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62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3):宁远府(西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9
宁远府:要,冲,繁,难。隶建昌道。建昌镇总兵驻。明,建昌卫。顺治初,因明制为卫。雍正六年改府,以会理州来属,并置西昌、冕宁、盐源三县。越巂一厅隶之。宣统元年,增置盐边厅。二年,又置昭觉县。东北距省治一千二百三十里。广八百四十里,袤一千二百九十里。北极高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京师偏西十四度十二分。领厅二,州一,县四,土司十一。

西昌冲,繁。倚。旧建昌卫。雍正六年改县。东:木托。西:天王山。南:巴洞。东北:凉山。东南:螺髻。西南:旄牛山。安宁河即孙水,自冕宁入,迳城北。热水河自东来注之。又迳城西,西河自西来注之。北纳东河、宁远河,南纳邛河,南流入会理。东西溪河、三岔河均入金沙江。石门、罗锁、泸沽、太平四关。巡司二,驻普威、德昌所。

冕宁繁,难。府北少西百八十里。初仍明制为宁番卫。雍正六年改县。东南:冕山,县以此名。东:东山。南:南山。北:北山。孙水有三源,自县北纳瓦那河,迳城东南,西源三水合为小村河,又南至王家营,东源曰松溪河,合小相公岭水,西北流曰泸沽,来会,又南入西昌。若水即鸦龙江,自雅州入,西南入盐源。沙沱、乌角、冕山、九盘四关。

盐源繁,难。府西南三百十里。明,盐井卫。雍正六年改县。南:柏林山。西:斛僰和。西北:刺红瓦山。打冲河即鸦龙江下流,自冕宁入,迳城西北,纳左所河。又南盐井河,合双桥、浪渠二水,与别列河、麦架河西北流来注。又东南纳右所河。又南纳椒崖、那噶诸河,入会理。双桥、古得二关。阿所拉场巡司。盐井二。

昭觉繁,疲,难。府东北。旧为交脚汛地,在凉山夷巢中。宣统元年,剿办凉山倮夷。二年,就汛地增设县治,改今名,并移建昌中营守备驻之。

会理州冲,繁。府南四百里。本会川卫。康熙二十九年分置会理州。雍正六年省会川卫,移州治卫城,隶宁远。东:密勒山。西:斜山。南:白塔。西南:芦那山。金沙江左渎自盐源入,右与云南大姚分岸。安宁河自州北纳公母河、一碗水,西南与打冲河合,并西流入之。又南纳黎溪水,入云南武定。东玉★河、玉虹河、会通河俱入金沙江。有泸津、松坪、永昌、大龙、虎头等关。巡司二,驻迷易所、洼鸟场。

盐边厅 府西南。盐源县属阿所拉地。嘉庆二十二年增设巡司。宣统元年升厅。改今名。

越巂厅 冲,繁。府北少东二百八十里。初因明制为越巂卫。雍正六年废卫设厅。南:大孤山、小相公岭。西:小孤山、阿露山。又西南:巂山。大渡河自打箭炉入,纳松林河、鹿子河,东北流,老鸦漩河自西来,合二小水注之,又东北入清溪。越巂河自厅西南,二水合流,迳厅东,倮儸河、腊梅营水东来注之,又东北纳宁越营、桂贤村二水,入瓘边,注大渡河。小相公岭、青冈、海棠、曬经四关。经历驻大树堡。


沙麻宣抚司隶西昌。在县东北。康熙四十九年置。
瓜别安抚司隶盐源。在县西北。康熙四十九年置。
木里安抚司隶盐源。在县西北。雍正八年置。
威龙州长官司隶西昌。在县东南。元,威龙州地。明洪武间置司。仍明旧。
普济州长官司隶西昌。在县西南。元,普济州地。明洪武七年置土知州。康熙四十九年改置。
昌州长官司隶西昌。在县南。元,昌州地。明洪武九年以云南大理府土职调守。仍明旧。
河东长官司隶西昌。在县东南。明为宣慰司。康熙四十九年改置。
阿都长官司隶西昌。在县东南。顺治六年归附。康熙四十九年授宣抚司。雍正六年改置。
阿都副长官司隶西昌。雍正六年置。马喇长官司隶盐源。在县西南。与云南永北厅接界。康熙四十九年置。
邛部长官司隶越巂。在厅北。康熙四十二年归附,授宣抚司。五十二年改置。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9
凉山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凉山地区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在不同朝代与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尽管在历史上,凉山地区辖地范围有所不同,但大抵上是北至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乌蒙(今云南昭通),西迄盐井(今四川盐源)。(图为南丝绸之路上的古遗址)

