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85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13):彰德府(安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1
  彰德府:冲,繁。隶河北道。粮捕通判驻。清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六。雍正中,割直隶大名之内黄来隶,以磁隶广平。南距省治三百六十里。广三百二十里,袤二百里。北极高三十六度六分。京师偏西二度。领县七。

安阳冲,繁,疲。倚。西南:蒙赉山。西北:铜山、蓝嵯、鲁山、清凉山。漳水自涉入,迳邯郸故城,缘直隶磁州界,又东迳丰乐镇入临漳。东南:汤水自汤阴缘界合羑水,及南万金渠、防水,又东迳伏恩村。西有洹水自林伏入,至善应山北复出,其西龙山,合虎涧水,右歧为南、北、中三万金渠,又北迳河亶甲城,左合珍珠泉,折东迳殷墟,韩陵山故渎右出焉,又东南先后来会,又东入内黄。丰乐镇,县丞驻。鄴城一驿。铁路。

临漳繁。府东北七十里。河故道在县界,今已南徙。滏水、汙水并在县西,今为漳、汙所经。漳河南自安阳、磁州入,侧城西南,分二派,东至大名,并注卫河。鸕甪陂为境内蒲鱼之利。三台在鄴城内西北隅,讲武城在西。漳水上曹操疑冢在焉。冰井、铜雀、金凤。隆、鄴二镇。县驿一。铁路。

汤阴冲,繁。府西南四十五里。西:五岩山、柏尖。西南:淇水自林缘界,卫河自濬缘界,北迳五陵,其西鸴城。又北,普济河出焉,缘内黄界入之。西:牟山,水经注石尚荡水出,唐改汤,迳城北,至岳王坟东。宜师沟出西南黑山,一曰永通河,北迳高暯桥注之。又东北抵安阳界,左合羑水入之。镇二:鹤壁、宜沟。县驿一。铁路。

林繁。府西南百十里。林虑山,西二十里,太行支。其异目:西黄华、天平、玉泉,西南谼峪、栖霞,西北鲁般门、倚阳,皆林虑之异名者也。浊漳自山西潞城入,缘涉界,左会清漳为漳水,东入河内。水经注所谓“迳葛公亭、磻阳城北合沧溪”者。其南,洹水自黎城伏入,复出为大河头,迳城北,左合史家河、陵阳河,至龙头山复伏。西南:淇水自辉入,迳石城、淇阳城,右会淅水,入汤阴。县驿一。

武安繁。府西北百六十里。南:鼓山。西:龙虎头。西南:磁山、阏与。西北:摩天岭、三门。有磨盘?,南洺河出,屈东北,迳粟山,合玉带及紫金河。其天井?,北洺河出,迳儒山,合于紫金山,西入直隶永年。县驿一。

涉简。府西北二百二十里。城北:龙山。南:熊耳。东:韩五。西南:风洞。东北:符山。东南:青头。西北:石鼓、毛岭口。清漳水自山西辽州入,迳城南,一曰涉河,县以是名。又东南,浊漳自黎城缘林界来会,为合漳口,入安阳。索堡一镇。县驿一。

内黄繁,难。府东百十里。明属大名。雍正二年来隶。东:博望冈。河水故渎在焉,有金堤。西南:卫河,自安阳缘界迳牵城入,左合汤水、洹水,迳繁阳城,折东楚王镇,右合柯河,入直隶清丰。卫实淇水,水经注“过内黄县南为白沟,迳并阳城为黄泽,迳戏阳城东”。地理志清河水。隋,永济渠。高堤一镇。县驿一。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1
历 史 沿 革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将王?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 安阳均为属地。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隋大业元年(605),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
?
城 市 特 点

安阳是殷商王朝后期都城,甲骨文的集中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独具的历史文化特色。1960年、1978年发掘的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出土石器和动物化石7000余件,证明在2.5万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市区小屯村殷墟,为殷商后期都城。经60年考古发掘,已发现殷王宫殿和宗庙53座,殷王陵大墓11座,手工业作坊(铸铜等)多座,民居多处。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单字4600多个,其中能认定为汉字的有1732个,记载着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在结构上,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5种造字形式,为中国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使安阳蜚声中外。殷商末期,西伯姬昌(周文王)被纣王"拘于?里"(今安阳市南15公里处的汤阴县境内)。文王在此被拘7年,演成《周易》。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即今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明景泰元年(1450),在汤阴城内始建岳飞庙,今庙犹存,成为人们缅怀抗金英雄的场所。安阳城北太平庄有袁世凯墓葬,墓由德国工程师按皇家陵墓格式设计,中西合璧,气势雄伟。钢铁、电子、轻纺工业是安阳的主导产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1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300多年的历史,与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并称中国七大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祥地,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

