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448阅读
  • 29回复

[地名由来]北京地名:门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y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09
1 永定门

永定门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它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嘉靖四十三年补建了瓮城。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加高城台、城楼层顶,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
永定门-简介
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北京城墙、城楼被拆除时,梁思成等人曾大声疾呼“不出50年,历史将证明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如今,新永定门于2004年重建完毕,距离拆除永定门的1957年,仅仅47年。


永定门-修建历史
1957年被全部拆除,2004年重建。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原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但是自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部分城门、解放初期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门以来,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只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则无一遗存。
■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
永定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为了缩短防线,以防元朝残余势力反扑,徐达下令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将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此为北京得名之始。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永乐十七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2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
明初国势强盛,永乐皇帝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问题尚不凸显。后来明朝实力衰落,多次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至嘉靖年间,遂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资金不足,由严嵩建议改变了设计方案。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这也反映出统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为筹措。无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
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还真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但是嘉靖君臣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说起。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门命名为“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
永定门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因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
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清代沿用此种格局未变,只是对城门和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葺。现在北京市的二环路和南二环路,就是沿这个“凸”字形的轮廓线修建的。
■复建后的永定门,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制的
1644年,满清建都北京之后,曾将北京各城门上用汉文题写的明代匾额撤下,改用满、汉两种文字题写的匾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民国初期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请杭州名士邵章先生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了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成书于1931年的《燕都丛考》记述,“今日各门之额,皆邵君之书也。”随着北京城门的陆续拆除,邵章先生题写的匾额大多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仍嵌有一块。而明代城门的匾额原件,更是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2003年,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此事2003年8月22日的《北京青年报》曾有报道。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复建后的永定门,老城砖失而复得
三台山危险品仓库建于一九五四年。建成后正赶上拆除永定门,城砖就拿来修了仓库的围墙。这些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运回来了,重新砌在永定门的城墙上。


永定门-现状
永定门
改革开放后北京建成现代城市,为重建中轴线最南端永定门城楼,国家拆除了永定门到南纬路两侧破旧低矮的房屋,露出了东西两侧坛墙。永定门城楼如今已经复建完成,再次呈现了北京旧城城市完整的中轴线,在改造后的大片空地上植树种草,建成大片绿地。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水荡漾,整修一新的永定门城楼,与护城河水交相辉映,成为南城新的一景。


永定门-知名战役
永定门之战
[img]http://a4.att.hudong.com/85/18/0130000011536612123218349000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永定门

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一场北京之战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外展开。为解京城之危,蓟辽督师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两昼夜,抵达广渠门外,寒冬饥馁,露宿扎营。在崇祯帝不准进城的情况下,袁崇焕军与清军数万人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激战10小时,转战10余里,明军终于克敌获胜。当时袁崇焕横刀跃马,冲在阵前,左右驰突,中箭很多,“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鲜使臣从北京向本国回报称:“贼至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回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奔三十余里。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就连皇太极对广渠门之败也慨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然而战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使立了战功的一代明将袁崇焕被下诏狱,遭磔于市。《明史·袁崇焕传》这样记载:“自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可见,袁崇焕之死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焕被被害后,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夜窃督师尸”,葬于东花市斜街,并世代守墓.

永定门之战明朝四个总兵,永定门之战明朝四个总兵,满桂、孙祖寿、麻登云、黑云龙,结果,满桂、孙祖寿阵亡,麻登云、黑云龙被俘,四个总兵两个阵亡、两个被俘。所以永定门之战,明军失利。

永定门-历史遗存
与永定门城楼遥相呼应的还有一处北京重要的历史遗存,即“燕墩”,经过修缮,也已复现于京城的南端。
[img]http://a1.att.hudong.com/40/18/0130000011536612123218789650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燕墩

“燕墩”,又称“烟墩”。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至清代又将“五镇”树为具体实物,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因此,又名“烟墩”。据《日下旧闻考》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清人杨静山在《燕墩》一诗中说:“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燕墩”底座为高8米的墩台,墩台中央矗立着一座高约7米的方形大石碑,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帝都篇》和《皇都篇》。碑座四周雕着24尊神象,顶部雕有龙纹。燕墩记述了燕京建都概况。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碑文镌刻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距今已251年。

py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09
2  安定门

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

安定门-简介
“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
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
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 



安定门-名称由来
 
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 安定门走什么车呢?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安定门-地理位置
安定门

北京明清城墙北门的“安定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定门城楼被拆除,后建成了安定门立交桥,目前是 北京二环路上的一个交通节点。安定门立交桥建在二环上,安定门内大街和安定门外大街与二环相交,北京环线地铁在安定门设有车站。
pyz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09
3 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门为外朝正门,宽七间,占地面积1371.4平方米,也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宫门。

  门前左右,设有一对高大精美的铜狮,威武地踞守在那里。在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两座门。三门并列地起,主次分明,气势不凡。

  太和门是明代皇帝的听政之处,届时门厅内设宝座,皇帝亲临听取大臣奏事,并作出有关的决策,这种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的重要方式叫“御门听政”。
pyz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09
4 天安门


天安门侧面概貌
天安门正面尊容
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对面是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当时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今天的样式,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组成,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城楼上60根朱红色通天圆柱,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楼,有黄色琉璃瓦,房分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36扇朱红菱花门扉;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殿内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中门洞上方悬挂上了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称为金水桥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图案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py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09
5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
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
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上有五座楼,人们习惯叫它五凤楼。五凤楼修建得重檐飞翘,黄瓦红墙,雄伟壮观。明清两朝,冬天在这里颁发次年的历书,遇有大规模的出征或凯旋献俘,皇帝就在这里发布命令或受停。

  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3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风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午门后有5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出入午门之规定:驾车午门去社稷坛时鸣钟,祭太庙时击鼓。文武官员出入左门;宗室王公出入右门;当中正门只准皇帝、皇后的龙车、凤辇出入,殿试文武进士,单号进左掖门,双号进右掖门。

  午门的作用: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pyz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09
6 乾清门
 乾清门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太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门内有一道白石栏杆的高台通道,直达乾清宫。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清朝康熙帝时,在此听政最多,到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

  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辰时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毕,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pyz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09
7 隆宗门
   隆宗门在故宫保和殿西北侧。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北、山东等地爆发天理教起义,京郊的一支起义军曾杀进皇宫,攻破此门,直逼皇帝寝宫养心殿。今隆宗门匾额上留下的箭头,是当时天理教起义的战斗遗迹。门为东西向,宽3间,与景运门遥遥相对。
pyz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09
8 东华门

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介绍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东华门门钉与其它三门九路九颗不同,为八路九颗,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
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东华门-俗称“鬼门”
东华门
一般的说法是:清朝皇帝死后梓宫由东华门出入,因送殡迎灵都由东华门出进,所以东华门俗称“鬼门”。因此门钉数用阴数,为纵八横九七十二颗,为偶数。而紫禁城的午门西华门神武门每扇门的门钉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为奇数,即阳数。是符合定制的。

真正实质原因是什么呢?

故宫的宫墙四门与正殿太和殿的关系是一个正五行方位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克关系,就宫殿来说,以吉为上,这是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东、西、南、北、中为五方,东属木,西数金,南数火,北数水,中属土。而相生相克的关系为:
木 生 火 生 土 生 金 生 水 生 木 
木 克 土 克  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在故宫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系统中,南北轴线上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关系,即外生内,内克外,这样,生进克出为吉宅,而东西轴线是木克土、土生金的关系,即外克内、 内生外,这样,克进生出则呈凶宅,而凶象中尤以木克土为甚。

