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66阅读
  • 0回复

[藩部]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2-15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6-06-14) —
清代前期巡边制度述论

默认分类   2009-10-26 09:41   阅读80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马长泉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 (1690)五、六月间从东北地区开始了巡边活动。巡边是清政府为保护边境地区安宁而实施的防卫措施 ,反映了清政府对边境地区控制的加强 ,同时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巡边的发展过程中 ,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诸如敷衍塞责、巡查间隔时间过长等 ,但都不能抹煞其在清朝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巡边是清政府为了保护边境地区的安宁而实施的一项重在加强防卫的措施 ,它从 1689 年开始 ,直到鸦片战争后 1868 年为止 ,持续了 180 年左右的时间。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 , ① 一方面表明了巡边制度在清代历史上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者们对于此项制度的关注程度。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一般限定在北疆地区 ,即包括东北地区、蒙古地区和西北地区 ,欲从巡边制度的开始、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来探讨其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 ,以求教于方家。

        一

        本文所讲的边界是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与国家间的分界线。中国古代王朝长期以来受传统“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思想的影响 ,处处以“天朝上国”心态处理问题 ,其结果影响了对许多问题的处理。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没有像近代以降那样明确与邻国划界 ,对边境地区治理松散 ,固然与社会环境和世界形势等因素有关 ,但传统思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因此 ,《尼布楚条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 ,为中国疆界的最终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政府的巡边活动最早是康熙年间从东北地区开始 ,一般论者都谓始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 ,但是第一次巡边的时间却一直无法确定。乾隆三十年 (1765) ,黑龙江将军富僧阿布置巡边事宜时讲 ,“第自康熙二十九年与俄罗斯定界 ,查勘各河源后 ,从未往查”。① 可见 ,中俄双方定界后 ,清政府已开始巡边 ,不过时间已变为第二年 ,而非签约的当年。因冬季天气严寒 ,行动受限 ,故而推迟至第二年。据档案记载 ,康熙二十九年 (1690)三月初五日 ,工部曾咨文黑龙江将军 ,令巡边时查找制作界碑之石 ,“托前往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两路查看新定边界之大臣等 ,于额尔古纳、格尔必齐一带 ,或此二处附近山上 ,查找有无合该尺寸之碑石”。② 初步断定为三月初 ,清政府已准备巡边人马。③ 又据时人杨宾记载 ,康熙同年六月 ,“天子命镶蓝旗固山额真巴海等分三道往视 :一从亨乌喇入 ,一从格林必拉入 ,一从北海绕入 ,所见皆同 (时方六月 ,大东海尚冻)”。并于边界山上立碑记事 ,“碑刻满洲、阿罗斯、喀尔喀文”。④ 又 ,方式济记载巡边时间为五月 :“五月 ,三城 (指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各遣大弁 ,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固纳河 ,河以西俄罗斯地 ,察视东岸沙草有无牧痕 ,防侵界也”。⑤ 另外 ,西清将巡边的时间定为五、六月间 ,巡边亦称为察边。“黑龙江与俄罗斯分界处 ,岁以五、六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协领各一员 ,佐领、骁骑校各二员 ,共兵二百四十名 ,分三路至格尔毕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楚尔海图等河巡视 ,谓之察边。”⑥“又于每岁六月 ,派三城协领至俄罗斯界 ,分路巡视 ,谓之察边。”⑦ 由此可知 ,清军第一次巡边为康熙二十九年五、六月间。《黑龙江外记》和《清朝文献通考》都将巡边归来后具文报理藩院定在七月份 ,据此推断察边应在七月以前完成。“察边之事 ,岁于七月内咨报理藩院 ,而边界宁谧 ,例于年终专折奏闻。至将军惟新任者察边 ,余不尔”, ⑧由此也验证了上述时间的正确性。其时 ,东北地区天气暖和 ,方便行动 ;边界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即开始巡边 ,反映了政府对边境事务的重视和康熙的办事作风。

