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61阅读
  • 1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68):韶州府&南雄州(韶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22
  韶州府:冲,疲,难。韶连道治所。南距省治八百七十里。广一百九十五里,袤三百一十一里。北极高二十四度五十五分。京师偏西三度二十一分。领县六。有太平桥钞关,旧在南雄,后迁府治西南。又有太平分关,在英德。

曲江繁,难。倚。北:浮岳。东北:韶石。西:芙蓉山。东南:南华山。湞水在东,一名湘江,自始兴入,西南流,合锦江、零溪,迳府治东南,武水自北来会,曰曲江,又谓之始兴大江也。又西南,过虎榜山,屈东南,右纳泷水,左纳曹溪水、宣溪水,南入英德为北江。县丞治莲花岭村。有濛浬、平圃二巡司。曲江县驿。旧芙蓉驿,废。有粤汉铁路。

乐昌冲,难。府西北八十里。东:昌山,县以是名。北:桂山。东北:冷君。西北:九峰山。武水在西,一名虎溪,古谓之溱水,出湖南临武,东北至宜章。屈而南,入县西北境,武阳溪自乳源东流合焉。屈东南,历蓝毫山,为三泷水,与罗渡水、九峰水合。过县治西南,莲花江分流注之。又东,屈而南,左纳长垑水,右纳杨溪水,入曲江。有九峰、罗家渡二巡司。有粤汉铁路。

仁化简。府东北百里。西北:黄岭山。东南:丹霞山。东:锦江出分水坳,西南至恩口,与恩溪水合,即蓝田水也。西南流,左纳扶溪水、康溪水,过县治东南,澌溪水合潼阳水自西北来注之。屈东南入曲江。有扶溪巡司。仁化县驿。

乳源简。府西九十里。北:云门山。西南:腊岭。武阳溪自湖南宜章入,东北迳武阳司,右合七姑滩水,左纳瀔溪,屈东至乐昌入武水。杨溪水出西北神仙坪,亦至乐昌入武水。泷水一名洲头水,出西南梯子山,北屈而东,左纳员子山水,右纳汤盘水,过县治南,大布水北流合焉,又东南入于曲江。南有武阳巡司。世袭抚瑶?一,管埠巿。

翁源冲,难。府东南百八十里。嘉庆十六年改隶江西南安府,十七年仍来属。北:鸡笼。东:玉华。东北:婆髻山,罗江水所出,西南迳翁山南,浦水自东南来注之。屈南,右纳芙蓉水,左纳龙仙水,又西南与周陂水合,迤西过三华镇入英德。又西,太平水,一名江镇水,出东北桂袨山,南流至英德合罗江水,是为翁江也。桂山、磜下二巡司。

英德冲,难。府南二百二十里。北:英山。南:南山。又南:皋石山,一名湞阳峡。北江在北,自曲江入,过湞石山,屈西至县治东南,东有翁江,右合曲潭水,左合罗纹水,西南流合焉。南至洸口,洭水合波罗水自西北来会。洭水者,湟水也,亦曰洸水,东南流入清远。有洸口、象冈二巡司。英德县驿。旧湞阳驿,废。有粤汉铁路。

南雄直隶州:冲,繁,疲。隶南韶连道。初沿明制为府,领县二,治保昌。嘉庆十一年,降为直隶州,省保昌县。十六年,复升为府。十七年,又降为直隶州。西南距省治千一百七十里。广一百七十里,袤一百二十一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十五分。京师偏西二度三十分。领县一。大庾岭在东北,一名梅岭,有梅关。东:天柱。东南:青嶂山。南有湞水,出东北油山,南迳浆田镇,与昌水合。西南流,左合平田水、芙蓉水,右合东溪水,至长浦桥,北坑水合横水南流入焉。水出梅岭,又谓之大庾河水也。又西合长潭水,过州治南,楼船水自西北来注之,西南与修仁水合。又北纳半径水,入始兴。又西北,分水坳,石峡水出,为康溪水,入仁化。有平田、红梅、百顺三巡司。有保昌驿。旧临江驿,废。

