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26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62):台北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8
  台北府:冲,繁。西南距省治三百五十里。东、北、西界海;南界台东州;西南界台湾府。广袤里数阙。北极高二十五度十七分。京师偏东五度十五分。领县三,厅一。

淡水冲。倚。

新竹疲,难。府西南。

宜兰疲,难。府东南。头围,县丞驻。

基隆厅冲,繁。府东北二百七十五里。

其山在府境者,北:大屯、沙帽、大武垅山。东北:鸡笼山,在基隆?东。府城东:攀山。南:瓦窑山、大羁尖山、五指山。西南:横山、金面山、虎头山。西南:嵌山。海环府东、北、西三面。基隆口在基隆厅东北。扈尾口在府治西北。磺溪出府治南山,合石头溪,东北流,左右各纳一小水,至枋桥街,红仙水合摆接溪诸水西流注之。又北经府治西,艋舺、十八重溪水北流折东注之。至大稻埕。大隆洞溪出基隆?东鸡笼山,合一水西流注之。又西北,分流复合,经扈尾港入于海。南崁港上流为大过溪,在府治西北。中沥溪、土牛沟、红毛港、凤山崎溪、旧港、油车港、香山港并在新竹县西北入于海。三貂溪在基隆厅东南,草岭大溪、加礼远港、苏澳门并在宜兰县南,俱入于海。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8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汉人迁至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加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五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后,日本侵占台湾。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本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兴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区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于当时的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后来并将“公会堂”称改名为“中山堂”,正式为日本殖民史划上句点。

  战后,由于1949年大批军民撤退来台,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国的资助下,道路、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可说是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东移,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于西门町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8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 關於淡水這個地方的名稱,清治時期基本上是「淡水」與「滬尾」並用。日治時期以後,「淡水」則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例如淡水線鐵路在測量路線時預定設置「滬尾」車站,但最終命名則為「淡水」。
早期歷史沿革
淡水線 淡水是東南亞海路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至今7000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與他們從事貿易。 16世紀,西方的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更是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萄對抗,最先佔領北台灣,並在1628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即今日的紅毛城。1642年,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北上,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大陸商人互市。 鹿皮 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鄭氏降清。漸漸的,淡水因與大陸最近,本身又為良港,「滬尾」由漁村漸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8
新竹原是台湾原住民平埔族道卡斯族的故乡,又称为「竹堑」(音同"欠"),音译自最早居住在新竹平原的原住民竹堑社的道卡斯语而来;而竹堑即是「海边」的意思.新竹全长十六公里的海岸线,恰好在此喇叭口的谷口地带,东北季风吹来时,气流涌入河谷,受两岸谷壁的约束,风力势必加强,当西南季风吹来时,这喇叭状谷口地形,亦可发生相同的作用,由於谷口风势较强,新竹市也获得「风城」的美称.而一片潮间带湿地,螃蟹,红树林,水鸟与刮著强风,波涛涌的景象,更是新竹海滨特殊的景象!
北台湾古老之都
三百年前,汉人王世杰移垦竹堑,是第一个来到新竹的闽南人.他以新竹第一街(旧称景街仔,也就是现在的东前街36巷)为圆心,以汉人的方式开垦耕种,今日的新竹地区也都是在当时所开发的.清雍正十一(西元1733)年兴建以竹子围绕的竹子城,至西元1806年,新竹才有了第一道的土墙.道光九(西元1829)年兴建石砖城,并开挖护城河.今天新竹市的东门城及护城河,也就是当时所兴建的.东门城则是四个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8
宜蘭原名噶瑪蘭(又名蛤仔灘),是先住民噶瑪蘭人的口音譯而來,自清代噶瑪蘭通判烏竹芳至宜蘭選定『蘭陽八景』後,後代漢人始將本地地名暱稱為蘭陽,而其平原為沖積扇平原,故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8
基隆古名鸡笼,一说因基隆山象鸡笼形状而得名,又一说认为该地以前为高山族凯达喀兰人住地,“鸡笼”是“凯达喀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明末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表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鸡笼,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接管后,成为省辖市。现辖仁爱、信义、中正、中山、安乐、暖山、七堵等7个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20
你漏了設在現今大溪的南雅廳
不過這個廳成立時間太短了, 有沒有撫民頭銜都有問題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