        从东北地区起始的巡边活动随着清政府统治区域的扩大和稳定 ,逐渐在整个北部边疆地区展开。蒙古地区与俄罗斯交界处 ,每年乌里雅苏台将军委派杜尔伯特协理台吉一员、兵八十名 ,阿勒台乌梁海章京一员、兵十名 ,于五月间至哈克诺尔 ,会同喀勒喀札萨克一员、兵二十名巡查一次。⑨ 时间与东北地区相同。北路喀尔喀四部每年春、秋两季 ,选派干练台吉、章京 ,率领兵丁 ,分东、西两路巡查。科布多的汗阿林地区边界卡伦 ,原系每三年巡查一次 ,乾隆三十六年 (1771)改为每年巡查一次。蒙古地区的卡伦 ,直接守卫着《恰克图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线 ,巡边活动主要是巡查各卡伦所辖范围。“这些卡伦离边界四十至六十俄里 ,有二十至三十名士兵 ,由章京率领。他们也像俄国人一样 ,不断地在边界线上巡逻 ,监视着不让任何人、畜越境。如果发现有牲畜越境 ,蒙古人把越境踪迹告知俄国监察员。蒙古守备队每三十人驻守一个卡伦 ,每三个月换班一次”。①

        清政府在确立对西域的统治秩序后 ,也开始了巡边活动。新疆地区巡查的主要是与境外哈萨克、布鲁特等游牧民族和俄罗斯的交界地区。乾隆二十六年 (1761) ,阿桂等派官兵巡查吹、塔拉斯、阿勒和硕、沙喇伯勒等处。② 七月 ,阿桂拟亲往搜捕玛哈沁色布腾等人 ,“即巡查哈萨克边界”。③ 时新疆初定 ,所以清军在稳定局势过程中一并巡查了边界。乾隆二十八年

        (1763)七月 ,为防哈萨克、布鲁特等越境游牧 ,乾隆帝谕令伊犁将军明瑞等 :“酌派人员 ,率同熟谙地理之厄鲁特 ,前往吹、塔拉斯、阿勒和硕、沙喇伯勒等处巡查”, ④ 并“派员前往伊犁以西吹、塔拉斯等处巡查。若有哈萨克、布鲁特等偷越游牧 ,即行驱逐。今特穆图诺尔亦应一体巡查”。⑤ 将巡查边界和监督游牧等管理职能结合起来 ,主要是为了减少少数民族游牧对边境的冲击。十月二十二日 ,伊犁将军明瑞等奏已“巡毕哈萨克边界 ,返至爱古斯”,并另遣“伊勒图往查吹、沙喇伯勒等地”。⑥ 这些证明清军确实有效地进行着巡边活动。

