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91阅读
  • 1回复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9-04
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以下简称呼包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呼包鄂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于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我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三个率先”目标,带动全区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呼包鄂三市位于我区中部,土地面积1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1%,辖26个旗县区、107个建制镇。2005年末常住人口65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7.3%。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先行示范作用,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2005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1.4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1.8%;三次产业结构为5.9:47.9:4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850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277.4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3.7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3.6%;城镇化率为62%,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近15个百分点。
  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具备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富集。煤炭保有储量1256.5亿吨,占全区的56%;天然气已探明保有储量7000亿立方米;稀土储量逾亿吨,占世界的50%;黄河横贯整个区域,过境里程830公里,区域内黄河水的配给水量为58.6亿立方米。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呼包鄂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距首都北京不到500公里,距天津出海口仅有600公里,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是连接京津冀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劲。2005年,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3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四是科技人才集中。普通高等院校占全区的65%,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占全区的60%,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区的75%。五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五”期间三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22.1亿美元,占全区的比重为87.8%。2005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445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40.6%,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3.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5%,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呼包鄂区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同时呼包鄂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可用财力有限;区域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内在联系不紧密,大范围、宽领域、高起点配置资源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同构化现象趋于明显,整体竞争力不足;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产业等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现率先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呼包鄂区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本、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呼包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布局,全面提高在国内的区域分工地位带来机遇。二是京津冀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为呼包鄂参与区域间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呼包鄂进一步加快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四是随着与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层次和规模的逐步提高,为呼包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在更宽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自治区提出鼓励西部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呼包鄂的发展方向,使区域内良好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才和组合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得到进一步放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自治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关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布局基地化、产业集群化、城镇组团化,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全力打造呼包鄂城市群,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为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推进区域一体化。按照三市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走区域协调、统筹、错位和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产业互动互补、市场互融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促共保。发挥呼包鄂区域的核心带动作用,增强对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形成“泛呼包鄂经济合作圈”。
  (二)加快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建立城乡互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发展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村牧区繁荣、农牧业发达和农牧民富裕。
  (三)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呼包鄂科技教育优势,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跨越。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
  三、战略定位
