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279阅读
  • 79回复

[山东]清至民国时期山东主要城市发展概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9-05-27
根据乾隆《济宁州志》卷2及卷4,乾隆后期济宁州城约有人口16万人。
据光绪《馆陶县志》卷6《赋役志·户口》中一份“本县贡生邹鲁”的申文披露,康熙初年临清州的城市人口“有十万人户”,即10万人。
临清的商业地位超过济宁,估计乾隆后期临清城市人口为20万左右,与明代末年的临清城市人口相同。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9-05-27
胶州城
蒙古宪宗蒙哥七年始筑,明洪武八年(1375年)再由千户申义以砖石砌城墙,俗称内城,清道光年间已具规模,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始筑外城,括四关,随地形而建,周长15公里,清同治四年(1866年)竣工外城建有7个城门:东门同德门、西门镇华门、南门永安门、北门阜安门、从北门向东南是奎光门、从西门向东南是永顺门、再向东南是顺德门、并设有六个水门(窑湾水门、郭庄水门、顺德水门、桃园水门、响堂水门、东花水门)。城内有214条街巷,22座桥梁,287家作坊,40多处道观庙宇,还有州署、书院、义塾和众多工艺精湛的房舍。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9-05-27
引用第49楼ing525于2009-05-27 12:09发表的  :
根据天下大同提供的《历城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济南内城6117口,城外6394口,合计12511口。
这与济南地方史记载的乾隆年间济南城人口13973人基本吻合。

请看清楚,那个口是什么意思,不是人的意思,是户的意思,后边的数字才是人的意思。如果你把那个口理解为人的话,口后面的数字是什么?请解释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9-05-27
口是户的意思,第一次听说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9-05-27
口后面的数字,应该是丁税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9-05-27
引用第49楼ing525于2009-05-27 12:09发表的  :
根据天下大同提供的《历城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济南内城6117口,城外6394口,合计12511口。
这与济南地方史记载的乾隆年间济南城人口13973人基本吻合。

我列的如此清楚的数据,到你这又被公然改编成这样了,你就不能尊重历史,客观一些吗。

不过这样也可以让大家看清楚你是怎么公然篡改历史数据的。你总是这样颠倒黑白的话,即使以后列出正确数据,估计也没人敢相信你了。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9-05-27
引用第54楼ing525于2009-05-27 12:49发表的  :
口后面的数字,应该是丁税

《历城县志》在介绍完城内八约的文字后,是这样写的“右:八约五十一街,五十七甲,六百牌,六千一百一十七户,二万五千九百四十六口。”由此可见后面数字是人,前面的口是户的意思。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09-05-27
应该是断句的问题,应该这样断——

温字约领街五:共四十八牌,户四百九十八,口一千五百一十;
mew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09-05-27
看看今天的临清已经成什么样子了吧?痛心!!!跟德州一样的在省界边缘,又被聊城上面管着,现在的经济连周边的县都不如!周边的清河,高唐,馆陶都把临清甩在了身后,悲哀啊
生命是一场奇遇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09-05-30
刚细看济南市志发现一个问题:即清末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捻军之乱,新任山东巡抚谭廷襄奉旨加固济南城防,当时清中央政府拨银7000两筑济南外城土圩,济南旧城全部包围在内,当时土圩周长是二十余公里。到同治年间,济南官绅再筹金,改土圩为石圩。按当时匡源《新筑石圩碑记》云:“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门,减土圩之三”。当时外城由土城墙改石城墙时,废弃了北土圩,只修了东、西、南三面石圩,北面的城墙与内城城墙相接,这就是今天看到的济南外城面貌,旧济南地图还能看出废弃的北外城大体形态。

