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51阅读
  • 9回复

[地名探讨]从寻找长安开始,探讨“还名长安”的逻辑错误 (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5-18


一直都有一群朋友热切关注“还名长安”的问题,百度上输入“还名长安”能搜到不少网友的发言。最近已经有一些专家和本地媒体介入到这个活动中,西安晚报就登载了贺克毅《舍弃“西安”还名“长安”》的文章,“电脑”一词创始人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范光陵教授呼吁把“西安”改“长安”。这个话题已经从民间逐渐延伸起来,成为一个社会话题,甚至有些人把它和西安的复兴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见如此热闹的场面,我在对大家关注长安的欣喜之余,不免有些担心。这么沉重的担子是一个名字可以解决的?这里面闹剧的成分又有多少?这些大声呼吁的,有没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上去考量。“长安文化“的根本就是改一个名字么?对于这么个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我们似乎思考的太少了吧?  
很多朋友肯定会说“长安文化”的根本就是“长安”,名正言才顺,不谈“长安”那它是什么文化都可以,“长安”就是给这个文化定性,能不重要么?诚然,“长安”对于长安文化是定性的作用,这点我深深的赞同,但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是否定长安的存在,而是怀疑“还名长安”的意义,因为我也在考虑一个名正言顺的问题,长安是什么,在我们没搞清楚长安从何而来,何去何从的时候,大谈长安文化,长安还名,是否是一种不恭甚至亵渎呢?这么热闹的讨论,这么慷慨的言论,脱离了历史,脱离了文化,再说的天花乱坠,那也只是场无意义的伪文化传销的闹剧。  
到我们的正题,寻找长安的来去,现在的西安市,如今的长安县,究竟有什么纠缠不清楚的关系,弄通了,讲明了,再说什么还名,不迟。  
很多发表类似观点的人曾经说,长安代表了西安这片土地最辉煌的几个时代,记得还有人说“提到长安,人们想到的就是大秦,大周,大汉,大唐。”恕我没想象力,秦都咸阳,周的叫沣京镐京,汉唐才算不错。就这么样的说法,这是文人的做派,不是学人的说法,纯有气势了,却失了严谨。我们讨论长安,是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学术问题,不能单靠了文学了,如果脱离了历史,那才是失去了承载,什么文化都谈不成了。  
远了,讲长安……讲长安……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18
很多人现在讲还名,一遇到西安,就觉得碍眼,飞起一脚踢开——“舍弃“西安”还名“长安””。好了么,你这是要借尸还名。既然要还,就不要做的这么草莽,为什么还,怎么还,大家交代清楚了,和和气气的还了。不要搞的跟改朝换代似的,不还也得还。所以我们说还名,不是单从长安说,追忆往昔……可以说说李家的小民子,讲讲刘家的小彻彻,再不胜感慨,说一声:“看吧,长安多美好,不还不行。”那么搞的话,全国都叫长安好了,首都叫长安一号,下来有长安二号,以此类推,把伟大的祖国搞的跟杂交水稻实验田似的。所以还是要说西安和长安:西安是什么?长安是什么?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西安和长安有什么紧密关系?为什么长安变成西安了?叫长安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还?现在的长安县也是个要解决的问题。不要给我说西安就是长安,如果一样还什么劲头,既然要还,起码给我个理由先……  
当我们搞明白这一切的时候,突然会发现,“还名长安”是一个伪大的伪命题,相当之伪,所谓“还名长安”难以在逻辑上站的住脚。一切从长安讲起,从长安怎么“堕落”成西安讲起,一切问题,在我们看过长安和西安那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就会清晰起来。  
长安之名始于战国,秦孝公12年(前350年)设咸阳县,其中就有一个长安乡,他大概没想过在千百年后,会有一群人对他的名字这么热衷。其实好就好在一个创意,长安的名字的确朗朗上口,寓意吉祥,绝对不次于我发明马桶的猪的网名。那个时候,长安还没承载那么多的辉煌,他正不知不觉的随着历史的脚步,蹒跚的走向他的辉煌。秦亡国了,对于长安来说这也没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然讲不了这么有深度的话,但一次次的马蹄踏过,车轮碾过,他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搞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不是灭了别人就是被别人灭,没什么好希奇的。但是他没想到,他的名字居然即将代表一个伟大帝国的权威和繁华,成为新王朝首都的称呼。这和他名字吉祥,应该有点关系。  