为了避凶化吉,我国古代建筑师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门钉数变为纵八横九七十二颗,即把木化为阴木(偶数为阴),因为木能克土,然而阴木未必能克阳土。而横行还是九路,又不失帝王之尊。聪明的建筑师就这样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不小的难题。
东华门-门钉之谜
东华门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举凡服饰、车轿、府第等方方面面皆有定规。本文要说的门钉本是无关紧要的结构件,皆因它在一座府第中处于最显露的位置,又经历年演化形成夸张的造型,所以兼具了炫耀权势的功能。至明清,已从制度上对门钉数目加以限制。比如按清代典制,规定皇家宫苑的宫门“朱扉金钉,纵横各九”,因九为阳数,又是数字之极,九九八十一颗门钉最能体现帝王的尊贵,亲王府第的门钉即减为“纵九横七”,亲王以下递减。明代虽无如此具体规定,但各项待遇仍尊卑有序,随爵而定。这样看来门钉的作用似与今天军官肩章上的星相仿,是等级的标志,含糊不得。奇怪的是竟有一处例外:故宫东华门的门钉居然少一排,是为每扇门八九七十二颗,而且仅此一处例外。这就令人费解了,皇帝主动放弃一排表征地位的门钉究竟用意何在?
曾经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东华门的门钉与别处不同,尺寸稍大。由此推断当年必是有一批门钉做大了,若仍用九排就显得拥挤,去掉一排看着舒服些。这其实是用百姓的思维来解释皇家的事务。封建社会为一个尊号都能争个你死我活,更何况是代表等级的门钉了?照这样说佛香阁的拆塔改阁耗资巨万该怎么解释?所以这话应该倒过来说:因为设计上要求少一排,为避免显得稀疏才特意将这批门钉尺寸做大一些。
另一种说法是皇家成员死了以后灵柩、卤簿皆出东华门,所以该门主丧,属阴,门钉就不能是阳数,故去掉一排。但是又有人考证说,据记载也有从西华门抬出灵柩的情况,且皇帝外出巡幸也走东华门,不能认为东华门只办丧事,所以此说也难成立。总之讨论的结果仍是莫衷一是,这区区一排门钉竟成了难解之谜。紫禁城是刘伯温“偷”来的吗?
曾经故宫博物院的一位早期职员对此现象的解释,而该职员是听原宫里的太监说的。说是当年刘伯温建北京(其实刘伯温不曾参与北京和紫禁城的营建,至永乐十五年兴建紫禁城时,他已故去四十多年。只因刘伯温颇具传奇色彩,所以明初的许多大事便都附会到他身上。姑且不管姓字名谁,总之系指北京和紫禁城的设计者),他自称是偷了天宫的图样来建紫禁城的,为了表示对天帝的敬畏,只好去掉一排门钉以示人间帝王与天上玉帝的区别。那位读者说了,人家是在探讨问题,你这不是说故事吗?我说,谁能说谜底就一定不是故事呢?当年紫禁城的设计者以如此郑重的方式讲述出一个荒唐的故事,其政治用意是明显的:即强化臣民对皇帝的所谓“天子”的半人半神身份的认识。
要解开这个谜得先从民俗说起。原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隐喻文化,就是利用谐音或其他表现形式给事物赋予一种特定的寓意。对隐喻文化做出最精辟解释的当数侯宝林先生,他把这叫做“说辞”。例如用苹果和马鞍来喻“平安”。有时不借助谐音,例如给新生儿挂金锁,以求锁住他的性命毋使夭折,等等。皇帝亦不能免俗,而且简直是乐此不疲。所以在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建筑中处处有隐喻文化的痕迹。如果说封建统治者玩物丧志,这大概也是一种玩儿法。紫禁城中究竟有多少故事?
古建中隐喻文化的实例真是不胜枚举。比如故宫金水河的走向,在武英殿前、太和门前和文华殿东侧形成三个弓背形,而三组金水桥恰如搭在弓上的箭,取“坐北镇南”之义。无独有偶,颐和园东宫门外的御河也呈弓背形,虽不指向南方,却仍不失对外震慑的用意。
再如紫禁城这个名字取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系指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星群。古人认为紫微星垣乃是天帝的居所,而群星拱卫之。所以自汉以来皇宫常被喻为紫微。为佐证这个说法紫禁城内设有七颗赤金顶(分别是五凤楼四颗,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各一颗),喻北斗七星。有七星在此,谁能说不是天上宫阙?
紫禁城内有许多消防用的太平缸,这些缸原是镏金的,亦称金缸,谐“金刚”音。而其数目非四即八,喻四大金刚或八大金刚。按说这些缸若放在大殿前后救火时取水最近便,但在故宫里(颐和园除外)却大多舍近求远靠墙摆放,为的是取谐音“刚强”。殿前的陈设中有铜鹤和铜龟,除象征长寿外还有另一层含义,鹤字旧北京方言读“豪”音,而龟旧时俗称“横”(读去声),二者合起来是为“豪横”(这个词今天已不常用),与“刚强”正好对仗。故宫御花园内有一石圈,它的上方过去罩着一个大铁笼,上养鹰下养熊,为的是取谐音“英雄”。
东华门
紫禁城的主色调为红黄二色,据说皆出于五行的考虑,以示帝王的尊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却用了黑琉璃瓦,而且故宫以外所有皇家存放书籍文档的地方,都用黑琉璃瓦。盖因书籍忌火,而按五行之说黑色属水,取镇火之意。北京城门和城墙的另一种解释。
出了故宫,再说说北京城。谁都知道,北京的城门是内九外七,喻三头六臂的哪吒。而北京城墙为什么缺西北角,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曾经有过多种解释。愚以为这或许也是隐喻文化的产物。我国古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既然是天倾西北,筑城墙时避让一下方可显出敬天的诚意。
曾经有人测算,若将城墙的缺角补齐,则北京内城近似于矩形,而该矩形对角线的交点即其重心距离景山万春亭的顶子只有数米之遥。但若按照北京内城缺一个角的真实图形求其重心,则该重心恰与万春亭的顶子重合!这就是说景山万春亭不但是景观的制高点,还负担了挑起北京城重心的重任。
北京城的平面分布基本是轴对称的,其对称轴今天叫做中轴。在正阳门前曾埋有石马一匹,地安门前曾埋有石鼠一只,孤立地看皆难解其意,但是把二者合起来就有讲儿了:鼠为子,马为午,原来是北京城子午线的地标,也是北京的中轴线。若仅仅是两个普通石桩则可认为只是一般工程营造的技术标志,若一定要不惜工本弄出个艺术造型以便引出“地支”中子午两个字来,则当数隐喻文化的作品。
在东便门以北的城墙外曾露出半个赑屃,人们一直以为这一定是驮石碑的赑屃,早已有之,筑城墙时不便移开,有一半就砌在城墙里。乃至“文革”期间拆了城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城墙里什么都没有,城墙外露出的原本就是半个赑屃。考古人员想到,若如此,西便门外应该有另外半个,结果在预期的对称位置果然找到了。所谓龙生九种,种种个别,赑屃喜负重,按我国古代的认识,大地是由赑屃承载的。那么此例的寓意是说,北京的城垣系构筑在一个巨大赑屃的背上,与古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合,必然稳固。
东华门-南京版
[img]http://a2.att.hudong.com/70/02/0130000027083012300302452037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东华门
东华门,是现在南京明代宫城仅存的一座城门。东华门过去长期被南京冶金器材厂圈占,成了一个垃圾堆,一般人根本无从知道。随着东华门遗址公园的建成,大家终于可以一睹东华门的雄姿。东华门和西安门的大小,形制相似,但和西安门最大的区别是,其须弥座都为素面,没有卷叶纹的雕饰,使得东华门的风格显得比较简朴。这一点到真实的反映了当年朱元璋要求简朴建宫殿的命令。东华门南北两面有明显的城墙拆断痕迹,城楼顶上的仪凤楼早已无存,而且以前曾有很糟糕的破坏。现在,东华门被修复开放,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其最南面的门券内仍保留着明代的路面,城楼顶有明代仪凤楼遗迹石础,能明显看出廊庑遗迹。
pyz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7-09
9 宣武门

宣武门
京师九门之一。建于明代,初称顺城门,正统四年改称宣武。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
 
宣武門在
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内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作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爲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汇处一带。


宣武门-简介
元称顺承门(讹传顺治门) 明永乐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之名。正统元年明政府重建
宣武门
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工程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宣武门城楼面活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楼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绿互谅互绿琉璃瓦剪边。瓮城南北长83米,东西宽75米;西墙辟券门,其上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活七间,通宽36米;通进深21米,连台通高30米。


宣武门-相关历史
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 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
宣武门
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走囚车。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宣武门-现状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如今的宣武,不仅是古都新貌,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宽敞整洁的广安门大街,这是
宣武门大街
从京石高速入口六里桥一直延伸到崇文区的一条通衢大道,一眼望不见尽头的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畅行无阻。

街道两旁的平房小院早已换位于高楼大厦,仅仅是改革开放的近十年中,宣武区的危房改建,无论是数量、质量,都居于北京城区的前列。尤其是马路南侧的回族聚居区——牛街,更像一株奇葩绽放,体现民族风格的居民楼一幢幢拔地而起,古老的
清真寺,依然安详地座落在街中心。民族小学以全新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哺育着回族的儿童;清真超市、吐鲁番餐厅又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牛街的改建,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更体现了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落实。

宣武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名人故居既保存了传统精华,又赋予了时代内容。如大街北侧的
纪晓岚故居,走进宅门,一股翰墨幽香便扑面而来,这位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的文人才子对中华民族历代文化的搜集整理,不仅功在当代,而且惠及万世子孙。

体现着厂甸文化的琉璃厂修建的高雅朴素,一座座平房店铺中珍藏的碑帖字画、钟鼎文物,都记载着民族的古老
宣武门
历史和文明。在这块文化园地上还闪耀着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颗明星——她就是清末兴学时最早兴办的五城中学堂,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精英。如今,市、区的大力支持,教育优先的政策,不仅校舍恢宏,设备先进,而且名师荟萃,充分发挥了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为培养顶尖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宣武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创新中日益繁荣,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勃勃生机。是什么力量催动了宣武?是科学发展观武装了
干部群众,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才使宣武具有了永恒活力。


宣武门-宣武门教堂
北京最古老的教堂天主教)是宣武门的南堂。这座教堂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
[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宣武门教堂
创建。利马窦来华多年,对中国事务了如指掌,他生前所著的《中国札记》,至今还是研究、了解明朝历史的经典著作。
在历史上,南堂多次失火,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南堂被义和团拳民烧毁。据《庚子日记》之类的野史、笔记所云,在义和团运动中,拳民在教堂里不但抓住了不少里通外国的“二毛子”,而且还搜出不少“火器”、刀枪和一坛坛“秽物”,据说这些所谓“秽物”是一坛坛被教徒杀害的小孩的耳朵、眼珠和四肢等等。现在看来“秽物”之说,是有人杜撰和想象出来的,也是义和团火烧教堂的主要理由之一。
南堂系哥特式建筑,看起来与罗马的教堂无异。当年教堂内还有首善书院和历局。历局专门出版、印刷时宪书(皇历),清代改称时宪书局,仍然印刷“皇历”。
在“文革”中,南堂自然也受到了破坏,197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加以修葺。近年来因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教徒可以自由礼拜举行宗教活动,尤其是“圣诞节”的前夜(每年12月24日),这里人山人海,甚是热闹。
pyz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7-09
10 左安门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
左安门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过去左安门以“左安架松”闻名京城。在左安门外曾有几棵虬劲、盘曲的松树。由于盘曲,所以得由架子支撑,故称“架松”。

左安门-简介
左安门

这座偏远的东垣“村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据《北京街巷图志》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但这种图景却让瑞典学者喜仁龙深深陶醉,“世界上有几个古都可以提供如此开阔的无建筑地面,可以在其城区内看到如此纯粹的田园生活呢?”