 
  凉山人杰地灵。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到过凉山,据《史记》记载,汉代司马迁“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沟通了中央王朝与古邛都国的往来和汉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为汉武帝在凉山设置郡县奠定了基础。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也经过凉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作为元朝特使出巡各地,到达凉山西昌一带,将这里的风土人情载入《马可·波罗行记》。明代状元杨升庵被贬谪云南永昌时,路经凉山,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十万天朝精兵出天京,转战北上,路过凉山,遭清军与当地土司合围,兵败大渡河,成为近代史上的惨烈事件。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下,长征经过凉山,在这里摆脱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奇迹,中央政治局还在会理铁厂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实现了北上转移的战略目标,毛泽东由此发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慨叹。

  新中国建立初期,凉山广大彝族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落后的奴隶制度和封建的土司制度,等级森严,家支林立,械斗不断。凉山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终于迎来了解放,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改为州),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奴隶得到解放,生产有了发展,民族走向团结,这是凉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奴隶制度被彻底摧毁,凉山实现了从奴隶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飞跃。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凉山彝族代表以《从奴隶社会向社会主义飞跃》为题的大会发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会议代表以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共同祝贺彝族人民跨时代的伟大进步。

1952年10月7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在昭觉成立,广大奴隶和劳动群众从此获得解放,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新生活。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9
西昌西汉元鼎六年建邛都县,隋唐称西州,唐代设建昌卫,元朝置建昌路,清初置宁远府,1939年后,国民政府在西昌建屯垦委员会和军事委员长行辕。新中国成立后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78年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1980年新建西昌市,1986年撤销西昌县建制并入西昌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9
清雍正六年设冕宁县,东南一里有冕山,高耸如冠冕然,因以名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9
盐源县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35年)即设置了定笮县,唐更置为昆明,宋时羁縻为贺头甸,元为柏兴府,明为盐井卫,清朝时定名为盐源县,别具匠心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制历史。曾以“盐铁之利”、“南方丝绸之路”而闻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9
昭觉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司马相如通邛苲,现辖区域属邛都;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分属越西郡邛都、卑水县,隋唐属越西县,唐属南诏、大理国建昌府;
  元明置北社(碧舍)县,东部地属中州(县),清属西昌县;
  宣统二年(1910年),昭觉正式设县;
  民国时期昭觉属四川省,民国27年后属西康省;
  1950年4月,昭觉和平解放;
  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属西康省西昌区专员公署;
  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同意西康省将西昌专区一部分地区划设为凉山彝族自治区;
  1952年10月7日,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划属;
  1955年10月1日,撤销西康省,昭觉归属四川省。

解放前,昭觉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北部家支割据,冤家械斗频繁,等级森严,极少数兹莫、诺合奴隶主统治着广大曲诺、阿加、呷西奴隶。奴隶制度的存在,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51年4月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56年-1958年开展民主改革,调解冤家纠纷,开展团结、建政、生产工作,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奴隶制度,实现了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飞越。百废俱兴,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9
会理从西汉武帝开始置县,县城在历史上曾为郡、府、路、卫、州治地所在。历史上的县名主要有三个。最初叫“会无”,似有“会晤”之意,取“诸酋聚合听会”之义。即是说,民族多了就要开会议事、协调关系,因此要会晤。从唐初开始改名“会川”,以“川原并会,诸酋听会之所”而得名。在那时,其所辖地域辽阔,北至大渡河边,安宁河、雅砻江与金沙江都在县境内会合,意即族之会、川之会,故名“会川”。这个县名保持时间最长,历经千余年。会理县名是在清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才用的,取“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还有一说,为“川原并会,为其所理”,故曰会理,意思大体相同。这几个县名,都说明这个地方很重要,需加强治理。历史上一直归属四川,在1939年设西康省后曾归其所辖;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撤销西康省,改属四川省西昌专区;1978年撤销西昌地区,直至目前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9
据《米易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洪武25年(1392年),迷阳土司首领月鲁贴木尔叛明王朝,云南大理人阿旺随明将统兵剿月鲁贴木尔获功,留守迷阳,并被册封为世袭御千户。从此在迷阳设置迷阳千户所、迷阳巡检司、迷阳分县等政权长达500多年。后一刚到迷阳任职捐官,错将衙门驻地“迷昜”(古之阳字写法为“昜”),写作“迷易”,本地人勿敢质疑,此后以讹传讹“迷昜”就演变成了“迷易”。又因米易气候独特,盛产大米,且一年三熟,大米得来容易,故最后又更名为现在的称谓:“米易”。

1952年5月西康省西昌专员公署正式行文“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其名沿袭迄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9
《竹书纪年》、《五帝本纪》、《邛巍野录》诸史书记载:“黄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诸侯”。史前早期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的昌意部落南下,和西南雅砻江等河流沿岸各族部落杂居,耳濡目染中原文化。《西南夷传》:“邛都最大,皆椎结,耕田,有邑聚”。

