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780阅读
  • 109回复

[青海][原创]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超微星史地系列”4)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8-27

青海省海西州区划十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部分地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4万人,流动人口12万人),户籍人口38万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自治州。1954年成立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次年改称自治州),1985年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现辖格尔木、德令哈2个市,都兰、乌兰、天峻3个县,以及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委员会(县级)。自治州首府设在德令哈市。


      一直以来,关注区划地名的朋友对海西州的区划方面有几个疑问,为探究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同时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笔者试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海西州藏族人口数比蒙古族多,为何州名叫“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藏族人口数比蒙古族多?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海西州筹备建州之年(1953年),还是更早的1949年底(都兰县解放之年),还是建州以来的其他年份,海西州藏族人口均比蒙古族多(见下表)。

      既然这样,那么,当初海西州命名时为什么将“蒙古族”排在“藏族”前面呢?笔者根据有关史实,推测其原因为:从政治上看,海西州的前身——原都兰县的统治中心位于蒙古族聚居地区(今乌兰县、都兰县),蒙古族长期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从部落数量上看,这一地区蒙古族有8个旗(即:位于今都兰县的西前旗、西后旗、西右中旗、西左后旗、西右后旗,位于今德令哈的北左旗、北右末旗,位于今乌兰县的北左末旗〕,藏族则只有3个部族(即:位于今天峻县的汪什代海族,位于今乌兰县的千布录族,位于今都兰县的沟里、日安部落),蒙古族部落数比藏族多;从地域分布上看,蒙古族遍布于今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4市县,而藏族则聚居在今天峻县及都兰县部分地区,蒙古族比藏族分布范围广。另外,1953年下半年筹备建州时,蒙古族人口虽少于藏族,但相差并不太明显。基于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故将“蒙古族”排在“藏族”前面。
      按:随着1980年代起陆续从青海东部地区吊庄移民,迁入海西州定居的回族人口增长很快。2000年,海西州回族人口4.57万人,占总人口12.38%,超过藏族成为海西州第二大民族。2010年,回族65828人,占常住人口的13.45%。
      二、海西州州名原先有“哈萨克族”字样为何后来取消了?
      海西州的州名曾几度变更:1954年1月,设立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3年8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4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取消州名中的“哈萨克族”字样。
      哈萨克族并非海西地区的世居民族。1935年起,原居新疆哈密、镇西(今巴里坤)一带的哈萨克族(胡赛因部)因不堪忍受军阀迫害,相继集体东迁,部分进入青海都兰县境内。1952年8月,政府将都兰县境内的哈萨克族安置到郭里峁(今格尔木)地区。1954年1月,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成立时,哈萨克族人口不到一千人,与藏族、蒙古族相差悬殊,之所以列为区域自治民族,主要是因为哈萨克族游牧范围非常广,在地域分布上丝毫不逊于藏族、蒙古族。
      1980年以来,海西地区的哈萨克族多次向政府要求返回新疆原籍。1984年5~11月,由官方组织,分批全部迁回新疆,哈萨克族作为海西州自治民族已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按:1989年底,一些迁回新疆的哈萨克族群众因水土不服、安置分散等原因私自返回格尔木市,有关部门劝返一部分,其余群众被安置到大柴旦的马海地区(属格尔木农垦集团马海农工商公司管理)。
      三、海西州与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是什么关系?
      概而言之,柴达木行政区一度脱离海西州(“分治”),继而合署办公(“同治”),最后又回归海西州(“合并”)。

      设立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是开发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的需要。柴达木盆地资源富集,被喻为“聚宝盆”,蕴含丰富的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煤炭及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钾盐、石棉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
      为了支持柴达木盆地开发事业,195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的柴达木盆地[中西部]设立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专区级),7月进驻阿尔顿曲克中心区的噶尔穆(即今格尔木,1956年3月迁驻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大柴旦),作为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即省政府)的派出机构(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7年4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这样,柴达木盆地[中西部]脱离海西州、直属省政府,成为与海西州平级的专区级行政区,海西州行政区域大大缩小。1959年初,为了加快整个柴达木盆地的开发与建设进度,统筹发展盆地的工矿业与农、牧业,海西州人民委员会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同年10月中央批准)。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柴达木开发被迫停顿,为减少行政建置,196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将其辖区并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柴达木工作/行政委员会前后存在8年(1955~1963年)。

