,搞好两地互连互通、共建共享重点项目的协作和衔接,构建一小时通达交通体系,密切经济社会体系,完成协作发展格局。

  安徽的“沿江”城市群和“合肥都市圈”

  安徽沿江城市群“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以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先导,以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为基本导向,以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建设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沿江港口群,现代基础设施网和综合物流网的沿(长)江城市群建设。其范围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8市及所辖的29个县、市。其中以马、芜、铜、宣为重点,构建沿江城市群,并使之成为全省跨城式发展的龙头,对外开放的门户,长江流域重要的重点工业基地。

  “合肥都市经济圈”,是未来的安徽省城市化的核心区域,包括合肥市区、淮南市区、巢州市区、六安市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城县、寿县、庐江县等4市6县。其中,淮南将作为合肥市的能源战略伙伴,六安作为合肥市的水资源战略伙伴,整个都市圈由资源、价值链构建,形成发展纽带。“合肥都市经济圈”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首位核心圈都市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门户。以科教文化型为主要特点的城镇群,从而成为长三角次级中心城市,并与武汉、郑州、南昌的都市圈等共同带动中部崛起。”

  此外,安徽的《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于2006年6月通过论证,为皖北沿淮地区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确定了方向和目标。

  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圈”

  江西省在“昌九工业走廊”基础上提出了“环鄱阳湖城市圈”的发展战略。“环鄱阳湖经济圈”在地域上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宜春、新余8个市,占有全省人口的66.3%和GDP的72.2%,以及财政收入的66.9%,集中了该省六大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环鄱阳湖城市圈”还有明显的发展梯次框架。在8个地级市后面,还有樟树、丰城、高安、贵溪、德兴、东乡、瑞昌、乐平8个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次级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成发展战略中的梯级城市群,作为“环鄱阳湖城市圈”经济辐射、带动效应的节点城市和二级门户,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全省经济板块的形成。

  在城市圈经济功能构架方面,南昌的现代制造业,九江的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景德镇的瓷业,上饶的金属冶炼,新余的钢铁,抚州的纺织印染,宜春的工程机械等都有很强的互补性。交通构架方面以京九、浙赣为大十字的铁路交通,以赣粤、沪瑞、京福高速,赣江、长江为主的通江连海航线,以及以南昌昌北机场改扩建为门户的空港,形成了“环鄱阳湖城市圈”的基本框架,环鄱阳湖城市圈将成为江西经济以及中部经济崛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http://county.aweb.com.cn/2007/3/7/9353192.ht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