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27阅读
  • 7回复

[安东·渤海]唐代东北行政建置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6-29
王成国
  

   关于唐代东北行政建置情况,因文献记载疏漏而造成了行政建置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缺憾。加之,自魏晋以来中原军阀混战,中原王朝无暇顾及东北,导致东北为强族高句丽乘隙而称雄于一隅,造成了后人对唐代东北行政建置的模糊错觉,甚至怀疑唐朝的行政区划是否到达东北?凡此种种,为东北史研究带来了诸多迷惑。然而,东北做为中国辽阔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版图。唐朝统一中国后,做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对东北享有无可争议的行政管理权,在平定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唐朝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渤海、黑水、饶乐、松漠、室韦等都督府。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体制对东北进行行政管理,开发建设东北。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唐代东北行政建置做点探讨性研究。

一、唐代以前东北行政建置沿革
   东北古称幽州和营州。传说中,唐虞时代分天下为十二州。十二州中即包括幽州和营州。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夏朝,中国的行政区划及建置有了比较明确的记载,把中国划分为九个州,《左传》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沿袭了这种制度,以利于奴隶制国家的统一管理。把全国分置九州,就是九个行政区,而幽件为九州之一,管辖辽东、辽西。据《管子——地数篇》,春秋初,齐国名相管仲曾对齐桓公说:“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管仲和齐桓公都卒于鲁僖公17年(前643年)。可见,早在春秋初就有辽东的称谓,这里所说的辽东仅是自然地理方位的泛称,如《战国策——燕策》“苏秦……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据考证“辽东”与辽水(今辽河)有关,又有辽西。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东北称幽州,辖辽东、辽西之地。此时,东北是燕园的腹地,至燕昭王十二年(前300年),燕将秦开袭破东胡却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至此,东北版图上出现了辽西、辽东二郡。这是历史上东北最早的行政建置。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郡置守、尉、监3级。在燕故地置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4郡。
   秦末汉初,刘项逐鹿中原。此时,东北出现了项羽割据势力的燕国和辽东国,并设燕王和辽东王。
   汉初,因秦制,在东北置辽西、辽东郡,并在燕故地又增置了玄菟、乐浪二郡;汉朝东定卫满朝鲜后,又置真番、临屯二郡。至此,东北共置6个郡。其中,辽东郡,治所在襄平(今辽阳),隶幽州。属公18,有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考证今沈阳)、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番汗、文、沓氏;辽西郡,治所且虑,东汉移治海阳。属县14,有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黎、阳乐,狐苏、徒河、文成、临沂、累。汉初,辽东郡的行政建制比秦以前规模大,从属县多少来看,都比当时东北诸郡为多。如渔阳郡县12,右北平郡县16,辽西郡县14。
   东汉以后,受中原形势影响,对东北区域内的行政建制有了新的调整。如一度改辽东郡隶青州,后又改属幽州。安帝时,又分辽东、辽西二郡部分县置辽东属国。将汉初辽东郡属县18缩编为11,除保留襄平、新昌、无虑、望平、候城、安市、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氏外,省居就、武次二县,分房、险渎二县属辽东属国;后又将候城、辽阳、高显3县划规玄菟郡,在将辽东郡候城划属玄菟郡时,经考证原辽东郡江队并未废置,故辽东郡当删去候城而补以辽队(县)辽东郡仍为11县。辽西郡变动更大,省6县,分交黎(《后汉书》作昌辽),宾从(《后汉书》作宾徒),徒河3县改属辽东属国,辽西郡仅存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渝5县。东汉省废郡属县的缘由,是因当时东北鲜卑、乌桓等民族的强大、乘势占据了部分郡县所致;东汉末,东北为封建军阀割据势力公孙度占据。公孙度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2郡,各置大守。垮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接着又渐统玄菟、乐浪2郡并以平州领辽东、中辽、辽西、玄菟、乐浪5郡。至公孙康时又开置带方郡。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6-29
曹魏时期,于东北置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5郡,隶平州,后改隶幽州。
三国归晋以后,东北及北方由晋置平州。承袭公孙度的建制于东北置平州,领昌黎、辽东、乐浪、玄菟、带方5郡。其中辽东是以国的建制出现的,称辽东国,其建制规模级别与郡同。晋制。以平州剌史,例兼东夷校尉,治辽东襄平,刺史以统辖平州储郡国,校尉则控制东北诸民族。