      四、格尔木城市规模最大为何州府驻在德令哈?  
      格尔木市,1956年设立
噶尔穆工作委员会(县级),隶属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60年改设格尔木市,1963年划归海西州,1965年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复设格尔木市。德令哈市,1955年由都兰县析置德令哈工作委员会(县级),隶属海西州,1958年改设德令哈县(驻巴音河),1962年撤销,并入乌兰县,1988年将海西州德令哈镇(州直辖)和乌兰县德令哈区合并,设立德令哈市。格尔木市是海西州第一大城市、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和青藏高原第三大城市。一直以来,格尔木市都是海西州的经济中心,各方面均比德令哈市强得多。2007年,格尔木市生产总值(GDP)90.2亿元,总人口27万人,常住人口20.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1.78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0.22平方公里;同年,德令哈市生产总值(GDP)17.4亿元,总人口10万人,常住人口6.84万人(户籍人口数与此基本一致),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格尔木是工业城市,又是交通枢纽,人口众多;而德令哈过去基本无工业(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主要作为地区行政中心,机关、单位人口比重很高,为行政型、服务型、消费型城市,城市功能非常单一。      
      1954年,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成立,首府驻在都兰蒙族自治区(县级,后改为都兰县)的察汗乌苏。1959年1月,海西州人民委员会由察汗乌苏迁至柴达木行政区的大柴旦(1960年设立大柴旦市),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其辖区并入海西州。1966年4月,海西州人民委员会迁至乌兰县的德令哈(1988年德令哈撤镇设市)。事实上,早在1962年12月,海西州即已成立州址迁地领导小组,筹划州府东迁(德令哈)事宜。至于当年为什么选择另迁德令哈而不是回迁察汗乌苏,个中原因,笔者囿于资料,无从知晓。
      那么,海西州为什么没选择格尔木作为首府?笔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海西州是民族自治地方,其首府应设在民族聚居地区(都兰、乌兰、德令哈等东部县市)而不是汉族云集之地(格尔木、大柴旦等西部各市、行政委员会),从政治上看,德令哈更适合。此外,从海拔高度看,大柴旦地势最高(3173米),德令哈次之(2980米),格尔木最低(2780米);但从年均降水量看,格尔木最小(42.1毫米),大柴旦次之(83.5毫米,一说82.6毫米),德令哈最高(182.3毫米);从与省会西宁的距离看,格尔木最远(830公里),大柴旦次之(732公里),德令哈最近(514公里)。综合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则德令哈虽然海拔较高,但气候条件相对最好(年均降水量最大),且离省会最近。
      海西州政治中心(德令哈)与经济中心(格尔木)分离,这种情况跟咱们国家有点类似:德令哈相当于海西州的“北京”,格尔木相当于海西州的“上海”。          
      
