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71阅读
  • 3回复

[经济]浙江经济持续回落以及着力结构创新的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9-03
http://www.drri.gov.cn/news_view.asp?nNewsID=487

浙江经济增长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持续8年回落。回落时间之长和回落幅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当前除了抓紧落实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外,还迫切需要着眼于浙江经济的长远发展,着力实施轻纺突围和服务优先,创新要素结构,努力避免陷入产业空心化和持续的相对性低增长之中。

一、浙江工业持续深度回落

浙江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曾持续居全国前位。1978至2000年的23个年份,浙江GDP增长速度有10个年份居全国前3位。正是这种持续领先,才使得浙江用了不太长的30年时间,从低收入水平进入世界上中等收入行列,才有了全省人民相对较高的福利水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浙江的全面繁荣。

图表 1



然而2001至2008年,浙江经济增长速度均居全国第5位以下,2005至2007年落到全国第9位以下。2008年,浙江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13个位次,与河北等5个省份一起,仅居全国第22位。
进一步分析,浙江工业增长速度自2004年6月至今,已持续55个月回落。此前,浙江工业增长速度经历了历时29个月的上升(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2004年5月,浙江工业月度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6.3%,达到了一波高速增长的峰值,然后逐月下滑。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给浙江经济以重创,终于出现了11月份销售产值同比下降4.8%的局面。

2008年浙江主要经济指标均较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与贵州并列全国第24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仅列上海和北京之前,居全国倒数第3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2%,仅列河南和上海之前,居全国倒数第3位。

按理说GDP增长10.1%也是一个不低的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肆虐情况下。然而问题严重性在于,这是浙江经济自2001年以来的持续深度回落,在国内经济竞争中呈现明显颓势。

2009年1-2月份,全国工业增长好于预期,浙江则进一步恶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只比2008年12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浙江则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8.2%,比2008年12月份增长速度降低9.3个百分点,更是比全国工业增长速度低12.0个百分点。

8年持续回落是浙江经济的一次深度调整。这一回落显然已不再是一种短期波动,而是一种趋势性下滑;不是大起之后的合理回落,而是产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之下的收缩性调整;不是发展水平提高之后的合理增长格局,而是宏观环境约束之下的增长乏力。

图表 2



注:其中2008年1月大幅负份增长系笔者估算。



二、分析之一:宏观环境不利于浙江经济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三个重要趋势不断增强。一是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三是出口需求渐趋饱和。浙江以市场短缺为契机迅猛发展的轻加工产业,顺风顺水的好日子终于渐现困窘。

浙江轻纺工业应对市场变化的主要做法是不断拓展国际市场,逐渐导致对于出口的高度依赖。就在全国工业中的纺织服装等比重开始下降的时候,浙江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低层次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上升。因此,虽然一定时间内工业增长仍较快,即2004年6月份之前的那段快速增长,却埋下了后来持续回落的“祸根”。1999年,浙江出口额占GDP的19.6%,2007年达到52.3%,上升了32.7个百分点,2008年仍高达49.9%。所以一旦出口受阻,浙江经济就会产生较大问题。

图表 3



浙江在重化工业发展上有诸多不利条件,导致失去了一波较快增长的机遇。一是资源条件较差,省内缺煤少铁无油,东海油田并不在浙江手上;二是基础较差,不仅重化工业比重较低,还缺少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的重化工业骨干企业;三是受到中央政府的较大掣肘,几乎所有重要的大型重化工项目都要由中央政府审批,不像轻纺工业有较大的话语权;四是省内对于发展重化工业存在争论。因此,尽管浙江具有天然良港和非常好的陆域资源,临港重化工业却进展有限。所以就在多数省份得益于重化工业而快速增长的时候,浙江工业增长却出现回落。

与此同时,客观经济环境充斥着对于浙江企业的种种诱惑,使得他们难以集中精力于省内制造业。诸如炒股、炒期货、投资房地产,以及省外开矿、投资其他传统产业,以及其它非理性诱惑等。一时间对于浙江一些企业来说,省内制造业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归纳一下,宏观环境对于浙江形成三大不利影响。一是轻纺产业增长受阻,财务状况逐渐恶化;二是重化工业没有赶上“趟”,对于浙江经济的支撑较弱;三是客观经济环境导致浙江企业普遍浮躁,精力难以集中。浙江经济的内在弱化,进一步放大了全国共性问题,终于出现了远比兄弟省份更大的困难。

