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50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46):丽江府&永北直隶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02
丽江府:要。隶迤西道。明为军民府,领州四,县一。顺治十六年,改土府,省所属州县并入。雍正元年设流官。乾隆二十一年,置中甸?。三十五年,置丽江县为府治,改鹤庆府为州,并所属剑川州、维西?来隶。东南距省治一千二百四十里。广六百七十里,袤九百五十九里。北极高二十六度五十二分。京师偏西十六度二分。领?二,州二,县一。

丽江疲,难。倚。明,通安州。乾隆三十六年改今名。西南:老君山,南幹诸山之祖。西北:雪山,一名玉龙。西:花马:汉薮山,高百仞,上有三湖。西:怒江即潞江,源出西藏布喀池,自夷境入,南流入云龙。澜沧江自维西入,分二,正支西纳白水,南流入云龙,分支为漾备江,东流纳老君山下分江诸水,入剑川。金沙江即丽水,亦自维西入;纳汉薮山桥头、巨甸诸水,入鹤庆。东:雪山门关。西:石门关。有丽江井盐课大使。

鹤庆州繁,难。府东南三百五十五里。明,军民府,领剑川、顺州。康熙中,顺州省入。乾隆三十六年降州来隶。西南:方丈山,为南诏十七名山之一。南:半子。北:汤乾。东北:三台山。东:金沙江自丽江入,东南流,合漾共江,一名鹤川,亦自丽江入,纳境内诸水,潴为湖,伏流石穴中三里,南出为腰江,折东流注金沙江。西南:观音山河,南流入大理浪穹。南:宣化关。北:印塘关。西南:观音山关,鹤丽镇总兵驻。

剑川州冲。府南九十里。明属鹤庆,今改隶。东:青崖山。南:夜合。西:石锺山。西北:老君山,与丽江分界。白石江自丽江合分江水缘界入,合磨刀去石河。又东南,大桥头河亦曰黑惠江,出西北老君山,东南会千木河、螳螂河,至城南为剑湖,广六十里,合桃羌河诸水,西南出为剑川,曲流三折入浪穹。南:大理国望德故城。盐井二:弥沙、桥后。

中甸厅 要。府北二百三十里。明,丽江府地。康熙时,吴三桂以其地畀达赖喇嘛。雍正五年,来隶鹤庆府,移剑川州州判驻之。乾隆十一年设厅治,隶府。东南:雪山,与丽江雪山接,两崖壁立,金沙江贯其中,流迳城东南,与维西以江为界,左合硕多冈河,入丽江。多克楚河、里楚河,并自四川里塘入,为无量河,入永北。

维西厅 简。府西北七十里。明末拓元临西西北吐蕃地为土府。雍正五年设厅治,隶鹤庆府,通判驻之。乾隆十一年随鹤庆来隶。雪山东金沙江自四川巴塘入,总文河自巴塘东来注之,折东南,纳所楚河水入丽江。澜沧江亦自巴塘纳徐那山水,又南流,永青河水自城东北来注之,入丽江。

永北直隶厅:繁,疲,难。隶迤西道。明,北胜州,隶鹤庆府,兴澜沧卫同治。康熙五年,降为属州,隶大理。二十六年,省卫入州。三十一年,复为直隶州。三十七年,升永北府,以永宁土府隶之。三十八年,又以鹤庆府属故顺州地入焉。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以厅属之华荣庄经历改设知县,仍隶厅。东南距省治一千四里。广四百七十五里,袤八百二十里。北极高二十六度四十三分。京师偏西十五度三十一分。领县一,土府一,土州一。东:壶山、阿剌山。东南:大坡难岭,高二万馀丈,巅有龙湫。西:三刀山、伏虎山。西南:澜沧山,卫、驿皆以此得名。西北:太保山,一曰近屯东山,下有九龙潭。其西为近屯西山,下有草海。西:金沙江自鹤庆入,缘厅西南入大姚。无量河自中甸入,纳走马河、观音河、他留河、沘那河、三渡河诸水,南入金沙江。经历司二,一驻旧衙坪,一驻华荣庄。今改县知事一,驻金沙。顺州土州同在厅西百二十里。西:西山关。南:南山关。北:北山关。

华坪县?厅□□里,本名华荣庄,旧设经历于此。光绪三十四年,云贵总督锡良奏改县,即以庄为县治。

永宁土府?厅北四百五十里。明属鹤庆,寻升为府。土官阿姓。领长官司四,今属厅。北:卜兀山、剌不。东南:甲母。东北:六捏山。打冲河源出府南;北流为三岔河,又北至府东南,为勒基河,又北至府东南,纳泸沽湖水,东入四川,注鸦蹐江。泸沽湖在府东三十里,中有三岛,周二十五里,东北流,入打冲河。