五、海西州为何设立茫崖、冷湖大柴旦三行政委员会?
      设立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委员会,是1950年代开发柴达木、设立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市的延续。临时工作委员会、行政委员会,是州政府的派出机构,相当于县级,是国内目前青海省独有的非正式政区。工作委员会辖区,简称“工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行政区”。
      茫崖行政委员会:茫崖因石油勘探和石棉矿开采而兴起。1956年1月设立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驻茫崖(即今老茫崖),隶属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60年迁驻油砂山,1963年8月划归海西州,1964年7月撤销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改设茫崖镇,由海西州直辖。1984年5月设立茫崖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驻花土沟,辖茫崖镇、冷湖镇,新设花土沟镇、尕斯乡。1992年1月,冷湖镇划出。2005年,撤销尕斯乡,并入花土沟镇。茫崖行政区总面积3.20万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3.4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万人),行委驻地花土沟镇距州府德令哈市677公里。
      冷湖行政委员会:冷湖因石油开采而兴起。原属1956年1月设立的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1957年底,以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部分地区设立冷湖办事处(县级),隶属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9年9月改置冷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1960年10月改设冷湖市(县级)1963年11月划归海西州,1964年7月,撤销冷湖市、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改设冷湖镇,由海西州直辖。1984年5月划归茫崖行政委员会。1992年1月,省政府批准:撤销茫崖行政委员会冷湖镇,升格设立冷湖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青政函[1993]5号)。1993年3月恢复设立冷湖镇。冷湖行政区总面积1.75万平方公里,2008年户籍人口2.1 万人(注:绝大部分为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干部职工,常住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油田基地;冷湖镇区实际常住人口仅0.3万人),行委驻地冷湖镇距州府德令哈市464公里。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大柴旦因煤矿、铅锌矿开采而兴起。1956年属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辖地,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驻地,1959年海西州人民委员会迁驻于此。1960年11月以格尔木工作委员会、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部分地区设立大柴旦市(县级),1964年7月撤销,改设大柴旦镇,由海西州直辖。1992年1月,省政府批准:撤销大柴旦镇,升格设立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县级),为海西州派出机构(青政函[1993]5号)。1993年3月,恢复设立大柴旦镇,新设锡铁山镇、鱼卡乡。2005年,撤销鱼卡乡,并入大柴旦镇;大柴旦镇更名为柴旦镇。大柴旦行政区总面积2.10万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约1.5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万人),行委驻地柴旦镇距州府德令哈市约200公里。  
      至于这3个行政委员会为何不改为县,笔者推测,由于茫崖、冷湖大柴旦地区属于资源开发型地区,地区经济完全依赖矿产开采和加工,几乎没有也无法发展农牧业,所以未来存在资源枯竭、人员撤离的可能,而行政委员会属于州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很大的临时性和灵活性。
    
      由于这3个行政委员会是非正式政区,故其名称在国家民政部历年《行政区划简册》中不予收录(注:其行政区划代码在国家统计局历年《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亦不收录),其面积计入海西州总面积并加注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面积数字包括自治州直辖部分”(注:“自治州直辖部分”指的就是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区),其人口实际计入乌兰县人口数但未加注释(注:经对比乌兰县近年实际人口数发现)。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05-09 19:21重新编辑 ]
3条评分
anrye 威望 +2 原创鼓励 2009-09-01
whz 威望 +3 有价值信息,整理很辛苦 2009-08-31
老白骨 威望 +3 原创鼓励 2009-08-27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8-27
      六、海西州/格尔木为何代管玉树州唐古拉山镇?
      方便管理是唐古拉山地区划归柴达木行政区、(海西州)格尔木市管理的主要原因。
      唐古拉山地区,原为玉树州治多县辖地。1956年3月,设立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县级),驻唐古拉山(即温泉,海拔5600米,距格尔木546公里),隶属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8年,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向北迁移到海拔较低且离噶尔穆(今格尔木)更近的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距温泉121公里,距格尔木425公里),并设立乌丽公社(驻地距格尔木市302公里)。196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其行政区域并入格尔木市。7月,青海省批准,设立唐古拉山区(区级),下辖乌丽公社。9月,唐古拉山区正式划归格尔木市。1971年1月,撤销唐古拉山区及乌丽公社,改设唐古拉山公社。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发文(青政[1980]183号文)确定:由格尔木市“代管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唐古拉山公社”。1984年,撤销唐古拉山公社,改设唐古拉山乡;2005年,撤销唐古拉山乡,设立唐古拉山镇。当年常住人口1277人。
      唐古拉山地区之所以引起官方的重视和关注,以至于脱离治多县、一度设立县级政区(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并先后由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后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海西州)格尔木市管理,笔者考察当年实际,推测其原因是:唐古拉山地区幅员辽阔,有一定数量的牧民,青藏公路通车后派驻人员激增,当局认为有必要设立县级政区;该地远离玉树州及治多县行政中心,其间为沼泽地,不通公路,人员往来极为不便,仍归(玉树州)治多县则难以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柴达木行政区/格尔木市通过青藏公路与唐古拉山地区联系则非常便捷。
      当年,治多县西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为何没有一并纳入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或噶尔穆工作委员会,笔者分析认为,由于当时省政府已明确将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划归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领导,而柴达木盆地[中西部]是省政府直辖行政区,故不宜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区域)“划地”太多,何况那里是无人区,归谁管都一样。
      七、格尔木市为何设立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三行政委员会?
      格尔木市市域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其中本部面积7.14万平方公里,唐古拉山镇面积4.75万平方公里,以上数据据《格尔木市志》;《行政区划简册》为12.346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市”。由于辖区面积过大,为了方便管理,市政府意欲对市域进行分区,设立派出机构,以分担部分行政职能。