左安门-历史
 
左安门

说左安门不能不提萧太后河。澶渊之盟后,宋辽相和,辽便在北京东郊开萧太后河,所以早在左安门建立之前,这条河便存在了。在这条河未断流之前,这一带居民多以行船或打鱼为生,后来河道淤塞才改为务农。辽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开凿的这条河为北京东南郊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这条河改善了水路交通,促成这个地区商业的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加强运输事业管理,辽甚至专门设“转运使”一职。而东垣一带本就属地势低洼的易涝区,故开凿后不仅用以运输,而且利于农业生产,使河两岸农业年年丰收。但这条河最显赫的贡献无疑是促进了东垣地区的百业俱兴,为北京(辽代称南京)逐渐成为首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条河,今天的左安门地区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左安门-现状
左安门一带显得井然有序,一栋栋新楼比肩而立,显示出这里是又一块受开发商青睐的土地。昔日宽阔的护城河水呈墨绿色,水面甚浅,潺潺南去。与河边憔悴的柳枝遥相呼应的是楼群问残存的几间平房。当记者路过时,无意中发现其中一间竟是用城墙砖盖的。从骨架上看,整间房屋沿用原始架构,但可能曾遭遇地震或其他变故,中间的墙壁全是后建的,材料便是一块块厚重的城砖。从外表上看,城砖间没有使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只是单纯地垒在一起,但仍显得结实而缜密,这个细节让时间一下子回到城门矗立的那个年代。

清末,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让天津来的火车直达正阳门,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
左安门
北京城墙开的第一刀。从此,城墙城门稳如泰山的岁月一去不返。

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护城河被取直,至于城砖的去处,1958年的一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这是王昆仑于当年2月提交给
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信中说:“……外城城墙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足资保留的……各区都在填垫坑洼,修浚明沟,改造厕所,需要土源和城砖。可尽先分区发动义务劳动,按必要地带就近进行拆除。”后来,也的确这么实行了。

今天的左安门桥下还聚集着很多从郊区来的
农民,他们在这里摆摊做生意。因为方庄的居民较多,所以生意相对好做些,但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营业执照,他们一边做生意一边警觉地观察周围动静,只要有一个城管的身影远远出现,他们便会推起小车就跑,等风声安定,城管远离,他们再回来继续小心地吆喝——他们几乎天天都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击中战战兢兢地度过。与其他城门相比,左安门一带这种来自郊区和农村的流动小贩尤其多,于是到了今天,虽然昔日平房已变成高楼,但左安门似仍可被称为北京城的“村门”。


左安门-今昔对比
左安门
风景虽美,却只是惊鸿一瞥,左安门的贫穷才是留给百姓最深刻的印象。左安门的城楼和瓮城到了近代成了保存状况最差的一个。城墙内侧通往城台的马道在1922年夏季已全部坍塌,而其时,城墙的墙皮剥落、野草丛生。瓮城内也很空旷,不像其他城门处有漂亮的树。从此门过往的只是几个赶驴人和偶然出现的大车,大部分人马车辆都从距市中心较近的城门通过。在喜仁龙眼里,这里“行人稀少,甚至连小孩也不像其他城门那么多,一个个怯生生地不说话”。

这一带居民大多从事小手工业或务农,但略略出人意料的是,贫穷并没有造成野蛮,因受附近关帝庙和左安门内五虎庙的影响,这一带百姓大多“重仁义…讲义气”。王永斌在
《北京关厢乡镇和老字号》一书中写到,多年来这一带居民中都有“帮穷会”,即五六家或七八家组成一个互相帮助的小组,又叫“上会”,某一段时期内有余钱的家庭就拿出钱来接济更穷的人家。

贫穷之前的繁华过往
虽然用以形容左安门最多的一个词是“穷”,左安门其实从近代才开始衰落,清光绪以前,这一带还着实繁华,
[img]http://a0.att.hudong.com/58/95/01300000115366121231950738673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左安门
店铺也较多,首先因为左安门是通往天津山东河北东南一带的交通要道。过去人们出行可出朝阳门通州坐船走运河,更便捷的则是从左安门走陆路,所以左安门一带多行色匆匆的赶路人,似商家的“源头活水”。同时,左安门一带还多寺庙、庙市,门外东侧的宏善寺便是个有名的大庙,北京城内的官员富户、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览。每逢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和六月二十四日关羽诞辰,左安门内十里河关帝庙就变得很热闹,在庙前搭台唱大戏,远近十里的人都会到庙里拜佛、看戏。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清末,京津铁路通车后,人们出行多乘火车,走左安门陆路的远行客已经很少,加上寺庙香火也渐渐衰败,这一带萧条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左安门已变成北京最冷落的城门之一。
pyz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7-09
11 正阳门(前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了箭门和瓮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对北京进行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建筑宫城与县城的同时,也对北京城的城垣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正统四年(1439年),修筑城楼工程告竣,正阳门成为京城九门当中的正门,也是九门中规制最高的一座。正阳门至大明门前为棋盘街,《长安客话》所载:“棋盘街,府部对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亦见国门丰豫之景”。当时此地集明中央统治机构的史、户、礼、兵、刑、工六部;及五军都督府、通正使司、锦衣卫等。  

  正阳门以南,则是居民稠密、市井繁华的前门商业区。在明代,全城的重要商业、服务业作坊、戏园等都集中于此地。“棚房栉比,百货云集”。“搭盖棚房,居之为肆”,记载了这里商业繁华的景象。 

  现存的正阳门城楼(北)与箭楼(南)之间原来是由弧形城墙联接的。称之为“瓮城”。城内有庙,东为观音,西为关帝。箭楼曾在明、清两朝两度失火被毁,后虽经修复,但1900、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城楼、箭楼又遭焚毁。直到1903至1906年,正阳门城楼与箭楼才按原制得到修复。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民国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斯克·卡尔设计,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了水泥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加了西洋图案花饰。同时,瓮城也先期于1914年开始拆除。

  正阳门坐落在砖砌城台之上,城台上窄下宽,有明显收分。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结构。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共三层。楼上下四面设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上下有回廊。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上下通行。整个城楼通高42米,为北京城九门门楼中最高的城楼。

  1988年1月,正阳门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yz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7-09
12 东直门


祟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
东直门
精细, 市人称"东直雕像"。走砖瓦、木材车。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东直门-简介
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
东直门
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20年代初期,在瓮城内从正东向正西方向拍摄的东直门城楼门洞。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东直门地区,有比较准确的历史记载,是在元代以后。元代以前基本是荒地,
元大都的建立,就是开始了东直门准确的历史,元大都是1267年,由忽必烈下令施工,东直门的历史就由此开始了。东直门地区在这儿,当时是住的崇文门,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文东武西,在元朝时期,当时的崇文门,也就是今天的东直门,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他有崇文库和官仓,为什么元代在这儿的官仓这么集中,是和海运有关的,还有一条河运工程是和东直门是息息相关的,就是坝河,最后进入积水潭,另外一条就是亚麻河,通过东直门水关进入元大都的,把粮食和货物卸在崇文门地区,这是元代的情况,但是元代的时候,东直门郊区还没有形成规模,基本上没有什么村落。



东直门-明清时的东直门
明清的东直门地区,这是东直门地区发展比较快的时期,明朝在1368年明军徐达朱元璋的命令,占领元大都以
东直门
后,对北京城进行改造,到1421年,明城祖朱帝又对北京城进行了改造,东直门从过去的东城墙的东边变成了东北角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明代东直门起名是本着这个意思起的,是民兴教兴,东至东海,西至西陲。所以这样才有东直门、西直门,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有待考证。明朝的东直门地区也和元代一样修建了城楼。朝阳门当时是运粮的或者又叫粮门,石景山的煤就是从那个地方进去的,我们的东直门是运木材沙石的,因此有人叫做建直门。那个门都是用木材建筑的。至于明朝东直门,明朝的时候依旧是仓库集中的地方,和元代区别的时候,这个时候达官贵人进驻到东直门,像永昌胡同,还有元大人胡同,这些高官都居住在北京,北京过去的说法是南富西贵,这个地区慢慢变成既富且贵,这个时候东直门郊区的规模基本形成,比如三里屯,这种自动郊区的格局基本在明朝形成了。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旧址,但是有所改变,但实行了满汉分居的形式,满人居住在东城,汉人居住在南城,过去如果是旗人根本不问你住哪儿,只问你是哪个旗的。另外清朝和蒙古关系变好,清朝在东直门地区废置的官仓基础上修建了王府。另外同样也是一个仓库重地,海运仓啊,现在北京还有保留这个地名,这依然是一个仓库的重要地。

同时在清代,东直门郊外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比较及时,这也是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1840年以后的东直门地区,近代特别是晚清,虽然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革,因此有一些近代设施也引入到东直门,首先是1908年东直门的水厂建设,我们知道北京的水资源一直很紧张。老百姓说南城茶叶被城水,水好在北城,所以在城里水资源最紧张的时候,东直门建立了水厂,一开始以孙河水源作为水厂,孙河水源绝了以后,直接在东直门取地下水。所以推车送水也是北京的一个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
第二就是1915年,铁路是在八国联军1897年修到北京的,因此在1915年,当时的孙贵春修环城铁路,是从西直门经德胜门,安定门到东直门,和军工铁路相接,形成了环城铁路,东直门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对于东直门的官舱来讲影响也是很大的。近代以后,随着漕运的断绝,原来的仓库失去了意义,王府也换了主人,这个吕青王府变成了青年学堂。