因捻之乱,在咸丰十一年这一年,山东境内除去济南修外城土圩外,胶州、黄县等也修筑了外城土圩。胶州和黄县修筑土圩原因都是旧城过于狭小,当时二城的面积,比省内大多数县城都要小,街区早就溢出城外。所以修筑土圩用来保护城外街市。黄县修筑土圩后,其土圩内面积才和省内各县城大小相当。胶州土圩则比较大,除去街区外,也包括了近郊的一些农村,周长有13.3公里,但仍小于济南的20公里周长。这些土圩因为是迫于捻匪所建,时间仓促。除去济南后来废弃北圩,在东西南三面土圩改筑石城、修筑炮台、与内城城墙无异外。其他胶州、黄县等一直是土圩,相对残破,到民国时基本都破败不堪了。

附上民国胶县地图,可窥见清末胶州风貌,其形制小于清末开埠前之济南。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09-05-30
引用第59楼天下大同于2009-05-30 10:18发表的  :
刚细看济南市志发现一个问题:即清末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捻军之乱,新任山东巡抚谭廷襄奉旨加固济南城防,当时清中央政府拨银7000两筑济南外城土圩,济南旧城全部包围在内,当时土圩周长是二十余公里。到同治年间,济南官绅再筹金,改土圩为石圩。按当时匡源《新筑石圩碑记》云:“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门,减土圩之三”。当时外城由土城墙改石城墙时,废弃了北土圩,只修了东、西、南三面石圩,北面的城墙与内城城墙相接,这就是今天看到的济南外城面貌,旧济南地图还能看出废弃的北外城大体形态。
因捻之乱,在咸丰十一年这一年,山东境内除去济南修外城土圩外,胶州、黄县等也修筑了外城土圩。胶州和黄县修筑土圩原因都是旧城过于狭小,当时二城的面积,比省内大多数县城都要小,街区早就溢出城外。所以修筑土圩用来保护城外街市。黄县修筑土圩后,其土圩内面积才和省内各县城大小相当。胶州土圩则比较大,除去街区外,也包括了近郊的一些农村,周长有13.3公里,但仍小于济南的20公里周长。这些土圩因为是迫于捻匪所建,时间仓促。除去济南后来废弃北圩,在东西南三面土圩改筑石城、修筑炮台、与内城城墙无异外。其他胶州、黄县等一直是土圩,相对残破,到民国时基本都破败不堪了。
附上民国胶县地图,可窥见清末胶州风貌,其形制小于清末开埠前之济南。

济南外城面积不过6.9平方公里,怎么来的20公里周长?
胶州外城周长为15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

这张地图应该是1902年之前德国人绘的。1902年胶济铁路就已经通到胶州北关了。而不是民国时期的。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09-05-30
引用第60楼ing525于2009-05-30 12:26发表的  :
济南外城面积不过6.9平方公里,怎么来的20公里周长?
胶州外城周长为15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
这张地图应该是1902年之前德国人绘的。1902年胶济铁路就已经通到胶州北关了。而不是民国时期的。

1、关于济南外城20公里长的土圩,请仔细阅读,会找到答案。
2、这个13.3公里取自胶州市制,真伪性待看到实体书验证。
3、这个地图明显是民国地图,因为图的右上角拼音是胶县,而不是胶州,胶州改胶县是1913年以后的事。北关的火车站,按此图的比例,正好位于图外,所以不见火车站。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09-05-30
济南旧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的面积是2.82平方公里,外城的面积是4.12平方公里。二城合计是6.94平方公里。
显然,周长应该是20里,而不是公里。

胶州的外城全长15公里(30里),围合面积13.3平方公里。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09-05-30
引用第61楼天下大同于2009-05-30 13:08发表的  :
1、关于济南外城20公里长的土圩,请仔细阅读,会找到答案。
2、这个13.3公里取自胶州市制,真伪性待看到实体书验证。
3、这个地图明显是民国地图,因为图的右上角拼音是胶县,而不是胶州,胶州改胶县是1913年以后的事。北关的火车站,按此图的比例,正好位于图外,所以不见火车站。