始兴冲,繁。北:丹凤山。南:机山。北:湞水自州入,西南至圆岭铺,跃溪水北流合焉。又南,墨江,出西南沙子岭,迤东为清化水,屈西北为凉伞水,右合翔水为始兴水,即古斜阶水也。又西北过县治南,与官石水合,又西北合氵贞水入曲江。有清化径巡司。在城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4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22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当时仍未不置县。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二晋因之。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
  南朝170年间(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
  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
  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六县。
  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
  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东布政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
  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先后设北行署(后改粤北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于韶关市。北江行署辖于21个县一市(现市区,市辖县和清远、佛岗、新丰、花县、从化、河源、龙川、和平)。韶关专署辖19县一市;韶关行署辖15县一市(现市区和市辖县及清远、佛岗、新丰),后新丰划归广州。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为市郊县,韶关地区则辖十三县。1983年6月,实行地、市合并,原地区所属的清远、佛岗划归广州,合并后的韶关市现辖12个县和三个市辖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22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与清远相邻,北部与湖南和江西交界。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南朝梁、陈两代,在今市境内设置两州(衡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的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南雄的“太平关”移到东河浈水边,并在北门外增设“旱关”,统称“三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得。明清两代设韶关府,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韶关为曲江县太平、武城两镇。1949年10月25日成立韶关市。1950年5月5日归并曲江县,为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县。1983年6月韶关地区和韶关市合并,合并后,韶关市管辖12个县和3个市辖区。1987年将韶关市五个县划归清远,成立清远市;广州划一个县给韶关市。目前,韶关市管辖8个县3个市辖区。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韶关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距今十万年前,这已被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所证。三国末年(公元265年),吴主孙诰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关市区)实,是韶关市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设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22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仍是相当荒芜之地,粤北一带曾先后分属荆州、扬州、楚之南疆。汉武帝平南越,曲江属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后汉置始兴尉。三国属吴。分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郡治在韶州曲江县城。西晋时,以郡属广州,析县地置始兴县。宋改始兴郡为广兴郡,治所曲江,属湘州。南齐年间(479--502年),复名始兴郡,析县地置仁化县。梁天监七年(508),析县地西北置良化县(今乐昌)。仁化与良化之取名在“育人以仁,教化从良”。梁中于始兴郡置东衡州。隋十一年改隶广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为韶州,废临泷、良化十县入曲江。乾元初又名韶州,属岭南道,垂拱四年析曲江地复置仁化县。五代属南汉。宋仍属韶州、始兴郡,属广南东道。宣和三年(1121年)析地置建福县。乾道二年(1166年)析地置乳源县。元朝置韶州路总管府治曲江。明初改韶州府治曲江,属广东布政使司。清朝因之,属广东韶州府治。



  解放以后先后为北江行政署、粤北行署、韶关专署治所。曲江自置县以来,县治始终于韶州城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县城才移至马坝镇,从此市县分治。

  2004年8月,韶关市曲江县撤县设区,结束了2100多年的县治历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22
乐昌市境周以前属扬州,春秋时属百粤,战国属楚,秦时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平南粤,以曲江、含桄、浈阳三县属桂阳郡,乐昌属曲江县地。

  后汉置始兴都尉,南朝宋辖曲江,泰豫元年改始兴为广兴。

  齐仍为始兴。

  梁置东衡州,废始兴,梁天监七年(508年),分曲江县西北境置梁化县,为本县建县之始。

  十七年又分梁化县置平石县。

  陈天嘉元年复置东衡州。隋开皇九年废郡改东衡州为韶州,十一年废,入广州。

  十二年废平石县入梁化县,十八年(598年)才改梁化县为乐昌县(因县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直属韶州。

  宋朝开宝五年废仁化县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

  乾道二年分县西南境置乳源县。元朝隶属韶州路,明朝时隶属韶州府,民国时属岭南道。

  公元1920年废道制为公署。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0月20日解放乐昌,同年成立了乐昌县人民政府等行政机构。

  1958年12月后,韶边自治县以及乳源县管辖的梅花、云岩、秀水、沙坪等地隶属乐昌县管辖。

  1962年后,韶边县以及原乐昌管辖的瑶族公社、桂头公社、大桥公社等地隶属乳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22
仁化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公元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距今约1500年。

