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218.10.232.41:8080/was40/detail?record=3&channelid=34357&presearchword=刊次:1991.增刊(总第25期) 哈尔滨对外经贸史研讨会文集
二十年代哈尔滨对苏贸易概况
本世纪20年代,苏联强化对华外交,以至于中苏两国关系一度交往频繁,影响着哈埠对苏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苏联的对华多轨外交政策
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当时尚在俄国殖民残余势力统治下的哈尔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战后,围绕中东铁路之权益,列国八仙过海,竞争激烈。在国际干涉军武装进攻苏俄的同时,日、美、英、法等国家对中东铁路实行了所谓"国际共管",还于哈尔滨设立了以美国工程师斯蒂芬为首的国际监管铁路委员会技术部。
新生苏俄政权建立伊始,对中东铁路之归属走向也极为关切。在1917年底,列宁曾经电令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夺取中东铁路地区的权力,但是未能如愿以偿。嗣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1919年,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决定废除沙皇政府以前与中国缔结的一切条约或协定,放弃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然而,随着苏俄在国内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及其在国际地位上的日渐提高,它在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诺言,却不翼而飞。
苏俄政府从它的远东利益出发,仍不惮其烦地执著地与中国北京中央政府和中国奉天地方政府热商,力图改善中苏关系,成功地实行了对华多轨外交。从而促成中苏正式建交,取得外交上的突破。然而,随着苏联对华打出的"远东牌"所潜伏着的诸多矛盾的逐步激化和剧烈碰撞,诱发了举世瞩目的中东路事件。
站在哈尔滨立场上审视,20年代中苏关系历经冷与热的变奏,这一方面促使哈尔滨同苏联经济贸易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哈尔滨同苏联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陡起陡落的曲折道路。
二、苏联在哈埠建立的商务机构
1920年4月6日,作为苏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正式成立。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与苏俄的贸易关系,1921年1月9日,中东铁路督办宋小濂与远东共和国交通部长沙托夫在满洲里签订中东铁路与俄国贝加尔铁路临时交通办法。双方旋即又签订了满洲里到伊尔库次克联运合同。
1921年2月,远东共和国设驻哈代表部,同年5月,远东共和国交通部也在哈尔滨设立代办部。同年9月,远东共和国驻哈代表部设立商务代办处,卡比斯金斯基任首席代表。
1922年11月14日,以团长柏谷丁为首席代表的远东共和国驻京代表团奉命撤消,"其以前与中国交涉事宜",概由以团长越飞为首席代表的苏俄驻京代表团接办。同年12月10日,远东共和国驻哈代表部亦奉命撤消。与此同时,苏俄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代表部,第一位代表是波果金。
1923年,苏俄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建立了国营阿穆尔轮船公司驻哈代表部、远东林业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和苏俄石油公司满洲分公司等商务机构。③
1924年5月31日和1924年9月20日,苏联政府同中国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分别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奉俄协定》,并促成中苏两国正式恢复邦交。1924年10月5日,苏联首先在哈尔滨建立了总领事馆,首惩总领事为拉基金。随着中苏关系的弥合和改善,苏联政府陆续在哈尔滨创建了许许多多的大型网营商务机构。其中,苏联远东海外贸易代表部,实力雄厚,在东北以至整个中国都享有较高的声望和信誉。
苏联远东海外贸易代表部始建于1924年底,由十个业务部门组成,它们是:(1)工厂制品输出部,(2)药品制品输出部,(3)果实制品输出部, (4)烟草制品输出部,(5)木材制品输出部,(6)机器制品输出部,(7)陶器制品输出部,(8)海产品制品输出部,(9)燃料制品输出部,(10)总务部。
该部还以哈尔滨为中心,投资创办了推销店、代理店、专设店17个,当时有职员250多人。从1927年至1931年,该部对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区的商品输出额缀合达14000万元哈大洋。该部足20年代苏联对中国进行直接出口贸易的最大的国营商业组织。
苏联在哈尔滨创办的其它大型国营商务机构是:苏联石油公司东三省总经理处和总批发处、苏联乌苏里铁路局驻哈尔滨商务代办处、苏联外贸部葛斯特尔克公司、苏联纺织联合公司、苏联第一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苏联黑河国家航运局、苏联交通部驻哈尔滨国营商船队、苏联胶皮联合公司、苏联煤碳公司、苏联中央组合公司、苏联北满谷物输出公司等,共计20多家。另外,散布其周围的中小型商号450家。
在苏联远东银行的支持下,这些大中小各种商务机构积极活动,促进了苏联对华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哈尔滨对苏贸易的变化趋势
在1919年至1923年期间,哈尔滨对苏贸易规模,略微超过一战时期的双边贸易水平。以铁路贸易为限,1919年,贸易额为3000万关两,1920年和1921年,由于苏俄国内战争吃紧,贸易额为2600万关两和2400万关两。到了1922年苏俄红军基本控制远东地区局势之时,哈尔尔滨对苏俄的贸易货值峰回路转,一下子跃升为5000万关两。
若把进口与出口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出超额高达8400万关两。这其中,哈尔滨过境贸易及转口贸易的突然增加,便构成哈尔滨在这一阶段对苏俄持有较大的引人注目的贸易顺差。