蒗蕖土州?厅北百八十里。明属鹤庆,寻废。顺治初,土官阿化投诚,未授职。康熙三十一年改土官为土舍。道光十九年复设土州,仍以阿氏袭。西南:绵绵山,麦架河出,亦曰蒗蕖水,折东北为挖开河,纳别别河、盐井河入鸦蹐江。走马河源出东南倮儸关,西南流,入永北厅。罗易江自州北流,入永宁泸沽湖。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02
丽江地区虽处边僻之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丽江境内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同时出土了一大批反映人类各个历史阶段、证明丽江悠久历史的器物。丽江古城南13公里处的漾西木家桥,先后发现三件人类股骨化石和一具少女头盖骨化石,考古学上定名为"丽江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10至5万年。"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丽江地区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蜀郡太守张若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江一带。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新设云南郡,以云南(今祥云县)为郡治。
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据<明史·土司传>和<木氏宦谱>载,丽江纳西首领阿宗阿良后代阿甲阿得,元末任丽江宣抚司副使,洪武十五年,明军攻克大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总兵管傅友德奏闻,皇帝赐以木姓,十六年开设府治,授丽江知府,并协助明军统一滇西北地区。丽江木氏土司,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闻名于世,木土司从内地聘请来一批又一批的教师、画师、乐师、医师及手工业匠人,并花厚礼同当时的文化名人杨慎、徐霞客等交往。明代,可谓丽江木氏土司发展的鼎盛时期。

1673年,吴三桂又背叛清廷,挑起战乱。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懿,抵住了吴三桂的利用威胁,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建立中华民国。1913年在今丽江地区范围设丽江、永北和华坪三县,1934年永北县改名永胜县,1936年宁蒗县佐改为设治局(指在土司制度仍然存在的地方设置的机构),均直接由省领导,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增设了行政督察区。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转战24个县,于1936年4月25日从鹤庆县城进入丽江县城,次日下午开始,2万多人在长江第一湾石鼓到巨甸120里长的江面上,分别从5个渡口抢渡金沙江,取道中甸北上抗日。红军在丽江开仓济贫,宣传革命道理,他们撒下的革命火种,深深播在丽江各族人民的心坎里。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各族儿女组编成第六十军,仅在1938年3月该军参加的台儿庄战役中,就有纳西族官兵和世鸿等110人为国捐躯。1942年,丽江地方政府为抗日阵亡将士祭奠亡灵时,共有烈士280名之多。为了教育后代,丽江各界1945年挤战胜利后,立了一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现仍竖立在丽江黑龙潭公园内。

解放战争期间,丽江地区先后有三千多名各族英雄儿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七支队及地方武装。1949年5月,中共丽江工委首先建立了"丽江人民自卫三中队",这批各民族的子弟兵,配合南下大军消灭西昌贺国光残部的堵击战等重大战役,为云南全境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7月1日,丽江县在全省较早实现解放。随后,永胜、宁蒗、华坪三县亦相继获得解放。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02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纳西民族首领木氏自元朝(1253) 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带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 而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02
鹤庆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属西南夷,唐时是大理国谋统郡,宋、元、明、清曾在鹤庆设立路、府、州建制。1949年7月1日鹤庆解放,同年10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丽江地区,1956年11月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鹤庆坝子就是大理和丽江之间的交往门户。明朝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就是由 鸡足山下来,经过鹤庆进入丽江的。
  鹤庆这个名称的由来与鹤的传说有关。传说鹤庆坝子原来是一个高原湖泊,湖边经常有成群的白鹤栖息。白族话称鹤庆为“熬凯”,就是“双鹤”的意思。又传说,大理国在这里设立谋统府建府城,城楼竖柱立梁时是个吉祥的日子,白鹤云集庆贺,因此改名为“鹤庆”。

  实际上,现在的鹤庆城是明代才修建的。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有位叫孙伟的府官在衙门前建起一座牌楼,叫“安丰楼”,这座楼后来毁于兵火。直至两百年之后,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通判佟镇重修,这时修建的城楼比原来的高大雄伟,成为城中心的高层建筑,但楼名仍然叫“安丰楼”,民间则称“钟鼓楼”。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3月13日夜,楼东民房失火,殃及钟鼓楼。当时有首民谣说:“光绪二十三,火烧东门前,带牵钟鼓楼,连累府门前。”过了四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有位在外地做官的武官丁槐回乡探亲,出资重修钟鼓楼,也就是现在的这座楼。丁槐字衡三,县城里的汉族。他曾参加过清政府镇压滇西少数民族反清的斗争,但又在反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屡立战功 ,因此升为广西提督;辛亥革命后与蔡锷有交往,晚年为家乡做了一些公益事业,如捐资编修《 鹤庆州志》和修复钟鼓楼。
    这次钟鼓楼修好后,大家认为楼名用“安丰”虽然好听,但“丰”与“风”谐音,风助火烧,不吉利,于是就以鹤的传说改名为云鹤楼,取“云中白鹤”的意思。