秦末汉初(公元207年前) 南越王赵佗在仁化北端筑城,为南越北端隘口,自汉至今均称为城口。

南齐年间(479年至502年)始置仁化县,属湘州始兴郡。

梁朝至唐垂拱三年(502年至687年) 撤消仁化县,并入曲江县。

唐代

垂拱四年(688年)从曲江划出仁化(约今城口、红山)、光宅(约今仁化镇、丹霞)、清化(约今长江、扶溪)、潼阳(约今董塘、石塘)等4乡,复置仁化县。县治在走马坪,隶韶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22
乳源历史沿革
 
 
建县前
  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月日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乳源今属韶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22
翁源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周文王分封诸子时,即有一子被封到翁源(时称翁山)。翁源县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末年(即公元554年),距今已1450年,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22
英德概况


来   源: 英州旅行社 发布时间: 2005-08-02 15:43:08.0
作者:谭永强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点评】【关闭】


 


  英德市历史悠久,是岭南文明古邑,古称英州,以盛产英石得名。其境内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1949年建国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建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22
南雄得名有其历史演变过程。

  南雄县境,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属豫章郡之南埜县,三国属吴之始兴郡始兴县,南北朝时虽州郡多次变易,而始兴县属不变。唐武则天当政之光宅元年(684年),把始兴县东北部的化南、横山二乡划出另置浈昌县,为南雄县建置之始。浈昌因境内之浈水、昌水而得名。

  公元917年,刘龑割据岭南,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浈昌县属南汉,位于南汉东北边陲,为南汉东北大门。因此,刘龑对浈昌特别重视。乾亨四年(920)年,刘龑为加强边防,图谋向赣南闽南发展,把浈昌县从韶州府划出,另置雄州,辖浈昌县。

  刘龑为何定名为雄州?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浈昌县当时所处之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自唐光宅元年设置浈昌县至南汉200多年,浈昌县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梅关古道已成为南北交通重要孔道,浈昌县城亦已成为岭南重镇之一。旧志称浈昌县形势为“粤海咽喉,京华屏障”“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刘龑立国之前,曾与其兄刘隐在浈昌一带作战,击败虔州卢光稠,取得韶州地盘。刘龑深知浈昌战略地位,雄踞南汉边陲,举足轻重,因而取名雄州。这也反映了他图谋 向赣南、闽南发展的雄心。再一个因素是刘龑很讲究名字的兆头,他自己的名字就因取好兆头而改了三次。本来他叫刘岩,后改刘陟,取高升之意。当了南汉王后,听说他的皇宫里出现白龙,又把名字改为刘龑,并改元为白龙。他死前病重,胡僧说他的名字不利,于是自己生造了一个“龑”字,改名刘龑,意谓飞龙在天。所以,他置雄州时对州名也是很讲究的。雄州是取“雄踞边陲,护国安邦”的意思。既不失雄州所处经济军事地位,又符合刘龑的愿望.同年,刘龑还把兴王府(即广州)所属之浈阳县划出设置英州(即今之英德市)。一个英州一个雄州,合起来有“英雄”之意,这就更好地说明刘龑的用意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抗击契丹,在瓦桥关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即诏令把瓦桥关改为雄州。这样,中国几乎在同个时代出现了两个雄州,一在河北,一在广东。可是在那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谁也管不了谁,直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在开宝四年(971年)宋师南下克复雄州后,才下诏把雄州改为南雄州,以别于河北的雄州。南雄州领浈昌、始兴两县。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为避仁宗名祯的讳,改浈昌为保昌。

  此后,南雄州的境域基本不变,元时改为南雄路,明改为南雄府,清嘉庆又改为直隶南雄州,裁去保昌县,中国民国元年(1912年)撤州,改为南雄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4-22
南雄市地域,春秋为百越池,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两汉属豫郡南野县,三国时属吴之陵郡南野县。吴景帝永安六年分南野置始兴县,南雄地属之。吴末帝甘露元年分始兴置斜阶县,南雄地属之,隶于始兴郡。晋废斜阶复南野,改属庐陵郡,南朝宋因之,齐复置令阶县,均辖南雄地。陈改安远县为安远,隶属东衡州即韶州。隋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于广州总管府。旋废大庾县,南雄地并入始兴县。大业二年属南海郡,唐贞观元年属韶州。光宅元年(684)划始兴县的化南、横山二乡置浈昌县,因境内浈水、昌水而得名。这是南雄建置之始。