东直门-文化习俗
东直门地区的文化,第一个就是东直门地区的风俗是,在东直门郊区六里,明朝修建了一些,像迎春仪式在这里
东直门
举办的一些地址,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他们对这个比较重视,还有像药王庙与东顶,东顶在东直门外,这个也是东直门地区文化的一个特征还有像俄罗斯馆还有东正教堂,康熙年间东直门内就建了俄罗斯馆,把鸦片战争中俘虏的俄国人全放出来了,后来近代以后,俄罗斯通过《不平等条约》,他们把俄罗斯馆变成东正教堂,建成了一个很豪华的教堂,建国以后变成苏联大使馆,这个东正教堂拆了。
另外像元代的清真寺也是很著名的建筑,也说明在东直门历来就是一个国际性建筑很集中的地区。


pyz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7-09
13 崇文门

 崇文门是曾与正阳门、宣武门合称“前三门”的京城南大门之一。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哈德门”牌香烟以及今
崇文门
日的哈德门饭店,名中典故也全部来自这座北京南城要塞。

北京四大城区之一的崇文区,无疑是由崇文门而得名的。崇文门原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当时名文明门),是南城三个门最东的一个。明朝改建
北京城,将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但改名为崇文门。

崇文门-简介
崇文门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 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走酒车,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呵呵。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崇文门-历史
  崇文门在元大都时就有,取《易经》中“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之意,时称文明门,原址就在今东单附近。据
崇文门
《析津志》记载:“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因而民间俗称文明门为哈达门,后又讹称为哈德门或海岱门。
1368年,元灭亡,明朝建立。明代将大都路改称
北平府,并对元大都城进行改建。永乐十七年重建前三门时,文明门也随着元大都南城墙原址南移约二里。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元年(1436)十月修建京师九门城楼,工程于正统四年四月竣工,为遵循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文明门改名崇文门。箭楼、瓮城、闸楼及东西月墙作为城门的配套建筑,其形态在史料中也有记载。王永斌告诉记者,崇文门的名称虽从明正统四年便沿用下来,但老北京人仍习惯称之“哈德门”。由明至清,各朝均有崇文门的修缮记录,直至1921年,还对城楼进行过修饰。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张先得依据民国时期一本旅游杂志上所载1898年的崇文门城楼照片,对它进行了水彩写真。如今,从张先得的水彩画上可清晰见到崇文门歇山重檐三滴水形制、楼阁式建筑与灰筒瓦绿剪边、饰绿琉璃脊兽。


崇文门-名称由来
  元朝的文明门,在当时又叫哈达门《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哈达大王为
崇文门
何许人,已不可考。"哈达"又讹传谐音为"哈大"、"哈德",直到解放前还有哈德门牌香烟。在元朝,哈达门这种称呼,已超过了文明门。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一方面利用它的谐音,一方面利用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写成"海岱门"。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海,即渤海、东海;岱,即岱宗,岱宗即泰山。唐大诗人杜甫《望岳》就有"伤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这两个地方都在东方,解释的较有道理。到了清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又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这只是从明朝人史玄《旧京遗事》上"京师九门,皆有课税,而统于崇文一司"一语而来。由于祟文门有个总课税司,就把"海岱"解释为"山陬海耀",这是极为牵强的。但不管对"海岱"二字的解释如何,明清的文人雅士,甚至最高统治者都往往不用"文明"、"崇文、而用"海岱"。如明人卓明卿《登崇文楼》诗:"城头初夜净氛埃,海岱分明望眼开,紫气半空时入座,秋声万里此登台。"登上海岱门,秋高气爽,紫气东来,眼开万里,何等雄壮!清人著的《白华堂诗录:“海岱瞻门高,风尘苦身贱。"以自己的"身贱"衬托、歌颂海伤门的高耸。因而从元到清不断有达官名士,居住在崇文门一带。如《宸垣识略》载:元朝御史王俨在文明门外东南里许,筑有别墅,"园地构筑,甲诸邸第",更有一座"水木清华亭",尤为出众。当时人许有壬记云:登上此亭"北瞻闉?(城门),五云杳霭;西望舳舻(指通惠河上船只),泛泛于烟波浩渺、云树参差之间"。可见当时文明门附近的盛况。死后被赐溢为"文正"的雍正进士、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的刘统勋(按清朝的溢法,"文正"最难、最少),雍正赐他御制诗是"海岱高门第",意思说刘是住在海岱门的一户高贵人家。《水曹清暇录》又记有名书法家张照(字得天)也住在崇文门外,"展宇宏深,有楠木厅",极为讲究。不过,清朝时代的崇文门,已不是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和明朝初期的都城最南端,而是变成较为热闹的内城了。

明燕王
朱橡原来封在北京,在夺取了他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以后,年号永乐,决定把首都南京
崇文门
迁到北京。于是从1406年(永乐四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1420年(永乐十八年)建成。改建后的北京城,第一,把元大都的南城城址,向南移了0.8公里。原来大都南城城址,约在今天天安门广场北段,南移后成为现在的样子。同时把北城拆去,东西城也拆了一部分,另建了北城。现在的安定门外和蓟门桥附近,还有元大都土城的遗迹。第二,把土城改为砖城。元大都的土城虽然披上"蓑衣",但苇帘子终不能抵挡雨水,所以在元朝一代,部分"城崩"的事经常发生,只在忽必烈时代的至元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内,就"城崩"八次。每次修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所费不货。明朝改建的砖城也略呈梯形,下宽上窄,每行砖与每行砖之间,往上稍有凹进,以利雨水下流。第三,把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三个门照旧,只把城门的名称改了,如文明门改为崇文门,直到今天。


崇文门-庚予事变
站在人流熙来攘往的崇文门大街十字路口追寻古迹,除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一段残存的城垣外,与城门相关的所有
[img]http://a0.att.hudong.com/56/58/0130000011536612121458740704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崇文门
建筑都已荡然无存。王永斌告诉记者,崇文门城楼原址在今崇文门饭店和哈德门饭店之间稍北处。瓮城的东月墙从今哈德门饭店,西月墙从今崇文门饭店,在今过街天桥处会合,而今过街天桥处稍南就是原崇文门箭楼旧址.1900年“庚予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中的英军首先攻破防守薄弱的外城广渠门,抢占天坛架炮轰击崇文门。顷刻之间箭楼便被烧毁,仅存城台。同年,英军把火车从永定门外的马家堡引到天坛。1901年,为将火车引至城内,英军肆意拆毁崇文门瓮城及其西北角的关帝庙,并打通瓮城东西墙使火车穿瓮城而过,最后通至前门车站(东站)。同时为了崇文门内外大街通行顺畅,又将残存的箭楼城台中间打通辟为券门。不仅如此,八国联军的战火还摧毁了街道两侧的店铺和民居。战后,街道两侧代之以归洋商所有的楼房。崇内大街的老住户戴凤琴告诉记者,她住了多年的灰砖尖顶老平房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说曾是法国人的面包房,而前面的二层旧楼听说有法国人在里面拍过电影。


崇文门-今昔对比
明末以来,崇文门外是比较热闹的,大小商贩,车水马龙。护城河水清滢,河上架有桥梁,河中游有画舫,两岸
[img]http://a0.att.hudong.com/68/71/0130000011536612121471594735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崇文门
种着树木花草。绿柳迎风,红花邀月,秀丽非常。明人董喧有《夏日出文明门》诗:"文明城外柳荫荫,百啭黄鹏送好音。行过御沟(护城河)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过桥不远为花儿市,"每月逢四日有市,日用及农器为多。其北四条胡同,则皆闺阁装饰所需,翠羽明珰,假花义髻之属,累累肆间"(见《天咫偶闻》)。沿护城河往东,为太平宫,俗称蟠桃宫,每年三月,"都人治酌呼从,联镳飞鞚,游览于此","人眠芳草地","箭洒(投壶游戏)绿杨坡"(见清初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清末人震钩也说"太平宫庙市最盛","地近河埂,了无市聒,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扬春风,凡三里许"。冬天,护城河上又是一番风景:"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都人于各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步。更将拖床连接一处,治酌陈看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见《帝京岁时纪胜》)。后来护城河水日渐淤塞,清政府及民国军阀又不加倍浚,往日胜景,一去不返。崇文门到蟠桃宫的交通,则改为骑驴;驴识道,不乱走,不用人牵,到目的地自有驴将行人接去,绝无差误。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前夕。

今天,崇文门城墙已经拆除,护城河水改为暗沟流通。沿着城墙墙址,地面上铺成宽阔清洁的
柏油马路,车马行人,昼夜不息;马路两旁,高楼耸立,绣帘翠幕中住着万户人家。地下筑有环城铁路,四通八达,电掣风驰,每天吞吐着几十万人次。这里与七百年前的元大都时相比,那是天壤之别了。