  西晋自“永嘉之乱”后,政势大衰,晋在东北设置的平州刺史和东夷校尉渐失其权威。于是,东北诸夷有实力者以高句丽、慕容鲜卑为代表,开始角逐于东北。此时,鲜卑慕客燕崛起于辽西,而高句丽则伸张其势于辽东。随着晋衰及慕容燕内乱无暇顾及辽东始,大约在晋安帝元兴3年(404年),高句丽乘机占领了辽东。辽东自汉魏以来实为东北隅之中心,为战略要地,她东控朝鲜,北扼肃慎夫余,西制东胡。是中原王朝扼控东北之左臂。今失其控制能力,使高句丽由此大振。但就整个东北而言,高句丽的势力范围主要趋向于东南部,而其西北和东北部还活跃着比较强大的勿吉族及夫余族残部。勿吉世居高句丽之东北,是先秦肃慎和汉魏挹娄族的改称。大约在北魏太和17年(493年),勿吉灭夫余,至此,勿吉在东北与高句丽呈北南之势。
   如果从晋安帝元兴3年(404年)高句丽战败慕容燕,略取辽东、玄菟2郡始,至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灭亡高句丽,收复辽东止,高句丽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民族在辽东活跃了260余年。这期间,高句丽与南北朝时期的来、齐、梁,以及北魏、北齐、北周诸朝都建立了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并接受北魏、北齐王朝的册封。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中国,时东北辽东为高句丽控制。陷于辽西置柳城郡,属县1,柳城(今朝阳),隶营州总管府。大业初(605年),置辽西郡,废营州总管府,辽西郡隶营州,治柳城。境内有带方山、秃黎山、鸡鸣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隋朝建立伊始、高句丽王高阳,遣使贡于隋,隋册封高阳为大将军、辽东郡公。

二、唐代安东都护府及沿革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灭亡高丽,收复辽东及高丽旧壤,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总章二年(669年)八月,唐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早在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高昌,置安西都护府。唐朝在其北部分置了上述3个都护府。
   唐置上述了3个都护府的目的和起因,主要缘于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安定和领土的统一完整。贞观四年(630年)唐以武力征服了北疆边患突厥,威振四夷,不久中原人自塞外归来及四夷降附者男女120余万口。东北方面契丹、奚、习、室韦等十余部皆求见附,要求与中央王朝建立正常的隶属关系。基于此,唐朝在东北建立相应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已迫在眉睫。这就是唐于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的主因。另外,高丽占据的辽东,自古就是与中原紧密相连的整体。早在隋代,隋朝政府曾四次东征高丽,准备收复辽东,但未成功。唐朝建立后,要求收复辽东的呼声在朝野上下愈演愈烈。武德七年(624年)待中裴矩、中书朗温彦博曾上书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后来,太宗李世民也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太宗这番话表达了中央王朝东征高丽收复故土的决心。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派使者陈大德自高丽还,尽悉其风俗地理,为东征做了情报方面的准备。十六年(642年)十二月,营州都督张俭报奏,高丽东部大人盖苏文发动政变,弑杀了高丽王建武,立建武兄子藏为王,自封为莫离支,专制朝政,百姓苦之。唐朝获悉上述情况后,认为东征高丽的时机已经成熟,太宗为此征求了朝野各方面的意见。经过讨论有4个理由,其一辽东本中国郡县,被高丽占据数百年,理应收回。其二莫离支盖苏文弑君谋乱,连结百济兵断新罗贡道,穷兵黩武百姓深受其害。其三隋朝征高丽4次无功而还,死伤亡者数十万,有的滞留辽东和高丽受尽苦难,唐朝要为之解放。其四防范于未然,为收复辽东意义深远。为此,太宗又召集长安父老征求意见,希望他们支持子弟从军征高丽。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6-29
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诏营州都督张俭归幽、营二州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连兵击辽东高丽,以观其势。太宗在洛阳下诏谕天下,宣布东征高丽。唐朝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吴、京、洛兵4万3千,战舰500艘.经水路进军平壤。以李为辽东道行车大总管帅步骑6万及胡兵进发辽东。水陆二军合势进伐高丽。12月,又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击高丽。十九年(645年)5月,唐军攻克辽东城,六月克白崖城,太宗入城督战,接着车驾发辽东城,至安市城傍。8月攻安市,交10月久攻不克,会辽地早寒,诏班帅。唐朝此次征高丽投入兵力十万余马万匹,收复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任白严、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城十城,纳降15万,徙辽、盖、严3州户8万于内地,敌死4万余.战士死者仅2千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二月,太宗欲第二次征高丽。经群臣讨论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久不可猝拔”建议太宗不宜举国兴师征伐,采取小股兵力骚扰高丽的战略,使其不得宁,涣散其民心。太宗采纳了这条建议。
  贞观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唐朝先后2次以小规模兵力骚扰高丽,虽然投入兵力不大,但收到了很好的战果。按太宗临终前的话讲“高丽困吾师之人,户亡耕,田岁不收,盖苏文筑城增陴,下饥卧死沟壑,不胜敝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病死,高宗继承父业,先后于显庆五年(660年)、龙朔元年(661年)、乾封元年(666年),总章元年(668年),四次东征高丽。总章元年二月,唐军拨扶余城,接着下扶余川中四十余城。九月李拔平壤,高丽亡。唐朝灭亡高丽,收复辽东历24年之久。