  南汉乾享四年(920),浈昌县从赣州划出,置雄州,辖浈昌县、始兴县。宋开宝四年(971)改雄州为南雄州,领浈昌、始兴二县,属广南东路。天圣元年(1023)因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南雄州为南雄路,仍领保昌、始兴二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辖保昌、始兴二县,属广东道。清沿明制,嘉庆十二年(1807)改府为直隶州,直隶广州布政使司,裁去保昌县,领始兴县。嘉庆十六年复称为府,次年又降为直隶州,直到清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4-22
“始”出自远古传说:《水经注》载“邪阶水(即墨江),源出始兴县东南邪阶山。西北注于东江(即浈江河)。”“水则有鼻天子城。”按《辞海》鼻条文曰:“始于生子为鼻子。”“鼻,始也。”《南雄州志》载“始兴有鼻天子陵,鼻之言为始也。”上述传说和注释,始兴盆地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土著先民在劳动生息,衍繁子孙,创业建邑,成为“鼻祖之地”。这便是“始”之源。

  “兴”含吉祥之意。历来的封建皇帝都是希望自己的统治地位能够稳定、昌盛。所以年号都喜欢采用和、顺、安、平、兴、宁、昌、明、圣、康、德等吉祥称颂的字眼。

  三国分治,各霸一方,战争不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为了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之中,地名的命名也喜欢采用吉祥的字眼,当时吴置郡县就有:建安、建平、建宁、永丰、永康、永昌、常乐、安阳、始新……等郡县。“始兴”正是这时期命名的。

  孙吴统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在“鼻祖之地”另置新县,以吉祥之字命名“始兴”,这就是“始兴”置县以及县名的来由。

  战国时属楚之南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属南海郡。赵佗在广州立南越国后属南越国北疆。西汉五年(202年)设豫章郡置南楚县,本境属南楚县地。南楚辖今江西的南康、大庾、崇义、上犹、信丰和广东的始兴、南雄、仁化等地。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为南野县。三国时属吴地。吴永安元年(263年)析南野县南乡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辖桂阳、始兴、浛洭、贞阳、中宿、阳山、曲江七县,郡治于曲江。

  南朝泰豫三年(472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齐高帝建元初(479年)复名始兴郡。

  梁承圣中元年(552年)分始兴地置安远县。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改安远县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安远郡置大庾县,隶广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番州,不久改东衡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韶州,隶岭南道。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析始兴县北的化南、横山西乡置贞昌县(今南雄),宋宣和二年(1120年)易名保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乾元之年(758年)复名韶州。南汉乾和四年(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明初(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隶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之。

民国成立后,1912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隶属广东省;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属岭南道;1920年,始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1936年,始兴属广东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始兴复为广东省直辖。


  1949年9月25日,始兴解放,始兴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属粤北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始兴与南雄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始兴和南雄分县恢复为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韶关地,市合并,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10-03
韶边县的沿革资料谁有?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007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10-03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拟成立韶边瑶族自治县的报告,并决定: 设置韶边瑶族自治县。韶边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属曲江县的初溪、竹梅、营坑、上瑶、下瑶、桂头、棉围、阳陂、中心、团结等10个乡和桂头墟、大坝乡的凤村,……

-----------------
后面的无法查看。

桂头在其西北有桂山,又称桂塘山,桂头街在桂山东南端,故得名桂头。桂山是因山上长有很多桂花树而得名。桂头1940年间是省府迁韶关时的示范乡——称为仁和乡。1957年是韶边瑶族自治县县城。1958年底成立桂头公社,1983年桂头公社改为桂头区,1986年改为桂头镇。1988年11月分出杨溪乡,并划草田坪村归方洞林场。2001年2月,原方洞林场、杨溪乡合并于桂头镇,2005年5月区域调整时又将方洞村委移交必背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10-03
干脆把乳源改名韶边。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