崇文门-崇文门教堂
基督教会崇文门教堂始建于1870年,是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所建的第一所礼拜
[img]http://a3.att.hudong.com/67/69/01300000115366121214692791113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崇文门
堂。因为是纪念美以美会第一位奉赴南美洲传教的Asbury主教,所以定名为亚斯立堂,教堂最初建成时,外观和现在一样, 只是规模比较小,仅容纳4、5百人聚会。随着教会信徒人数不断增加, 卫理公会于1880年决定在原址重新建堂,此堂于1882年落1902年清政府拨款重建亚斯立堂,于1904年春建成,此即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礼拜堂。
pyz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7-09
14 安贞门地名的由来
        安贞门与健德门一样,也是建于700多年前的元朝,是北城垣东面的城门。其得名于《易经》讼卦的“乾上坎下,九四不克讼,复命谕,安贞吉。”元朝被明朝推翻后,明将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叫安定门,为“天下安定”之意。随着元大都北城墙的废弃,安贞门也就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到了清末民初,这个老地名也在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北三环路时,在安定门与安贞门旧址南北一线与三环路交叉处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桥所处的位置就在安贞门旧址南侧,故称“安贞桥”,从此,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老地名得以恢复。2003年底开始修建地铁10号线后,又在安贞门旧址附近设站,最初称“安定路站”,因车站正处在安定路(安贞桥至安慧桥段)上,后来在站名公示时,被更名为“安贞门”。

pyz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7-09
15 健德门地名的由来
   说到健德门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在北城垣上设了两个城门,其中西北面的叫健德门,取意于《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城门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率军攻打元大都时,元顺帝一见不妙,夜半时打开健德门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朝灭亡后,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2.5公里,在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城垣。元大都旧城墙被废弃后,健德门也就逐渐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
  1998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南段时,在此修建了一座立交桥,因紧邻健德门旧址而称健德门桥,从而使这一老地名得以恢复。10号线修建时又在此设站,最初称八达岭高速站,后经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后,更名为健德门站,由此也唤起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记忆。
pyz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7-09
16 朝阳门

     朝阳门: 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 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 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朝阳门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宽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楼连台通高3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pyz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7-09
老门: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地理与历史沿革
   北京的城区格局基本形成于明代,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老午门
   午门
  
神午门
东华门
  
新华门

 皇城有七门:
 
  地安门

    北安门:皇城北面城墙的正中,清代改称地安门。
  大清门

    大明门:皇城的第一道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1912年中华民国改为中华门;

 
老天安门
    承天门:皇城的正门,清代改为天安门;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的中部偏南,与紫禁城的东华门相对;
 老西安门
    如今或许只有西安门旁的老西什库教堂还能见证历史的变迁
[img]http://i33.tinypic.com/34nh9wn.jpg[/img]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偏北
[img]http://i38.tinypic.com/spej6c.jpg[/img]
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是皇城大明门的左右门,取长治久安之意,长安街由此得名。     外城有七门: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img]http://i35.tinypic.com/29cs1vk.jpg[/img]  老东便门[img]http://i35.tinypic.com/wbxhmx.jpg[/img]  老西便门[img]http://i34.tinypic.com/157f7yt.jpg[/img]  老广渠门[img]http://i38.tinypic.com/2ajrq76.jpg[/img]  老永定门[img]http://i35.tinypic.com/4hzbl.jpg[/img]   老左安门[img]http://i38.tinypic.com/2iijq0z.jpg[/img] 老右安门[img]http://i36.tinypic.com/2jagu50.jpg[/img] 老广安门 内城有九门: [img]http://i33.tinypic.com/2q2l1ky.jpg[/img]  老正阳门    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俗称前门,因只有皇帝龙车出入此门,又称国门;[img]http://i34.tinypic.com/15wjk1s.jpg[/img]   崇文门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是当时京城收税的总机关;[img]http://i36.tinypic.com/nb5jig.jpg[/img]  宣武门    宣武门:元代称顺治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出入,又称死门;[img]http://i34.tinypic.com/2ic162t.jpg[/img]  朝阳门    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城内所需粮食都从此门运进;[img]http://i34.tinypic.com/ilyqdh.jpg[/img]  阜城门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京西的煤炭车,大多出入此门
[img]http://i33.tinypic.com/nxs4lx.jpg[/img]  东直门    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九门中最贫之门,为木材进京之门[img]http://i36.tinypic.com/25fk3e9.jpg[/img]   老西直门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所有御水车都走此门;[img]http://i35.tinypic.com/2z5m541.jpg[/img]  德胜门[/url][url=http://i34.tinypic.com/ng6avp.jpg][img]http://i34.tinypic.com/ng6avp.jpg[/img]  德胜门:元代称健德门,为出兵征战必走之门,又称为军门;  [img]http://i34.tinypic.com/rbgs4p.jpg[/img]老安定门    安定门:元代称安贞门,此门为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 [img]http://i36.tinypic.com/314qqyq.jpg[/img] 老新街豁口大街
    九门中有八门启闭有时,那时有句俗语“城门响点不等人,出城进城要紧跟”。如果你走慢了,城门准时关闭,无论进城还是出城都毫无办法,除非官方有事命令开城门。惟独崇文门通宵达旦地开着,因为此门为收税关口,通宵有差役守卫。
pyz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7-09
北京城门总括
  • 北京城门素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之说,那是指明清的北京城而言,
  • 里九为: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德胜门。
  • 外七为:东便门、广渠门、西便门、广安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
  • 皇城四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 如今城门虽大多无存,回忆它们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
[ 此帖被pyz在2009-07-09 12:13重新编辑 ]
pyz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7-09
17 地安门

地安门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地安门-简介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
地安门
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清顺治元年(1644)改称地安门,与皇城南垣的天安门南北对应。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为便利交通,分别于1913、1923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地安门为传统商业街区,地安门外大街自元代起即为著名的商业街,今有马凯餐厅、地安门百货商场、地安门电器商场、地安门药店、地安门新华书、地安门副食商场、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合义斋等各种店铺数十家。有火德真君庙、旧式铺面房、后门桥、广福观(山门)等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安门-历史作用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
地安门
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门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诸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还有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

地安门-整治复建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古老的中
地安门
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在50年前被拆除是一件极大的憾事。据报道,目前,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及北京人文奥运计划的实施,北京城北中轴线的整治和保护已经提上日程。市政府有关部门和西城区已经开始着手编制北中轴线的整治保护方案,同时复建地安门已经作为北中轴线整治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整治保护方案中,围绕地安门的交通道路组织方案近期内也将组织论证。
看来,北京地安门的复建已经指日可待。这将是城市建设中一件得民心的好事。复建地安门将会给北京市民带来吉利,恢复一处历史景观。

地安门-现状
地安门
如今车依旧,马无踪,塑料和金属的招牌取代了酒旗飘飘,面目模糊的外地口音的人钻进旧日贵人宅第,影壁上的雕花早已斑驳。鼓楼的新漆红艳艳的像要滴下来,寂寞的钟楼独守着一份古朴的青灰。广场上有老年人瑟缩在棉衣里面晒太阳,一队老外的金发有些刺眼,红彤彤的脸,大口大口呼出白色的水汽。现代的祥子们会用英语叫价,紫红色的篷布上统一写着To the hutong!

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拼音的字母组合永远翻译不出那一份亲切。四合院大门上用粉笔写上谢绝参观,院子里传出自行车轮空转嘶嘶的响声,猫儿弓着背优雅地从房顶走过,骄傲的注视着地面上匆匆的行人,慢悠悠的游客和穿着花衣裳的哈巴狗。这还是他们的家园——那一小群贫穷而幸福的居民。

地安门-地安门大街
地安门内大街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全长550米。沿街东、西两侧的明代皇城墙遗存,始建于永
[img]http://a1.att.hudong.com/00/87/0130000011536612122187701490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地安门
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皇城墙为清时原物,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安门内大街既是皇城内部城市的主要道路,又是北京旧城北部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地安门内大街东侧皇城墙残存240.2米,西侧皇城墙残存122.4米。由于长年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维修,皇城墙本身已破旧不堪。

为此,北京市西城区从去年开始投入2.5亿元,启动地安门内大街“城中村”改造,迁走皇城墙内侧的住户和商铺,亮出城墙墙体。
 施工部门在征求了文物专家的意见后,按照现存皇城墙的材料规格及做法修缮残存城墙,又修复了东西两侧部分城墙,使东西两侧城墙总长达到520米。

地安门-文学天地
[img]http://a1.att.hudong.com/87/92/01300000115366121221923452328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明成祖
《地安门传说》以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
明成祖为迁都北京,多次亲自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是全军覆没,邱福阵亡。明朝廷立即动员建立30万骑兵。
剧中主人公韩千禅便是这30万骑兵的其中之一,是千千万万为了北京迁都而北上击寇,抛头颅洒热血的男儿一个缩影。
本剧主要讲述中国战士和战士妻子的凄美千年爱情故事,既可以从爱情角度解读,也可以从战争的角度解读。残酷的战争和忠贞的恋情。
更加简单的说就是歌曲《北京一夜》中歌词所讲述的那个故事。

地安门-周边名胜
成吉思汗纪念馆
[img]http://a1.att.hudong.com/10/90/0130000011536612122190224777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成吉思汗纪念馆

成吉思汗纪念馆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前后两院。在三间展品屋内陈列着成吉思汗家族遗传物品近40件,其中以600多年前用蒙古文写成的圣旨和流传500多年的弓箭等藏品最为吸引人们眼球。在北侧的纪念品室内,几名游客正在购买绘着白月亮、红太阳、黄星星图案的吉祥三宝挂毯。
该馆馆长巴音称,他作为成吉思汗35代子孙,一直致力于收集家族遗物,至今已经募集到百余件精品。他同时表示,正准备在北京或内蒙古建设占地1.5万平方米的大型成吉思汗纪念馆。
pyz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7-09
18 西直门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大古城门之一,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
西直门
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西直门-简介
西直门
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 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 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位于西城区北部。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刘秉忠为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城墙、萧墙(即皇城墙)、大内宫殿等建筑完成,其中城墙方圆28.5公里,黄土夯成,共设11门,西墙北门及为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元至正十八年(1358)冬元顺帝为防农民起义军攻城,下令赶筑包括和义门在内的11座城门的瓮城和城外护城河的吊桥.其中和义门瓮城门洞高约6.68米,宽4.62米,采用砖砌卷券顶,青灰墙皮。城门为木质,有地堡式城楼3间,上设5孔水眼的水窝2个,可向城门灌水,以抵御火攻。