  春秋战国时期,原迷易(今米易)一带为我国西南夷的邛都部落。史载:“秦时尝通为郡县,但至汉兴而罢”公元前143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任武骑常侍,在邛会地区置郡;汉武帝的元鼎年间,在今汉源东南置沈黎郡,辖邛嶣地区,今之米易地区即正式划入西汉王室版图。是时,安宁河河东归会无县,河西归邛都县;南北朝周武帝建德年间,河东仍属会无县,河西属可泉县;唐天宝十四年,河东属青宁郡,河西属建昌郡(今西昌);五代后蜀明德年间,迷易安宁河东地带命名为诺赕,属会川府,其河西地带命名为屈部,属建昌府;宋时,太祖以“唐之祸基于南诏”,明确表示:以大渡河为界的越嶣等郡“非吾有也”。故邛嶣地带为大理国所占,当时迷易一带曰明夷;元王朝在建昌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辖五路二十三州(包括今米易的普济州、威龙州及安宁河沿岸以东、以西的其它地区)、隶属云南行省。衽土司制,史称“土知州”;至明代又施军事移民卫所(完善土司制),河西属建昌府,河东属会川府。

  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在今撤连改设守御千户所,直属四川行都司管辖,其长官统兵慑镇所属各族人民。明永乐年间,行都司饬回族部领在今撤连筹建分县治。因此地处安宁河下游,冬季多雾,日出迷蒙,其分县治因名迷易(阳)县,后又相继改为迷阳守御千户所(巡检所)。《邛嶣野录》作者何东铭(清咸丰年间,迷易撤连才子──廪食增生)曾在史书上落款曰蜀南迷阳增生。再是曾在迷阳巡检所任职的许春所撰写的迷阳山馆碑上镌铭曰:“迷阳山馆系巡检陆蔚创修于迷阳巡检所治西。馆内建有玉墟楼一座、官梅草堂三间、涵光阁三间、榴桂亭一间、澄池一泓、花木互映”。与当时迷阳八大风景的“玉楼观涨”、“澄池夜月”,交相挥映。解放初,撒连街附近仍沿用古名。再后迷易县分县治仍改为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年间,迷易守御千户所划为建川南道宁远府辖。是时已是“招徕广辟人民滋生,以故事务殷繁,实则与州县无异。”至公元1733年所地因地震陷塌城垣,至乾隆4年(1740年),迷易守御千总常景向宁远府上疏:“帕恋沟(今攀莲镇)地势平衍,民户众多,东西直通大道,田土四处环绕,且在适中之地”,主张千户所迁攀莲。未遂。于次年迁往扎外村(今撒连湾崃)。乾隆27年迷易守御千户所改为迷易巡检所。嘉庆年间,四川总督常明向清庭奏准“改土归流,所辖夷众,编入汉甲,土司只袭职名”。但迷易吉、张土司、各自为政,只表示:“下属夷众新垦之地,情愿首报催科,同增国赋”,不愿改土归流。因鞭长莫及,土司制一直沿袭。道光28年6月12日洪水袭毁巡检所,巡检徐秉坤筹资徒迁巡检所于撒连旧址。

宣统三(1911)年迷易安宁河以东地区分属会理州十个行政区域的摩挲营、攀连、撒连;迷易安宁河以西的克他、麻陇、晃桥、麻栗坪等地统属西昌县直辖的普威乡公所并巡检所(此建制至民国二年正式废置)。

  民国元年(1212年),迷易为会理州分州,设分州知事,分州衙仍设撒连,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为县佐;民国9年(1920年)为会理县分县;民国24年(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理,迷易分县官员惊慌逃匿,因以撤县划区,民国24年(1935年),取普济、威龙两州为首一字,成立普威联保处;民国28(1939)年,西昌宁属屯垦委员会,成立麻陇、龙窝(今南坝乡老街子)彝务指导区公署;民国30(1941)年,迷易的黄草、横山、海塔、金河、大花、小得石、晃桥、马梹榔、麻柳坪等地均划归普威乡,普威乡归属至德昌县设治局,西昌原辖治的麻陇区也划德昌县设治局管辖;民国33年(1944),会理县又划出安宁河以西的撒连、水塘、草场、挂榜、回龙、昔街的上垭口等地归德昌统辖。此区划建制,沿袭至民国末。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9
 盐边县县历史悠久,境内三源河及雅砻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的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盐边县古称"大笮"。夏禹时,“茫茫禹贡,画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左传》襄公四年)。西昌至攀枝花、云南大姚一带(含盐边),属当时九州之一的梁州边缘地区。到周成王时,“合梁于雍”(《重印李修云南通志》民国排印,明·嘉靖纂)。盐边地区亦属雍州。

