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80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5):嘉定府(乐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9
嘉定府;冲,繁。隶建昌道。明,嘉定州。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嘉庆十三年,设峨边厅。北距省治三百九十里。广六百馀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极高二十九度二十六分。京师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领厅一,县七。

乐山冲,繁,倚。城西隅高标山。东:凌云、乌尤。北:白崖山。通江即岷江,自青神入,迳城东南,会阳江,入犍为。阳江即大渡河,自峨眉入,迳城西南,与青衣江合。青衣江一名平羌江,自夹江入,迳城西,纳泥溪、竹公溪二水,入岷江。西苏溪,西南临江溪,均自峨眉入,苏溪入青衣江,临江溪入大渡河。东:安庆关。北:平羌、嘉禾二关。

峨眉繁。府西七十里。大峨、中峨、小峨三山俱在南。西南:绥山。西北:铧山。大渡河亦名中镇河,自峨边入,径城南,东北流,与罗目江合,入乐山为临江溪。北:粗石河,发源大峨山麓,合符文水,东南流,迳城北,亦入乐山为苏溪。西南:土地、大围二关。

洪雅繁。府西北百三十里。南:隐蒙、八面。东:乌尤、葛仙山。西:竹箐山。东北:金鸡山。西南:逊周山。青衣江自雅安入,迳县南,又东南入夹江,一名洪雅江。拥泔水出可慕山谷,迳县入丹棱。龙门溪二源合流,东北入青衣江。花溪源出荣经,东北流,至城西入青衣江。西:竹箐关。

夹江繁。府西北八十里。西:云吟、平羌。东:虎履。南:凤凰。北:大观山一名观斗山。青衣江自洪雅入,迳城西南,南流入乐山。西:飞水溪一名瀑布泉,与青衣江合。西南龙鼻溪,绕龙鼻山入江。西:铁石关。

犍为冲,难。府东南百二十里。南:子云山。东:天马。东:张纲山。北:舞凤山。西南:沈犀山。岷江自乐山入,迳县东,又东南入宜宾。沐溪、清水溪俱在南,并发源屏山,东流入江。东北四望溪,自荣入,迳三江镇下与岷江合。盐捕通判一,驻黄角井。大使一,驻牛华溪。

荣繁,难。府东百五十里。北:铁山、荣黎。东:梧桐。西:凤西、白石、龙虎。南:龟泉山、五保山。荣溪自仁寿入,有二源,东西夹城流,至城南而合,东南流入富顺。大牢溪源出铁山,南流迳城西,至宜宾入岷江。县丞一,驻贡井。

威远繁。府东二百六十里,西北:云台。西:龙泉、老君山。西北:龙泉。西:紫金山。西北:献宝溪,一名硫黄溪,三源合流,至县东,有龙会河自西北南流注之,即秦川溪也,南入富顺。