   高丽灭亡后,唐朝赦高丽王高藏为司平太常伯,员外同正。分高丽五部,百76城、69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以平壤以统之,擢其酋师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参理,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2万镇抚之。
   据《新唐书——地理志》安东都护所辖9个都督府分别是: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卫乐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居素外柳督府、越喜州都督府、去旦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42州仅存14州,即南苏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木底州、安市州、诸北州、识利州、拂涅州、拜汉州。100县不详。又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安东都护府初置府州数目与《新唐书》同,但具体府州其名却少于《新唐书》,如都督府,仅新城、辽城、哥勿、建安4个,少卫乐、舍利、居素、越喜、去旦5个都督府。记载州数才10个,比《新唐书》少诸北、积利、拂涅、拜汉4州。总之,对两书记载之府州对校,总计都督府9为是,而州42,才14,相差28。又据朝鲜史料《三国史记》所列诸城2名与《新唐书》、《旧唐书》互校,发现,两唐书所记载之府州都在辽东之本土,或兼鸭绿江两岸之地,而平壤以东之地,今朝鲜半岛北部之州县,后来为新罗所侵,故两唐书没有收录,现存于两唐书中之具体府州名称为安东都护府内徙至辽东城以后的数目。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平百济,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5都督府,并置带方州,均隶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接受唐中央政府双重体制管辖。一方面,都护府作为河北道辖区的一级政府受治于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在魏州。另外,安东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征服高丽民族基础上形成的,高丽作为东北夷,根据唐制,被征服诸夷,“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羁縻是唐朝政府管理和安抚境内诸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安东部护府带有羁縻性质,根据唐朝规定,羁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职参与管理本民族事务,并可以世袭。中央政府派员参与管理,或设置相应机构协调、监督管理。安东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薛仁贵,原高丽王高藏被唐封为辽东都督、朝鲜王,授开府仪同三司。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在边境置节度使、经略使,扼控四夷。安东都护府也在其列,辖于平卢军节度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6-29
安东都护府自总章元年(668年)设置,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废止,历93年。这期间,因高丽余众反叛及唐朝内部原因经历了数次迁徒,现据史料考证分述如下。
   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唐高宗实录》。安东都护府第一次迁徙始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起因是高丽酋剑牟岭叛,私立高藏外孙安舜为主,占领平壤,唐朝以大将军高侃为东外位行军总管发兵讨伐,因平壤被叛军占领,故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州。后来高侃将叛军击败,都护府又迁回平壤。唐以高侃为都护。
  高宗上元三年(郡仪凤元年676年),二月,唐朝徒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起因是新罗结高丽余众反叛,导致了都护府的第二次迁移。辽东故城史书注为古襄平,今辽阳。
安东都护府第三次内促事发于高宗仪凤二年(677年),这年二月,新罗占领了原高丽鸭绿江右岸之地,且时为侵扰,高丽余众甚受其侮、苦不勘命。于是唐朝要派原高丽王高藏返回辽东安抚。但高藏至辽东后,结靺鞨兵叛唐,导致辽东又一次动乱。唐朝被迫将都护府内徙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安东都护府第四次迁徙事发于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与上次内徙相隔37年。期间,唐朝政局发生了重大变革,高宗死后,武后临朝,中央政府对东北统治松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都督赵文刚愎自用,视契丹为奴仆,契丹有饥馑,又不加赈济,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契丹与唐朝大规模冲突,契丹杀了都督赵文,占领了营州。至此,中原至辽东的道路被阻。为此,圣历元年(698年)六月改安东都护府为安东都督府,以右武卫大将军高德武为都督,移都督府于平州。(今河北龙卢),神龙元年(705年)鉴于契丹战患平息,唐朝又恢复了对东北的经略,加之辽东战略地位的重要,不能久为放任,故又复改都督府为都护府。开元二年(714年)十月,改平州为安东都护府。此前,于景云元年(710年)十月,武后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使薛纳为幽州都督,节度安东都护府。