在讲讲这个名字他所在的这片土地,当时叫长安乡,说大点叫咸阳县,更大叫内史。最近他有点失落,以前的沣京,镐京都是在这片土地上的,秦的宫殿咸阳,都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建立的:“最近刘邦这个地痞居然跑到洛阳定都去了,又是洛阳,老是这小子抢生意!”他和洛阳那片土地总是存在竞争的关系。还没郁闷几天,被他怀念的地痞回来了,先住在栎阳,要在这片土地建立一个新的首都,高帝五年(前202年),废咸阳县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前200)年,由栎阳迁都长安。当时长安属渭南郡,九年,隶属内史。太元初年(前104年)归京兆郡。我们这里面如果不能变化的去理解长安估计就混乱了,汉长安县是咸阳县更名而来,原本的咸阳县有一个乡叫长安,我们可以说,长安升职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18
为什么我们讲长安就是咸阳?因为长安县就是从咸阳县变来的,这里面是直接的传承关系,不需要解释那么多,现在经常有外地的朋友质疑长安和咸阳的关系,这个大概是个很好的解释。那么现在的咸阳又是怎么来的?这和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后面的文字会做解释。总之,长安县在历史上出现了,这一出现,就是两千年之久,甚至更久。  
还要提及一下,秦汉的行政制度是鼎鼎大名的郡县制度,是两级的划分,也是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长安县的直接领导是内史。(也叫渭南郡,京兆尹,是不同时期的叫法。)当然还有比较特殊的国,但这种制度不是全国性的,不做行政沿袭的考量,但表明已经出现了三级的行政制度。而这时的长安县所在的位置是现在西安市的中心区域。因为城建在长安县所以约定俗成的这个城叫长安城,他是大汉帝国的国都。这个概念一定要了解,以后还会提及。  
这种制度和称呼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汉一朝基本上承袭了这种制度,只是王莽的新政权曾经一度把“长安县”改为“常安县”,在汉一直隶属于京兆郡,在范围上有一定的变化,但主体位置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汉末魏晋的时候,州做为行政区划形成了。为了有效对抗黄巾起义,东汉中平五年,刺史摇身一变成为了固定的地方长官州牧,“州”开始成为一级行政区实体。自此,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到州制的新时期,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州一直成为中国最高的行政区划单位。时间延续了四百年左右。其实州作为地理划分一直都存在,就如我们说的关中地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类似。到了汉已经有作为行政区的萌芽——分派刺史但未做为正式的行政的区划。总之这个时候全国已经形成了三级的行政区划,和现在的行政区划比较接近了。长安县依旧是长安县,隶属京兆郡,更大的一级叫雍州,一度还隶属于司隶校尉部(可以算中央所在州)。  
这个时期行政还是有变化的,但对我们所讨论的范围没有影响。南北朝时期长安县在后秦时一度改为常安。但这都是细枝末节,在北周的时候长安县所在区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长安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他叫万年。万年在汉时就有了,但北周开始,万年成为了京畿的倚县,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这个名字将伴随长安走过他的辉煌与沧桑。当然在这一段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的城市都叫做长安城。  
再来说行政区划西晋后,天下大乱,州制陷于混乱。由于政权的割据,滥设州郡的现象严重,到了隋的时候已经混乱到不成样子,隋初共有州二百四十一,已经完全不是当初九州十二州的概念了,州已经是和当初的郡的性质一样了,而郡基本就形同虚设了。怎么办,撤郡,基本上是等同郡县的州县制。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隋又回到秦汉的郡县制度上去了。行政区划,两级。  
隋代的县的行政划分没变,但长安,万年两县有变化。在这里又建立了一个统一王朝的都城,万年更名为大兴,这座伟大的城市就以他的名字约定俗成的命名——大兴。他的城市规划理念直接复刻给了洛阳城,传到了大洋彼岸。最近总有人争日本的平安京是仿照什么建立的,有人说是长安有人说是洛阳,其实大家都忽略了,首创是属于大兴的。在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的时候,雍州改为京兆郡。对了,解释下,京是大的意思,兆是多的意思,“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京兆也是个很牛逼的名字。到了唐代武德元年改大兴县为万年县,这个时候大兴城被叫做长安城。京兆郡依然,但唐一朝交替的改过雍州,后来设京兆府。  