三、分析之二:路径依赖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企业形成了对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非常深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变动较慢,产业层次长期低于全国。

这种路径依赖的结构特征,就是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份额长期较高。1985年,浙江纺织服装皮毛羽绒行业的产值比重为27.3%,全国这组行业的产值比重则仅为18.4%,浙江高出全国8.9个百分点。到2008年,浙江这组行业的产值份额高达21.3%,30年间仅下降6.0个百分点;全国这组行业的产值比重却只有8.5%,下降了9.9个百分点。

这种路径依赖的严重问题,就是新兴行业的份额长期较低,典型反映在电气电子这组行业的表现上。1985年,浙江这组行业的产值份额为12.3%,2008年只有14.5%,仅上升2.2个百分点。全国1985年这组行业的产值份额为8.8%,2008年达17.0%,上升了9.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至今,长三角两省一市,江苏和上海的领头行业,都已由纺织调整为电子行业,惟有浙江30年如一日,仍以纺织业领衔。

图表 4 浙江工业结构变动与全国比较(%)


1985
1998
2008


浙江

采掘业
1.2
0.5
0.4

食品
12.3
8.0
3.7

纺织服装与皮毛羽绒制品
27.3
26.7
21.3

木竹藤棕草与家具
1.3
1.2
2.0

纸、印刷、文体与工艺品
5.3
4.5
5.3

石油、化学与医药
7.9
11.3
10.5

橡塑制品
5.5
5.0
4.7

非金属制品
5.2
4.0
2.7

金属冶炼与金属制品
6.2
7.7
11.6

机械
13.1
12.3
16.1

电气电子及仪器仪表
12.3
14.2
14.5

发电煤气和自来水
2.4
4.5
6.7


全国

采掘业
5.8
6.0
5.9

食品
11.3
11.3
8.3

纺织服装与皮毛羽绒制品
18.5
12.4
8.5

木竹藤棕草与家具
1.3
1.2
1.6

纸、印刷与文体用品
3.4
3.5
3.4

石油、化学与医药
10.8
12.3
11.9

橡塑制品
3.6
3.3
2.9

非金属制品
4.5
4.7
4.1

金属冶炼与金属制品
10.2
11.3
15.1

机械
15.3
12.9
14.6

电气电子及仪器仪表
8.8
13.6
17.0

发电煤气和自来水
3.8
5.9
6.6




这种路径依赖的内在因素,就是浙江企业家的精明和执着,单个企业的高度理性导致了集体无理性。这一行业进入门槛低,非常符合浙江大众创业的特点。国有纺织服装企业在浙江企业面前败下阵来,全国除了江苏外的多数省份的纺织服装业也难以和浙江竞争。同时浙江纺织企业以出口来应对国内需求不足,继续快速增长。然而就在浙江企业家越干越欢的时候,市场需求之井终于逐渐枯竭,在产业结构上走向了反面。

图表 5



这种路径依赖的行为特点,就是结构创新严重不足。笼统地说浙江企业创新不足,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浙江人一直自豪于企业制度创新,另外浙江的三项专利授权量也持续较快增长,表明浙江技术创新活力也较强。然而就在产业结构问题上,浙江企业确实存在着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

――产业结构变动较慢。我所杜平分析了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率与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的比较,浙江明显较低。浙江一些企业家总是期望着能在传统产业这口井里能挖出更多的水,总是舍不得离开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传统阵地。

图表 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与兄弟省市工业结构变动率(%)

计划规划期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及“十一五”前期

对应年份
1981-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7

浙江
38.6
31.2
35.2
38.4
39.2

全国
15.7
25.6
38.1
26.2
33.9

上海

24.6
40.4
36.7
43.7

江苏


44.5
44.2
35.3

山东

36.2
42.8
25.8
47.7

广东


46.0
37.7
47.5


资料来源:杜平《浙江工业结构变动分析(1978-2007)》载《改革与发展研究》2008年第15期

――少数IT大企业没有担当起技术创新领头羊。我们观察了杭州5家IT上市公司,从这些公司长期持有巨额现金中看出,这些公司流动性过剩,缺少投资机会,间接反映了创新不足的严重问题。2008年6月底,这5家公司合计持有现金23.9亿元,占总资产的20.2%,占所有者权益的40.4%。现金最多的东方通信有12.8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49.0%。最少的恒生电子有1.1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19.2%。浙大网新是巨额资产长期以现金形式存在的典型。2000年,浙大网新持有2.5亿元现金,占所有者权益的46.2%,至2007年达到10.8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70.2%。这么一个高科技上市公司,却于2007年6月中标成为庆春路过江隧道BOT项目投资主体,可见传统项目对他们具有更大吸引力。