上古时期

自古以来,安阳就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之一。安阳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一处人文景观,这里出土了7000多件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还有动物骨骼化石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南海文化”。
大约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在今安阳市内黄县南三杨庄一带保存有颛顼、帝喾的二帝陵。

殷商时期

早期的商民族是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他们一共经历了13次迁徙。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带领他的臣民从山东“奄”西渡黄河,来到当时称为“北蒙”的安阳。他们在洹水岸畔建立了稳定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255年之久,安阳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有着稳定疆域和长期定居的都城。

西周时期

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之地分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以续殷祀。同时,把商的王畿分为邶、卫、庸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武庚叛乱后,周公将殷人强制迁徙到洛水北岸,兴建了一座成周城,殷地从此成为废墟。和兴建成周城的同时,周大封诸侯,全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卫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整个西周时代,殷都旧地属卫国。

春秋战国及秦朝时期

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春秋时期,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殷都旧地,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这里始归魏所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西门豹、史起先后治邺。后又属赵国,称宁新中或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将王龁(乞应为气)攻克宁新中,改名“安阳”,从此,安阳之名见于史册。后秦军围攻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十一年),命大将王翦等攻克安阳后,开始修筑城墙。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 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群雄并起,楚王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结盟,史称“洹上之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王朝的都城,达126年,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公元216年曹操晋魏王,邺城成为曹魏王都。公元219年曹操死曹丕为魏王,仍以邺城为都。至265年,邺城作为三国之魏都,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诸王,共52年。曹魏时所建北邺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外城有7个门,内城有4个门。曹操还以城墙为基础,建筑了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儿子们在这里宴饮赋诗,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为后世留下了“建安风骨”的美誉,是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335年,石虎建立后赵,迁都于邺,共15年。公元350年石闵灭后赵自立为帝,仍在邺城建都,共3年。公元357年,前燕迁都邺城,历慕容隽、慕容(日韦),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共13年。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澶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属相州治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共17年。公元550年,东魏亡,高洋在邺城称帝,史称北齐,历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延宗、高恒诸王,至公元577年,共27年。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清朝之前

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

近现代时期

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清末军机大臣袁世凯不得意时,名“回籍养疴”,实未回原籍,而隐居安阳洹上村。其后,他东山再起,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进而又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唾弃声中下台。袁世凯死所葬之地袁林现为安阳市博物馆。

民国以后,在豫北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下辖安阳、汤阴、临漳、内黄等11个县。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1952年平原省撤消,邺县、安阳县属河南省。1954年,安阳县、邺县合并为安阳县,属安阳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1
临漳古属邺地,“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于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六朝古都”之美誉。

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邺镇一带。邺,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余年。齐桓公始筑邺城,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西汉汉高祖置邺县(公元前201年),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易名,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临漳”。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公元204年),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公元580年,隋文帝杨坚下令焚烧邺城,千年名都夷为废墟。

邺城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多年全面系统的钻探、发掘,探明了邺城的城墙、宫殿、护城河、台榭、里坊、街道的位置和尺寸,并试掘了邺南城朱明门遗址、西华门遗址、邺南城北墙及地下城门等。邺城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邺北城始为齐桓公所筑,曹操将其营建为王都,东西7里,南北5里,外城门7个,城内分南北两区,北为宫殿区,南为里坊。曹操在邺北城西北角城墙上建筑了三个高大的台榭,即铜雀台、金凤台和冰井台,成为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和战备的要地。目前,地表仅存金凤、铜雀二台遗址。邺南城始建于东魏元年(公元535年),南北8里,东西6里,外城门14个,与邺北城共用一道东西城墙。目前,邺南城遗址保存较好,地表下0.5米可见城墙夯土带,城墙保存高度为1—2.5米。

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今奈良县)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1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建县。