  又据《唐会要》载,开元十一年(723年)三月,“安东都护府归燕郡,平州依旧置。”天宝二年(743年),安东都护府又自平州徙治辽西故郡城(今义县)。显然,唐朝又恢复了对辽东管辖权。需要说明的是,安东都护府几经迁徙至平州后,即开元二年,唐置幽州节度使,经略镇守大使,平州隶之。其后至开元七年,安东都护以平卢节度使兼领。最后,至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废。废止原因主要是安史之乱,节度使各自为政,相攻击,唐朝已无力顾及,此时辽东或为契丹及靺鞨所乘。

三、营州上都督府
  营州(今辽宁朝阳)是唐代中原地区通往东北的陆路要冲,又是中原与北方诸少族民族往来的重镇。后魏置营州于和龙,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6郡,为州级建制。隋改营州为辽西郡,一度改柳城郡。唐人隋以后,于武德元年(618年)改柳城郡为营州总管府,领辽州、燕州及柳城县。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2州。贞观二年(628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师。崇2州。六年又督顺州。七年又督慎州。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营州为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攻占。神龙元年(705年)移府于幽川界置,仍领渔阳、玉田2县。开元四年(716年)唐朝己收复营州,复移还柳城。八年又迁往渔阳。十一年又还柳城旧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营州,为上都督府。
  贞观十年(636年),唐朝又扩大了营州上都督府的权限,在统领营、辽、昌、师、崇、顺6州后,又增领慎州的同时,又兼领5个羁縻都督府、31个羁縻州,管辖东北境内的奚、契丹、室韦、以及突厥等民族。此前,唐朝曾效仿魏晋于营州置东夷都护府。后由营州上都督府代行其职而废止了东夷都扩府。
饶乐、松漠、室韦、黑水、安静五都督府
  唐代东北还活跃着奚、契丹、室韦、及突厥等少数民族,她们和汉族杂居而处,共同开发建设东北。唐朝中央政府根据诸族各自活动范围分置了各羁縻都督府及所辖诸羁縻州,进行行政管理。根据唐朝政策,各羁縻府州之都督、刺史由其首领担任,并可以世袭。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6-29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以契丹民族为对象于其活动地带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契丹是四世纪初出现于我国史书中的重要民族之一,是北方东胡族的后裔,为鲜卑字文部的一支。南北朝时为拓拔魏所破,遂此分背。契丹初期分为八个部落,主要活动于“和龙以北数百里”今朝阳西北,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老阿河一带,以畜牧渔猎为业。各部均以文皮、名马贡于北魏,同时又在和龙、密云间与北魏各族进行互市。曾一度臣于突厥。与中原王朝处于时附时叛的状态。隋朝,各部趋于联合。唐初,因突厥被征服,契丹才逐渐从突厥羁绊中解脱出来。开始与唐朝接触,建立臣属关系。
    武德四年(621年),契丹孙敖曹部率部内附,唐以其地内稽部置辽州。授孙敖曹为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这是唐朝为契丹置州之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四月,契丹辱纥主曲据帅众内附,以其地置玄州,录营州都督府,窟歌为都督,左领将军兼松漠都督,无极县男,赐李姓。同时,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剌史。这是契丹各部大规模向唐求内附、唐为共置松漠都督府之始。同时,唐朝在营州置东夷校尉官管押契丹。其所辖诸州:(1)归顺州,开元四年(716年)置,契丹松漠府弹汁州部落。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归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归顺州,州治在怀柔。(2)威州,武德二年(619年)置辽州总管,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威州,录幽州大都督府。领契丹内稽部。州治在威化。(3)玄州,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契丹陷营州,移于徐、宋州安置。神元元年(705年)复旧,州治静蕃。(4)师州,贞观三年(629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州治良乡县东闾城。(5)带州,贞观十九年(645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置营州界内,隶幽州都督。州治营州界内孤竹,州陷契丹后,寄治昌平县清水店。(6)沃州,载初中(689-690年),析昌州置,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迁于幽州,隶幽州都督。州治原寄营州城内,州陷迁于蓟县东南迥城。(7)昌州,贞观二年(628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置,隶幽州。州治龙山县。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戎。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迁治于安次县古常道城。(8)信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处契丹生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州治黄龙县。寄治范阳县。(9)青山州,景云元年(710年),析玄州置。侨治范阳水门村,州治青山县。
