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古称雍,春秋时期秦德公自平阳迁都于雍,至秦献公迁都于栎阳。历时294年,经历19为王公。期间秦穆公在此创立霸业,独霸西秦,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后一直为秦国祭祀祖先之地。 (注:此段历史,凤翔为周朝诸侯国秦国之都城所在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为雍县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属之。曹魏(220~265)属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改为秦国。(注:此段历史凤翔为雍县,为县一级行政区划,其上属郡)
北魏太武帝时(424~452),置秦平郡,兼置岐州。岐州下辖三郡八县。雍县为岐州、秦平郡驻地。西魏(535~556)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改为扶风郡。(注:此段历史,凤翔为雍县,为州郡一级行政区驻地,辖区面积相当于除凤县外今宝鸡市所有辖区)
肃宗至德元年(756),改扶风郡为凤翔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其年十月,克复两京。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宝应元年,并凤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因之,属关内道。注:此段历史凤翔自此得名,为天兴县,为府一级行政区驻地。期间之凤翔县不同于今凤翔县,其驻地宝鸡,历时6年。辖区面积相当于除凤县外今宝鸡市所有辖区)
晚唐以来,唐廷日衰,政令不行,地方则藩侯割据,称霸一方。此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开始以凤翔为中心向四周扩张,走上割据道路,势力一度达及十五镇四十余州。唐亡后,李茂贞开岐王府,建立秦岐割据政权,在北方与梁、晋两大势力集团成三足鼎立之势。五代属关西道。(注:此段历史凤翔为天兴县,为藩镇驻地,为凤翔历史管辖行政区划面积最大的时期,辖区面积相当于今天陕西宝鸡、咸阳、铜川、延安、甘肃天水、平凉、庆阳、陇南等地)
宋属秦凤路,为凤翔府。(注:此段历史凤翔自此得名,为天兴县,为府一级行政区驻地。期间之凤翔县不同于今凤翔县,其驻地宝鸡,历时6年。辖区面积相当于除凤县外今宝鸡市所有辖区)
金置天兴军.属凤翔路。辖府二、领防御二,刺郡二,县三十三,城一,
堡四,寨十四,镇十五。大定十九年改天兴县为凤翔县。(此段历史凤翔为凤翔县,为路一级行政区驻地,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区面的相当于今天陕西宝鸡、宁夏固原、甘肃天水、平凉等地。)
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此段历史凤翔为凤翔县,为府一级行政区划,辖区面积相当为除凤县以外今宝鸡市所有辖区)。
民国2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2年(1933)撤道,由省直辖;民国27年(1938),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30年(1941)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此段历史凤翔为凤翔县,为民国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公署驻地,辖区面积相当于今除凤县外今宝鸡市所有辖区和武功、周至二县)
新中国成立后凤翔相继属宝鸡分区、专区、地区、市所辖。(此段历史凤翔为凤翔县,属宝鸡辖区,期间1958-1961岐山、麟游二县曾并入凤翔)。
凤翔县设立于先秦年间,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凤翔自北魏时期至民国时期曾管辖今宝鸡市大部分面积,历时一千五百多年。并于金朝曾管辖相当于今天陕西宝鸡、宁夏固原、甘肃天水、平凉等地。凤翔得名于唐肃宗至德元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县名经历雍县(先秦至唐)、天兴(唐至金)凤翔(金至今)。凤翔曾两次为都,一次为春秋时秦国都城,一次为五代初岐所在地。唐肃宗年间曾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号为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