右上角是威妥玛拼法。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09-05-30
胶济铁路的胶州站就在阜安门,如果没有绘出车站,应该是在1902年之前。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09-05-30
简单看了下本贴,感觉“天下大同”的发言客观且有说服力,
感觉“ing525”所发的观点就是要证明“青岛比济南大”且“一直比济南大”,呵呵。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09-05-30
ing是青岛人吧?典型的青岛人风格,自己把头埋在沙堆里自欺其人
我容易么我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09-05-30
山东最不擅长吹牛和造假的就是青岛人了,从上次经济普查就能看出来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09-05-31
济南旧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的面积是2.82平方公里,外城的面积是4.12平方公里。二城合计是6.94平方公里。

不到7平方公里的济南老城,怎么可能有20公里的周长呢?况且,济南外城也谈不上曲折。

胶州外城周长15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显然大于同期济南城的6.94平方公里。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09-06-05
大家不要争了 ing525的意思就是济南很小 还不如胶州大 更别说和青岛比了 青岛是个大城市 OK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09-06-09
临清
俺临清明清时人口号称百万,探索.发现的《江北水城》可查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09-06-09
何时了
争来争去有什么用?何时了结!让小弟劝架吗还?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09-06-09
Re:临清
引用第70楼sdzhanglh于2009-06-09 01:38发表的 临清 :
俺临清明清时人口号称百万,探索.发现的《江北水城》可查

明清时期,山东三大直隶州——临清、济宁、胶州,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三座城市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09-06-09
提供一个大概数据

济南在明末天启时,人口似乎已经是第三了(第一是济宁)。那个时候貌似就超过十万了
  肃风吹飞絮,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秋水载落叶,漂泊垂天止。北冥无常势,乌衣何靡靡。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09-06-10
终民国,青岛位列天津之后,北京之前,华北第二大都市,济南在哪?
由于有胶济线,青岛开埠十年,港口运量就已经超过开埠四十年的烟台,大批商人从烟台转移至青岛,烟台全面衰落成定局。
青岛四方沧口,当时列为郊区,内有十大纱厂(后国棉一至十厂),四方机厂等大型工厂和大批工人,人口在20万以上,加上就是70多万。
而论及经济总量,青岛更是远超济南,位在上海/天津/南京/无锡之后,全国第五大工商业城市。
就连论及文化教育,民国八大名校之一的国立山东大学也是发展扬名于青岛。
在民国时期,拿济南和青岛比,实在放不上桌面。


清代,山东的重要商业城市是临清/济宁/东昌/潍县,就连山东的6个状元也是济宁/东昌/潍县各出2个,济南是官僚的聚集地,青州和德州是满人八旗的聚集地。周村在晚清崛起。胶州在清末继临清/济宁之后,升格为山东的第三个直隶州。
临清/东昌/济宁得益于运河,相当于今天的京沪线,周村/潍县得益于齐东大道,相当于今天的胶济线。济南青州由于官僚聚集,形成典型的消费型城市。


引用楼主天下大同于2009-05-25 14:35发表的 清至民国时期山东主要城市发展概况 :
明清以来,山东最大城市是临清和济宁,清以来济宁超过临清成为山东最大城市。具体人口数据没有找到,清朝乾隆年间济南城区人口是49134人。这一时期,山东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是济宁、临清、济南。
到清末,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山东城市格局开始改变。烟台、青岛等相继被迫开埠,1904年,济南、周村、潍县自行开埠。传统的内陆经济中心城市济宁、临清开始走向衰落。以清末的1906年为例那时山东10万人口以上城市,大体是四座:济南25万;济宁15万;潍县12万;坊子10万。再往下是临清约6万;烟台和青岛大体是4-3万左右;周村数据缺乏,估计在2万左右。
到1911年,民国初期,济南人口是275300;其他城市数据欠缺,济宁和潍县、坊子估计仍保持在10多万人;临清在5-6万左右。烟台人口是54500;青岛人口是54459;周村是25000人。和清末的格局差不多。只是青岛拉近了与烟台的距离,并开始准备超越。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