  战国时,七国争雄,秦势日盛,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蜀二国,改置巴、蜀二郡。“而蜀国这民,因国破,子孙居姚 等处”(《史记正义》唐人张守节撰)。姚西之地,正是指今西昌、攀枝花至云南永仁、大姚一带。 周郝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王派蜀太守张若“取笮及江南地焉”(《华阳国志,蜀志》)。笮即指今盐边、盐源、米易及云南华坪、宁蒗、大姚一带。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后,返师平西南夷,并以邛、笮等地设置越 郡,东汉末年曾改名为集 ,郡治邛都(今西昌东南)。同年置大笮县,县治盐边县敢鱼乡,辖地今盐边中南部及市仁和区的一部份,东汉末省入定笮县。同年又轩定笮县;县治盐源盐井,辖地今盐边北部及盐源,南齐时省。大笮,定笮两县均隶属越 郡管辖。元和志·昆明县云:“汉定笮也,属越郡,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之上轩藤桥谓之笮,定笮、大笮皆是。”同年又置三绛县,东汉时改名三缝县,县治会理县南,辖地包括今盐边南部的红格、新九、新民、安宁、和爱五乡。汉武帝建元时期(前140—129年)置遂久县。“遂久有县,有绳水也”(华阳国志)。今盐边西北部为遂久县管辖。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定笮镇,镇治盐源盐井南,隶属州,辖地今盐边、盐源。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定笮镇改昆明县,县治盐边健康,隶属越 郡,辖地今盐边、盐源,后没于南诏。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寻声、林开、松外三县。唐高宗永微三年(653年),州废,省三县入昌明县,县治盐边健康,天宝后没于吐番,后又为蒙氏南诏所据。贞观八年(634年),曾置和集县,其辖地含今盐边南部五乡镇,后没于南诏。

  从五代十国至宋辽金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盐边曾先后为云南在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大中国和后理国等6个地方割据政权所统治。大理国前的三个短暂政权,多沿袭南诏旧制。在大理国和后理国统治的300多年时间设三府一郡地,盐边属善巨郡之贺头甸。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从甘肃经四川北部,过大渡河,南渡金沙江灭后理国,确立行省制。盐边等地隶属云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盐井管民户,辖地盐源、盐边。至元十七年改为盐州,10年后改为闰盐县,隶属罗罗蒙庆宣慰司。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辖地盐源、盐边,隶属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永乐无年(1403年),置马喇长官司(今惠民、永兴地区),治所盐边惠民,隶属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初设宁远府,治所西昌。盐源、盐边隶属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雍正六年(1728年),罢卫改置盐源县,隶属宁远府。时盐边为盐源县所辖,统名山后。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盐边阿所拉地(原健康镇)设巡检司,隶属盐源县。盐边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单位是从设巡检司开始的。

因阿所拉巡检司远距盐源县治,加之又有柏林山阻隔不便管理。“盐源县令谦甫君之请升为厅”。宣统元年(1909年),罢司升为盐边厅,治所盐边健康,设通判,直属宁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总统发布《统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将省下属府、州、厅名称一律改为县。遂改盐边厅为盐边县,隶属四川建昌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盐边县与会理、西昌三县改属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西康省,三县又改属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31日盐边解放。建国初隶属西康省西藏自治区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消并入四川省,盐边县隶属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昌专区。

  1965年8月1日,盐边县所属同德、务本、民政、银江四乡划归渡口市。

  1978年10月四川省报请国务院批准,11月5日,原西昌专区所属的盐边、米易两县正式划归渡口为市辖县。

  1990年7月1日,原仁和区所属的红格、新九、新民、安宁、和爱五乡划归盐边县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9
越西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年代,越西即是九州之一的梁州的地域。先秦时期,属“西南夷地”,汉置阑县。北州天和三年(568年)置邛部县至隋唐,宋为邛部川,元为邛部州,明为越巂卫,清为越巂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越巂县,解放后经国务院批准改为越西县。

灵关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在越西境内的一段,现存的古道遗迹较多。越西山川秀美,境内有金马山。

  西南丝路到越西,其迥“灵关”崖刻与丁山桥这两个景观应该去看。

  县城不远中所镇旁公路边的石崖上的“灵关”二字,是建昌道尹梁正麟的手迹。民国三年梁正麟到越西,在听当地人讲述越西的悠久历史及零关古道的事迹后,欣然提笔书“零关”二字,后人于是刻于丁山桥旁的石崖上。第二个景观是丁山桥,它也是古道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景观,又名“双石桥”、“零关桥”,与“灵关”二字相依相伴,系零关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古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由石条铺成,长约二三十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29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把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的红格、新九、猛新三个公社和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辖。

  同年10月,四川省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的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市辖区域面积增至7434.4平方公里。

  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