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河夺泗入淮以后苏北海岸线的外伸
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淮入海以后,带来
① 陈吉余等:《长江三角洲地貌发育》,《地理学报》25 卷 3 期,1959 年。
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槽、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
开始向外伸展。
在黄河南侵的最初几世纪,河水分别由颍、涡、睢、泗入淮。大量泥沙
在沿途洼地淤积,河口外伸并不很快,到明弘治八年(1495 年)刘大夏堵塞
黄陵冈并大筑太行堤后,黄河北股断流,以一淮而受全河之水以后,泥沙向
淮河海外的淤涨,开始迅速起来。
万历六年(1578 年),潘季驯治河,采用“束水攻沙”的方针,大塞决
口,大筑南堤,出现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即现在地图上的
淤黄河)以后,河口三角洲更迅速地得到了进展。据历史记载,从万历元年
(1573 年)到清康熙元年(1662 年)的八十九年间,黄河即从今涟水、滨海
两县交界的甸湖集云梯关原黄淮合流的入海口,向东推移了二十五公里。万
历六年(1578 年)时,河口在云梯关以东四套附近,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已下移三十公里至八滩附近①。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河口又下移
二十多公里至新淤尖附近②。从 1578 到 1776 年的近二百年间,河口平均每年
向海推进达二百至二百五十米左右。
从公元 1194 年黄河夺淮起,到 1855 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放弃淮河止,在
这六百六十年间,导致淮河入海口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向海中伸展了
五十至七十公里,平均每十年向海延伸一公里左右。但在海岸的不同地段其
伸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淮安、阜宁以北的苏北海岸,即沂、沭河流域三角洲
海岸板浦——响水口——云梯关一线,向海中伸展的范围最为广阔。这一段
海岸,在黄河夺淮最初一至二世纪内,大致从云梯关附近向北,经新安镇(今
灌南县城)至海州城东的孔望山一带。在三角洲北部今连云港市海外的云台
山,古名郁州,为《山海经》中的十洲之一,相传秦末田横居此,故又名田
横岛。到明末也还在海中,“围亘三百里,筑三城”③。但自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开黄坝新河,分黄经五河(涟水东六十里)、灌口(灌河口)
入海”①后,海岸迅速外涨。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海涨沙淤,海
口渐塞”,康熙五十年(1711 年),“云台山便与大陆连成一片”②。以后
建置了灌云县。
淮安、阜宁以南的苏北海岸,在黄河夺淮以前,一直比较稳定。唐大历
中(766—779 年)为防海浪而兴筑的捍海堰,与十一世纪北宋所筑的范公堤
基本上都沿着海岸沙堤处于同一个位置上③。黄河夺准以后,海岸向外淤涨的
速度不一,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后退。在盐城、东台以东的南阳岸到四灶的
一条沙堤,直至十五世纪始最后形成。十六世纪以后,随着黄河泥沙的大量
输入黄海,海岸外涨很快。以盐城县为例,南宋时大海在县东一里的范公堤
外侧,到明宣德年间(1426—1435 年),堤外新淤涨的陆地已达十五公里,
明末十七世纪初,海岸线已在城东二十五公里,十九世纪中叶在城东五十公里,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在城东七十公里了④。
北起连云港市,南至海安,在原范公堤以东向海外伸展的大片盐碱滩地,
近数十年来,已垦为农田。并在这一广阔的陆地上,增设了响水、滨海、射
阳、大丰等县。北宋范仲淹修筑的捍海堰,也因退居内陆失去了海塘的作用
而被人们改称为范公堤。其中由东台县富安镇起至阜宁县的一大段堤身已改
筑成公路,成为苏北沿海地区交通运输的动脉。
苏北海岸南面近江口段,五代时期廖角嘴伸展到吕四港附近时,形成了
一个马蹄形的石港湾。石港湾的伸展非常迟缓,从十一至十九世纪,平均每
五十至八十年始伸展一公里,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推移到三余
至大同一线。后来,由于黄河夹带泥沙在苏北海外形成许多“暗沙”,石港
湾外面的勿南沙就是其中著名的暗沙之一。在海潮顶托作用下,海底愈垫愈
高,到二十世纪初
年,石港湾也逐渐被流沙所填没。三余、大同一带陆地伸展平均每年达零点
三五公里的速率,使散布在吕四沙嘴以南的一些小沙岛被逐渐连接起来,称
为崇明外沙。发展成为今日的启东县。廖角嘴也由吕四移到现在启东的寅阳
附近。
黄河由苏北入海以后,它所带来的泥沙,不仅促使了苏北海岸的外伸,
并在苏北海滨形成许多暗沙,如大沙、长沙、北沙、瑶沙、蒲子沙、黄子沙、
金家沙、庄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使海岸外边的海底地貌复杂化起来;
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
的地面,使成为范围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下河地
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①。
1855 年黄河离开苏北平原以后,苏北海岸因失去泥沙来源而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原来伸向海中的废黄河三角洲海岸,在来自东北的强风浪和涨潮流
的冲刷下不断后退。废黄河口的平均后退速度为每年一百五十至二百米,河
口的南北两侧较慢,由数十米到一百二十米不等。一百多年来,海岸后退约
二十公里②。从废黄河三角洲蚀去的物质,形成两股沿岸泥沙流。在涨潮的推
动下,一股向北漂运进海州湾,那里的淤泥质海滩,以每年平均五十米左右
的速度向外增涨;另一股向东南运送,与长江口外向西北运移的泥沙流相会
于弶港附近,新洋港口与弶港口之间海岸外有群沙作为屏障,得以减轻波浪
的冲击,有利于物质的堆积,因而这里成为苏北海岸淤涨最快的岸段。
[ 此贴被私掠者在2008-03-14 10:4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