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07阅读
  • 1回复

[地名探讨]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以徽州—黄山市为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18
【原文出处】旅游科学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23~27
【分 类 号】K9
【分 类 名】地理
【复印期号】200205
【 标 题】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
  ——以徽州—黄山市为例
【英文标题】Reflections on Administrative Naming of Tourism Areas and Cities:A Case of Hui zhou,Huangshan City
  Xu Zongyuan
【 作 者】许宗元
【作者简介】许宗元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原则性问题,以徽州—黄山市名取舍为例,着重提出、阐说定位功能、文化底蕴、信息含量、资源观念等命名要素。
【英文摘要】This paper purports to study the administrative naming principles of tourism areas and cities by taking Huizhou,Huangshan city as a case in point,and focuses on explaining various naming factors such as orientation function,cultural and information contents as well as resources perceptions.
【关 键 词】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原则
  administrative naming of tourism area and city/naming principle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2)-02-0023-05
  地名,是人类赋予自己居住、活动的地球上某一地方的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为某地命名是一种文化行为。举凡地名,皆有其共性;旅游地市行政地名不仅有地名之共性,还有其个性。为地物命名,有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为旅游地市确定行政地名,还应遵循“旅游”一词所带来的特殊原则。合之诸利现;反之诸弊生。例如,1987年把本应称为“徽州市”的徽州地区命名为“黄山市”,则是一种制约旅游、不利行政、贻害游客、泯灭文化、割舍传统的行为。更改旅游地市政行地名非仅徽州一地,诸如四川灌县改为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湖南大庸县改为张家界市。随着21世纪全球旅游业大兴,随着中国之加入WTO,中国旅游业必将勃兴,中国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步伐将更快。鉴于此,旅游地市行政地名之准确把握,则更非可等闲视之的区区小事。故本论题甚有其必要。
   一、定位功能
  地名的首要社会功能是准确指示地物方位。这是确定地名的一般性原则。对旅游地市来说,其行政地名更应强调定位功能。“旅游”是个合成词,系由“旅”与“游”两个动词合成的。“游”是目的,“旅”是基础。旅游的第一步是“旅”,先旅行至“游”的目的地,然后才展开第二步活动——游览。旅行,是旅游主体的空间位移。游客对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第一要求是:地名指称明确、准确。但是,1987年由徽州地区改名的“黄山市”第一行政地名,恰恰不符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大量为游黄山而来的游客是按地名购票到黄山。地名的共性便是让人能够按名寻地、“对号入座”。但游客们住到所谓黄山却不见黄山,后来方知此地地名屯溪,高举“黄山”牌的黄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离游客欲游的风景名胜黄山竟还有150里之遥。旅行的终点站原来只是中转站,所到的旅游目的地原来只是中转地,无怪乎改名黄山市后,游客们连呼上当,纷纷投诉、痛斥,乃至状告。如2002年3期《中国方域》“丘建东状告黄山地名混乱”,原因即该福建游客到黄山市下火车后找不到黄山;苦询问后再乘车120公里找到黄山区;然后才找到黄山风景区。草率地以风景区名作旅游县市行政地名的弊端于此乃见。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一般有线状、面状、点状三种。远程游客大多采用线状旅游空间行为,即“跑线”。有的是因公务、事务而兼带或绕道游某地,亦同跑线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时间安排紧凑,一旦遇到到黄山不见黄山这种尴尬局面,而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下一站旅游、办事不得不与真黄山失之交臂,或终生无缘,乃怨恨假黄山。纵使是采用面状或点状旅游空间行为的游客,也因此而多花钱、浪费了时间、减少了游览内容、破坏了出游情绪,导致高兴而来败兴而去。