汤阴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蕴藏着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岳飞庙位于安阳市汤阴县城内西南门里,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现址为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殿宇近百间,彩塑30余尊。 岳飞,字鹏举,为我国历史上南宋著名的爱国英雄,并以其特有的"精忠报国"精神彪炳历史,流芳千古。是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殿内存有历代名人碑刻300余通,其中岳飞手书《满江红》,《出师表》等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精忠坊为岳飞庙的头门,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结构牌楼,坊之中镌明孝宗朱佑堂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刻有1·8米高的两个大字“忠”、”孝”。进入门槛,便见石阶下跪着5具铁铸像,即当年杀害岳飞的泰桧、王氏、 张俊、王俊。跪像背后一施全铜像,怒目执剑,对泰桧等居高临下镇压之势。日前,岳飞庙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羑里城遗址 位于市区以南15公里,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商代的最后一位国王辛是一个残暴的暴君,他曾遍设酷刑,并营造酒林肉林,以供享乐。由于西伯姬昌(即周文王)施行仁政,深受百姓拥戴。帝辛对此十分不安,于是将西伯姬昌囚禁于此达7年之久。文王在此忍辱发奋,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384爻,后人称为为《易经》。为纪念周文王,后人在此修建了文王庙。现存建筑是明代(公元1542年)重修的。文王庙门两侧有“周文王羑里城”石牌及刻有蝌蚪文字的“禹碑”。拾阶而上,越过山门,院内古柏参天。明代重建的三间楼屋“演易台”拔地而起。文王庙院中碑刻颇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卦象、卦辞。
  此外,有扁鹊庙,文王易碑,禹碑,东汉四神画像石,刘树枝造像碑,双石桥,古贤桥,奎光阁,文笔塔,故城禅教寺,汤河公园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令中外游客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1
林州历史悠久,西汉开始置县,因西有隆虑山取名隆虑县;东汉时因避殇帝刘隆讳,改称林虑县;宋嘉定八年升为林州;明洪武年间改为林县;延续至公元一九九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赵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山取名,称殇帝刘隆名讳,改名林虑县。金贞三年(1215年)改为林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改为林县。民国29年(1940年)3月划分为林北、林县两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民国32年(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辖。民国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县合并,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划归河南省,属安阳专区辖。1958年4月属新乡专区辖,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辖。1983年撤归属安阳市辖。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安阳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1
武安春秋属晋,战国为赵之武安邑。秦灭赵后,武安属邯郸郡。王莽新朝时,改武安为恒安,东汉初复名武安。西汉初(前202—前195年)设置县,属魏郡。当时县城在今市区西南50里固镇。固镇位于洺河北岸,西通秦晋,既为交通要道,又为兵家重地。“武安”一词,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隋代县城移至今地。唐武德元年(618年)以来,武安先后改属紫州、慈州、洺州、磁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武安并入邯郸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安仍属磁州。清雍正四年直属彰德府。民国初废府置道,武安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十三年道废,直属省政府。1937年以来,先后改为武南县(1941年)、武磁县(与磁县一部分合并后1942年成立)、武东县(1944年)。1945年县城解放,原磁武、武东县撤销,设置武安县。1946年,恢复武安县原建置。1949年,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撤销武安县,西部并入涉县,东部划归邯郸市,称武安矿区。1961年,恢复武安县原建县。1988年10月6日,取消县建置,更名武安市,为省属县级市,由邯郸市代管,素有“太行明珠”之称。

武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500年的“磁山文化”发源于此,早于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文化典型。“武安”一词含“凭武安力获安定”,西汉初置县。武安冶炼历史久远,战国时即开采铁矿,汉、宋、元时的炼铁遗址犹存。武安傩戏为黄河流域惟一现存古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武安一地拥有平调、落子两个地方剧种,在全国县(市)中实属罕见。武安又是革命老区,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晋冀鲁豫中央局、一二九师司令部以及人民日报社都曾驻于武安。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恢复原建制,1988年撤县建市,2005年成为河北省第一批扩权县(市)之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1
涉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为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所。早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境内的赵简子城、新桥等遗址和李家巷、北关等古墓群,蕴含了大量的仰韶、龙山及战国和汉文化。据传大禹治水之时,这里属九州之一的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后属魏、赵,秦属邯郸郡。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为涉县立县之始,距今己有两千多年历史,始置沙县,后改为涉县。元鼎五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涉侯。东汉初改涉县为涉侯国,属魏郡。晋属司州广平郡,北魏曾先后并入临水、刈陵县,隋复置涉县,先后属上党郡、潞州等。南宋时涉县被金所占,曾两次升为崇州;元初废州复县;明先后改属真定府和河南布政司彰德府磁州;清代袭之;民国初属河南省豫北道;1927年涉县直属河南省政府;1932年属河南省三专区;1937年八路军挺进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建立涉县抗日政府;1941年至1945年先后属边区政府、太行行署第四、第五、第六专区。1946年5月,偏城县并入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涉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置;1960年属邯郸市辖;1968年归属邯郸地区,1993年7月邯郸地、市合并,属市辖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2-03
都说历史悠久,怎样才算悠久呢?除了土地是变化不大的,埋在地下的文物是变化不大的,其他的人工地物,有几样是历史久远的呢?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