  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形成发展合力,取得“六个突破”,建成全国重要的“四个产业基地”,实现“三个率先”,不断提升区域产业的国内分工地位,在全区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六个突破。在构筑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六个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四个产业基地。建成以煤、电、天然气和煤化工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以钢铁、铝和运输机械、工程机械、机电装备等为主的冶金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乳业和羊绒制品、肉业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基地;以稀土、制药及发酵、电子信息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次区域中心。
  ——三个率先。在全区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在全国的产业分工地位不断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470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0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700亿元。基本形成呼包鄂城市群,区域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大型产业基地和重点工业园区的配套条件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农牧业转化增值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的比达到2:1。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7%,区域内产业分工更趋合理,逐步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提高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配套齐全、保障有力的市政、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构建集约高效、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300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4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8200元。城乡统筹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逐步消除制约区域合作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形成统一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引进区外国内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
  第三章  产业集群与布局
  按照区域集聚、产业延伸、服务配套的产业集群化要求,继续扩大资源型产业规模,加快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延伸加工,引进培育非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重点向黄河沿线、资源聚集地和交通干线的工业园区集中布局。
  一、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实施大产业、大集群、大基地战略,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集中度高、相互关联密切、区域特色鲜明的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特色农畜产品和稀土、制药、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集群。
(一)能源化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碱化工等下游产业,形成以能源转换为重点,以煤化工为龙头,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为补充的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煤炭重点建设准格尔煤田、东胜万利煤田两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原煤产量达到2.5亿吨,井工矿单井规模年产达到120万吨以上、露天矿单井规模年产达到300万吨以上。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和深加工能力,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等洁净煤技术,加快煤炭综采、机采技术应用,煤炭洗选比重达到60%,回采率达到70%以上。
电力以煤电热联营和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为重点,发展大型坑口、路口电厂,建设单机60万千瓦机组及以上大型空冷火力发电项目,在沿黄河区域和煤炭富集区建设托克托、准格尔、达拉特电站群,成为亚洲最大的火电群。建设一批为大型企业、工业园区配套的动力车间、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项目。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及垃圾发电、煤矸石发电等项目,推进循环流化床燃烧等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重点建设达茂旗巴音风场120万千瓦风电、毛乌素沙漠太阳能长廊、棋盘井双兴30万千瓦煤矸石等新能源及发电项目。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加快电网建设,开辟至京津唐第二通道、准格尔至河北南网交流送电等500千伏外送电通道,积极拓展电力市场。
  煤化工依托神华煤制油、中海油聚甲醛等大项目,加快建设乌兰木伦、大路新区等特色煤化工工业区。注重煤的洁净、高效利用,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重点发展煤制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和煤制甲醇、二甲醚等替代燃料,以及芳香烃类等煤化工系列深加工产品,构建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形成500万吨煤制油、600万吨煤制甲醇和600万吨煤焦化的生产能力。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等新型煤化工项目,加强对副产煤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
  天然气及化工以苏里格、乌审和大牛地气田为基础,加快天然气开发,天然气产量达到120亿立方米。提高输气能力,建设长庆—蒙西、长庆—乌海—临河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以博源联合化工、鄂尔多斯联合化工、天野化工等为依托,加快合成氨、甲醇和乙炔等天然气产品的生产,发展以合成氨为原料的尿素和氨等深加工产品;以甲醇为原料的甲醛、醋酸和聚丙烯等产品;以乙炔为原料的醋酸乙烯和聚乙烯醇等产品。
  盐碱化工依托伊化、亿利、三联化工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煤电—电石—氯碱—聚氯乙烯联合生产项目,稳步发展金属钠、氯丁橡胶、甲烷氯化物和高效无污染漂白、消毒剂等产品。充分利用稀土优势和纳米技术,加强涂料工业、染料工业新产品开发及现有产品的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经表面处理、高纯、多种晶型的纳米级无机盐及金属非金属氧化物产品。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细化工。
  (二)冶金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冶金制造业规模化生产,搞好分工协作,重点发展钢铁、铝、镁、装备制造,配套发展模具、机床附件和零部件生产及维修保养等产业,建设以包头为重点的国家重要的冶金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钢铁工业加快建设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河西工业区,重点推进包钢300万吨汽车板和100万吨不锈钢、华业特钢100万吨不锈钢、蒙丰200万吨特种无缝钢等项目,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钢产能达到1500万吨。加强达茂旗、乌拉特中旗等周边地区的原料供应基地建设,形成以包钢、华业特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集群,建成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以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为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铝业建设完善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东方希望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内部关联度和产业技术水平。按照铝电一体化,鼓励现有电解铝生产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加工深度,发展铝冶炼—精铝、合金铝—铝轮毂、化成箔、铝型材等铝制品产业链,重点建设包铝集团普基精铝、300万只汽车轮毂、浙江东磁7000吨化成箔、大唐高铝粉煤灰制取铝硅系列合金等项目。