  对游客来说,在有限的时间与财力情况下,无疑当遵循最短距离原则。杭州、厦门、桂林等旅游市由于行政地名指称准确、明确、无二义性,所以游人可取最短路线,以最经济的费用、获最愉快的感觉、得最大效益。黄山市则不同。从黄山之北南下游黄山者,取最短距离可径至黄山北大门甘棠镇。黄山市在黄山之南150里。“黄山”一名的二义性误导游人,由北南下至黄山市;发觉被误导后由黄山市北上150里到黄山,多耗几百里冤枉路,显然违背最短距离原则。旅游应讲旅游科学,科学性表现之一是方便游客,科学性表现之二是游客尽量不走回头路。黄山市这一行政地名既不方便游客,又使返程客重蹈原路,因而这一地名不合旅游科学。
  旅游地市地名定位失误,还牵涉到伦理、法律及诸方面问题。“黄山”作为山名,其指称范围是特定的,即:(一)全山1200平方公里;(二)精华部分——游览区154平方公里。把徽州地区易名黄山市后,山名市名全同,山名“黄山”的指称范围无可避免地被扩大,山名市名的混同,使山名泛指、泛用,造成该地市十多年的混淆视听。既然市名“黄山市”,于是市属各县区家家都打“黄山”牌,远离黄山的旅游企业都可以标“黄山”,离黄山120里的岩寺便称为“黄山南大门”。“黄山”的范围由154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扩大到黄山市全辖区。结果,倒霉的是游客。经营者为赚钱,趁官方造成的地名混乱之机,蒙骗游客“这就是黄山”。游客进了黄山市境内,处处是黄山,如堕五里雾中。这是很不道德的,与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是相左的。
  矫地名定位之枉的正确之方是各实对应。依名实对应原则,被误称16年的黄山市应速改为徽州市。“徽州”,作为一个州、府、地级行政区域名称,至今为880余年。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州名为“徽州”,其辖地大体包括今黄山市、大于今黄山市所辖范围。元为徽州路、明为徽州府,徽州“一府六县”的观念经明清五六百年透彻地融进社会,名、实明确对应。改黄山市为徽州市,诸弊当不矫而自消。黄山是徽州境内的一座山,在徽州市北端,“黄山”是山名,“徽州”是行政地名。地图上恢复“徽州”,市是市,山是山,桥归桥,路归路,一清二楚。
   二、文化底蕴
  不论是“市”,还是“府”、“州”、“县”,它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创造的一个物质一文化形态。它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作为地名,其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定位上,还在丰富文化底蕴上。地名在体现该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同时,也标示着其历史上的政治改革、经济变动、思想变化、人民变迁、风俗变异等等,地名对感悟该地文化内涵起着积极、有力的启迪作用。人们可以从地名领悟其文化的综合意义。“徽州”这一地名,蕴含了一支辉煌的、经典的中国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不仅门类、学科众多,诸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版画、徽派朴学、徽派建筑、徽州土地制度、徽州宗族、徽州教育、徽州方言、徽州文献、徽州科技、徽商、徽墨、歙砚、徽派三雕、徽派篆刻、徽派园林、徽菜等等,而且每一门类、学科都具有丰富的内容,有的门类还是无与伦比的。例如徽州档案(文书契约),其数量之大、学术价值之高,已被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就全国而言,徽州创下府级行政单元保存民间档案数量之最。英国剑桥大学徽州学学者约瑟夫·麦克德谟特在《亚洲文化研究》上撰文《徽州原始资料——研究中华帝国后期社会与经济的关键》,由其题目即可见徽州档案价值之高。徽州文化孕育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亦儒亦贾的徽商又以雄厚的财力、一流的智商、超凡的胸襟积极推动徽州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其光辉夺目。新安理学以朱熹为代表。朱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宋以后各朝皆以朱熹为圣人,以其思想学说为官方哲学,以其所定四书为教科书,明经取士也以朱熹等宋儒传注为宗。孔子、孟子、朱子为儒家三圣,宋理宗以祭孟子礼仪待遇祀朱子,明清时朱子地位几乎与孔子同等。朱子思想以官方哲学的地位统治中国五百多年,而且广被海外,在汉文化圈国家影响至深。宋理宗封朱熹为徽国公,宋度宗赐朱熹故里徽州婺源为“文公阙里”。徽州因哺育朱熹而光荣,亦因出朱子而更为天下所熟知、景仰。徽州科举,成就显赫。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宋代徽州进士有619人,立传的朝廷命官123人,其中宰相三人、尚书三人、侍郎七人。据北京歙县会馆题名榜,清代徽州首县——歙县有本籍及寄籍状元五人、榜眼二人、武榜眼一人、探花八人、传胪五人、会元三人、解元13人、进士296人,举人近千人。清代徽州本籍、寄籍状元18人,占全国状元数15.7%。历史文献记明清徽州科举盛况云:“兄弟九进士、四尚书者,一榜十九进士者”、“一门三鼎甲”、“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徽州文化其盛如此,故徽州得“东南邹鲁”之美誉。正由于徽州文化有如此举世瞩目的地位,所以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徽州学得与敦煌学、藏学比肩,所以20世纪90年代有接连几次成功召开的国际徽州学学术研讨会。由此可见,“徽州”这一地名文化含金量之足。
