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19阅读
  • 2回复

[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城市一极化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09
东南亚国家的城市一极化现象
 

  [摘 要] 分析了东南亚国家首都超前发展的城市一极化现象及其原因。
  [关键词] 东南亚;城市化;一极化
  东南亚各国在上世纪后半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加坡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被称为亚洲的“四小虎”。这些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如新加坡在1970年代就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用上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代的22.7%,上升到1990年代的35.5%.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突出表现在城市一极化上。
  虽然东南亚国家城市化的水平还不高,但是首都一极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城市首位度(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数÷第二大城市人口数)较高。1950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人口仅为150万,1995年接近1000万,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从1970年的9%上升到1995年的15%,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从1960年的27%上升到1990年的31.9%。不仅如此,马尼拉市还集中了全国25%的高等院校和新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和工业产值的75%,全国制造业的50%以上,消耗的电力占全国发电量的90%。雅加达市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和交通中心。1985年,雅加达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8%,但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全国总量的10.3%。雅加达市是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和金融服务中心,集中了全国批发贸易企业总数的10%,就业人口总量的20%,全国的主要银行、保险、房地产、证券交易、会计、广告和咨询等金融服务业。1961年雅加达市仅有300万人,1994年达到1100万人,排世界城市人口第11位,预计到2015年,雅加达市人口将达到2100万,排世界城市人口第5位。
  泰国首都曼谷城市首位度之高,不仅在东南亚,在发展中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曼谷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1960年为65%,1990年仍达到57%。1970年,曼谷市人口是第二大城市清迈的33倍,1980年更增至50倍。目前曼谷人口已达到800万,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将发展到1000万。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也集中了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并且聚集了马来西亚30%以上的经济总量。东南亚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一个城市过度集中,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历史、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因素。人口在首位城市集中的背后就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在东南亚国家中,人员、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都高度集中在一个城市里。马尼拉市人口占菲律宾总人口的15%,却承担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工业产值的75%,全部制造业产值的67%。1986年,曼谷地区制造业占泰国制造业总量的77.5%,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集中到曼谷地区,如此悬殊的地区差距,导致了以曼谷为中心的高生产率地区与曼谷以外的低生产率地区,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经济结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是国家的心脏地区,绝大部分人口和工业集中在爪哇岛,33%的印尼私人投资集中在雅加达市,其他岛屿根本没有工业。马来西亚的生产力布局相对来说是最好的,但工业和第三产业仍然集中在人口较为密集的西海岸地区。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认为:按人口聚集程度分布的人口,其聚集的程度越大,则城市增长得越快。对本世纪中期才得以全面自主地推进本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城市可以发挥关键的经济核心的作用。大城市不但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以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影响和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城市的规模越大,辐射和扩张的作用就越突出。正是基于对大城市这种特有功能的认识,很多国家主动采取发展某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进而带动全国人口城市化的战略。东南亚各国虽未明确提出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但事实上也因循了这种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急切地想实现工业化,政府制定有倾向性的政策,把发展的重点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集中在首都及其周围地区,加上对私人和国外投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致使各国的经济增长大部分集中在了首都。
  第二,是历史传统的影响。东南亚是较早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地区,虽然在历史上遭受西方列强长期的殖民统治,但东方文化的底蕴却始终传承在各国社会,并没有因为外来文化的涌入和灌输而泯灭。东南亚国家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一样,政治和经济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有学者甚至认为东盟各国首都一极化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政府采取了“城市偏好的发展政策”。特别是196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这些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先导的西方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东南亚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但是,他们接收的只是落后的殖民地经济,即落后的农业采矿业和少量的加工业,以及在殖民制度下发展起来的本来就畸形的城市。东南亚主要国家的首都在殖民时期就是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独立后,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其地位更是不断得到加强,对移民的吸引力比其他城市大,人口和投资集中在首都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三,经济规律对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东南亚城市化模式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决定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其城市化水平在1970年代迅速地达到了100%,而东盟4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从1970年代也开始了经济起飞,借助大量外资和“四小龙”的产业转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改变了落后状况,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兴国家,其城市化得到长足发展,如菲律宾在1995年,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4.2%,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印尼也达到了35.4%,城市人口增长率最高时达到年递增5.3个百分点。与欧美国家相比,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在时间上都属于压缩型、赶超型,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业化过程。这种时间上的压缩性直接导致空间上的压缩性。后进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一个国家越是落后,它和邻国比较的时候越不能忍受自己的落后,它就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去赶超,因此它的工业化过程就越迅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要以发展工业为主,并且以经济效率为首要原则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而空间集中式的格局可以获得很高的规模效益,从而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高度集中的模式。另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又决定了产业活动向沿海港口城市的高度聚集。东南亚地区山地和高原较多,铁路和公路交通不发达,因此,这一地区的城市主要位于水路交通便利的海港及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沿岸、河口等地。
  第四,是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作用的结果。这一规律就是城市聚集程度越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就越快。城市增长表现为几种形式:一是内涵增长,即原市区范围人口增加,中小城市成为大城市,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外延增长,即原有城市人口随城市地域扩大而增加,形成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三是数量增加,即50万人以上大城市或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增加。四是由于以上3种原因引起大城市人口在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以上各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构成了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来说,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所处城市化的阶段不同,强度有所不同而已。东南亚城市一极化的出现,无疑受到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考察大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可以发现世界上大城市的发展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地理环境看,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大多数城市临海或在江河两岸。从世界43个市区人口超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看,海港城市约占60%,其余也多为河港城市;距海岸线直径距离500公里以内的占93%。二是大多为平原或河谷城市,海拔在2000米以下的占90%以上,地形开阔平坦,城市便于向腹地扩张。三是有丰富的淡水补给资源。这是多数特大城市分布于沿江、沿河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南亚的大城市也是如此,无论是新加坡市、雅加达市、河内市,还是马尼拉市、曼谷市和吉隆坡市,要么位于沿海,要么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带。这些区域雨量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东南亚国家城市一极化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首都的因素更为复杂一些。首都之成为最大的城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城市一旦成为首都,它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位将不断得到加强,从而人口在首都的集中程度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都是一国对外的主要窗口和国内办事机构最集中的地方;第二,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引导功能推动了首都的发展;第三,首都开放程度高,吸收外资的比重大,导致外国资本集中;第四,首都吸引了大量人口,为首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人力资源;第五,政策上重视城市发展而忽视农村,进一步使首都成为文化教育、现代设施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从而强化了首都的吸引力。
  在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在首都,已经直接影响了各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它不仅加剧了人口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使城乡差距扩大,还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显著增大了对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压力。这种情况表明,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外)的城市发展存在着“虚假城市化”“过渡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居民比重超过了该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允许的限度。现在,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都先后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是从目前来看,要改变这种聚集状况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姚士谋.21世纪亚洲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城市问题,2000(4)
  2 蔚芳著.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问题,2001(3)
  3 费昭询.东南亚四国城市问题与分析.城市问题,2000(2)
  4 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 Frank J.Costa, Yue-man Yeung.“Urbanization in Asi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8 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1994 Revision New York:UN ,1995 P78-85
                                        作者:饶本忠 来源:《城市问题》(2004年第5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11
作为“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决定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其城市化水平在1970年代迅速地达到了100%,
===========================================================================================
作者实在是太搞笑,难道新加坡那鼻屎大点的地方即下500万人口会被叫做农村?????????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8-11
我觉得类似的还有中国西部省份的一极化现象。

由于沿海贸易的发展,东部省份出现了双极化现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