西直门-历史知识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占大都城,元顺帝北逃。为防元反攻,徐达命指挥华云龙整修、加固城
西直门
垣,对元大都土城外侧包砌城砖。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和义门改称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正统四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的门洞,将原瓮城压在新建的瓮城之下。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庑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有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清代城门基本沿袭明制,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为必经之路,故对西直门及城外官道曾多次维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进行全面修缮,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西直门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又有"水门"之称。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和义门瓮城门,成为北京轰动一时的考古新闻,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西直门-现状
西直门现已成为地片名,泛指西直门内、外大街与西直门南、北大街相交处的西直门桥附近。东北属新街口街道
西直门
办事处辖界,东南属福绥境街道办事处辖界,西属展览路街道办事处辖界。经西直门有4条大街,西段仍称西直门街。1965年合并定名为西直门内大街。西直门外大街原为西直门外官道。1911年后东段称关厢,西段因自然博物院在此称博物院路。1949年两段合并改现名。西直门南大街全长600米,车行道宽47米。原为北京内城西城墙与护城河,1969年修建地铁环线时辟建为路,为城区西二环路的组成部分。西直门北大街全长1170米,车行道宽23米,北段、中段以及南段的东侧为海淀区辖界。 

玉桃园居民小区位于西直门街区东部,并入西直门北顺城街等18条街巷,占地3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小区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西直门内、外大街两侧多商业店铺,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在西城区辖域内的有北京市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北京市消防局、北京消防科研所、中国建筑材料总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西城区人民法院、西直门外百货商场、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西区邮票公司、六必居食品公司、北京铁路局北京工务机械厂等单位及新建的中仪大厦、成铭大厦等。1980年建成通车的西直门桥,是连接西直门内、外大街,西直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桥,为上环形3层全互通式,地下有双层地铁交叉,设有西直门站。1999年对西直门进行全面改造工程,以进一步缓解附近的交通拥堵状况。建于1906年的西直门火车站,1988年北京北站,是京包铁路的起点,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为詹天佑设计建造的船型站室。



西直门-名寺古刹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
西直门
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後,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後......。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1949年後,政府部门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後部开裂的情况下,政府於1979年较全面地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并於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西直门-交通状况
在北京,西直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今闻名的地方。元代为大都城和义门所在地,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
[img]http://a1.att.hudong.com/01/46/01300000115366121205465723738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一个城门。另外,西直门还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水车必经之门,因此有“水门”之称。
如今一提及西直门,人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的辉煌历史,而是那座近年来饱受指责的立交桥。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原西直门立交桥,90年代后由于交通流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该桥的设计能力,使其成为二环路最拥堵的结点,成为制约北京城区交通改善的瓶颈。
据北京市政系统有关专家回忆,当初,有关市领导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1999年国庆节前作为二环、三环改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成西直门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当年9月17日,西直门立交桥主桥主路实现通车,当天的一家媒体评价说:“整个西直门立交雄伟壮观,将有利于缓解该地区长期的交通压力。”
然而,现在一提及西直门立交桥,大家的第一感觉就一个字:“堵!”“西直门立交桥是北京市市政建设史称得上最大的一个败笔。”北京市西城区一位政协委员评价说,“比如,立交桥高度太低,经常被撞坏。是否可以按国际标准,提高高度至4.5米或5米。何况我们城市还在建设中,经常有超高货车要通过。西直门立交桥东部的桥(二环路桥)的高度只有1.8米,实在可笑!”
近些年,“首堵”成了首都北京的代名词,而其中的“堵王”便是西直门立交桥。每天早上八九点和晚上五六点的上下班高峰期,西直门都会重复上演着堵车的壮观场面。8月10日下午,记者在西直门立交桥周围转悠了两个多小时。下午5点左右,记者发现,西直门立交桥上桥下桥的车都已经排成长龙。德胜门西大街一位修自行车的“老北京”说,“每天上下班的时候,桥上桥下都堵,没有哪一天不堵的。”
对疲惫了一天的司机而言,下班尤其难受,排着长龙的车流考验着他们的耐性。不仅如此,西直门立交桥还像迷魂阵一样考验着人们的辨别力。
一篇名为《西直门交警》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着:“西直门刚改造好的时候,马师傅被派去负责那里,大伙儿都挺羡慕他,因为那是北京最气派的立交桥。可是过了仨月,局里接连接到投诉,说马师傅业务不熟练,乱指路。想去安定门的让他给指到了动物园,想去动物园的让他给指到了蓟门桥,想去蓟门桥的让他给指到了金融街。最夸张的是有一位司机哭诉说他想去八达岭长城,按马师傅说的一直走结果到了保定……”
此外,引起大家近期热论西直门立交桥的原因之一是,作为西直门立交桥的组成部分,西直门北立交已经成为“危桥”。目前,西直门北立交桥桥洞只留出3米左右的通道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危桥部分长达10多米,桥面和东西两侧的桥墩之间有明显的裂缝。危桥段南面的西侧桥面和桥墩错开,桥面上的护栏也已断开。在距离桥墩2米的地方还有一处长约2米的垂直裂缝。危桥段北面东西两侧也有不同程度断裂。为保证桥面安全通行,危桥段被一些钢架支撑着。
西直门立交桥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堵车”,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西直门立交桥附近某楼盘售楼处工作人员说,由于西直门立交桥“堵车”,售楼处的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一栋楼至今都没有卖出去。”



西直门-投资旺地
西直门,好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东、南、北三方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
[img]http://a2.att.hudong.com/76/47/01300000115366121205475407502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中,西部只是中关村和金融街突显了一些色彩,但由于西二环、西三环沿线开发的相对滞后,使西直门地区一直没有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关注。
打通瓶颈 迎接置业热潮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工地,除了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之外,市政交通建设也在市政府的大手笔规划下掀起了一个高潮。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市政交通工程有许多,横向上有业已开通的广安大街,纵向上恐怕就非西直门北大街向北一线的浩大工程莫属了。这一来便带活了一片地,救了一些项目更成全了许多苦苦等待开发时机的地产商,一场新的地产战役在京西的中心区域内悄悄点着了火。市场又在重复:在京城楼市中,位置与交通条件是可以决定项目成败乃至生死的关键要素。
大概半年多之前,就开始有人为西直门北大街的交通改扩建工程叫好,这是一个集轻轨与高架双重的交通集散工程,它将与同期施工的西外大街改造工程一道,彻底冲开西直门这个让许多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的要塞,进而真正成为连接三大商圈(中心地带)的枢纽。四环路畅通无阻,已经启动的二环快速连接线工程东向市中心铺展出一路的平坦开阔。今后,北上中关村也不过几分钟的车程。
京西同样又是奥运村重要的幅射地带,也是除奥运村外奥运比赛场馆最集中的区域,当然有理由调拨政府手中的千亿元建设资金。
老项目枯木逢春 新项目雨后春笋
[img]http://a1.att.hudong.com/85/49/0130000011536612120549997416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守地已久的“老”项目,一夜间就像老树又抽出了新枝,借工期靠前的优势,吸引了最早循着市政改造的利好来到这里的买家;而仅在最近半年左右的时间内,西直门地区,尤其是西直门北大街一带就先后涌现出不下五六个新项目,这自然是看好交通条件改善的契机,后发制人也绝对少不了对先行者成败得失的总结吸纳,一出手便明显地有备而来,而且来者不善。你有成熟的社区环境,我用板式(小)高层讨巧,你前有环路后有河,我什么都有还加做TOWNHOUSE……西直门地区开发速度之快、楼盘项目之多、产品类型之全,恐怕也能创造京城楼市的一个纪录。
改造来日还方长
一直以来,制约西直门地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流通压力大。主干道修好了,但并不是用来充当穿“糖葫芦”的那根棍儿,也绝不可能穿起所有的“糖葫芦”,支线的规划和改造、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还有在京城“放之四海皆准”的拆迁老大难问题……这些都表明,西直门的改造工程绝对是来日方长,工程之浩大绝不亚于主干线的改造。而开发商有圈地之忧,购房者则必须三思而行。
区域类型不明 投资者慎选
未来的五至七年,北京城整体都会有一个数倍迅疾于以往的变化速度,从整体环境到功能分区都将被重新塑造和明确定义。未来的西直门地区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商贸区?居住区?文化区?还是同金融街、中关村一样具有明显行业特性的一个区域,亦或它终究仅仅是作为一个枢纽而已,如此就要看购房人自己的考虑与判断了。具体到某个项目在销售时,也有一个功能定位的问题,想卖给谁,都卖些什么,卖什么价,推出产品之前应该与预期(拟定)的交易对手有个默契,反之在购买者这里也亦然应该有这样一个过程。西直门的location(区位/地段)优势有目共睹,但有一点想提醒一下:location重要但绝非万能。
不难想见,再过两三年,当奥运比赛场馆在西四环路一线渐渐显露身形、傲然挺立的时候,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一片塔吊和钢筋铁架的丛林,将成为北京人,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期再或奔忙于斯的“西部人”,最惬意的家园。



