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比较
压力巨大任重道远 山东半岛与长江、珠江三角洲比较
在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韩寓群省长在部署山东省今后五年工作重点时指出:“我省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青岛、烟台等8个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关系密切,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坚决打破地区分割,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协商对话、协作行动机制,通过建设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推进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的加速聚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群。强化整体优势,增强集群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客观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对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加速我省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加速半岛城市群崛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速半岛城市群的崛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于强大的行政区经济,过多的行政干预,与市场运行机制是有矛盾的。行政区经济是在既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行政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由于受行政区划的过度制约,各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表现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业重构、地区封闭的种种矛盾。现代城市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城市的增长潜力基本取决于城市的规模,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其潜力取决于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相互协调能力。因此,打破行政区域封锁,建立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相同或互补的禀赋要素为基础的经济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世界经济正在向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际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转移,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山东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是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要求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半岛城市群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八市,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97万。在经济发展方面,山东半岛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和优势。
山东半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13℃,降水量650-91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目前省内已发现矿藏达128种,其中黄金、硫、石膏、石油、金刚石等储量居全国前列,胜利油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长2930公里,近海岛屿约240个,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海珍品对虾、海参、扇贝、鲍鱼等产量居全国首位。山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济南泉群、齐国故城、崂山、蓬莱阁、成山头、日照海滨等众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有的已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热点。半岛区域交通发达。高速公路连接8个城市,各市驻地均有列车直达。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众多优良海港,港口年吞吐量达到2.2亿吨,有济南、青岛两大空港。信息化通讯基础好,高速宽带网已经在全区域建成。
山东半岛城市群原有经济实力较强,中型城市的市场竞争力较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经济基础较为雄厚。1、人才技术力量雄厚。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集中了全省80%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并开辟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电子资讯业发达。浪潮、海信、海尔计算机产品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影响;齐鲁软件园、中创的软件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3、机械工业先进。拥有济南机床厂、济南重型汽车集团、潍坊柴油机厂、烟台经济型轿车厂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大中型企业。4、石油与化学工业基础较好。拥有齐鲁石化、济南炼油、青岛及威海橡胶等大型企业及正在筹建中的青岛大炼油项目。5、农副产品加工业基础坚实。有在沿海小城市建起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带,有以寿光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加工产业带,有在诸城、东营等地建起的畜产品加工产业带。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正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化竞争力,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提高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走好这步棋,也就抓住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激活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
三、两大三角洲经济区成功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与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地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思路,珠三角先走一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三角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经济区之后又一个发展热点。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七个县(区)及县级市,共计14个市、县(区),土地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2365万人。进入八十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长三角则主要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比较而言,由于当时上海增长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珠三角独领风骚10年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追上了长三角。长三角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71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一个重振雄风、引领潮流的崭新发展时期。上海以浦东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抓住历史机遇,经过10年拼搏进取,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本完成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有3300余家中外金融机构驻扎在上海,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半在上海投资,经济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商贸、交通、通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功能与区域枢纽辐射功能大大增强,长三角成为9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珠三角与长三角双星争辉,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两大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加速半岛城市群的崛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