  从地名学学理看,地名的一般原则即有:尊重历史,照顾习惯。“徽州”,正式作州、府级行政地名有近900年历史,作为一种地名习惯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为国人、国际所认同。舍“徽州市”而用“黄山市”是典型的割舍历史的行为。对这种行为的批评,可举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学者、作家李辉撰于人民日报的《可惜从此无徽州》为代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越开放,文化也越开放。我们的改革开放已成功地经历了20多年,新世纪将加大其力度,那就意味着文化的进一步开放。文化越开放,我们的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艺术就越能走向世界,向世人一展中国地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由于这种文化原因,一些古旧地名和被废弃的人文历史名称被(或将被)重新采用、启用为地名专名,以此来显示地、市的历史厚重感,充分展现这个行政区域空间积淀的独特的文化氛围,也就是地、市个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徽州”这一地名的文化价值是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致;恢复地市级徽州地名,必大大裨益于徽州文化之走向世界。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起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革文化的命;1987年改行政地名“徽州”为“黄山”,是又一种表现形式的革文化的命。
  就21世纪中国特色旅游而言,笔者以为应辟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区。行政职能与旅游功能合一的徽州市即徽州地区,当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它应将婺源、绩溪重新纳入徽州大家庭。这个旅游区必将成为世界级特色旅游产品。其冠名只能是“徽州”,“黄山”一词断断无法包容。如继续用“黄山”一词,则无异于永拒婺源、绩溪。二县只认同徽州,很难认同黄山。婺源的朱熹、绩溪的胡适永远只承认自己是徽州人,以徽州人为荣,而断断不会承认自己是黄山人。“黄山人”一词只能是定居(如茶农、和尚、隐士)于黄山山中或籍贯此山的人。
  旅游地名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其审美功能上。从地名学看,汉语地名语源可分九大类。与地貌有关的地名为一大类,其中一小类是因山而得地名。以吉祥字为地名是另一大类。“黄山市”一名是因山而得,它能引发人们联想及自然美:花岗岩山岳型自然美。“徽州市”一名是取吉祥字。按《辞海》“徽”字第一义项为“美好”。这里不仅有“美”,而且有“好”,即审美范畴中的“善”。就“徽州”一名中的“美”来说,它能引发人们多种关于美的联想:美的山、美的水、美的人、美的建筑、美的风情、美的肴果……。其山之美,有黄山的花岗岩地貌之美,有齐云山的丹霞地貌之美,还有牯牛降、清凉峰诸山之原始美等等。可见,就“美”一项来说,“徽州市”一名审美功能远大于“黄山市”一名。《康熙字典》释“徽”字为“善”、“美善”。显然,“徽州”一名所蕴含的“善”给予人的审美作用极大,非“山”所能赋予也。“徽”字令人联想到相关语词:徽号——美好的称号;徽音——犹德音,常用于妇女,如建筑学家、文学家林徽音教授;徽徽——华美之貌,故陆机《文赋》云“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所以说,“徽州”不仅仅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且是刻于煌煌史册载籍、有鲜活生命力、予人丰富美感的文化经典。徽州市与黄山市两地名对比,取舍于此自明。
   三、信息含量
  从本质上说,地名还是信息载体。地名的信息功能,使地名成为该地的天然广告。历史的车轮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地名作为信息社会的信息载体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地市的行政地名尤其如此。久负历史盛名、文化含金量高、具有审美作用的地名信息量便大,它本身便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游客起着品牌效应。对旅游地市来说,地名命名准确便可使这无形资产转为价值,从而使政府、旅游从业者、当地人民均受益。“徽州”一名的信息量很大。就横向看,它囊括了这块地域内的自然(含黄山)、文化、经济、人民、政治、所候、物产等等;从纵向看,它包含了这块地域二千多年的历史。秦行郡县制,六会稽郡,置黟、歙二县。在此后——三国时的新都郡、西晋时的新安郡、隋代的歙州,歙、黟二县一直在内。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的歙州、领有歙、黟、海宁、婺源、祁门、绩溪,明清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在6世纪已定。歙、黟二县的设置标志着徽州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的成立。纵横剖析,“徽州”一名的信息量是开发很迟的黄山这一山名的信息量无法比附的。