1924年以后,中苏关系暂时进入平和阶段,哈尔滨对苏联贸易不断扩大,与年俱增,1924年,贸易额5500万关两,1925年6200万关两,1926年8600万关两,1927年9900万关两,之后增势不减,1928年跳过了1亿关两的高度。
这一时期,哈尔滨对苏联的进出口贸易额平均占整个中国对苏联的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80一35%以上。因而,当时的哈尔滨,被世界商务界称之为中国的"东方芝加哥",成为中图对苏联进行贸易的最大枢纽和基地。哈尔滨对苏联的贸易,便构成了中国对苏联贸易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震惊中外的中东路事件,使哈尔滨对苏联的贸易迅速从巅峰跌落下来。1929年,双边贸易额骤减至5400万关两,1930年略有回升,是6500万关两。
1924年至1928年,哈尔滨对苏联的出口贸易额累计为28400万关两,进口贸易额为8500万关两,出超额为19900万关两。
1929年至1931年,哈尔滨对苏联出口贸易额集合为13300万关两,进口贸易额合计为4300万关两,出超额为9000万关两。
从哈尔滨对苏联出口贸易的趋势来看,1919年至1921年,出口额在1700万至2400万关两之间徘徊。1922年至1925年,出门额是增长的,一般固定在4000万至4600万关两的框架之内。1926年以后,出口贸岛额几乎年年递增。1926年为5600万关两,1927年是6500万关两,1928年是7500万关两。而到了1929年至1931年期间,出口额大大下降了,流连在3900万至4900万关两之间。
从哈尔滨对苏联的进口贸易角度考察,进口货值的最低年份为1921年,是670万关两,进口货值的最高年份为1928年,是260O万关两。在 1922年到1931年期间,除1923年和1924年这两年进口额分别是800万关两和900万关两之外,其它年份的进口额,均在1000万关两至 2000万关两之间游荡。④
四、哈尔滨对苏联出口商品构成
在1919年到1923年的哈尔滨对苏俄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大豆比重逐渐回归。1919年,大豆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是7%,1921年为 36%,1923年上升为47%。豆饼出口异军突起,其比重由1921年的18%递增到1923年的27%,栩反,小麦、食品和面粉的出口则受到冲击。小麦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1919年是23%,1920年为20%,1923年则锐减到6%。食品在总出口额中的地位也是趋降的,1919年山 14%,1920年占22%,1923年时,猛跌到4%。面粉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1919年为10%,1920年是23%,1923年暴落至4%、此外,烟草、杂粮、茶叶等商品的出口走向,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错位变化。
1924年以后,虽然中哈尔滨对苏俄的贸易的名称改为对苏联的贸易,但大豆、豆粕、豆油仍居主要地位。大豆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1926年为 52%,1928年为62%,1931年时是64%。豆粕的比重一直在总出口额中稳定在20%以上居高不下,1926年占26%,1928年占 22%,1930年上涨至33%。豆油出口也较景气。一言以蔽之,这一时期,"大豆三品"的出口比重在哈尔滨对苏联总出口额中,平均占94%上下。
五、哈尔滨对苏联进口商品结构
研究1919年至1923年的哈尔滨从苏俄境内的输入商品构成,不难发现,情况较之出口复杂。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商品主要是钢铁机械、棉纺织品和皮革等货物。
1919年,在哈尔滨对苏俄的进口商品结构中,钢铁机械产品的比重为60%,1920年骤落至20%,1921年的比重略有回升,是35%,1922年继又下降,为12%,而到1923年时则狂跌至4%。
棉纺织品,1919年的进口比例仪为4%,1920年和1921年时,分别上升到12%和15%,1922年,其增长的比重达至40%。不料,1923年时,刚刚抬头的进日高额旋又暴落至6%。
皮革的进口趋势比较明期,总的来说,是逐年递增的。1919年,皮革进口数量占哈尔滨对苏俄进口总额的比重是20%,1923年时,这种比重扶摇直上达到62%。
1924年至1931年期间,鉴于农产品的进口能够带来更大的实惠,苏联在对哈尔滨贸易中输入大宗商品是麻袋、钢铁机械、煤碳、棉纺织品等。其中,麻袋的进口份额在10-21%左右,钢铁机械的输入地位在18-34%上下,煤碳的购进百分比在8-27%之间,棉纺织品的进口比重际隙于6-14%。其它诸如砂糖、石油、杂货、化工、医药等类别的商品,也有比重忽上忽下、参差不齐的交替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和被动不及上述那些进口商品至关重要和醒目。
六、几点结论
总而言之,20年代是中苏贸易的繁荣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哈尔滨对苏贸易完全受中苏国家关系的制衡和影响,它们的繁荣与衰落恰与中苏国家关系的状况成正比。第二,苏联从中国进口的基本上是农副产品,相反,苏联向中国出口的原则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这样,便形成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这神贸易格局自然对苏联十分有利。第三,苏联以哈尔滨为"大本营",设立了许多的大型国家商务机陶,还建有数百家的中小型商号。在北满,在东北,在中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铁路与水运结合,城市与腹池结合的强大的商业网络,并以此为依托,保证和促进了苏联对华贸易的长足发展。
资料来源
①林军:《论俄侨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夺权事件》,载《求是学刊》,1989年第5期。
②《黑龙江历史编年》,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③《哈尔滨历史编年》(1896一1949)。
④S.M.RCo:《Tfucle Refara of Narth Chiaa》。1919年至1931年详细统计。
赵德玖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8-02-13 13: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