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12阅读
  • 9回复

[西藏][提问]西藏自治区建立前,西藏地方与昌都地区的界限为什么有两种版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5
解放军解放西藏时,为何险解放昌都,再解放西藏,这期间的过程是怎样的?
西藏自治区建立前,西藏地方与昌都地区的界限划分为什么有两种版本?
大智若愚·长歌一曲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5
第一问是废话,地面进藏,肯定要先过昌都,要不然你就从印度绕吧。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5
从理论上说,也可以从青海或新疆入藏:在历史上,和硕特顾实汗就是由青海进兵拉萨击败藏巴汗的,而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是从阿里边隘进藏袭杀拉藏汗的——不过在建国时的条件下,这两条线恐怕远不如由昌都入藏补给军需方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6
一种是官方宣称线,一种是实际控制线。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6
一种是依国府的西康省与西藏地方界来划分, 一种是依西藏地方政府的昌都总管辖区界划分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3
1931 年,  西藏地方军的控制线就到了金沙江. 

民国时期的西康省地图(包含昌都地区)是法定的界限,  康\藏边界在今天的昌都以西很远处,靠近拉萨了.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3
清初雍正年间,清政府划定宁静山为川藏边界。这条边界基本符合了所在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所涉川藏双方的利益,因而在此后的近两百年中,川藏边界地区是平静的。清末光宣年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川边主持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基本稳定川边形势之后,赵尔丰把目光投向了宁静山以西。随着昌都府及所辖各县的设立,宁静山边界不复存在,本不存疑问的川藏边界反成悬案,这为以后川藏的长期纠纷埋下了伏笔。清政府将川边向西藏境内拓展经营固然有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但总得来说没有顾及到西藏地方的反应和利益,对民族关系有一定消极影响。本文拟就这一段历史略陈管见。
一 川藏边界的历史形成
传统上,西藏分为四个部分:卫,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藏,即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康,又称喀木、朵甘,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里,西藏极西部分。川藏边界的历史形成主要是涉及到康地。溯至唐初,吐蕃与唐朝并不接壤。在今天的金沙江两岸,分布着众多的氐羌系统部族。随着吐蕃王朝的强大与东扩,吐蕃逐渐占有了整个康地,极盛之时直抵岷江、大渡河。康地的众多氐羌部族文化、语言上逐渐同于吐蕃,融合形成今天意义上的藏族。然而自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直到被元朝纳入中央版图都再也没有实现内部的统一。在元代,宣政院统管整个藏地,但在宣政院以下,西藏各地行政隶属则有不同。卫、藏、阿里属于“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康地属于“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到了明代,卫、藏、阿里属于“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康地属于“朵甘都指挥使司”。虽然元明两代就已对西藏和康地做了行政上的划分,但由于当时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等历史条件限制,在西藏和康地之间并没有具体而确切的边界划分。
公元1632年,康区的白利土司向西占领德格、邓柯、察木多、类乌齐等地,白利土司和青海的喀尔喀蒙古却图汗以及后藏的藏巴汗势力共同敌视压迫以前藏为根据地的黄教,黄教势力在东、北、西三面诸敌环视的危急情况下,远引驻牧于天山南麓的蒙古和硕特部支持。从1637年到1642年,和硕特部固始汗率部进入青藏高原,先后消灭了三地的反黄教势力。其后,在固始汗的策划下,达赖、班禅集团分别建立了对卫、藏地区的统治,而固始汗则成为包括青、康、藏在内的全藏区的大汗,由此开始了和硕特蒙古与黄教集团共管西藏的时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势力由伊犁突袭西藏,占领拉萨,杀固始汗之曾孙拉藏汗。清王朝为绥定西藏而采取直接介入已势在必行。
和硕特蒙古势力在藏的灭亡,使康区出现政治真空,盘踞在西藏的准噶尔势力“暗通密信与里塘营官喇嘛,诱伊归藏” [1](P210),并派五百人进驻察木多。里塘、巴塘正值行军入藏的必经之地,其安危直接关系到进军的顺利与否和后勤粮秣供应的成败。其时,清政府正在对进藏讨伐准噶尔势力进行准备工作,这些动向引起了清政府的关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奏准派兵进驻里塘。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定西将军噶尔弼、永宁协副将岳钟琪率部由打箭炉进军西藏,途径巴塘、里塘,趁势收服,该地区首领“各呈户口,上纳粮马,革面来归” [2](卷1)。噶尔弼进一步向西进驻察木多,底定察木多周边各地。岳钟琪并派文武官员前往勘察桑昂曲宗各部,划归察木多呼图克图管辖。
西藏平定后,主持四川方面军事的各大员认识到里塘、巴塘在经营西藏事物中的重要性,该地区正值由四川向西藏进行粮秣供应的冲途,有必要由四川方面对其进行节制。加之在战争过程中曾有将该地划归云南的动议,结果丽江土司就迫不及待地派员向当地人威声恫吓,令其归附云南,由此造成的事端一度影响川省向西藏的军粮运输[1](P255),由此川、藏、滇之间明确边界和行政管辖分野的工作在战后被提出。雍正三年(1725年),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奏称:“察木多之外洛隆宗、察哇、坐尔刚、柔噶吹宗(桑昂曲宗、衮卓尔贡觉)部落,虽非达赖喇嘛所管地方,但洛隆宗离打箭炉甚远,若并归内地,难以遥制,应将原系内地土司所属之中甸、里塘、巴塘,再沿近之得尔格特、瓦舒霍尔地方,俱归内地,择其头目,给与土司官衔,令其管辖。其洛隆宗等部落,请赏给达赖喇嘛管理。” [3](P110)。此项建议很快得到清中央的批准,雍正五年“三月,副都统鄂齐、内阁学士班第、四川提督松潘镇总兵周瑛前往巴塘察木多一带,指授赏给达赖喇嘛地方疆界。五月,抵巴塘,会堪巴塘、邦木、与赏给达赖喇嘛之南墩,中有山名宁静,拟于山顶立界碑。又喜松工山与达拉两界,山顶亦立界石”[1]。
宁静山,位于江卡、巴塘之间,纵四十余里;喜松工山,又名喜松山,在宁静山北,纵亦四十余里。宁静山—喜松工山一线仅长约九十里,并不涵盖整个漫长的川藏边界,只因其地处冲要巴塘,且立有界碑,因而往往以宁静山代指整个川藏边界。具体说来,宁静山东面的巴塘、德格属川;宁静山西面的察木多、乍丫、贡觉、江卡、南墩、桑昂属西藏。而同样划归西藏的上述地区又因是否属于达赖管理而分两种情况:乍丫、察木多两地,清中央“赏给两处呼图克图管理,自征粮赋,并不纳于国家” [4],不属达赖喇嘛管理;江卡、贡觉“系蒙古人,迄今土人尚存有元代制诰,乃蒙文,与藏文异”,桑昂曲宗原归察木多呼图克图管辖,本不属拉萨的政教管理范围,清廷“以之赏藏,只于江卡设守备、把总外委各员率兵戍之,为进藏驿站计。藏中派官分驻江卡、贡觉、桑昂,征其粮赋” [4]。应该说宁静山边界符合了川藏双方的利益,它基本位于拉萨至成都的中点上,略靠近成都,便利双方的行政管理。加之在清代相当长的时间内,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良好,在此后的近两百年中,西藏与四川对此边界都没提出任何异议。宁静山作为一条省级行政边界,成为双方尊重和维护的“宁静”的边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3
多谢楼上美文。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15
多谢各位的解答!
大智若愚·长歌一曲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6-19
宁静山现在叫什么名字?还是宁静山?
兰若生夏草,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