形成以包铝集团和东方希望铝业为主体的铝产业集群,建成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及铝合金、铝制品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以一机、北方重工等优势企业为重点,抓好载重汽车、大马力推土机、铁路车辆、液压挖掘机、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以整机带动零部件、元器件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一机集团1.5万辆重型汽车和1.5万辆大客车、北方重工集团新增1150台矿用车、一汽亿阳公司10000辆专用汽车等项目。适应电力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研发和生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冶金矿山、机电和石油化工等电力装备和重化工装备。努力形成以包头为基地的全国较大规模的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和风能电力设备生产基地。巩固和扩大数控卡盘、油缸、汽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机床附件和机电产品规模,建成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特色电动机械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与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和机电、电力设备等配套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服务。
  (三)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发挥绿色品牌优势,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乳业和羊绒、肉业为重点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乳品产业依托盛乐、金川等工业区,加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发展保鲜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和冰淇淋等产品,积极发展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天然绿色保健液态乳系列和发酵乳制品,以及替代进口的中高档婴儿保健强化乳粉。以适宜奶牛生长地带为重点区域,加大奶牛饲养基地建设力度,推广奶牛新品种,加快饲养方式向规模饲养、集中挤奶、统一服务方向转变,提高奶牛饲养和品种水平。力争伊利、蒙牛进入世界乳业20强,建成以呼和浩特为基地的全国最大规模的乳业生产加工中心。
  羊绒产业依托鄂尔多斯、鹿王、兆君等龙头企业,创立国际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以鄂尔多斯西部草原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稳步发展绒山羊养殖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进纺织、染整工艺,提高羊绒服装的设计水平,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面料、羊绒衫、羊绒系列服装等高精羊绒制品和绒毛、绒丝等混纺产品。力争建成世界级羊绒科研、生产加工中心。
  肉类加工业依托小肥羊、小尾羊等龙头企业,数量与质量并举,整合资源,大力推广低温排酸及冷冻保鲜技术,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肉类制品生产。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中、规模饲养的肉业生产格局,建成以包头为中心的肉业生产加工基地。
  (四)稀土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托克托工业园区等为依托,形成以稀土研发生产、制药及发酵、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稀土产业重点加大对稀土资源、生产、人力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稀土产品的研发和转化,提升稀土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稳定发展上、中游产品,大力发展下游产品和应用产品,围绕稀土原料—新材料—元器件—终端产品产业链,不断拓宽稀土产业的应用领域。积极推进稀土材料在冶金、化工 、建材、IT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在钢、铝、机械、电子信息产品等应用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以包头为基地的世界稀土研发、生产和出口中心。
  制药及发酵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高技术成果,培育壮大微生物制剂、中蒙药、生物饲料和兽药,以及沙生药材食品产业链。以大唐、石家庄制药、华蒙金河、双奇等药业集团为依托,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石家庄制药集团第二条万吨青霉素生产线,扩大华蒙金河饲用金霉素生产规模。以伊泰、鄂绒、亿利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沙生药材种植加工业。力争建成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化制药及发酵基地。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托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整机制造业为突破口,以TCL、银安科技、台湾合谦、汉鼎光电、华资和晨鹿电子等现有骨干企业为第一梯队,加快规模扩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攻高清晰度彩电、移动通讯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税控收款机、汽车电子、光电产品、教育机器人、光盘驱动器以及配套元器件产业,重点发展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级管、高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产品,构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链。
  二、产业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两轴—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突出点、轴结合,重点推动沿黄河和交通干线两条轴线的工业园区和资源富集地的产业发展。
  (一)沿黄河发展轴。西起鄂托克旗棋盘井,向北经乌海市穿过库布齐沙漠折向东,到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止于准格尔旗和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分区低密度发展的原则,发展以煤炭、电力、天然气和煤化工等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完善提高蒙西经济技术开发区、树林召经济技术开发区、托克托工业园区和准格尔大路新区等园区的功能。
  (二)沿呼包交通干线发展轴。以呼包高速公路和铁路主干线为依托,以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为引导,发展以钢铁、铝和运输机械、工程机械、机电装备等为主的冶金及装备制造业;以乳业和羊绒制品等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以稀土、制药及发酵、电子信息业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建设提高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盛乐经济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河西工业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区、包头九原农业产业化绿色园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富兴羊绒工业园区等。
  (三)资源富集地。承接周边相邻地区及两条发展轴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以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达茂旗、固阳县、武川县等资源富集地为重点,发展天然气、矿产品、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乌兰木伦、苏里格、白云鄂博、武川等工业园区。依托呼和浩特口岸和满都拉口岸优势,提高与俄蒙经贸、技术和资源合作水平,大力发展达茂旗口岸经济,建成通往蒙古、俄罗斯乃至东欧的经济走廊和对外贸易窗口。
    第四章  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特色,强化城市管理,加快社区建设,做大呼包鄂城市群,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农村牧区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就业向第二、三产业集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