        巡边制度的完善应该是在乾隆时期。这时期 ,清朝的国势日益强盛 ,版图规模日益扩大和稳定。首先 ,巡边路线确定。东北地区 ,乾隆三十年 (1765)八月 ,由黑龙江将军富僧阿等奏准 ,确立了四条巡查路线 :黑龙江 →格尔毕齐河口 →兴堪山 ;黑龙江 →精奇哩江 →托可河口 →兴堪山 ;黑龙江 →精奇哩江 →西里木第河口 →英肯河 →兴堪山 ;黑龙江 →钮曼河 →西里木第河 →乌默勒河口 →兴堪山 ,都从黑龙江城出发 ,到兴堪山会聚。⑦ 徐宗亮讲“又于岁五、六月 ,由将军饬派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协领以下官弁各一员 ,各领兵八十名 ,分三路前往安巴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等处巡视 ,谓之察边。年终专案 ,奏报边界清谧 ,而将军履任之始 ,亦必亲往一次”, ⑧ 与西清所讲大致相同。西北地区的巡边根据伊犁办事副都统伊勒图的建议 ,针对哈萨克游牧 ,分两路巡查 ,“嗣后应出其不意 ,两路前往巡查。南路 ,自特穆尔图诺尔之南 ,由巴勒珲岭至塔拉斯、吹地方 ;北路 ,沿伊犁河 ,由古尔班阿里玛图至沙喇伯勒地方 ,方能周遍”。⑨其次 ,巡边人数、时间、士兵抽调办法等都有了较为确切的规定。巡查边界的时间视具体情况或三年或一年不等 ,“嗣后请饬打牲总管 ,每年派章京、骁骑校、兵丁 ,六月由水路 ,与捕貂人 ,同至托克、英肯两河口及鄂勒希、西里木第两河间遍查 ,回报总管 ,转报将军。三年派副总管、佐领、骁骑校 ,于冰解后 ,由水路至河源兴堪山 ,巡查一次 ,回时呈报。其黑龙江官兵 ,每年巡查格尔毕齐河口 ,照此 ,三年亦至河源兴堪山 ,巡查一次 ,年终报部”。① 俄国人也认为中国方面对尼布楚边界附近“作一年一度的特别巡查”。“每年夏天 ,从瑷珲、墨尔根和齐齐哈尔派界务官带领士兵视察边界。一支队伍从瑷珲出发 ,溯阿穆尔河和石勒喀河上航到格尔必齐河 ,另一支队伍从墨尔根出发 ,走旱路到额尔古纳河上游 ,再顺东南岸下行至该河河口。在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汇合处 ,他们互相等候 ,交换情报。”②

        西北地区定期巡边 ,每年伊犁将军手下的领队大臣率兵查哈萨克边界一次 ;隔一年 ,查布鲁特边界一次。“额定每次派协领一员 ,佐领一员 ,骁骑校一员 ,其协领一员 ,惠远、惠宁两城轮流差派前往 ,每次派兵七十名。”③ 巡边官兵从各营抽调 ,总数在 300 人左右 ,“历年各营部落应派巡查边界官兵 ,惠远城满营官二员 ,兵七十名。惠宁城满营官二员 ,兵四十名。锡伯营官一员 ,兵三十名。索伦营官一员 ,兵三十名。察哈尔营官二员 ,兵七十名。厄鲁特营官二员 ,兵七十名。通使一名。共计官十员 ,兵三百名 ,通使一名”。④ 这就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

        另外 ,巡边将士在巡查过程中接受各种监督与遵守事后呈报中央政府的规定 ,也使得巡边制度更加完善。巡边后由将军“回时呈报”,“年终报部”,“岁于七月内咨报理藩院”,“例于年终专折奏闻”等的规定 ,加强了监督的职能 ,同时也杜绝了将士的懈怠行为 ,为确保巡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纪律保证。

        康熙、雍正时期与俄罗斯订立边界条约 ,划定双方的东、中段边界以及乾隆确立对西域的统治秩序 ,所有这些都为巡边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较而言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的巡边制度更加系统化 ,从路线的选定、人员的配备、时间的抉择、后期的报告等诸多方面考虑更加周全。分析个中因素 ,还在于东北地区形势复杂 ,清政府重视这里与俄国间的分界线 ,而西北地区此时俄国势力渗透尚无明显的征兆 ,清政府与哈萨克、布鲁特等也无明确的边界 ,仍将这些部落视为藩属。不过 ,各地的巡边在形式上、内容上均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 ,维护边境安宁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