  除上述唐置九个契丹州外,在置松漠都督府的同时,在契丹八部之领地置9个羁縻州,隶松漠都督。以达稽部置峭州,纥便部置弹汗州,独活部署无逢州,芬部部署羽陵州,突便部署日连州,芮奚部置徒河州,坠斤部署万丹州,伏部置匹黎州和赤山州。
饶乐都督府亦称奉诚都督府是唐朝以奚族为对象在其活动地带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奚亦称为库莫奚,与契丹属导科同类。魏晋时,为鲜卑慕容氏所逼,散居松漠间,隋初,臣于突厥,分为5部。贞观四年(630年)唐平定突厥,奚遂于唐建立联系,据载,案族居鲜卑故地,其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浪河,北习。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奚酋长帅众降,建立朝贡关系。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奚帅可度者率所部内属,署统乐都督府,以可度乾为右领将军兼领绕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李姓。又以阿会部署弱水州,处和部置祁黎州,奥失部置治环州,度稽部置太鲁州,元俟折部置渴野州。各以酋领辱纥主为刺史,隶绕乐都督府。
  除上述饶乐都督所辖5个奚族羁縻州外,唐朝早在武德五年(622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鲜州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州治初昌黎县,后自青州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6-29
黑水州部督府及靺鞨州是唐朝以靺鞨族为对象在其活动地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及羁縻州。靺鞨族是世居东北古老民族肃慎族的后裔,汉魏时称挹娄,隋以前改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靺鞨族地域据《旧唐书?靺鞨传》载“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靺鞨初期分为数十部,隋时仅存有七部,她们是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七部中尤以黑水部最强。开元十三年(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薛仁贵子)提请唐朝以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开元十四年,以黑水部落为基础置黑水州都督府。并以其首领李献诚为都督,诸部酋长为刺史。唐以此授李献诚为云麾将军,兼经略使。受辖于幽州都督。
  此外,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在隋代由其酋长突地稽带领下内附于隋,隋亡转附于唐。武德初,以其部落置燕州,并以突地稽为总管。领辽西、泸河、怀远3县: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移治于幽州北桃谷山。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燕州。
  慎州,武德初置,隶营州,领粟末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岁通天二年(696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龙初,复旧,改隶幽州。州治逢龙县。
  夷宾州,乾符中(875年)以靺鞨悉思岭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州治良乡县之古广阳城。
  黎州,载初二年(690年),析慎州置,领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移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州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安静都督府以靺鞨部落置,具体情况不详。
   室丰都督府。室韦,亦契丹别种,地处黄龙北,东黑水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濒海。室韦会二十余部。武德中与唐朝建立朝贡关系。贞观三年(629年),以室韦部落置师外,与契丹同处。隶营州都督府。其后,庚于其活动地域署室韦都督府。隶营州都督。

四、渤海都督府及渤海国
   渤海本粟末靺鞨,源于靺鞨七部之一的粟末部。因其地近高丽,在高丽称雄辽东时,受高丽役属。唐灭高丽后,粟末部渐强大,尤以其前辈首领突地稽,早在隋代就内附于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后,又转附于唐朝,唐置州县以处之,使之接受中原文化较早。至大祚荣任粟末部首领时,粟末部已从白山部和粟末部地迁至辽西以北地区,徙居营州。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大祚荣乘契丹李尽忠叛唐,攻陷营州时,携靺鞨余众及高丽亡合者东奔,返回挹娄故地(靺鞨汉魏时称挹娄),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故城)筑城,史称旧国,建立了粟末靺鞨第一个民族政权——震国。其国在营州(今朝阳)东二千里,南于新罗相接,北黑水靺鞨,东至海,西契丹,地域方二千里。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派使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至此,改震国为渤海国。唐中央政府承认了其政权的合法性,关以其渤海国置忽汗州都督府,亦称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王大祚荣兼任都督,接受唐朝册封。
