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联合早报]
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正研究成立“粤港澳特别合作区”,加快促使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往来,目标是建设可与纽约、伦敦、东京比肩的世界级经济区和超级都市群。有广东专家提醒,对这一构想不可操之过急,同时可以借鉴三地合作兴建港珠澳大桥的经验。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提出,应“确立世界眼光,打造比肩纽约、东京大都会圈的世界级大经济区”的构想。
据悉,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主要功能,与自由贸易区相近;但自由贸易区一般是独立关税区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广东并非像港澳享有独立关税区地位。因此,粤港澳三地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最大限度消除制度上及行政区划上的藩篱,促使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往来。
据了解,此事由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牵头省政府23个直属部门及研究机构,并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等中央政府部门,以及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参与,共同研究建立特别合作区的内涵、可行性、对三方的利弊。
参与调研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中港、中澳之间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合作框架,不足以解决三地深化合作的新问题。粤港澳必须进一步消除区域合作的阻隔,推动经济深度融合,其意义可与1980年代初中国大陆创办经济特区相比较。
另一名参与调研学者、广州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说,过去粤港合作主要是指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同城化和经济一体化;这次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发展大纽约、大伦敦、大东京的规划概念。
他指出,目前三地政府已经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深港空港合作等跨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合作,大珠三角城市之间也在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将来,三地也可以探讨在金融合作使货币互换更方便,珠三角城市户籍居民前往港澳可凭智能卡身份证通关。
不过,由于广东并非独立关税区,粤港澳特别合作区与欧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这一构想不能操之过急。”
粤港澳三方最近港珠澳大桥融资方案达成共识,按效益比例相等的原则计算,香港负责50.2%,澳门是14.7%,广东是35.1%。
长期研究这座跨境大桥课题的郑天祥认为,三地就兴建大桥的协商过程,“对未来建设特别合作区,既是经验也是教训。”他指出,三地由于利益缺乏协调,使这项计划拖延了25年才取得进展,建造成本也昂贵许多。
据他透露,国家发改委原本研究的三地融资比例是香港超过60%、广东20%、澳门超过10%。“目前来看,大桥明显效益不高,需要三地政府给予补贴。广东方面对现在需要负担35%,原本很有意见;但为了大珠三角的发展大局,也只能表达支持。”
香港媒体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调研结果将在今年5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