        对于巡边过程 ,清政府制定有各种措施 ,除了察看边界有无越界民人、牲畜侵入、破坏等异常情况外 ,还实行会哨 ,监督巡边将士完成任务。“每齐齐哈尔协领与墨尔根协领会 ,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 ,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 ,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 ,又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 ,此为定例。”⑤ 历来学者对巡边制度中的会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时至今日 ,这种制度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过 ,这种形式应是军队严密做法的体现 ,并不是某人或者某个时期的发明 ,只是清朝巡边将士执行得较好而已。1735 年 ,俄国人米勒尔在上述地方考察时 ,就看见几根用桦木做的桩子 ,上面有用墨汁写的或刀子刻的文字。① 这些与中方史料记载相吻合。在格尔必齐河的中国一方 ,因无固定卡伦 ,清政府就采取了巡边活动来保卫边界。“这段边界仅由一个八十人组成的特别队监视 ,他们每年六月末从瑷珲出发 ,溯阿穆尔河上航 ,查看位于格尔必齐河上游的界标。”在祖鲁海图的中国方面 ,除布置了十个卡伦外 ,还派遣两个特别队看守这段边境 ,“其中一队从齐齐哈尔出发走陆路到祖鲁海图 ,另一队从墨尔根出发到奥洛奇矿场居民点。两队在奥洛奇相遇 ,然后一起上行到祖鲁海图”。② 直到嘉、道年间 ,清政府每年在西北地区仍派出四支巡边部队 ,“有两支部队是从伊犁派出的 ,另两支是分别从塔尔巴哈台和喀什派出的。塔尔巴哈台的部队与伊犁的一支部队在阿亚古斯谷地(在阔帕勒和斜尔吉鄂坡里之间)汇合。伊犁的另一支部队与喀什的部队在纳伦谷地汇合”。③

        道光六年 (1826)八月十九日 ,长龄巡查边界时 ,“巡查哈萨克边界直至勒布什地方 ,与塔尔巴哈台所派官兵会哨”。④

        19 世纪中叶以前 ,东北与蒙古地区的巡边活动主要集中在防止俄国人的越界、侵入及边民的纠纷等方面。巡查边界中发现异常情况 ,清政府即着手处理。从康熙二十九年 (1690)起 ,清军在乌第河未定界南侧分兵三路巡边 ,后来巡边活动一直持续着。康熙三十二年 (1693)九月 ,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巡边时 ,于精奇里江发源处一带 ,“发现俄罗斯人入境捕猎踪迹及其住宿之窝棚数处”。⑤ 清政府要求俄国务必“将入精奇里江发源处吉禄、英克、乌尔堪等河一带私自捕貂之尔国人 ,严加查拿 ,从严治罪。嗣后严禁尔俄罗斯国人 ,违背定约 ,私自越界捕貂”。否则 ,“将行文尔俄罗斯国察罕汗 ,以背信弃义、沮坏永久和好之定约而将尔一并治罪”。⑥ 康熙五十一年 (1712)黑龙江将军奏称 ,准备“由陆路之墨里勒克河至和伦河口 ,拟派齐齐哈尔官兵巡察 ;由墨里勒克河至额尔古纳河口 ,拟派墨尔根官兵巡察”。⑦ 此计划得到康熙批准。乾隆七年 (1742)八月 ,黑龙江将军博第等巡察边界 ,发现俄罗斯人越界砍柴。对此 ,乾隆帝下谕要求认真巡边 ,并杜绝巡查中的敷衍行为 :“与俄罗斯国所定边界 ,关系綦重 ,博第等理应遣妥员诚心奋力巡查。观之 ,伊等平素惟苟且遣员 ,充数巡查 ,果当事巡查 ,昨博尔多伊又何得以越界呢 ? 此皆系伊等懒怠所致。咨文训谕该将军 ,嗣后定应视此为事 ,详加巡查 ,不可仍蹈前愆”。⑧ 乾隆时期 ,打牲索伦、达呼尔、鄂伦春等部落居住在与俄罗斯交界的第雅伏河、精奇哩江、牛满河等处 ,俄人常越界捕貂。乾隆饬命打牲总管一人、副总管三人 ,每年带领官兵分查该地 ,并于年终呈报理藩院。

        新疆地区的巡边活动起初与监督游牧结合得很紧密。乾隆四十二年 (1777)九月二十四日伊犁将军伊勒图指派领队大臣那旺率领三百名满洲、锡伯等兵 ,前往“巡查库库乌苏、哈喇塔勒等地。行至勒布什 ,会同塔尔巴哈台所派征收税马之官兵 ,各自分地 ,照例征收税马”。① 嘉庆、道光时期 ,清政府每年在西北地区派出四支巡边部队。据俄国人记载 ,“这些部队的另一个目的是要保持中国人在柯尔克孜族土地上的影响”。② 作者虽然如实地记录了清朝军队的巡边活动 ,但是 ,他将清朝军队的巡边视为单纯施加对柯尔克孜族人 (中方文献称为布鲁特人)的影响却是片面的。何况柯尔克孜族是生活在清政府的控制区域中 ,而非清军到别人的领土范围内行使职权。