  一、发展中心城区
  加快呼包鄂三大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围绕主体功能定位,以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形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将中心城区建成服务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呼和浩特中心城区以构建现代化首府城市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扩容和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强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功能,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积极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新区建设和城中村、旧城区改造,重点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等城区交通网络。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人左右。加快引进企业总部、职能总部或地区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按照企业总部对于城市区位及服务配套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总部聚集区,重点建设CBD、金融街、科技园区三大总部聚集区,完善休闲、娱乐、生活等配套功能,不断提升呼和浩特总部经济整体发展能力,将呼和浩特的人才、技术等资源辐射到周边地区。
  包头中心城区以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为目标,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避免高密度连片开发。积极引导以冶金、现代制造业和稀土研发生产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向该地区集聚。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和分工细化的要求,重点发展生产配套、运输物流、生产资料流通等产业和市场建设。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规划建设城区周边卫星城,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人。
  鄂尔多斯中心城区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原则,拓展以东胜、康巴什、阿腾席热为主体的中心城区空间。加强城市供水、供热、供电、供气、公交改造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发展大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形成煤炭、电力、化工、绒纺等工业集中发展的区域。
  二、培育中小城镇
  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积极建设一批中小型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布局。
  着力发展旗县所在地及有条件的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人口相对密集的建制镇撤县(旗)设市,形成卫星城市。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密切与主城区的协同关系,以组团式布局形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合理功能分工,发展一批为中心城区服务、具有特定功能的卫星城镇,以及重要交通通道沿线城镇和各类特色小镇。形成中心城区带动中小城市、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牧区发展的格局。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林格尔县等城郊主导型城镇,积极融入呼、包中心城区圈,加快旗县城和中心镇的产业承接和配套。托克托双河、棋盘井、树林召、大路新区、薛家湾、乌兰木伦等沿河沿边重点城镇,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为大型工业项目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建成黄河沿线中小城市带。
  三、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农村牧区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城市、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依托伊利、蒙牛、鄂绒、亿利等龙头企业,加强沿黄河乳业、鄂尔多斯西部草原山羊绒、阴山北麓马玲薯、土默川平原小麦、城郊蔬菜、鄂尔多斯甘草等特色基地建设。扩大养殖、园艺等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实施产业致富工程,发展高效养殖业、绿色蔬菜业、特色沙产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和特色经济,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经济强旗强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致富增收。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牧区道路、安全饮水、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六通”工程。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达到乡乡通班车、能上网,村村有公共活动场所和垃圾处理场所。重点支持农牧民改建1平方米厕所,改造厨房和太阳能暖圈、棚圈30平方米~50平方米,普及户用沼气池达到8立方米,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逐步改造农村牧区中小学校舍和卫生所。
  搞好乡村规划。加快小康村、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工程。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合并、改造,扩大中心村规模,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快撤乡并镇和生态移民步伐,有序整合生存及发展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向行政村集中、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村改居、农转非”。根据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无人居住区。整治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努力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体现特色、布局合理的新农村新牧区。
  发展农村牧区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公平性,率先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重点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文化建设。加强城市学校与农村牧区教育对口帮扶,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学研讨和信息交流等活动。实施青少年基础教育、青壮年农牧民培训就业等工程,提高农牧民生产技能和科学种田养畜的能力,增强农牧民转岗转产就业的能力。农村牧区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牧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
  健全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旗县医院、苏木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和旗县中医院的建设,提高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农村牧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网络,加强农村牧区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吸引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牧区服务。建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城市卫生支农制度,实施国家“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动员城市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对口支援旗县级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在全区率先基本普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牧区公共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牧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拓宽农村牧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研究建立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模式,重点实施老年农牧民社会保障工程,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农村牧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完善社会救助、扶贫帮困机制,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机制。