峨边厅要府西二百六十里。本峨眉县地。乾隆五十五年,设主簿分驻。嘉庆十三年裁主簿,置厅,设通判。九隘皆为厅地。南:龙山。东:药子山,左界马边,右接夷境。西:横木。北:马湖山。中镇水即大渡河,自清溪入,迳?北,又东入瓘眉。厅属有岭夷十二姓地。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9
乐山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这里是蜀王开明的故治。乐山古称嘉州,公元1734年,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乐山”名称沿用至今。建国(1949年)以后,乐山建立专区,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建立省辖乐山市,辖17个区、县、自治县,1997年8月行政区划再次调整。早在东汉时,佛教已经开始传入乐山。到了唐宋时期,乐山已成为中国西南佛教圣地之一。历时90年建成的乐山大佛,通高71米,宏伟端庄,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以雄、秀、奇、险、幽著称的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高出五,秀甲九州”,现存24座古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9
乐山建治的历史可上溯两千多年。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时代,曾是蜀王开明部族的故都。[西汉]称南安,[北周]至[隋唐]又名嘉州,[宋代]以后叫嘉定,因城南有“至乐山”,[清初]更名乐山。[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置乐山县,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乐山专区,1968年改为乐山地区,1985年撤区建立省辖乐山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9
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9
洪雅县自593年(隋开皇十三年)置县,因县东有青衣江之流洪雅川(今安溪河)而得名。在618年(唐代武德元年)和719年(开元七年)先后在此设置犍州、义州,以僚户置南安(今夹江县西部)、平乡二县属之,不久州废,仍复原县。秦汉时设犍为郡,洪雅东北大部分地区为南安县,属犍为郡,县西南部分地区属严道县;晋、南北朝时,洪雅地曾先后属齐乐郡、益州、齐通郡、青州、眉州、嘉州;唐宋时期属眉山郡,改嘉州为府后,属嘉定府;元朝并入夹江县,属嘉定路。1482年(明代成化十八年)复置为洪雅县,仍辖原有区划,属嘉定州;清代属嘉定府。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厅、州,四川分设七道,洪雅属上川南道,后又改建昌道;1919年(民国8年)四川军阀各占地为防区,洪雅先后为川军第3军(陈洪范师)、24军、21军防区。1935年(民国24年)川政统一,洪雅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洪雅1949年后,属川西区的眉山专区,1953年属乐山专区,1958年丹棱县并入洪雅,1962年11月仍恢复为原洪雅、丹棱二县,俱属乐山专区,后改为乐山市。1997年8月,洪雅划归眉山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9
夹江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9
犍为正式建县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当时名武阳县,县治所在宝乘寺(今孝姑镇永平村永平小学坎下的河坝)。隋开皇三年(583年)更名犍为县,至今1400多年,县名未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建县之前,县境长期属南安县辖。

    在犍为县境,历史上曾分设有:玉津县(今五通桥区冠英场)、冶官县(今犍为县金石井)、大牢县(今五通桥区金山寺)。大牢县曾两撤两建,第一次名大牢县,第二次名应灵县,治所均在金山寺。

    犍为县城几经迁徙,建县之初在宝乘寺,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移治清溪,明洪武初(1368年)由清溪迁今治玉津镇,有史为据。但旧县志记:“后蜀明德三年(936年),县治由岷江东岸迁西岸。”东岸可以理解为宝乘寺,但西岸呢?最近,从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查到,“东岸迁西岸”之“西岸”,即今天的犍为县城。证据有三:(1)从936年至1011年这75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宋乾德三年(965年),蜀后主孟昶投降,孟昶从成都坐船过犍为,在犍为留月余,“见山川之葱郁,民物之繁华,百姓竞以羊酒馈遗,问慰如家人状……命花蕊夫人作‘恋恋’词。”当时陆路交通不便,所以孟昶水路东下。如果县治设在其他什么地方,交通不便,他是不会去的。加上当时孟昶是亡国之君,不可能让他绕道走。(2)《嘉定府志》记:“宋犍为旧城,县南二十里惩非镇,大中祥符中(宋大中祥符年号共8年,即公元1008年至1016年)移置(惩非),明洪武中(1368-1398年)复移今治。”这段话原见于明代陈循修《寰宇通志》。(3)《嘉定府志》在记“学宫”一事时如是说:“旧在沉犀之东,宋大中祥符间邑令左震迁于县城南。明洪武初县佐陈兴重建。”这段话也说明在宋代,今玉津已是县城了。因学宫都建在城内或城邻。

    以上三点可以推测,今玉津作犍为县城应从公元936年始,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从公元563年(北周保定三年)建县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均属犍为郡辖,758年犍为改名嘉州(当时的郡治设嘉州)。从此,再无犍为郡,而只有犍为县了。

    此后,嘉州曾更改为嘉定府、嘉定府路等,但治所未变,均在今乐山市市中区。民国时,曾改称上川南道、第五行政督察区,但犍为隶属未变。解放后,四川曾为4个行政公署,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乐山先后名专区、地区、市,犍为均属乐山辖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9
很多人都容易把“犍为县”同“犍为郡”混淆起来。其实,它们是两个概念。《辞海》(缩印本)1449页载:“犍为,郡名,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治所在鳖(别,即今贵州遵义市西),旋移南广(今四川筠连县境),又移治僰道(今宜宾市西南),再移治武阳(今彭山东)。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比现在的四川省范围还大。