        当俄国的势力逐渐向中亚渗透时 ,清军在西北地区的巡边活动即发生了转变 ,特别到了嘉庆、道光时期 ,与俄国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嘉庆十八年 (1813)四月 ,领队大臣色普征额巡边 ,行至干齐汉莫多地方 ,发现俄罗斯人在中方边境地区居住 ,遂令通事传谕他们 ,使之后退。③ 道光六年 (1826)八月十九日 ,清军巡查边界 ,发现了俄罗斯人在中方境内所盖的房屋 ,“经过哈喇塔拉 ,查明所盖房间实系哈萨克等勾来贸易俄罗斯数人栖避风雨 ,仅止土房十间 ,现在业已坍塌过半 ……当将所存残毁基址概行拆去”。④ 道光十二年 (1832) 八月 ,清军巡查布鲁特边界 ,到了吹河附近 ,兵丁行李被劫。道光帝遂饬命玉麟等妥议巡边章程。玉麟等奏请 ,巡查边界 ,仍照往年规制进行 ,至特木尔图淖尔为断。道光十四年 (1834)正月二十五日 ,特依顺保奏“今巡查边界既照向年规制以查 ,至特木尔图淖尔为断 ,其喀什噶尔换防官兵 ,似不便仍由那林行走 ,徒涉险远 ,亦未便 ,仍由冰岭行走 ,于官兵殊觉无益”。⑤ 这说明巡边活动仍存在 ,并远至吹河附近 ,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形式。八月 ,清军一百余名兵巡查边界 ,“于春吉地方河南、河北一带 ,周历巡查 ,不辞劳瘁 ,将及两月。卡外之布鲁特、哈萨克等均属安静”,并拿获偷马贼犯二名。⑥

        巡边不但是清政府维护边境秩序的重要举措 ,而且也是中、俄双方规定的共同职责。巡边过程中 ,双方既要维护本国的边境秩序 ,还要维护和修缮共同设立的边界标志 ,举行会谈、会晤 ,解决实际中的各种摩擦。史载巡边将军同俄罗斯边防首领会面的情形 :“察边者既至格尔毕齐河 ,玛玉尔先来谒 ,待以宾礼。明日 ,请我官过其地 ,盛设酒肴 ,极款洽意”。⑦

        中方巡边是在严格遵守边界条约的基础上进行的。雍正五年 (1727)《恰克图条约》互换后的第二天 ,中、俄双方使臣都表示同意在筹建恰克图贸易圈的地方设置柱标 ,并决定“每年都要派人到边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检查岗哨 ,修缮鄂博 ,解决两国属民间可能发生的小的边界纠纷”。⑧ 俄方的措施为“指派两名边界巡查员 ,每年到新划定的边界进行巡视 ,修缮鄂博和建立坚固的卡伦”。边界巡查人员 ,“不仅每年要到两边去巡查边界、修缮鄂博 ,而且不必与任何人函商 ,即行友好地平息与中国边境属民发生的边界小纠纷和争端 ,要维持边界良好秩序 ,丝毫不得触犯两大帝国的边境人民 ,不得掠夺和压制他们”。①“不必与任何人函商”,说明了俄方巡边的独断性 ,边界纠纷和争端关联到交界双方的利益 ,按照条约规定 ,应相互协商。俄方的这种做法 ,实际是放纵其势力继续扩张。

        清政府的巡边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边界地区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而保证了主权国家版图的完整与不可侵犯性 ,对于建立良好的边境秩序 ,给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