鹤庆西汉至南朝均为叶榆县地。南诏时期为剑川节度地。大理国时置谋统府,为当时八府之一。兀至兀十二牛(1276年),改置为鹤庆路。明代为鹤庆府。清代改鹤庆州,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鹤庆州为鹤庆县,直属省。1949年10月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属大理州。
鹤庆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宋大理国时,称龟城,元末倾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鹤庆知府改筑新城,凡四年而城成。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02
剑川西汉时属益州郡,后属云南郡,东汉改属永昌郡。唐六诏时称矣罗识诏,后又称剑浪诏。南诏时置剑川节度,后又置义督睑。宋大理国时沿旧制。元置义督千户,至元11年(1274年)改设剑川县;元未改县为州,属鹤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剑川州,隶鹤庆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为剑川县。新中国建立后,属丽江专区;1956年划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洱海区域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剑川也属其列,具有悠久的历史。甸南龙门村发现了约为1000万年前的榛子化石,县境内还民现距今300万年至500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等。海门口(剑湖出水口)铜石并用古文化遗址距今已3000多年,出土磨制石器、骨角器、陶器、炭化谷物、铜器共1000多件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剑川已有白族先民居住,是我省青铜文化的发源地,标志着云南从原始时期进入了文明社会。它同时也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海尾河下游的沙溪鳌峰山古墓群还发掘到与海门口相似的铜钺和石范,还有青铜剑等,年人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秦汉之际,剑川就开辟了“茶马古道”,很早以前就与中原及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宋时期,剑川是南诏大理国扼守其北方门户的重要军事重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2
中甸即建塘,相传与四川的理塘、巴塘一起,同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历史上,中甸一直是云南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千百年来,这里既有过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过“茶马互市”的喧哗。这里是雪域藏乡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汉藏友谊的桥梁,滇藏川“大三角”的纽带。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庆地区)为吐蕃王朝所属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维西其宗设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龟山建立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即历史上著名的“铁桥东城”。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

  明代,中甸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土司在大龟山建“香各瓦”寨,藏语石山寨,其地即是原来的大龟山“独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语名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

  独克宗古城历来为滇、川、藏茶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请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准在中甸立市,独克宗成为滇藏贸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时,境内矿业兴旺,四方商贾云集。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缅甸,切断滇缅交通,大批援华物资只能越过喜马拉雅山从拉萨经滇西北运抵昆明,县城又成为滇、藏、印贸易的中转站。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他那著名的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中这样叙述到:据估计,战争期间所有进入中国的路线被阻时,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子和两万头牦牛。另外,1936年,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中甸,在独克宗古城藏经堂两厢房设指挥部,在此召开了重要会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2
早在秦王朝时期,其统治势力巳延伸到迪庆。汉朝时,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105年两次用兵云南,在“西南夷”设置郡县。在东汉时,迪庆为牦牛羌地。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隋时为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调露二年(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一带设“神川都督”。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曾在境内设驿站,属吐蕃诸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列率领的“回回亲军”南下,西路军兀良合台经且当(今中甸),罗裒间(今维西)并于境内金沙江上“革囊渡江”,平定了大理国。

至元年十四年(1277年),设临西县,属丽路军民宣抚司巨津州。

    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今维西县设剌和庆长官司,直属云南督司管辖。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572年),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染指藏务,经营康区,民迪庆为据点,攻下巴塘、理塘、乡城等康南地区。这一时期,中甸曾称“忠甸”,维西称“你那”,德钦称“阿德酋”。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应达赖喇嘛请求,云贵总督范承勋奏请“准于中甸互市”,“遂设渡通商贸易”。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1727年)设维西厅(辖阿墩子),设通判。