唐的时候出现了道的划分,大概是那么大的国家两级的行政区划不够,所以类似以前的州,划天下为十道,长安属关内道。玄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十道变十五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开元元年雍州改京兆府,二十一年这个时候,京畿道应该辖京兆府,京兆府辖长安万年,唐万年县名字改动比较多:“万年 隋大兴县。武德元年,改为万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县,治永乐坊。长安三年废,复并万年。天宝七载,改为咸宁,乾元复旧也。”这时候除了大兴万年的改,又多了一个名字叫咸宁,现在在西安东郊两条主干道就叫咸宁路和万年路。这时还有节度使的划分,但偏于职能,且和我们说的没太大联系,仅提及。  
这个时候长安县依然无变化,只是承担了把名字与国都分享的任务。  
唐亡。梁一朝改长安为大安,后唐还把关内道排位降于河南道之后。这个时期比较混乱,只说这些事件。基本上就梁的一段时间改叫什么大安,其他依旧长安。  
结束乱世,宋初实行道的行政制度,后改道为路,基本上等同唐制度。陕西路出现了,这是陕西第一次做为行政区划出现,后来划出永兴军路领长安。京兆府则有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这几个称呼。长安县依旧,万年县改樊川。“京兆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本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旧领永兴军路安抚使。宣和二年,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这个时候,城市依然是可以叫长安城。在金占领后,改为京兆府路。长安依旧, 另一个县这时叫咸宁:“咸宁,倚。本万年,后更名。泰和四年废,寻复。”  
元朝来了,行省也来了。我们自然是陕西省了,这时候,多出了省一级,出现了复杂的四级行政区划,但主体上是省代替了路,而路代替了府,依旧是三级为主。  
“奉元路,(上。)唐初为雍州,后改关内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陕西永兴、秦凤、熙河、泾原、环庆、鄜延为六路。金并陕西为四路。元中统三年,立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并云阳县入泾阳,栎阳县入临潼,终南县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移云南行台于此,为陕西行台。皇庆元年,改安西为奉元路。”元史的记载比较混乱,是行省和路一起说的,基本上这是说,京兆府成了奉元路有一个过程,元中统三年立陕西四川行省,治所就在这里,元中统十六年京兆改叫安西路总管府。后来四川省分出去了,安西路总管府(京兆府)就只负责陕西了,陕西四川行省变成了陕西省。后来把云南行台移到这里,还叫做陕西行台。皇庆元年,安西路总管府成了奉元路。看起来,我们在元依然是重府,甚至管到了西南。倚县依然是长安和咸宁,咸宁这个称呼就此稳定下来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5-18
明代,不能再奉元了,西安府出现了。很多人把这个当作长安的灭亡,但长安依然在,咸宁依然在,这只能当个笑话了。明代府领州,四级制度,但长安是倚县,直接有府,这么看没什么太大变化,类似于现在的省会制度,给大家选个班长,不过省内不只一府,情况也不尽相同,就当做是多省会制吧。总之长安的顶上依然是两级,陕西省,西安府。  
清代也没什么变化,基本沿袭。  
民国的时候出现了重大变故,就是市的出现,西安市在民国出现了。过程是这样的:“据《咸长两县续志、序》载:“咸宁长安两邑,旧时同治省会,民国肇建,始裁并咸宁统入长安。”也就是说,在中华民国二年,废西安府设关中道后,公布全省各道辖县的时候,关中道下无咸宁县,长安县下注:“原咸宁裁入。”明文撤销咸宁县并入了长安县,当时的全县辖区约现在的西安市城6区和现西安市长安区。民国18年,长安设10区32乡,十区即:一区驻草滩镇,二区驻三桥镇,三区驻斗门镇,四区驻酒务头,五区驻子午镇,六区驻韦曲镇,七区驻杜曲镇,八区驻引镇,九区驻灞桥镇,十区驻新筑镇。民国初设道,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成立西安市政府,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把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就是先一次长安咸宁的合并,似乎又回到当初咸阳县的规模,之后又从中划出西安市的一部分,之间还有反复不赘述。  