图表 7 杭州5家IT业上市公司2008年中期报告的现金情况


现金(亿元)
占总资产比重(%)
占所有者权益比重(%)

恒生电子
1.1
16.5
19.2

士兰微
1.9
10.1
24.1

信雅达
1.4
18.3
37.3

浙大网新
6.7
15.8
43.0

东方通信
12.8
30.3
49.0

合  计
23.9
20.2
40.4


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整理

  

图表 8 浙大网新现金持有情况(2000-2008)


现金(亿元)
占所有者权益比重(%)

2000
2.5
46.2

2001
2.7
28.2

2002
1.8
18.4

2003
3.4
32.0

2004
8.2
76.8

2005
9.1
75.6

2006
8.7
66.0

2007
10.8
70.2

2008
8.9
56.1


根据浙大网新年报整理,2008年系第三季度。



四、分析之三:投资持续不足

1980至2008年的28年,浙江投资有14个年份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低于GDP占全国的比重,可以认为是一种较低的投资水平。而1950至1980年,浙江投资占全国比重更低。由此来看,浙江1994-2005年间的投资较快增长,本质上具有还“欠账”性质。



图表 9



因此自2006年以来至今的3年,浙江投资增长回落,一方面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2003年,浙江投资总额已占全国9.0%,而GDP仅占全国7.1%,这显然是难以持续的。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回落幅度过大,持续时间也相对长了一些,已对浙江经济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图表 10



工业投资不足十分明显。我们按照利润总额和资产增长之间的一组数据,测算出自2001年至2007年,按照全国平均水平,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起码少增长2200亿元,几乎占到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1/4。也就是说,浙江工业自2001年以来,产能起码少增长了1/4左右。

进一步以实际数据分析。2005年以来,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相对于全国的倍数开始降低。2007年,浙江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比上年增长14.7%,全国则为17.7%,浙江低于全国3.0个百分点。2008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同比下降2.9%。2009年根据省有关部门调研,工业投资预期增长9%,大大低于今年1-2月份全国工业投资增长速度。

应该说,省内工业投资不足是企业应对宏观环境的理性选择。200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利润率,已经由2000年前后的全国前3位,下降至全国第14位,企业对于投资省内传统产业的意愿大大减弱。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从2004年开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加,导致部分项目难以落地实施,也是工业投资增长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省内工业投资不足,技术进步放慢,产能增长减少,产品升级滞缓,这就大大弱化了浙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回落显然已难以避免。

五、当前浙江经济需要努力避免两个趋势

一是努力避免产业空心化趋势,二是努力避免持续的相对性低增长趋势。这两个趋势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空心化将在相当程度上导致持续的省内经济低增长格局,但低增长并非完全由空心化导致。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尚不足忧

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资金大量流向省外,省内投资持续低迷,产业竞争力下降。应该说,浙江经济早已出现了资金大量投向省外的趋势,不过初步观察,尚未在省内形成比较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我们利用杭州、宁波1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分析了这些企业向省外投资的情况。根据对这16家企业的不完全观察,截止2007年底,这些企业对省外投资已达19.6亿元,占所有者权益的10.4%。这些企业对省外投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对省外投资尚未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对省外投资金额最多的是浙大网新,达4亿多元;最少的是浙江医药,仅观察到1600万元。对省外投资占所有者权益比重最高的是杉杉股份,达34.7%;最低的是杭钢股份,仅观察到占所有者权益的1.0%。此外有2家企业未观察到有对省外的投资。

――以在全国布局生产经营网络为主。多数企业对省外投资具有这一特点。浙大网新在北京投资2亿元多,设立IT产品经营企业。东睦股份在连云港、天津、山西、广东、长春、南京等地,投资布局粉末冶金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杭萧钢构在安徽、山东、江西、广东、河北等地投资约2亿元,至少设有6家独资或控股的建筑安装公司。韵升股份在包头投资1.6亿元,设立强磁材料生产基地。

――开发新的生产经营领域。这是少数企业对省外投资的特点。杉杉股份计划5年内在河北廊坊投资近100亿元,以占90%的股份建设中科廊坊科技谷。杭钢股份至少已在省外投资5家以上污水治理企业,2007年省外污水治理的营业收入2600多万元。信雅达在安徽投资1500万元开办环保企业。