   从渤海政权建立,到忽汗州都督府的设置,以及渤海国王大祚荣出任都督的历史过程看,唐朝在承认渤海政权的同时,已经将其领地忽汗州纳入了唐中央王朝的行政版图。渤海国,或称渤海都督府,其行政建置是唐朝东北行政建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渤海国因为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联合靺鞨其它部族及部分高丽遗民为基础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其政权属性除与中原地区保持高度统一外,其在行政建制方面又有别中原地区。主要表现在地方行政主体有较强的自治性,在权力运作上又颇具灵活性。
  首先,渤海政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东北区域内的一级地方政府,称忽汗州都督府,或渤海都督府。共首任国王大祚荣在接受唐中央政府册封后,为渤海都督府都督,是中央政府派出的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其次,对渤海自身而言,她又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多民族政治实体,称渤海国,大祚荣为国王。显然,在祚荣是双重政治身分活跃于历史舞台。这本身就决定了渤海国在行政建制上的双重特征。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6-29
据《新唐书——渤海传》,渤海国的行政体制是以国的建置出现的。渤海国在其辖区内置5京15府62州。6京就是五个行政中心。其中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该地有上京龙泉府遗址。辖龙州,领永宁、富利、肃慎3县;湖州,领丰水、佐慕、扶罗3县;渤州,领贡殂1县。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该地有渤海城址。辖显州,领金德、常乐、永丰、鸡山、长宁5县;卢州,领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5县;铁州,领位城。河端、苍山、龙珍4县;荣州,领崇山,沩水、绿城3县;汤州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5县;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3县。东京龙原府,又称栅城府,在今吉林省浑春县八连城。辖庆州,领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6县;盐州,领龙河、海阳、拉海、格川4县;穆州,领会农、水歧、顺化、美县4县;贺州,领吉理、洪贺、送城、石山4县。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德源。辖沃州,领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6县;晴州,领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5县;椒州,领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5县。西京鸭绿府,在今吉林省浑江市临江镇。辖神州,领神鹿、神化、剑门3县;桓州,领桓都、神乡、淇水3县;丰州,领安丰、渤恪、显壤、侠石4县;正州,领县不详。扶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辖扶州,领扶余、布多、显义、鹊川、长平、永平6县;仙州,领强帅、新安、渔谷3县。英颉府,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辖莫州,领奥喜、万安2县;高州,领县不详。定理府,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立苏城。辖定州,领定理、平邱、岩城、慕美、安夷5县;潘州,领沈水、安定、保山、熊利4县。安边府,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辖安州,琼州,各州领县不详。率宾府,在今俄罗斯宾海地区。辖华州,益州,建州均领县不详。东平府,在今黑龙江省兴凯湖西岸。辖伊州,领县不详;蒙州,领蒙县1县;沧州、黑州、比州均领县不详。铁利府,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辖广州、汾州、浦州、海州、文州、归州均领县不详。怀远府,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县。辖达州,领怀福、豹山、汝水3县;越州、怀州、纪州领县不详;富州,领富寿、优富2县;美州,领山河、黑川、麓川3县;福州、邪州、芝州领县不详。安远府,在今兴凯湖东岸。辖宁州、眉州领县不详;慕州,领慕化。崇平2县;常州领县不详。独奏州有郢州、铜州、漱州。另据《辽史?地理志》补集州、麓州领麓郡、麓波、云山3县。
  上述渤海国府、州、县行政建置显然是仿照中原地区行政建置模式,其各级行政官署的设置及官员的配置基本同中原地区相一致。反映了渤海文化与中原文化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特点。然而,渤海国做为唐中央政府设置于东北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权主体又与中原地区所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有所不同。就是说,渤海国王作为唐中央政府的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并接受中央政府派出的营州上都督府所属的东夷校尉管辖,并由长史监领,行政顺序及职责非常明晰。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渤海国王又是渤海地方政府的首脑,对渤海辖区负有致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在渤海国官制中也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某些特征。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其官制,大抵宪象中国(中原)。”渤海在中央机关设置3省1台9寺。3省即政堂省、宣诏省、中台省。3省为渤海国最高政权机关,是辅佐渤海王总理全国政务的官署。其中政堂省,设大内相一人,是“佐夫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朝廷重臣。政堂省下置左右司,其左司辖忠、仁、义3部,右司下辖智、礼、信3部。上述6部相当于唐制中尚书省的吏、户、礼、兵、邢、工6部;宣诏省是渤海国枢密机关,也是最高行政单位,其长官称左相,负责“草拟圣旨,出纳带命,相礼仪”,相当于唐制中的门下省;中台省主要职责是“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按其职责性质相当于唐朝政府中的中书省。是渤海国王施政的具体机关。中台省长官称右相,可比作康制中书令。