“1949年5月20日长安解放,6月3日成立县政府,政府驻大慈恩寺,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辖,6月6日驻所迁往韦曲镇,6月13日县政府驻大兴善寺,7月16日再次迁往韦曲,全县设灞桥、新筑、三桥、龙首、渭滨、阿房、郭杜等32区224乡,面积1796平方米公里。1950年11月,将宁陕县高丰乡秦岭以北地区180平方公里的山区划入长安,1952年8月设17区,1955年初,将渭滨、灞桥两区25乡、狄寨区6个乡,三桥区6个乡一个镇,斗门区4个乡,郭杜区2个乡,大兆区1个乡和部分村,共446自然村35522户、178812人、292平方公里土地划入西安市。1956年2月,与高陵县互换飞地马坊滩、班家村,归新筑区,将飞越于户县境内的沣西乡北梧村调给户县,设韦曲、大兆、东兆、狄寨4个直属乡,另6区39乡。1958年将4个区辖乡划新筑区管辖。同年将狄寨公社和大兆公社的王砭、鸣犊公社的常家湾、西江村、赵家庄及新筑公社等104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西安市。至此,全县设12个人民公社,96个管区,584个生产大队,953个自然村,共96096户492819人。南至宁陕、柞水,东邻蓝田,北与雁塔、未央、灞桥及咸阳相连。1961年全县计43个人民公社,1968年县革委会成立,1978年恢复生产大队建制,1983年5月实行政社分开试点,成立7个区公署,1984年成立43个乡镇建制,第二年增加一乡,2001机构改革撤销区公署合并乡镇,将原来的44个乡镇合并为22个,并取消了7个区公署。2002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市长安区,从而结束了长安2000多年治县的历史。”行政又改变了,但我们惊奇的发现,依然又回到了常见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而县始终是一个行政划分参考的标准。  

我们从这里看出从沿袭的角度讲,现在的长安县的确是古长安的嫡传,长安设区也是等同于县的设置,可以说千年来从秦的咸阳县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长安区,这个县基本保持着当初的状态,只是地理上发生了小小的移动。长安没有消失,真正消失的是古万年县,因为已经并入长安。再回到我的题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我们的西安市在古代对应的是西安府,奉元路,永兴军节度,京兆府,京兆郡,京兆寅,内史……我们“舍弃”西安还名“长安”是不对等的关系,何况长安一直都存在着,一直都叫这个名字。有些人闹的西安府是个很委屈的名字,代表了落后,如同屁一般臭且没营养,连西安和长安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你“还”个什么劲头?再说长安城,在长安县的城就是长安城,有人说失去这个名字长安才走向衰败,如果这样这个人肯定叫聪聪,在唐以后依然是有长安城的,聪聪不知道而已。在民国的时候,我们读《清史稿》地理志依然可以找到距长安多少多少的话,可以说长安城一直都存在,我们现在的明城墙也是长安城城墙。长安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不是靠行政来规划的,纵观古今,长安这个名字在行政上似乎一直都是县的名字。长安是什么呢?是一个县的名字?是关中这片土地的辉煌?是一种自信和包容?不是把所有的责任与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名字上的作为。长安是什么,长安是历史的记忆,是让我们尊重历史,自强不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乱发感慨。长安是什么,长安是先民创造的奇迹,让这个小小的县名变的辉煌,不是坐吃山空,不去作为而抱怨名字不好。我再一次的说明一下,“西安”和“长安”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也不是找个文盲来说还就还的,西安本就和长安不是对等的行政级别,长安尚在,是历史的嫡系亲传,还名长安,无论从哪还都是一个逻辑错误的伪命题。如果是热爱长安,就了解他,宣扬长安的历史文化。如果是热爱辉煌,就用双手创造西安的辉煌。  
最后说一句,我说了这么多,如果你看了后觉得自己是错了,然后突发灵感要还名“京兆”,那……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5-18
好多地改市就舍弃了以前的府名而改了府城所驻的县名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5-18
长安区地图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18
最后一句话,作者真幽默~~
  肃风吹飞絮,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秋水载落叶,漂泊垂天止。北冥无常势,乌衣何靡靡。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6-06
现在长安人和西安人的说法...



让我很郁闷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6-08
好详尽的西安沿革史,大长见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6-08
        全国长安得地名真不少啊!还是很有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