从省内利益的角度观察,多数企业的多数对省外投资是合理的。不过其中少数企业对于省外的巨额投资也尖锐地提醒我们,所谓浙江经济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决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不下决心大力优化省内投资环境,做出若干吸引浙江企业在省内投资的努力,对省外投资非常有可能大量增长。

(二)相对低增长趋势必须高度关注

浙江经济已形成了持续8年的相对低增长趋势,即相对于兄弟省份的较低增长,同时在2009年的头两个月,更是由低增长转为下跌。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这一相对低增长趋势有较大可能仍将持续。

一是出口回落的不利影响。2008年,浙江出口总额占GDP的49.9%,列全国第5位,而全国有20个省份出口占GDP的比重不到10%,出口下降对浙江经济增长有较大不利影响。从近三年浙江出口和GDP的关系看,如果出口下降1个百分点,则将导致全省GDP下降0.3-0.4个百分点。

二是用地等约束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发[2008]33号文件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文件,浙江至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为130万亩,假定各省份2007-2010年GDP累计增长30%,则浙江每新增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只有230.7亩,仅列倒数全国第6位。全国有24个省份新增1亿元GDP新增的建设用地在300亩以上,其中大于500亩的有13个省份。实证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与投资有较大相关,用地较少,投资较难增长。另外,浙江工资成本也明显较高,2007年,浙江城镇职工平均工资30818元,是全国的1.25倍,列全国第5位,全国有22个省份的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低于22000元,最后一位江西仅18144元,只有浙江的58.9%。

三是工业效益持续下降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前述两个问题、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浙江近几年工业投资增长较慢,因此利润下降快于全国并不足惧,令人担忧的是工业的投入产出率即资产利润率开始低于全国。从2005年开始,随着销售增长回落,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资产利润率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低0.7个百分点,2006年低1.2个百分点,2007年低1.9个百分点,估计2008年低于全国的幅度更大。

图表 11



四是浙江与其他省份竞争处于劣势的不利影响。当前浙江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并未有较大弱化,浙江2008年出口比上年增长20.3%,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各省份出口占GDP的比重,与GDP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仅为-0.172[1],这也在实证分析上表明,浙江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全国较低位次,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出口比重较大。如江苏出口额占GDP的55.1%,比浙江高5个多百分点,但2008年GDP增长比浙江高2.4个百分点;广东出口额占GDP的78.6%,增长状况并未明显差于浙江。十分明显,浙江的问题主要是在国内,是在与其他省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十分明显,浙江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存在较多隐忧。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由出口主导向内需推动为主转变,而浙江以中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显然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较难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这就非常有可能使得浙江工业陷于持续的相对性低增长状态之中。

(三)浙江经济仍具有持续较快增长的有利条件

浙江经济高速增长是否已经到头?今后是否长期难以进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方阵?回答是否定的。

根据库兹涅茨和威廉姆森的研究,区域发展差距存在着一个倒U字型曲线的规律。即区域差距先是扩大,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将趋于缩小。从浙江及广东经济增长情况而言,中国区域差距似乎已处于这种倒U型曲线的下降部分,然而情况显然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以日本为例进行一些分析。

日本47个都道府县人均GDP差距的不均衡性,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一直到1990年,这种不均衡性,也就是说区域发展差距,才达到顶点,随之才出现了由不均衡向均衡的变化。日本在在这一变化转折点的1990年,人均GDP已达332.3日元(1990年日元)即2.3万美元,而中国2008年人均GDP,据初步核算应该是3251美元。因此从日本经验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尚未到达由区域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转折点。对于浙江近几年的相对低增长,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阶段性深度调整。

图表 12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网站:

www.esri.cao.go.jp/jp/sna/kenmin/68sna_s50/50soukatu6.xls

影响日本区域经济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京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变化。1961年至1980年,东京都陷于相对低增长状态,占日本GDP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然而从1980年至1989年,东京都经济提速,占日本GDP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达到了18.9%的较高水平,此后才又出现下降。日本学界和政界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曾一再提出要防止东京都的“过密化”,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对策,但还是难以改变东京都对于日本全国生产要素的集聚。

图表 13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网站:

www.esri.cao.go.jp/jp/sna/kenmin/68sna_s30/30soukatu1.xls



东京都在日本的经济地位,非常类似于长三角经济在中国的地位,但东京都的发展条件未必好于长三角。我们认为,浙江至少仍具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集聚条件更好。日本47个都道府县多数处于太平洋沿岸,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中国多数省份处于内陆地区,相当一部分地区系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以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十分明显,包括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具有相对更好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及城市化条件。