        三

        巡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巡查的地区往往环境恶劣 ,或者是既无水草禽兽又无人烟的苦寒之地 ,或者是蚊蠓遍野、崎岖难行之区。东北地区的巡边者 ,“渡诺尼西北数百里 ,则陟降取道”。② 西北地区的巡边将士也经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科布多地区的将士巡边之时 ,天气仍然寒冷 ,所谓“迎风北去益寒 ,呵气成冰”, ③ 他们不得不穿着笨重的衣服御寒。巡边所经地区“远山层叠 ,或如火焰 ,或如卧狮 ,其形不一 ,要皆枯槁 ,不生寸草”,并有冰山 ,上有“万年不化之积雪”。“再十余里 ,山重水复 ,积雪消融 ,泥深几及马腹 ,跋涉困踬 ,筋力惫甚”。④ 嘉庆十九年 (1814) ,伊犁将军松筠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爱星阿联名上奏 ,请求移换几个卡伦的位置 ,原因即在于原设卡伦环境恶劣 ,“塔尔巴哈台西北一带卡伦 ,绵亘千数百里 ,夏展冬撤 ,其内第三、四、五卡伦 ,一曰哈尔巴哈 ,一曰布古什 ,一曰阿布达尔摩多 ,近临大河 ,河名布昆 ,哈萨克、回语布昆为蚊蠓总名。每年五、六月间山雪消弱 ,众水汇流入河 ,沿岸冲刷 ,水势散漫荡漾 ,满滩遍生芦草 ,聚育蚊蠓。巡查官兵胼胝沙水 ,应差马匹圈在木栅 ,每日黎明稍得牧放 ,日出之际马皆自归 ,周围常用粪火烟熏 ,略能住足 ,故多倒毙”。⑤ 马匹尚且不能支持 ,何况将士们 ? 祁韵士针对边疆地区特殊的环境 ,曾经写过一首名为《蚊》的诗 ,很能反映卡伦将士的巡边生活 :“殷雷直似到南方 ,手不停挥道路长 ,奚必露筋祠下过 ,怒人拔剑作彷徨”。⑥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 ,清军将士还在保卫着边疆的安全 ,其精神实在可嘉。

        巡边过程中 ,部队设有向导 ,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耗费时间 ,“图洼 ,探路兵也。官远行 ,如察边之类 ,例有图洼为前导。其精干者 ,马上望之 ,能测数里外有无泥水 ,是否当迂路行 ,亦一长也。图洼 ,哨望之谓 ,切读成一字乃合”。⑦ 新疆地区巡边活动中的通使也即向导。⑧ 向导的使用 ,可以帮助巡边部队及时方便地解决问题。

        各地将军和领队大臣在巡边的过程中 ,留下来许多诗句 ,这些诗句是清政府巡边的真实记录 ,反映了将士们的生活。乾隆五十六年 (1791) ,毓奇由喀什噶尔巡查至喀朗圭 ,作诗《早行渡河至喀朗圭途中口号》:“凌晨策马问前津 ,平野风微静塞尘 ;旭日才临金 漾 ,春山犹见玉嶙峋。村花逞态偏经眼 ,沙鸟惊飞解避人 ;万里徼巡间骋目 ,绿杨深处透重 。”① 深刻体现了巡边将士的辛苦和乐观主义的态度。嘉庆十七年 (1812) ,索伦营领队福勒洪阿巡边至台毕尔哈图山口 ,作诗一首 :“久戍边城客似家 ,而今雁爪更天涯 ;殷勤说与残翁仲 ,不是前朝旧鼓笳。”②对守边将士的艰辛做了细致描述。