  培育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三市、连接社区的就业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牧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成本,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农牧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设立就业促进基金,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进行就业援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牧民到城镇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依法打击拖欠或克扣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第五章  区域市场一体化
  适应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要求,发展以金融、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满足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发展以旅游会展为主的消费型服务业,加强科教和人才资源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市场的互融互通。
  一、现代商贸物流
  整合和优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传统服务行业,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主体,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商贸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
  加强区域内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的衔接,协调跨区域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航空港及公路、铁路网络,完善物流基地服务功能,构筑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发展完善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口岸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呼和浩特、包头两大物流基地的建设。呼和浩特物流基地重点建设白塔综合物流园区、金山铁通货运物流园区,建成集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为一体、多式联运的中转物流中心。包头物流基地重点建设包头北方物流园区、钢铁稀土物流园区,建成联通华北和西北的钢材及有色金属交易和物流中心。
  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主体的销售网络。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服务网络的优势,建设一批现代化专业特色市场。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北方药都,包头钢材、汽车交易市场。呼和浩特建成全国的绿色食品和医药保健品营销中心,包头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机械产品的营销中心,鄂尔多斯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炭、化工产品营销中心。
  二、金融市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空间,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完善银行性金融组织。巩固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主体地位,吸引中信实业、上海浦东发展、民生、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呼和浩特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形成金融一条街和首府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在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的步伐,覆盖呼包鄂全境。发展壮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组建内蒙古发展银行。推进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建设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发展小额信贷机构,满足中小企业、低收入群体和偏远地区居民的需求。
  培育非银行性金融组织。发展壮大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设立能源、化工、稀土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开发满足企业和消费者多种需要的保险产品,积极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推动区域内金融合作。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合作机制,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依托,建立统一的企业资信评级标准或相互认定体系,互相提供产业转移前企业的异地生产经营、信贷历史等原始信息,加速信贷投入决策,提高产业转移中金融运作的效率。以完善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基础,建立呼包鄂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实现支票跨省区全国通用,推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通过信贷项目交流、银团贷款、社团贷款,促进跨区域融资活动,实现资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区域内货币信贷协调引导,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对接和融合。
  三、旅游和会展业
  以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目标,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内外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草原风情、沙漠娱乐、民族文化、古迹探访和都市休闲的旅游目的地。
  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以呼包鄂三市所形成的旅游环线为核心区域,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准格尔旗—东胜区—达拉特旗—包头—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县—达茂旗—武川县—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鄂尔多斯三条核心旅游环线。优先发展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恩格贝沙漠生态旅游区、哈达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哈素海敕勒川文化旅游区,以及五当召、美岱召、梅力更宗教文化旅游区和萨拉乌素、阿尔寨石窟等景区。
  适应日益增长的公众休闲需求,积极建设山地、草原生态型,环都市区的农牧业产业型和都市娱乐型等休闲产业区。开发包钢、新希望铝业、神东煤海、伊利和蒙牛等为主的工业观光旅游项目。策划组织大漠探险、黄河漂流、沙雕艺术等富有创意和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培育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农牧业生态旅游、节假旅游等。完善水、电、路、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标准化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重点建设香格里拉大酒店、锦江国际饭店。