      1997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准格尔木市设立昆仑、瀚海、察尔汗3个行政委员会(副县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青政函[1997]21号)。2001年8月,省政府批准格尔木市设立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3个行政委员会(副县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青政函[2001]81号),2002年5月筹备,2004年4月挂牌运作。实际上,东城区行政委员会由原昆仑行政委员会更名而来,西城区行政委员会由原瀚海行政委员会更名而来,察尔汗行政委员会名称不变。


      东城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东城区”)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约7.8万人。现辖2街道(昆仑路、黄河路街道)、1镇(唐古拉山镇)、1乡(大格勒乡)[注:大格勒乡、唐古拉山镇均为“飞地”,与城区部分互不相连]。东城区行政委员会驻昆仑中路56-10号。
      西城区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西城区”)面积6.07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7万人。现辖3街道(河西、金峰路、西藏路街道)、1镇(郭勒木德镇)、1乡(乌图美仁乡)。西城区行政委员会驻柴达木西路众信巷2号。
     察尔汗行政委员会辖区(简称“察尔汗区”)面积0.90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1万人。不辖乡镇,直管社区[注:察尔汗行政区是“离区”,在市区没有地盘]。察尔汗行政委员会驻察尔汗(集镇)盐湖东路。
      在格尔木市区,以中山路、八一路交汇十字为基点,中山路以东、八一路以南区域属东城区,中山路以西、八一路以北区域属西城区。东城区城区部分大致位于市区东部,西城区城区部分大致位于市区西部。西城区的郭勒木德镇环状“包围” 市区。  
      格尔木市现为副地级市,副地级市下辖3个副县级行政委员会,这应该是格尔木市在政区设置方面的一个特色。假如将来格尔木市成为地级市,则这3个行政委员会即可顺理成章地转为正县级的市辖区。  
      八、格尔木为何不脱离海西州、升格为地级市?

      格尔木市是青海省西部经济最活跃、最繁荣的工业城市,更是海西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主战场,其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在海西州举足轻重,占据“半壁江山”。2007年,格尔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90.2亿元,占海西州(201.67亿元)的45%;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87亿元,占海西州(42.88亿元)的63%;总人口27万人,占海西州(56万人)的48%;常住人口20.89万人,占海西州(43.25万人)的48%。由于格尔木市位于青海、西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南疆)四省区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一些网友建议将格尔木市升格为地级市,升格方案分为单独升格(可称为“小方案”)和捆绑升格(即格尔木市与茫崖、大柴旦、冷湖3个行政委员会一起升格,可称为“大方案”,此方案实质上是上世纪中叶在海西州中西部设立柴达木行政区的延续)两种。其实,考察海西州的经济格局,东部德令哈等1市3县基本为农牧区,西部格尔木等1市3行委则为纯工矿区。假如格尔木市甚至茫崖等3行委脱离海西州,那么,缩小了的海西州“元气大伤”、工业总量很低,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海西州对格尔木市“升格”持消极立场。  
      鉴于格尔木市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1992年5月,青海省政府将格尔木市列为省计划单列市;2000年9月,青海省政府批准格尔木市为副地级市(以上据《格尔木市志》)。至于格尔木市将来能否“升格”为地级市,取决于青海省乃至国务院的决策。
         