  众所周知,旅游者出游前必做决策,决策最需要信息。旅游者将旅游地市的信息比较后,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决定旅游地。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为最大效益原则。最大效益原则的重要表现为最大信息量的获取。“黄山市”的“山”字先声夺人,给人的最直观的信息是座山,是风景名山,有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爱游该类风景名山的人选取它;爱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的游人则不考虑它。旅游地名是“徽州市”,游人由此获取的信息量则陡增许多倍:徽州有世界级自然胜景,还号称文物之海,有众多高品位人文景观。获取这样完满的而不是以偏概全的信息,既有利于旅游者出行前决策,也有利于旅游地。对自然、人文两者兼爱的游客,倘从黄山之北南下,游山毕,由黄山南大门抵屯溪,可续作人文之旅;游屯溪老街(兼购物)、游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游黟县古民居、游花山谜窟,等等。先抵屯溪的游客,可以既游人文景观又游黄山,这样,不但不抱怨,反而满意而来满意而去。笔者多次在离开屯溪的火车上与旅客聊及徽州人文景观,每次都有游客连呼后悔:“早知黄山市除了黄山之外还有这么多人文景观,我们只爬座黄山真是傻子了!”总而言之,旅游地市的地名一定要尽量表达外显信息,使该地理实体的信息量在地名文字上尽可能多地反映出来,多多益善。把本身具有的丰富信息抛弃而采用信息量小的地名,乃不明智之举。
   四、资源观念
  为旅游地市命名、改名的决策者必须懂得最基本的旅游学原理:旅游业的基础在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徽州拥有丰富的、品位极高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自然风光方面,以世界双遗产黄山为代表。齐云山是自然与人文并胜的名山,其丹霞地貌与黄山的花岗岩地貌应是相映生辉的;它还具有两大独特的人文优势: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地位;乾隆皇帝巡游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赫赫声威。保留原始风貌的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牯牛降也是品级极高的山岳旅游资源。新安江有“山水画廊”之美称,实可与漓江媲美。自然和文化遗产景观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亦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平湖倘开发成功,必可为湖山相映的绝代佳人。人文旅游景观方面,目前已斐声世界的,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有正有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有与欧洲著名古街伯仲的屯溪老街;有数以千计的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有众多被海内外名家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古村落。徽州今存古建筑等约4700处,故有“观明清皇家建筑到北京,观明清民间建筑到徽州”之说。地名舍“徽州”、取“黄山”,等于把徽州纯人文旅游资源、纯人文旅游景观割去;极品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齐云山、新安江及众多自然旅游资源皆被一山掩其名,更不利于对它们进一步开发。诚然,黄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但在游人方面,首先(或主要或全部)是着眼于黄山的自然美;黄山的自我宣传亦着重于自然风光。以为只有黄山才可发展旅游业、以一个风景区名取而代之作地市行政名称是不谙旅游资源观念及旅游学原理的表现。
  从以上四大方面分析,可见对旅游地市行政名称之命名、易名,务必抱科学态度、用科学方法。以著名风景区、名山大川来命名行政地域,一定要由专家学者论证、确定。我们知道,名山大川在国人乃至地球村人的心中已形成特定形象,不可扩大或缩小其名称的指称范围,避免造成风景区这一特定空间形象与包含风景区的地理区域范围的名称混乱。现行行政名称无弊无害、沿用已久、取名高雅、含义健康者(如“徽州”),不应更改。徽州被误改为黄山市只是一例。其他如崇安县,取名用吉祥语——崇尚、追求安定、安宁、平安或国泰民安,是历代、各国统治者(除极少数暴君恶魔外)与人民共同的心理;且指称明确:武夷山最美、最典型的碧水丹山景区在崇安县城西南十公里处。将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则出现定位问题。武夷山有狭、广二义。广义武夷山长千余里,绵延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的全境。与武夷山市(崇安县)相距千里的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均在武夷山麓,大家都打武夷山旅游牌,游客当往何处去?“黄山”取代“徽州”是将名山固有指称范围扩大了,“武夷山”取代“崇安”是将名山固有的指称范围缩小了。倘因某景区在该行政地域内赚了大把旅游钱便以该景区名来作行政地域地名,那么,可能有朝一日北京市被改为故宫市、西安市被改为秦皇兵马俑市、杭州市被改为西湖市。这种急功近利、视短心浮如不扫除,对我民族心态、气质极为不利。所以,为旅游地市命名,一定要从定位功能、文化底蕴、信息含量、旅游资源等角度全面权衡,全面把握,科学从事。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3-05 14:59重新编辑 ]
淮安览古
姚广孝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劲惊鸟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淮水安澜 http://b350595.xici.net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21
当权者的恶癖。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