  大力发展会展业。依托自治区医药、乳品、羊绒制品、畜牧产品、化工、煤炭、稀土等优势资源和产业,积极培育会展品牌,重点搞好国际草原文化节、国际民间艺术节、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成吉思汗文化节、药交会、民族商品交易会等大型项目。逐步把呼和浩特建成国际性会展城市,重点建设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四、科技人才
  以构建创新型社会为目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科技整体实力和技术层次。
  推进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有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的突破。建成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羊绒、乳品、稀土产业研发中心,国内领先的煤液化、气化及系列煤化工研发中心,适合区域资源特点的新材料、再生能源产业的研发中心和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产业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围绕煤炭、电力、化工等主导产业,开展高厚煤层开采、化工新产品开发、新材料技术研发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努力获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基础,社会科技中介机构与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网络,构建以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提高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5%。积极新建10个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50个自治区级技术开发中心、20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立大型科研设备、科技资料、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建设人才队伍。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广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形成人才流入区和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集散地。依托高等院校,重点培养冶金、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稀土、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拓展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高技能人才,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以中级工为基础,高级工为骨干,技师和高级技师为带头人的队伍,重点抓好呼和浩特高职园区的建设,发展包头装备制造、鄂尔多斯重化工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养农牧业科技开发、推广方面的技术人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在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重点企业,建立人才智力引进示范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平台,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和包头两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营造开放、宽松的社会氛围,利用大项目、大企业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落实分配制度,积极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形成各类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整合三市人才交流中心和人事档案信息中心,实现区域内人事信息档案共享。加强人才信息库的动态管理。积极采取专项聘用、双职聘用、人才租赁、人员借用等方式,促进人才共享。
  第六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界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目标,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一、综合交通网络
  (一)加快“两纵”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构建区际南北运输通道。以210国道和包头—西安双线电气化铁路为纵轴,形成区域纵向客货运输通道。加强区域口岸通道建设,实施满都拉、甘其毛道和策克等口岸公路工程,形成以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为主连通蒙古的公路通道。重点建设白云鄂博—满都拉口岸、甘其毛道口岸—包兰线等铁路网络,畅通欧亚陆路通道,提高物资外运和境外资源、商品向内陆转口能力。
  (二)完善“四横”东西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辐射及京津的协作。以110国道和京兰铁路为横轴,加快京包、包兰铁路全线电气化改造,提高京包、包兰等干线铁路提速扩能步伐,形成1亿吨的综合运输主通道。贯通110国道为主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呼包鄂区域5小时通达京津冀和向西北地区的通达能力。以乌海—东胜、东胜—准格尔、准格尔—大同线等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建和扩能改造步伐,形成5000万吨的资源运输通道。以准格尔—朔州和国家准备实施的煤炭第三运输通道为重点,形成区域煤炭专用通道。
  (三)加快建设呼包鄂城际环形骨干通道。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建设呼和浩特—东胜、包头东兴—树林召、呼和浩特绕城高速公路,形成以国道110、210为主的呼包鄂城际环行高速公路网,建成呼包鄂城际两小时交通圈。改造完善以呼和浩特至准格尔铁路、准东铁路二期和京包铁路组成的呼包鄂三市间环形城际运输轨道,积极发展环呼包鄂三市的高速铁路建设。
  (四)提高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航运能力。合理布局区域干支线机场,稳步推进机场建设。重点加快呼和浩特枢纽机场升级改造,建成地区枢纽机场,完成机场扩建工程,飞行区等级达到4E级,成为首都国际机场的主备降场。完成包头干线机场扩建工程,飞行区等级达到4D级并具备一定干线机场功能,成为地区性干线机场。开工建设鄂尔多斯支线机场,形成以呼和浩特机场为核心,包头、鄂尔多斯机场为辅助的现代化航空客货运输网络。逐步开通呼和浩特机场至全国各大枢纽机场以及各地干线机场航线,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合理选择支线机型,增加支线航线及航班,促进支线航空的快速发展。
  (五)调整整合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根据三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整合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实现区域交通枢纽的合理分工。呼和浩特强化公路和航运中心的地位,积极拓展客运功能。提高商品批发和集散的物流枢纽功能,建设大型物流节点,发展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包头强化公路和铁路枢纽功能,形成物流集散枢纽;鄂尔多斯强化煤炭公路和铁路运输的交易和集散功能,发展成为“西煤东运”的能源集散基地。
  二、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连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实行统一的电信区号,实现电信区号资源共享,电话普及率达到80部/100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互联网普及率达30%以上。
  建立呼包鄂合作信息网站,统一区域内电子政务平台,整合区域政务办公、政府在线服务、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功能,力争呼包鄂地区90%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统筹建设区域内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发展特色产业信息网站,提升行业、企业、市场等一批专业网站的功能。
  建设现代化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完善区域内的综合防灾减灾监测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城市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生命线运行监控和预测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社区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高等级公路等收费一卡通和社保卡一卡多用。