     九、西藏为何实际控制唐古拉山镇大部分地区?
      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地区总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注:原先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但青海省实际控制面积只有1.4万平方公里,其余3.354万平方公里土地由西藏安多县实际控制(
安多方面在此放牧、定居,并设乡建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青海、西藏两省区从未正式划界,只是以唐古拉山主脉作为传统习惯线。1962年冬,西藏那曲专区安多县多玛区遭受特大雪灾,1000余牧民、30万头(只)牲畜面临死亡的威胁,西藏地方向青海省紧急求援,要求借用唐古拉山北麓的草场放牧,青海省同意将唐古拉山工委通天河以南部分草场暂借安多县临时安置受灾牧民和牲畜。1963年3月,安多县与唐古拉山工委签订《草原借用合同》,安多县借用通天河以南的草场。12月,安多县与唐古拉山工委签订《议定书》,将借用草场范围向北延伸到沱沱河以南。两次出借草场面积共4万多平方公里,占唐古拉山行政区面积的93%。草场借出后,安多县多玛区牧民大量进入唐古拉山以北,并于1963年底,在未与青海方面协商的情况下,将多玛区政府迁至唐古拉山区的雁石坪(注:雁石坪,距格尔木市400公里;2002年,安多县撤销多玛区,设立雁石坪镇),1971年,多玛区马浪乡人畜也进入唐古拉山以北。该县越界涌入青海境内放牧的牧民有增无减,草场久借不还,且逐步向北推进,个别乡(如尕曲乡)的牧民深入青海纵深160多公里。截至1988年底,安多县多玛区所属7个乡(多玛、智曲、岗龙、马曲、错龙、尕曲、吉日)、扎尕区的2个乡的牧民涌入唐古拉山乡放牧,占用唐古拉山乡土地面积约4.346万平方公里(占唐古拉山乡总面积的87.7%),其中草原面积651.9万亩(占该乡草原总面积的71.6),远远超过当初的协议借用面积。而且,放牧范围也突破唐古拉山乡,进入毗连的玉树州杂多县,甚至深入与西藏并不接壤的玉树州治多县。青海、西藏两省区牧民因越界放牧、交叉放牧而引发牧场、边界纠纷,并发生械斗事件。双方争议面积达4.95万平方公里(注:包括玉树州治多县、杂多县部分地区)。
      为解决边界草场争议,青海、西藏两省区先后于1971年11~12月在拉萨、1972年3~5月在西宁、1974年7~9月在西宁、1991年8~11月在西宁、1992年在北京举行了五次边界草场纠纷问题协商会,1998年6月在西宁举行协商定界会,因双方意见分歧严重(争议焦点是:以什么版本地图为划界依据?是否承认西藏方面曾借用唐古拉山以北草原?),均未达成任何协议。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1971年首次协商会上,西藏方面提出,同意以大唐古拉山山脉传统习惯线为界,但须将进入唐古拉山以北青海境内放牧的西藏安多县多玛区牧民划归青海省,但青海方面只要求收回借出的草场,不同意接收这些牧民;到最后,青海方面提出,以大唐古拉山山脉传统习惯线为界,安多县归还1960年代借用的全部草场,撤出全部人员和牲畜,如安多县接收有困难,也可以由青海方面接管这些牧民,但这时西藏方面不同意了,要求人畜不撤,草场归西藏(先是要求以沱沱河为界,继而提出以通天河为界,均遭到青海方面的反对)。
      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行政区域边界部分地段划分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51号)裁决: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行政区域界线,在唐古拉山地区(多玛地区)以唐古拉山分水岭为界;对西藏自治区在唐古拉山以北地区的实际使用管理范围线提出具体的界线走向。
      到2005年,安多县的雁石坪镇、多玛乡、玛荣乡、玛曲乡、色务乡等5个乡镇(整建制)、总面积4.75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位于唐古拉山以北青海省境内(注:参见《西藏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经比对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青海省地图册》,多玛乡位于玉树州治多县、杂多县境内,玛荣乡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
     十、海西州北部大片土地为何划归甘肃省阿克塞县?