    犍为县仅仅是犍为郡下辖的一个县,虽然历史上的犍为县境比现在要大得多。即使是建国初时的犍为县境,也包括今五通桥区全境,井研县的王村、马踏、胜泉、磨池、三江、竹园、黄钵,今乐山市中区的菜金、新场、红豆及沐川县的箭板等乡镇。

犍”字在《辞海》有两种解释:(1)(jian肩),阉割过的牛。(2)(qian虔),即犍为古郡名。西汉建元六年置。治所在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东汉永初元年分犍为郡南境置犍为属国都尉……

    历史上对犍为县得名有几说:(1)因山得名。县(孝姑永平宝乘寺)东南有犍为山;(2)因郡得名。犍为郡下设犍为县;(3)因产“犍”牛得名。我县《县志》几说照录,但倾向于以郡得名。

    山西学者胡元树《犍为含义新解》云:“汉武帝开西南蛮夷时,每打下一地,手下人均请他取名,如打下成都平原,汉武帝命其为‘广汉郡’,意为广泛地开辟汉地。打下西昌以北地区,武帝即命其为‘越西郡’,因当地有一条河,叫‘西水’,因之意‘越过西水,建立郡县’。汉武帝不愧为政治家,每取一名均带政治意见。他派唐蒙灭掉夜郎国后,为什么命名‘犍为郡’?实际上,‘犍’字,古体上为‘楗’,为蜀地人治水,用竹篾编的像猪笼子一样的篓子,放到河边,然后再往里边装进鹅卵石,用以筑堤阻水。这种笼子当地人把它叫作‘楗’,即屏障之意。实际上,汉朝灭掉夜郎国,建立‘犍为郡’,汉武帝当时就认为是在汉王朝的国土边上修了一道城墙,因之命名为‘犍为’。‘犍’是名词,即拦河用的竹笼子;‘为’是动词,‘爪’从‘象’,意为‘牵’,引申为牵制、控制、钳制。”这就是关于“犍为”一词由来的另一说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9
荣县历史悠久,古为黄帝之子青阳玄嚣的封国,晋末置县,宋代称荣德县,明代称荣县至今。荣县更是人杰地灵,早在南宋时,爱国诗人陆游曾摄政荣州,就盛赞荣县“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特别是近代我国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等人领导的“荣县独立”运动震惊全国,并建立了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县政权“首义实先天下”。

  旧传西周时,荣县境为荣公封国。因宁公佐武王有天下,名列十臣,有盛德留周,赐土于
此。从唐太宗贞观六年(632)起,隶属荣州,名冶官县。嘉庆《大清一统志》:“盖以其有
铁山,出铁置冶而名也。隋误诒曰咨,冶咨字相类,《通典》、《旧唐书》、《新唐书》之《地理志》,又误咨为资,则去本字远。赖有《元和郡县图志》之言,始知其沿误之因。”东晋起名冶官,唐代名资官。
    隋开皇十年(590),设大牢镇,开皇十三年改镇为县,因而又叫大牢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应灵,有应灵山、应灵水而名。
    旭川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大牢县地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而名。
    荣德县,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因旭字与神宗名同,避讳,因为境内有荣德山,因此改旭川县为荣德县。
    荣县县名,最开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因为降荣州而名荣县。境内山有荣德、荣梨、荣隐、荣陵;水有荣川。荣也就是梧桐,古代时县境内的梧桐树多,是“荣”名的来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9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十年(591)置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9
据《峨边县志》截,峨边属西南彝地,汉时归附,属犍为郡南安县,后为平羌县,隶属峨眉县;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设罗目县(治地沙坪),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治地徙大堡;宋代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废,省入峨眉县,隶属嘉定府。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置峨边厅。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厅为县,属建昌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冬解放沿用至今。
  1950年8月,县人民政府从大堡城迁沙坪镇,隶属于乐山专区。1953年成立中共凉山州工委后,属乐山分工委。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8月由乐山专区代管。1956年3月,乐山县的五渡、老鸦乡并入峨边;5月,将永利乡划入汉源县。1970年末,马边县的平等分社划入峨边;197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出金口河6个公社,成立工农区政府,属乐山地区管辖。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峨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乐山地区。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