  三、水利基础设施
  科学规划、做好区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黄河水和非常规水的联合调度,多种水资源统一调配使用,统筹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兼顾城市与农村牧区用水,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着力解决结构性、工程性及资源性缺水问题。
  加快建设美岱、红吉等城镇供水和水源地保护工程,严格管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优先满足生活用水。推进区域沿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大黑河、麻地壕,包头民族团结(土右旗)、镫口扬水,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满足农业灌溉、河湖环境和生态用水。统一规划沿黄河电厂群及化工、冶金等工业用水,实施大规模水权置换,提高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基地建设的供水能力。做好城市与大江河的防洪建设,重点实施呼和浩特、包头城市防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黄河干堤等工程。搞好人工影响天气、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相统一,推动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区域内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
节约用水。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制定统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优化配置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用水。中心城市要制定节水政策,健全用水累进加价制度,率先推进分质供水,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各类园区要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全面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农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牧业,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区域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50%,其中,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均要达到90%以上。农牧业灌溉有效利用率达到50%。
  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园区和农牧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布局,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与可持续利用。限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与规模,整合小型、分散的用地类型,严格控制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盐碱地改良,适度开垦宜农荒地并纳入耕地保护范围。创新土地收储机制,盘活存量工矿建设用地,综合运用合同储备、收购储备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建设用地的招、拍、挂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的有偿使用。
  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加大对整个区域内矿产资源储量、品质的勘查,摸清矿产资源基本情况,重点加强对主要矿种、成矿(带)和危机矿山的勘查,增强矿产资源保障和供应能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准入机制、市场配置机制、矿业权有偿使用机制,全面落实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非煤矿山回采率达到80%以上。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资源回采率达到国家要求的70%以上,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率先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清洁型生产企业,引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和再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废弃物利用。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能源、设施的集成和共享,实现企业经营的低成本、高效率。在加快包钢、包铝、蒙西三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的同时,推进托克托工业园、盛乐经济园、稀土高新区、树林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进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行列。
  二、生态保护与建设
  根据综合功能区划实施生态分区与分级管理,建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呼包鄂生态安全防护体系。重点建设荒漠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区、荒漠草原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区、水源涵养区、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农田生态保护区和农田草原水土保持生态区等六大生态功能区,以及黄河沿岸和公路铁路沿线,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绿色空间。
  鄂尔多斯高原典型草原荒漠化控制生态区的治理,要采取造林种草、封禁保护、生态移民等措施,保持和增加林草植被。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地植被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区的治理,要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的力度,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沙生植物,增加林草覆盖率。重点实施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的科学治理与控制工程,有效控制沙漠迁移和沙漠化土地的扩大。
阴山山地森林、灌丛、草甸草原水源涵养区的治理,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强山区综合治理开发。重点建设阴山北麓、呼和浩特南部黄土丘陵区、大青山南麓等山区的生态治理。
  阴山北麓、土默特平原和黄河沿岸等农田控制生态保护区,以及准格尔、清水河—和林—凉城黄土丘陵沟壑农田草原水土保持生态区的治理,要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发展速生丰产林、防护用材兼用林和经济林等。重点抓好大青山前坡冲积扇经济林带、土默川平原绿化区建设。
  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和库布齐西段沙漠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区的治理,要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带。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建设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大力营造沿铁路公路干线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护路林。以人口相对密集的呼包鄂三市中心区为主体,辐射周边城镇,建设环中心城市绿色生态圈,将城市绿化、全民义务植树、部门绿化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相结合,发展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市园林、城中草原、城郊森林,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
  继续争取国家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投入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建后管护工作,完善生态治理的配套措施,加快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禁牧舍饲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沙、草、林等后续产业,依托经济林基地和绿色品牌,重点发展杏仁、沙棘、枸杞、甘草、沙柳、苁蓉、锁阳、苦豆籽等特色生产加工产业。