       细心的读者对比2001年前后出版的中国地图会发现:青海省西北有一片区域改划到甘肃省范围内,落实到具体地区则是: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冷湖行政区北部有大片土地被改划到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范围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民国时期从新疆迁徙到甘肃敦煌一带的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生活。1953年3~4月,为加强民族团结、解决哈族安置问题,西北行政委员会在兰州召开甘青新边疆哈族头人联谊会暨各族团结会,商定将流散在甘肃敦煌县一带的哈萨克族安置到“以[青海省]花海子(色勒屯,也称色尔腾)为中心,东至哈尔腾东端的托逊堡,西至安南坝,南至海子的南瑞,北至燕都尔土(现燕丹)为哈族的居住和放牧区域”。1954年4月,由敦煌县南部析置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花海子(色勒屯,也称色尔腾)地区(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原为青海海西蒙古族柯鲁沟旗色勒屯、乌呼图两个部落的驻牧地,区划上属于青海,解放后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一直将这一地区标绘在青海省境内;二是阿克塞县南部和平、民主、团结、建设4个乡的哈萨克族牧民一直在花海子地区居住和放牧,也即在青海省境内放牧。
    1959年6月,甘、青两省省委签订《关于甘肃、青海两省边界问题的协议》。1960年1月双方约定:阿克塞县在青海境内的牧民、牲畜3年内(即到1962年底)全部迁出青海(省界按1954年1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因在青海境内放牧的哈萨克族反对搬迁,1962年7月,两省召开解决边界问题的座谈会,商定:“住在海子地区的哈族群众,可继续在这个地区长期居住和放牧”。此后几十年,阿克塞县哈萨克族牧民继续在青海境内放牧。
    1982年6月,海西州向青海省上报《关于请求归还花海子地区以解决我州牲畜草原紧张问题的报告》,但无下文。
    1983年9月,民政部电告青海省,新版全国行政区划图拟将花海子地区标于甘肃省境内,青海省对此表示反对。民政部放弃修改行政区划图。
    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域边界部分地段划分的批复》(国函[2001]50号),裁定甘肃省阿克塞县与青海省大柴旦行政区、冷湖行政区边界走向。根据该《批复》,花海子地区大部划归甘肃省阿克塞县,大柴旦行政区、冷湖行政区面积较之前“缩水”。



参考书目:
青海省志·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青海省志·民政志》:黄山书社1998年7月第1版
青海省志·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青海省志·石油工业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海西州志》(5卷4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1999.12年版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志(1991-2002)》: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海西州年鉴(2003-2007)》: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格尔木市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格尔木年鉴(2001-2005)》:格尔木市地方志编委会2006年8月第1版
德令哈市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都兰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乌兰县志》:三秦出版社2003年3月第3版
茫崖行政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大柴旦镇志》:中国县镇年鉴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冷湖镇志》:三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玉树州志》(上下):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柴达木开发史》:张嘉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格尔木开发史》:周乐华、周江涛,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柴达木历史与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5-06-07 17:46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坤舆任我行 威望 +3 有价值信息 2009-08-27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8-27
我印象里德令哈地位上一直高过格尔木,青藏铁路通车之前一直是这样
=我的层级理念=
市、县法理平等、中心城市行政高配
市县以下设区、镇、乡
=我的区划理念=
省直管县市,保留自治州、盟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8-27
那几个行政委员会可以仿照玛曲、舟曲、碌曲模式改县,但估计人口太少。实际和贵州的特区差不多,为了矿业。副地级市的格尔木也有黑区,呵呵。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8-27
我去拉萨时,在格尔木火车站停留过40分钟,并在站台上来回走动呼吸新鲜空气。

我应该算是到过格尔木?还是算路过格尔木?  求教各位!呵呵
[ 此帖被毛毛虫777在2009-08-27 15:27重新编辑 ]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8-27
格尔木也是个不错的地方~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8-27
海西州/格尔木为何代管玉树州唐古拉山镇?

代管,还是直接管?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8-27
从地图上看,应该是飞地吧。不过很多东西就是这样遮遮掩掩,让群众不明真相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8-27
好帖!顶起!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8-27
回 4楼(玉宇清澄) 的帖子
经济地位从未高过,将来也很难!
持之以恒,信守承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8-27
格尔木应该脱离海西州,升格为地级市,下辖三县(3个行委升县)
剩余1市三县继续组成新的海西州。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8-28
引用第14楼中华大地于2009-08-27 17:48发表的  :
格尔木应该脱离海西州,升格为地级市,下辖三县(3个行委升县)
剩余1市三县继续组成新的海西州。


如果这样的话,格尔木市不只辖三县,还有三(或四)区: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区、(唐古拉区)。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8-28
引用第15楼坤舆任我行于2009-08-28 02:27发表的  :
如果这样的话,格尔木市不只辖三县,还有三(或四)区:东城区、西城区、察尔汗区、(唐古拉区)。