西直门-科学探索
北京西直门发现数千古城砖
[img]http://a1.att.hudong.com/32/49/01300000115366121205495771563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2003年08月25日,数千块带有砖窑印记的古城砖随着西直门附近一个旧区的拆迁显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记者赶到西直门内的马相胡同时,这里的拆迁工作已经暂停。
尽管一些残破的城砖与石灰瓦砾混杂在一起,但它们厚重粗大的模样还是能够被人一
眼就分辨出来。在一些城砖侧面,记者甚至能够发现不太清晰的“××大亭城砖”的印记,而在旁边一栋被扒去墙皮的楼房里,一层2米多米高的墙体竟然全是用城砖砌成的。
据7代居住在此处的居民王先生介绍,这些城砖全部来源于附近的西直门城墙,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时被居民搬回家做起了绝佳的建筑材料。随着附近居民的不断搬迁和新老交替,这些隐身在石灰水泥中的城砖也就渐渐被人遗忘。
北京市文物古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后,立即对废墟中的城砖进行了清理,拉走了整整两卡车的城砖。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城砖将全部用于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修复。



西直门-鸟瞰西直门桥
 
[img]http://a1.att.hudong.com/22/33/01300000115366121205336559604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img]http://a1.att.hudong.com/12/32/01300000115366121205329865362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img]http://a1.att.hudong.com/28/38/01300000115366121205381719561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img]http://a1.att.hudong.com/03/33/01300000115366121205338590831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西直门




 
 
 
 
 
 
 
pyz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7-09
 19 阜成门



阜成门-简介
阜成门
位于西城区中部。元代为大都城平则门所在地,明、清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元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修筑新城,至元二十二年完工,共设11座城门,西、东、南城垣各3座,城北垣2座,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城门内为通往大内宫殿方向的平则门街,街北侧有西成坊、福田坊、集庆坊及大圣寿万安寺(今妙应寺),街南侧有金城坊、咸宜坊、安富坊。



阜成门-相关历史
  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
阜成门
城河吊桥。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 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城阜城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城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对城门、箭楼等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阜城门是明、清两代自门头沟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故有"煤门"之称。70年代修建环城地下铁路,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 



阜成门-现状分析
  "阜城门"后来演化为地片名,泛指阜城门桥附近,即阜城门南、北大街,阜城门内外大街一带。东北属福绥境街道
阜成门
办事处,东南属丰盛街道办事处,西属阜外街道办事处。其中阜城门南、北大街原址为北京内城墙及护城河。阜城门南大街全长1065米,车行道宽47米;阜城门北大街全长900米,车行道宽50米,两街同为西二环路的组成部分。阜城门内大街北侧的妙应寺及白塔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是藏传佛教寺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山门及钟鼓楼工程于1998年竣工。沿街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帝王庙、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广济寺等。自阜城门向东延伸至景山前街,道路两侧文物古迹众多,北称为文物旅游一条街。阜城门外大街清代时称阜城门外北街,50年代初将道路取直,改现名。街区内多事业单位,有中国银行金融大楼、万通新世界商城、四川大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阜城门邮电局、北京市邮政设计所、华联商厦等单位。东南部为北京金融街。街区交通方便。中心位置的阜城门桥为苜蓿叶形全互通式立交桥,1977年建成通车,连接阜城门南、北大街,为西二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铁路在此设有阜城门站。

如今,“阜成门”渐渐和其他城门一样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地名,泛指阜成门桥附近。站在桥上举目四顾,路上车
阜成门
水马龙,而路边各个时代兴建的大楼鳞次栉比,从逼仄的胡同到高楼大厦,高度和体积上的落差造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时空交叠感。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用这句定义式的话语来形容阜成门一带的变化,应算恰如其分。我们在下文中要一再追忆的城楼和城墙已经成为虚幻的影像,停留在了老人举起的胶片上,接受我们充满怀念的目光。
而今残留在原来城墙一角的古老胡同,虽从外表上看来疏朗而规整,墙壁上的雕镂也极尽细腻,却在居高临下、环绕其四周的高楼大厦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单薄而孤立——在阜成门一带,它已如落单的孤雁。而在它的周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建筑,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中规中矩的二层楼;包括为了所谓的“夺回古都风貌”而建的“大屋顶”;还包括完全西洋化、线条简洁的中国银行大楼;最年轻的新世界商品交易市场和华联商厦则像一对笨重的矮胖子,矗立在阜成门桥两侧隔街相望。

琳琅满目的建筑形态永久性地替代了原先这一带所充盈着的、以城门和城墙为核心的古典氛围。其实稍作观察便可发现,中国式的建筑虽然彼此间有差别,但从巍峨、高大的城门楼到平淡甚至显得有点儿寒碜的民居,无疑都是一元的,这种高度统一的一元建筑文化也是中国漫长而稳固的农耕文明与集权统治的产物,被林徽因称为“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但一百年前,当西方列强用枪炮唤醒东方睡狮的时候,在这个自成一体的古老帝国完全准备妥当之前,异域文化便纷至沓来,一元建筑系统的原始面貌被逐渐侵蚀,直至沦落为今天的记忆残片。

当我们站在阜成门桥上举目四望,一种重心缺失感和凌乱感便产生了。过去巍峨帝国的辉煌已经成为沧海桑田,我们所怀念的具有古典感的美丽也一去不返。璎珞一般的城墙被从都城的“脖颈”上摘了下来,但这个古老的都城却并没有因此被松绑。相对于一元世界的单纯,今天这块充斥着多元建筑文化的地界,的确标志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却由于仓促上路而陷入迷途。因为需要裹挟着古老与新鲜同时前进,它的步履又显得有些踉跄——杂乱而缺乏整体美感的街景正是这种迷惘的反映,也是这个时代的反映——它期待着能与城门楼相媲美的新的标志性建筑的出现。



阜成门-特有习俗
过去,三百六十行,阜成门一带都有人从事。这里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种地多靠天吃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
阜成门
抬头”,阜成门一带的农民都会举行独特的庆贺活动。除了给龙王爷纸像叩头礼拜外,还会在中午时分往地里泼盆净水,以祝风调雨顺。阜成门一带的这个风俗,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都沿袭着。

阜成门一带的商人也有自己的习俗,每天早晨打开店铺门后,掌柜的或管账先生必须手拿算盘冲着店门外摇动,预祝当天顾客多,买卖兴隆。

无论是农民还是手工业者或商人,每年秋分时都会做同一件事情:祭月。这是因为,明、清两朝将月坛设在阜成门南侧,每至秋分,宫里必有人来月坛祭月,场面十分恢弘,亦充满皇家的神秘感。每到此时,穿戴着盔甲的“御用军”就会齐刷刷地沿街排列,杜绝普通百姓围观。但是,祭祀的前几天和后几天,还是会招得许多百姓来这一带游玩、观看。追逐皇家盛事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也在无意间为阜成门一带增添了更多商机。1912年,祭月活动终止,月坛被废弃。原来月坛墙外的菜市迁至月坛的外道坛墙内营业,这就是当年北京赫赫有名的五大菜市之一的阜成菜市。



阜成门-名寺古刹
妙应寺白塔
[img]http://a4.att.hudong.com/18/26/0130000011536612121426818812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5年),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至正二十八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俗称白塔寺。现寺内的建筑大都为清代所建,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为元代遗物,至今已700余年。

妙应寺白塔塔体为砖石结构,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基底面积810平方米;塔身为复钵体;塔刹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下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华盖,周沿悬挂着36片带有佛像和佛字的华幔,下面各系一个风铃;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组成,寺院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宝殿以及西侧的配殿、厢房;塔院的红墙围成一个单独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于院中央偏北。

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弘慈广济寺
[img]http://a1.att.hudong.com/35/27/01300000115366121214271889531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广济寺

历代帝王庙往东不远,路北有一座灰色山门的庙宇,没有帝王庙那么恢宏的气势,巍峨的建筑,看起来朴素、庄重而又沉稳,正门有“赦赐弘慈广济寺”的匾额,这就是在全国佛教界有重要地位的广济寺。他是中国佛教协会会址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寺历史悠久,创建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金代时,这一带在金中都的北郊,称西刘村,该寺也叫西刘村寺。元朝时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末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明朝天顺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园洪法师等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资助下,在原址重建寺庙。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赐名“弘慈广济寺”,到成化二十年全部完工。
清代时,皇帝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几代帝王都曾亲临该寺,或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并多次修缮和扩建。清末,广济寺主持道阶和尚在寺内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愈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城还拥有多处下院,如德胜门内的莲化寺、后海的广化寺、西直门内的弥勒院等,盛极一时。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被烧毁,1935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3年、1972年、1976年对广济寺进行过多次全面修缮。
阜成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
[img]http://a3.att.hudong.com/64/29/0130000011536612121429190260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阜成门
客商募捐刻梅花 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南侧,元时名“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改名“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运入。
pyz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7-09
20 右安门

右安门地区是原金中都景风门地区,景风门内即开阳坊也是现在的开阳里小区,这个地名历史悠久,至今已900多年.而
右安门
翠林小区过去是叫花园村,为什么叫花园村,那是因为过去在元朝的时候有个人叫亷希宪他在大都的西南修了个花园,还种了不少的柳树,还命名为万柳堂.现在的玉泉营的西南地名就叫万柳园.