  三、环境保护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污染控制,严格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环境的依法管理。
  提高水环境质量。确保呼包鄂区域内饮用水源安全,划定相对集中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统一的饮用水安全预警制度和水环境评价制度,提高水环境质量,区域中心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全面落实污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在区域水污染治理系统上,建立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为核心,产业点源控制系统和城乡面源控制系统为辅助的水污染控制网络;在排水体系上,采用分流制,建立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雨水集蓄相结合的双收集系统。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5%以上。
  改善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消减呼包鄂三市中心城区、主要矿区和生态示范园区烟气排放总量,严格控制煤烟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300天。实施工业废气全面达标排放工程,新建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装置,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零增长。加强风沙治理,努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含量。
  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要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立集中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捡、回收与处理场所。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实现危险废弃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呼包鄂三市市长和自治区直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发展三方会商机制。加强对区域发展规划实施的协调和监督检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区域合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成立由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区域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对重大决策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通过组织宣讲、开辟专题专栏、举办网上论坛等形式,对呼包鄂区域一体化进程进行宣传报导。
  二、协调区域发展政策
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制定资源开发管理、经济合作等方面的共同政策法规。提出促进区域合作的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土地批租、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政策,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营造区域经济发展无差异的政策环境。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呼包鄂区域间合作的框架协议,制定《呼包鄂区域经济合作条例》、《呼包鄂区域开发与管理规范》等。
统一规划和管理区域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建立区域土地合作开发机制,将一地区可开发利用或闲置不用的土地,通过产业链的区域分工、土地租赁、有偿等价交换等形式,划拨给另一土地短缺的地区。建立水资源配置的资金补偿和水权置换机制,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水资源配置基准与补偿条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能源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完善能源市场体系,促进能源基础设施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实现区域能源建设项目的共建共享。
建立公共财政的区域补偿机制。加大对落后旗县区、农村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经济薄弱地区的保障能力。重点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当地的医疗、教育水平。选择一些适宜在落后地区发展的产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三、引导产业集聚
  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重点产业和新建项目相对集中发展,逐步形成与城市功能、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产业基地,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园区,鼓励建设与产业基地和重点园区相配套、各具特色的专业小区。新建产业项目布点原则上要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集中。建立产业发展导向资金,资金使用向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倾斜,向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倾斜,向培育园区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增强园区的吸纳和带动能力。加强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
  四、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按照建设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效率。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严格控制不属于公共财政范围的支出。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
  五、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呼包鄂区位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强与环渤海和中部地区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动发展。依托满都拉及二连浩特、甘其毛道、策克等周边口岸优势,提高与俄蒙经贸、技术和资源合作水平。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良好的形象吸引投资。创新引资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在巩固完善传统融资方式的同时,利用好项目融资、产权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引导企业进行产权招商、产业链招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前期工作,建立规范完备的项目库。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强化重点园区招商。积极开展以民引外、以商招商,由重招商转变为招商与安商、亲商并重,加强招商引资后期服务。
  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其投向支柱产业,投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
  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融资做好服务。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抓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效益型方向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组织结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支持增加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9-04
三市连同巴彦卓尔市和锡林郭勒盟西部九市旗建立河套省(或者漠南省)。。。。。。省会呼市,实施省直辖县管理体制
[ 此贴被mouclo在2007-09-04 22:11重新编辑 ]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