    民国(1911年),中甸,维西改县,直属云南省腾越道。

  1949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西举行武装暴动,夺取了政权,7月成立维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成立了县人民政府。随即德钦也宣布和平解放,仍称德钦设治局,1952年改称德钦县。1957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州名是由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松赞林寺第四世松谋活佛所起,取安宁、祥和、幸福之意。从建州到1973年的十五年间,迪庆由丽江地区代管。1973年8月,迪庆成为云南省直属管理的自治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2
维西历史悠久,从县内弋登文化遗址的情况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和劳作。从唐至宋,县境先后隶属于吐蕃、南诏、“大理国”管辖。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为县境设治之始。明代,临西县的建置仍沿续。成化四年(1468年)之后的百余年间,丽江木氏土司与蕃人进行争夺临西之战,攻战临西县地,至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维西全境复归丽江军民府统辖。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建维西厅,疆域东跨金沙江,北接今西藏芒康县境,西至怒江,西北延伸到独龙江,包括今维西、德钦、贡山、福贡四县和香格里拉县的五境乡。
维西厅初归鹤庆管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后改属丽江府。民国2年(1913年)改设维西县,德钦、福贡、贡山先后划出。民国37年(1948年)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曾设置于县城。1949年5月12日,中共维西党组织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暴动成功,推翻了国民党领导的维西县政府,建立了临时性的人民政权。同年10月1日正式建立维西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管辖。1957年划归迪庆藏族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维西县,建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13日正式成立,仍隶属于迪庆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02
永胜之名,来源于元代设置的北胜州(府)及其属州永宁州。北胜的来历,据《滇考》载,元兵自北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永宁亦因忽必烈驻跸而得名,寓有永远安宁之意。明清时期合北胜、永宁而设永北府、永北直隶厅,民国设永北县,又改名永胜县。新石器的发现,说明四千年前永胜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人类生息繁衍。唐宋时期又有不少白、彝、傈僳等族的先民迁此定居,而大量汉族迁入则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在此推行"寓兵于农"政策时,湖广等地官兵及其家属万余人屯田定居此地。因而永胜至今尚有众多以官、伍、营、所、军称谓的村名,当是屯垦移民的语言证据。永胜县城始建于此时,传统的棋盘式格局至今犹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北胜州人口为15994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北胜州人口已达33893人。清代建立"绿营"兵制,设置以防卫治安为主要任务的"汛塘",也有不少内地人落籍永胜。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西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赕,后改名成偈赕,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曾任大理国王的高升泰的子孙,世代镇守此郡,统治时间长达800余年。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 “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 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十六年(1 383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归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 百户所50个, 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十七年(1660年),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年),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 四十四年(1701年),永北府同知武烈兼宾川州知州事,此事载鸡足山金鼎寺石碑。雍正二年(1724年),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其地域、赋役、学制不变。主要官员品级则由四品降为五品。下设流官衙坪经历司、北胜州土支州高氏、北胜州土副同知章氏、永宁土知府阿氏、蒗蕖土知州阿氏、顺州土州同子氏、羊坪土千总李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2年(191 3年),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永北属胜越观察道使管辖;统治机构称县公置,官称县知事,县知事以下设分治县。 民国3年(1914年)改观察使为道 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 民国18年(1929年)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 民国21年(1932年)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实行民国23年(1934年)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
  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厅、州制, 留县,属滇西道。划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华坪二县。永北县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称分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云南省召开会议讨论建制问题。当时,永北多事,三川冯李械斗死伤百余人,滇西镇守副使罗树昌反唐继尧失败,滇军长张汝骥反龙云退守永北全军覆没,都发生在永北。认为“北”为败北之意,是不祥之兆,要求改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宋朝选任职,地方官绅提出改名,曾以永胜、永靖、纪泽三名报批。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正式批准,改为永胜,并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6-02
华坪有悠久的历史,据把关河回龙弯古人洞穴发现的新石器和火灰测定,华坪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史料记载,云南设置郡县始于秦,确立和巩固在两汉。西汉武帝时在云南先后设置犍为、牂牁、越嶲、益州四郡,越嶲郡辖15个县,今华坪为越嶲郡姑复县地,是华坪有史可查最早归入的政区建置。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设南中七郡,时华坪为云南郡姑复县地。随着朝代的更迭,时有废置因革。唐南宋诏国、大理国时期,属善巨郡管辖。元明时属北胜州(府)管辖,南部为土官高氏领地,北部为土官章氏领地。晚清改土设流,先后设置旧衙坪、华荣庄两经历署,属永北直隶厅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撤销华荣庄、旧衙坪两经历署,合并设县,取名华坪县,在旧衙坪修建县衙。从此,华坪正式成为县一级的行政机构。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6-02
宁蒗县在汉代称为遂久县、姑复县地,属越嶲郡。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时属善巨郡。元朝时实行土司制度,设永宁土知州和蒗蕖土知府,属丽江路。明永乐四年(1406年)改属云南布政使司。民国六年(1917年)永宁、蒗蕖土司合并,改设宁蒗分县,属永北县管辖,“宁蒗”一词从此开始沿用。1950年1月,宁蒗和平解放。在此以前,金沙江边的傈僳族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共耕制,凉山彝族处于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坝区和半山区的摩梭人、普米族、汉族等则处于封建领主制。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1950年2月在南部地区成立小凉山彝族办事处,同年5月,北部地区成立宁蒗政务委员会,1951年改称宁蒗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6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两部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隶属丽江行政公署。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