右安门-简介
右安门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现无存。 右安门街道位于丰台区境域的东部,距区政府 9公里。东以北京南站为界,与崇文区相邻,南至京山铁路,与西罗园、马家堡街道相连,西至菜户营 与太平桥街道接壤,北至护城河,与宣武区隔河相望。街道与南苑乡花园乡、右安门乡、西铁营乡地界交叉,农居混杂,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右安门-名称由来
右安门
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
右安门原是一门一楼。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圆形,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三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个。右安门以南,接近南三环的地方过去曾经是金中都的景风门。右安门由于正对内城的宣武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右安门位于宣武、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成了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右安门-右安门桥
          右安门原来有一座简易的桥,跨在护城河上。上边是灰白粗糙的水泥栏杆,毫无美感可言。它是右外和右内的分界点,是连接丰台区和宣武区的重要通道。桥南西侧,原来有一家饭馆,名称忘记了,多卖一些大众炒菜和便宜的凉菜以及几分钱一两的白酒。往南有家杂货铺,卖些城乡百姓居家用品。就是现在的玉林里一带,那时这一带叫“二条”。桥北侧称为“桥头儿”,东边是5路公共汽车总站,西边是19路和51路公共汽车总站。5路往东北,经过前门、鼓楼到德胜门;19路往西北,经广安门、复兴门到动物园;51路则向南到丰台。这三条路线在右安门都是总站,因此大家很感方便。文革间,桥头东西两侧,各耸立一个方柱,上边书写标语,红底黄字,高大醒目。51路总站里边是右安门最大的企业——汽车修理四厂,人称“四厂”。5路停车场出口东边有一家副食店,时称“二店”,门脸突出,马路顿窄。公共汽车则显巨大。每遇错车,经常堵塞交通。二店北隔壁是一家清真肉铺。再往北有家绒线铺,卖些针头线脑,拉锁,松紧带,蛤蜊油。北邻是个卫生所,时称“小医院”。大夫姓张,秃顶,说话细声细嗓。小医院在胡同口,胡同北侧有一家姓魏的老住户,是右安门少有的文化人家,文革中受了苦,几乎家破人亡。传说后代出息,现已不知去向。再北有一间公共厕所,人称“官茅房”,门口的灯昏暗如豆。向北几步有一条窄马路,叫半步桥街。街北是一大片红色的楼房——轻工业部宿舍。再往北是二师一附小,是一家年久的小学。然后是里仁街,(南)樱桃园。这是桥头路东。桥头路西往北有家粮店,店北有条东西向的窄路,路口有个自来水龙头,人称“井台儿”,这是这一带唯一的水源。那时家家都备有扁担水桶,来此挑水。井台北侧有一座红楼,时称“子弟小学”。也不知道谁家子弟在那里读书,竟冠此名。后改为148中学。楼北边角落,有一裁缝铺,记不清楚是否兼营洗染,人称服务站。里边有位朱阿姨,大鼻子,带套袖,很和蔼。隔街北边,是一大片居民区,统统是灰色的3层楼房,时称“灰楼”,以至于变成地名。灰楼北边接近樱桃园,已不属右安门了。
pyz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7-09
21 西便门

西便门基本概述
  西便门是
北京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


 西便们修建目的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西端修建了西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西便门名称由来
  关于西便门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1、便门,一是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二是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
  2、西便门偏居北京城的西侧,并且是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称为别称“西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西偏门”读作“西便门”了。


西便门建筑历史 

 
   
西便门城楼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拆除附近的部分城墙。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和东便门遗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门遗址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远比东便门遗址整齐的多。西便门城楼遗址位于西二环路南段,驾车行驶于二环路上就可以看到城楼和城墙。


 西便门建筑规模 
 
   
西便门城楼
 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较为频繁,北京日渐富庶,内城外的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低估了建筑规模,受财力限制,仅修建了南郊一段,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现西便门位置辽代在南京城北端,金代在中都城北端通玄门东南,元代在大都城西南角郊外。门楼通高仅11米。


 西便门演化地名
  


 西便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西便门外大街交会处及西便门东街与广安门北滨河路附近。北属西城区辖界,南属宣武区辖界。西便门外大街原为金中都通玄门通往居庸关之要道,明清时为西便门外官道,明代称礼神街(部分),清代称光恒街,1949年后改今名,两侧多为解放后修建的住宅楼。西便门外大街形成于70年代初,1987年正式命名。广安门北滨河路原称广安门北河沿,1965年定现名。西便门城墙遗迹东侧今为西便门桥,为总长409米的大型定向型全互通式立交桥,1992年竣工。位于西城区西南部。明、清时京师外城七门之一。现西便门位置辽代在南京城北端,金代在中都城北端通玄门东南,元代在大都城西南角郊外。明初修建北京城,仍在西南郊外。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骑兵数次南侵,加之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不济,只修了环抱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5门,使京师城垣呈“凸”字型。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1949年后城楼被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市政府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予以整修,在于外城相接处修复城楼,共用新制城砖13万块,同时保留7处断面遗迹,即“明北京城城墙遗迹”,并立碑以示纪念,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此帖被pyz在2009-07-09 17:20重新编辑 ]
pyz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7-09
22 东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

东便们修建目的
  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在当时的形势下,统治者最强烈的愿望是安宁,安宁压倒一切。

 东便门名称由来
  关于东便门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1、便门,一是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二是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
  2、东便门偏居北京城的东侧,并且是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称为别称“东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东偏门”读作“东便门”了。

东便门建筑特色
    
 东便门外的护城河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

解放后的东便门
    
 东便门箭楼
在1981年对角楼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时候,文物工作者发现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还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它们记载了“庚子之变”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东便门角楼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这段明城墙自东便门角楼直至崇文门十字路口的东侧,下部厚重的城墙与上部的起伏不定的曲线及布满墙头的杂草,营造出了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由西向东依次建成的“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区,更加衬托出了城墙的沧桑感。
[ 此帖被pyz在2009-07-09 17:21重新编辑 ]
pyz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7-09
23 广安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一尺道路五两三”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注: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北向南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北侧面。
历史
  
 广安门
 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广安门到小井村的路段长1500丈,共花费白银八万两,平均每尺长的道路用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两三”的说法。这条道路的修通对广安门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京张铁路起点车站——广安门车站在北京与各地之间的铁路、公路修通之后,广安门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城门到菜市口大街并没有二层楼房,这条大街也并非是商铺相连的大街。1956年,广安门被以“年久失修、阻碍交通”的理由拆除。
  2001年修成通车的两广路,使广安门一带的经济得到了促进,正逐渐成为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事件
  
 广安门
广安门事件
  一、广安门事件过程
  关于广安门事件的具体过程,国民政府的档案内留有材料,中日两方的史学家均有记述,中日双方的当事人(如刘汝珍、今井武夫等)也留下了书面回忆。在叙述事件过程方面,这些史料大体上是吻合的。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广安门事件的梗概如下:
  7月26日晨1时,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广部大队),由天津出发直趋北平,到平后受北平留守警备队长冈村的指挥,保护北平的日本侨民。广部大队于晨5时30分自天津出发,于午后2时到达丰台。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与冈村、今井武夫等日本在平的校尉们,商讨广部大队进入北平方式,决定伪称为北平日本使馆卫队出城演习归来,由广安门入城。29军的日本顾问樱井负责与29军联络,企图蒙混过关。在丰台,广部大队换乘了26辆汽车开往广安门。广安门守城部队为赵登禹部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
  广部大队于晚6时左右抵达广安门,29军的日本顾问中岛、樱井,以及书记官佐藤茂等与刘汝珍部营长李延赞联系,要求进入城内,于是守军先开启城门,诱日军进入,当进至一半,刘汝珍团长乃下令士兵开枪射击,日军便被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混乱中,遭受相当损失,书记官佐藤茂被守军击毙。
  驻丰台的日本驻屯军河边旅团,知道情况后,马上与冀察当局交涉,其结果为:城外的日军部队返回丰台,已经进入城内的日军广部大队,分乘13辆汽车于27日凌晨2时进入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
  在国民政府的档案内,存有宋哲元当时所拍发的电报:
  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呈何应钦部长告日军由广安门强行入城与我驻军冲突电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限即到。南京。部长何:三一一二密。今日下午七时,敌用载重车三十余辆,载兵约五百名之谱,由广安门强行入城,经我守兵阻挡,不服制止,以致互相冲突,刻正在对峙中。似此情形,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所不免。除饬各部即日准备外,谨闻。职宋哲元叩。寝。印。
  二、广安门事件后事态的变化
  当日广安门的战斗刚刚停止,日本驻屯军便于22时20分下达了攻击29军的作战命令。27日,日军分别攻击了通县、团河和小汤山的29军驻军。28日,日军20师团和驻屯旅团对29军军部所在的南苑地区发动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是役光荣殉国,29军作战失利。在这种情况下,冀察当局首脑宋哲元决定,自己率领37师立即离开北平,命张自忠代理宋的三个职务继续与日人折冲,并留下赵登禹部独立27旅和张自忠部独立39旅,负责维护北平治安。28日当晚22时,宋哲元将37师撤出北平一事通知日军松井机关(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然后与副军长秦德纯、平绥铁路局长张维藩等一行数人出西直门

 广安门护城河
经长辛店赶赴保定。
  对于宋哲元此举,历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在日军进攻、平津危急的情况下,宋等只率第37师后撤,而其余部队未动,让张自忠留北平与敌周旋呢?这实际上还是想满足日军最后通牒中所提的要求,幻想求得日军停止进攻,维持冀察原局面。”
  张自忠留平后,无法完成宋哲元指派之使命,只好先隐匿起来,然后伺机逃离北平,重返抗日战场。历史当事人、29军副军长秦德纯对此感言道,“这三个‘代理’害他(指张)不浅!”(见于宋哲元后人所编《宋哲元遗集》一书)
[ 此帖被pyz在2009-07-09 17:24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