那是肯定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8-28
按楼主据说,目前西藏自治区实际管辖了青海省4.7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但并没有表现在法定边界上。
这一点国务院应该实事求是的予以承认。就像当年重定甘青边界一样。。
上高人为峰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8-28
加点柴达木盆地开发史更好了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8-29
引用第17楼sdym2020于2009-08-28 11:59发表的  :
按楼主据说,目前西藏自治区实际管辖了青海省4.7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但并没有表现在法定边界上。
这一点国务院应该实事求是的予以承认。就像当年重定甘青边界一样。。


不是一回事。由于唐古拉的明显界限,调整也应该是将实际管辖权移交青海。
20岁的强省派
30岁的分省派
40岁的虚省派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8-29
揭秘《海西州区划十问》创作过程
      超巨星坛友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青海省的区划,特别是对海西州区划倾注了大量心血。
      超巨星坛友一个礼拜工作五天,在仅有的两天休息日中,他自我加压自我加码,到青海省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渐渐的他成了图书馆的熟客,连门卫大叔都认识了他——一个拿着空白稿纸进去,拿着密密麻麻的资料出来的青年人,您要知道这可是纯手工的啊!
      为了考证某个数据的准确性,他经常多次跑到图书馆,不断查阅多方资料,予以对比和分析。超巨星坛友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态度,为了证明自己的推理的正确性,为了增强推理的说服力,不但查阅官方资料,研究稗官野史,还不辞辛苦到民政厅询问工作人员,查阅尘封的文件档案,为的就是得到更加丰富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数据。
      有人说,查资料还这么费劲,到网上一搜,点个回车就齐活了。那您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现在的网络信息异常发达,但关于青海省——这个位于祖国西部的落后省份,其网络资料总是寥寥几句语焉不详。更何况是位于青海省西部的海西州呢?其资料更加是“凤毛麟角”只言片语。所以,仅仅查阅收集资料这一项工作就占用了超巨星坛友数不清的休息日。
      虽然我在格尔木已经工作生活了两年,但对于格尔木对于海西州还是知之甚少,每次到西宁出差,见到超巨星坛友的话题,总是和海西州和格尔木的区划有关,从他的眼神里传达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渴望,但我了解的信息只是坊间传说,于是将我知道信息和推测“竹筒倒豆子”一般告诉了他,希望能有所帮助。
      查阅收集资料之后,超巨星坛友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从而将最具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整理出来,将海西州的过去现在揭示出来,梳理成篇,编制成表,绘制成图!
      历史是过去,历史也是一面镜子,对现在和未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超巨星坛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篇文章闪烁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对海西州区划的未来发展也做了科学的预测和展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关于海西州区划的来世今生的详细阐述和分析。
      强烈建议版主置顶加亮~~这也是海西州各族人民的真切心愿~~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12-10-14 23:5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8-29
引用第15楼sdym2020于2009-08-28 11:59发表的  :
按楼主据说,目前西藏自治区实际管辖了青海省4.7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但并没有表现在法定边界上。
这一点国务院应该实事求是的予以承认。就像当年重定甘青边界一样。。
坚决同意!!!!!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8-29
既然海西州现状汉族居住人口已占70%以上,说明海西地区已经是中华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建议撤消“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制,改设格尔木市和 德令哈市。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8-29
说那边地震了
166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8-29
长知识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8-29
学习的好材料
潜水累了,来冒泡。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8-30
引用第18楼远行于2009-08-29 09:52发表的  :
揭秘《海西州区划十问》创作过程
超巨星坛友一直以来关注和研究青海省的区划,特别是对海西州区划倾注了大量心血。
超巨星坛友一个礼拜工作五天,在仅有的两天休息日中,他自我加压自我加码,到青海省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渐渐的他成了图书馆的熟客,连门卫大叔都认识了他——一个拿着空白稿纸进去,拿着密密麻麻的资料出来的青年人,您要知道这可是纯手工的啊!
.......


远行兄语言感人
我也曾多次听到过超巨星兄为写此文章而费劲脑汁,辗转反侧,此文章水平比一般同类文章高
也希望超巨星兄,再接再厉解密更多的难题
向辛勤写稿的超巨星兄致敬!
[ 此帖被超巨星在2013-12-21 00:18重新编辑 ]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8-30
向辛勤写稿的超巨星兄致敬!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8-30
这可真是好贴啊,解答了我心中多年来的疑惑
姑息分割的大地,划了界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