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提高
城市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大城市
坚持以规划为依据、制度创新为动力、功能培育为基础、加强
管理为保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形成
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13)调整完善城镇结构。进一步明确城市空间的功能定位,优化和拓展市区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
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卫星城镇的大蚌埠都市区。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大县域项目、用地、金融、人才、技术等扶持力度,全面激活县域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少数民族乡村发展。
(14)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大环线、大出口工程,建成高速外环、城市中环,提升改造内环,形成城市“三环”快速通道。
实施城市南环铁路线、水蚌线外迁工程,争取规划建设淮海铁路。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蚌埠水运振兴工程,大力整治淮河航道,发展高等级水运口岸,打造黄金水运通道。适时启动蚌埠民航机场工程建设。加强市政公用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建成城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好热源厂,逐步解决群众集中供暖问题。统筹各类工程管线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
(15)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以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充分考虑城乡产业发展潜力、资源禀赋、区域人口增长等因素,科学界定城镇
规模、特色、历史传承和发展定位,形成覆盖全域、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严肃规划法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
围绕建成区140平方公里、满足140万人口生活居住的目标,本着城建为民、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土地、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产业、居住、服务统筹兼顾,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运行高效、服务完善、监管有力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十一、大力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28)加速推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发挥城市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体系,加速与长三角
一体化进程。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区域产业转移承接高地,有效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继续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寻求与合肥、南京经济圈协作互补、融合发展。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增强集聚能力,形成区域龙头,带动区域发展。以淮河为纽带,产业合作为重点,强化与沿淮城市的合作。
以高铁综合城市功能区为纽带,全方位加强与凤阳的合作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 此帖被六朝古都在2011-01-22 21: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