  1台即中正台,可比唐制中御史台,主管刑法、典章、纠正百富之罪等,长官大中正,如唐制御史大夫。
  9寺分别是:大常寺,主管礼乐、郊庙、社谡之事;司宾寺,比唐制鸿胪寺,负责接待宾客及凶仪之事;大农寺,负责仓、储委职之事,唐制称司农寺,主管全国农业生产及储藏;以上各寺长官称卿。司藏寺,主管全国财货、廪藏、贸易之事,长官称令。比唐制太府寺;殿中寺,主管渤海王服御之事,长官称大令,按职权性质可比唐制殿中省,依唐制下设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等6局,为皇帝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机关;宗属寺,主管王室宗族属籍之事,长官称大令,比唐制宗正寺;司膳寺,负责王室后宫用膳之事,长官称令;文籍院,主管全国文物图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没革等,比唐制弘文馆,长官称监;胄子监,主管儒学训导之政,比唐制国子监,长官称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巷伯局,为后宫提供各种服务之机关,比唐制内侍省,长官称长侍。
渤海地方行政建置大州设都督、小州设刺史,县设令、丞。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
   渤海都督府,即渤海国,前期隶营州上都督府,受东夷都护校尉节制。同时,唐中央政府派长史监领。中期,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以后,受平卢军节度,加押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后期,受安史之乱影响,各军阀割据,唐朝失去或削弱了管辖力度,改由平卢、淄青等州节度观察海运、陆运押渤海、新罗两番使。
   总之,渤海作为唐代东北一级规方政府,其行政体制及建置,基本效仿唐制。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04
                                                  渤海国的行政区划整理

渤海国在其辖区内置5京15府62州,5京就是五个行政中心
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该地有上京龙泉府遗址
辖龙州,领永宁、富利、肃慎3县
湖州,领丰水、佐慕、扶罗3县
渤州,领贡殂1县
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子,该地有渤海城址
辖显州,领金德、常乐、永丰、鸡山、长宁5县
卢州,领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5县
铁州,领位城。河端、苍山、龙珍4县
荣州,领崇山,沩水、绿城3县
汤州领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5县
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3县
东京龙原府,又称栅城府,在今吉林省浑春县八连城
辖庆州,领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6县
盐州,领龙河、海阳、拉海、格川4县
穆州,领会农、水歧、顺化、美县4县
贺州,领吉理、洪贺、送城、石山4县
南京南海府,在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南道德源
辖沃州,领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6县
晴州,领天晴、神阳、莲池、狼山、仙岩5县
椒州,领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5县
西京鸭绿府,在今吉林省浑江市临江镇
辖神州,领神鹿、神化、剑门3县
桓州,领桓都、神乡、淇水3县
丰州,领安丰、渤恪、显壤、侠石4县
正州,领县不详
扶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辖扶州,领扶余、布多、显义、鹊川、长平、永平6县
仙州,领强帅、新安、渔谷3县
英颉府,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
辖莫州,领奥喜、万安2县
高州,领县不详
定理府,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立苏城
辖定州,领定理、平邱、岩城、慕美、安夷5县
潘州,领沈水、安定、保山、熊利4县
安边府,在今俄罗斯滨海地区
辖安州,琼州,各州领县不详
率宾府,在今俄罗斯宾海地区
辖华州,益州,建州均领县不详
东平府,在今黑龙江省兴凯湖西岸
辖伊州,领县不详
蒙州,领蒙县1县
沧州、黑州、比州均领县不详
铁利府,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辖广州、汾州、浦州、海州、文州、归州均领县不详
怀远府,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县
辖达州,领怀福、豹山、汝水3县
越州、怀州、纪州领县不详
富州,领富寿、优富2县
美州,领山河、黑川、麓川3县
福州、邪州、芝州领县不详
安远府,在今兴凯湖东岸
辖宁州、眉州领县不详
慕州,领慕化。崇平2县
常州领县不详。

独奏州有郢州、铜州、漱州。另据《辽史?地理志》补集州、麓州领麓郡、麓波、云山3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