        四

        巡边活动反映了清政府的良苦用心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对边境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常发展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清代前期的巡边活动在北疆构筑了一道较为有效的屏障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东北地区的巡边起初主要是防止俄罗斯的入侵 ,巡边不但是军事上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保卫国家边境安全的决心。何秋涛讲 :“东北边境与俄罗斯接界 ,最著者莫如雅克萨城。由雅克萨城以西千里而近为尼布楚地 ,已入于罗刹 ;由雅克萨城以北千里而遥为外兴安岭 ,中间别无城戍 ,惟雅克萨为水陆扼要之区 ,虽未设官置戍 ,然每岁察边、会哨必至焉”。③ 即阐明了东北巡边的目的 ,从控制要塞地区出发 ,进而控制边境全局。康熙五十一年 (1712)六月 ,黑龙江将军杨福巡边时发现有俄罗斯人越界居住、生活在中国境内 ,遂与俄罗斯进行了交涉 ,希望俄国严厉约束。④ 蒙古地区的巡边活动也有效制止了俄罗斯南下的欲望。

        巡边活动也有效防止了各游牧部落对边境的冲击。以哈萨克为例 ,受沙俄东进与游牧民族特性的影响 ,冬季到来之际 ,他们经常到中方边境附近游牧过冬 ,对边境管理造成了不少困难 ,清军的巡边则较为妥善地处理了这种问题。乾隆三十一年 (1766)三月 ,清军巡边时 ,遇到哈萨克人诉其马匹被抢 ,乾隆命令严查此事 ,一方面加强边境管理 ,另一方面严肃军纪 ,“哈萨克等越卡向内牧防 ,查出时只须遣回 ,或抗拒不去 ,即将伊为首之人擒执训饬。若仍不听从 ,则拿获治罪 ,亦所应得 ,但断不可借端骚扰 ,为其所轻”。⑤ 可以讲 ,巡边基本上达到了维护边境安宁的目的。

        巡边活动也为后来边境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巡边将士在巡边过程中与俄罗斯进行贸易 ,“边卒携一缣值三四金者 ,易二马 ,烟草三四斤易一牛。秋尽 ,俄罗斯来互市 ,或百人或六七十人 ,一官统之 ,宿江之西”。⑥ 乾隆时期 ,巡边将士与俄罗斯的互市情况如下 :“按今互市法 ,我兵一手持酒与之饮 ,一手揽其手中物 ,酒尽物亦得 ,或从而鞭之 ,不则酒为骗去。然其所有不过佩刀、妆镜、铁盘、桦皮斗及羔、獭等皮 ,而官兵利已三倍。”⑦ 福斯特曾讲 :“实际上 ,从最初开始 ,祖鲁海图的唯一贸易活动是由每年一度的中国巡边队进行的 ,它随带有一小批来自脑温城的商人。这支小远征队通常在初夏来到这个贸易点的河对岸 ,驻上 10 天到 1 个月时间 ,在乘小船去接续执行巡边任务之前 ,他们与来自涅尔琴斯克的地方商人进行小量的换货贸易”。① 俄人瓦西里耶夫也曾描述了中国人在祖鲁海图附近用运来的大布、茧绸、半丝织品等换取俄国人的皮革、头巾等物。② 虽然清政府与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等地设有贸易区 ,实质上受惠者主要是俄方 ,中国政府方面的贸易举动几乎不存在。巡边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尽管很少 ,毕竟为以后双方大规模的贸易奠定了基础。

        巡边活动也存在着问题 ,常为后世訾议者即为巡查边界后来转变成了巡查卡伦 ,可谓自行缩小边界 ,给沙俄的入侵和占领大片中国领土创造了条件。这种事实的存在确实反映了清军巡边过程中的敷衍塞责。卡伦线不是边界线已成为学者的共识。③ 其次 ,巡边活动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对边界的管理。这其中尽管有生产力不发达、条件艰苦等因素 ,但人为地减少或取消巡边 ,则执行者难辞其咎。嘉庆七年 (1802) ,蕴端多尔济奏请巡察恰克图西、东四十七处卡伦 ,“逾十年与库伦办事大臣轮流一次往察”。④ 间隔十年的巡查很容易使事件本身流于形式。再者 ,限于当时的条件 ,巡边者开展贸易活动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 ,如果将精力全部放在贸易上 ,则未免有偏离主题之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