二是外部经济性和效益递增趋势更为持久。以当前人口规模比较,长三角整体规模大致是东京都的7倍以上,巨大的规模经济将使得长三角地区长期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和持续的效益递增,十分有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三是体制机制和产业优势依然存在。尽管体制机制领先优势正在弱化,但浙江无疑仍居全国市场化进程的第一方阵。另外浙江的产业优势也有弱化趋向,但仍是中国制造业高地。只要我们注重发展优势,努力克服弱势,仍能再居中国经济增长前列。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对低增长不等于科学发展,较快增长亦并非一定是违反科学发展观。且在增长速度较低状况下,会出现要素吸引力下降,以及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放慢等问题。所以浙江还是应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尽量避免产业空心化和相对低增长趋势,进一步提升浙江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对全国的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较大贡献。

六、着力结构创新的战略转变

浙江经济以轻纺起家。然而“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浙江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就是如何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以后,加快经济结构转变,这就有一个加快结构创新的问题。

何为结构创新?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产业结构创新,要素结构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营销结构创新,工艺技术结构创新等。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战略结构创新,职能结构创新,财政支出结构创新等。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重大结构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里着重提出以下一些意见。

实施轻纺突围,是结构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键是必须真正做到有保有压。从单个企业和个别区域来说,进一步把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很可能是一种理性行为。然而从浙江经济整体来说,必须在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前提下降低其份额,加快提升高新产业的作用和地位,这就必须要有一些企业和区域逐渐减少乃至退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如果那些传统产业大企业或大县(市),都只想着把传统产业这口井挖得更深、更好,那就将进一步导致集体无理性。以服装起家的宁波杉杉股份堪称结构创新典范,200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5%,服装比重下降到60.1%,锂电池材料已占39.9%。

实施服务优先,是结构创新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当前一个关键是加快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企业中的分离。发展服务业有两个层次,一个就是加快金融、资本、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另一个层次,就是加快分离制造业企业里的服务业,即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开发、设计、策划,以及后勤服务、现场管理等,从制造业企业分离出来,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进一步优化要素,全面提升整个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加快企业家与高质量要素的结合,是结构创新的关键,当前关键是加快落实技术改造项目。浙江具有企业家优势,企业家与低工资劳动结合,大量生产中低档次物质产品,是浙江快速崛起的法宝。当前需要加快推进要素结构转型,推进企业家与高质量要素结合,大量生产中高档次物质以及非物质产品,形成新的要素结构优势。高质量要素包括高素质经理人团队、高素质技术人员及工人团队、高水平工艺技术,以及创新型管理营销体系等。落实技术改造项目是当前要素结构调整的一个最重要抓手,通过实施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技术进步项目,以快速的“干中学”,以及引进外来高质量要素,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强化结构创新动力,夯实结构创新的微观基础,当前关键是认清形势、尽快行动。总体而言,结构创新动力是由客观环境一组激励和约束因素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客观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供给,以低层次产品为主的市场需求的“两低”格局,已经或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实施重大结构创新时机已经成熟。在客观环境已经变化情况下,如果再不抓紧实施重大结构创新,就会导致一系列的滞后,严重损害未来经济发展。

在推进结构创新中,政府和企业可能都需要注意两个具体问题。一是积极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企业是结构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结构创新的决策者,职业经理人则是结构创新的实施者,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职业经理人主要是与企业家在长期亲密无间的共同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少数是外部引进。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要强化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和市场流动机制,积极做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同时还要支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走出“围城”,成为职业经理人。

二是注重发挥新新人类对于结构创新的积极作用。新新人类一词,除了意指年青一代外,更着重于意指与父辈具有太多不同想法的年青人。他们将在父辈筑就的平台上,以全新的创业理念和方式,生产经营全新的产品和劳务。老一代企业家仍要积极发挥作用,但也要正确认识看到,年青人脱颖而出的企业才是有活力的企业,需要果断地在关键时刻、关键领域,给年青一代以更大的空间。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多多地支持和呵护新新人类,培育一支充满生气的创新大军。(2009-3-1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9-03
浙江以纺织为主?这不是笑话么。。。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9-06
这是浙江发改研究所的人写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纺织比重高而已,又不是说浙江除纺织没别的产业。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9-06
浙江领先了这么多年,其实地方也该发展发展了
每一个人,都是舞者。不同的,只是舞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