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81阅读
  • 1回复

[自然地理]阿勒泰两河大拐弯与地震断裂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3-12
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出阿尔泰山地时,各有一个大拐弯,其中,额尔齐斯河大拐弯位于富蕴县城附近,乌伦古河大拐弯位于青河县二台以东。这两个大拐弯分别是额尔齐斯大断裂和乌伦古大断裂的产物,而连接这两个大拐弯的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则是旧的断裂向新的断裂转化的结果。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的奇观,使这里具有极大的构造地貌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在长达几千万年的时间里,阿勒泰地区东部源出阿尔泰山地的河流,都直接向南流入准噶尔盆地。那时,乌伦古河从纳尔曼特山与北塔山之间的平原上流过,横贯富蕴、福海两县南部,至今那里有条名叫吉拉沟的沟谷,就是古乌伦古河河道遗迹。同样,那时的额尔齐斯河上游水系也皆向南流。如今在216国道以南戈壁上,留有许多南北走向的沟谷,这些沟谷北高南低,它们是古额尔齐斯河水系改道留下的断头河遗迹。例如,在216国道以南,沿着福海县和富蕴县交界处有一南北向沟谷,其走向与额尔齐斯河重要支流喀拉额尔齐斯河相接,走向非常一致。该沟谷内有古河道留下的冲积层,土地肥沃,可以引水进行开发。

    约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受喜马拉雅运动强裂作用,额尔齐斯大断裂和乌伦古大断裂发生,阿勒泰地区境内构造地貌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河流水系应运而生。原流入准噶尔盆地腹地的河流,在流出阿尔泰山地后分别被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额尔齐斯大断裂和乌伦古大断裂所截获,从而形成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并向西北而流的局面。从那时起,额尔齐斯河大拐弯和乌伦古河大拐弯形成。这两个大拐弯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弯向均呈向右扭动,与来水河流流向比较,额尔齐斯河向右扭转约90度,乌伦古河向右扭转达135度;第二,大拐弯处均有与来水河流走向一致的低谷,可能是河流改道后被遗弃的断头河遗迹;第三,大拐弯外侧的西南方向均有孤立的山地存在,其中,乌伦古河大拐弯西南侧的纳尔曼特山,是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以南最高之山,主峰海拔2145米;第四,大拐弯处河面海拔均在1000米以下,而周围山势较高,形成壮丽的峡谷风光。

    额尔齐斯大断裂和乌伦古大断裂,导致原有的河流向右旋转改向,最终形成额尔齐斯河大拐弯和乌伦古河大拐弯。然而,大拐弯的存在,显示的不只是额尔齐斯大断裂和乌伦古大断裂的强大,且也显示出与大断裂走向相左的地质结构的强大。事实上,在阿勒泰地区东部,在蒙古弧与准噶尔盆地边缘连接地带,南北向构造活动十分活跃,青格里河、强罕河和夏贝尔特山等构造走向的一致性,表现出这一构造带的存在及其特性。由于受两个大拐弯扭动作用影响,连接两个大拐弯之间地层活动非常强烈,这里成为一呈南北向的地震带,尤以70多年前形成的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而闻名天下。

    1931年8月11日5时18分,在这条地震带上发生8级大地震。大地震震中位于两个大拐弯间的最高之山——喀拉森格尔山。地震产生北起喀依尔特河,南至纳尔曼特山,长达176公里的断裂带。因断裂带所经的可可托海和二台较为有名,所以人们就称其为“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地震断裂带不受地形地貌影响,所经之处,截开山脊,断错水系,产生3~14米的水平位移。在震中所在的喀拉森格尔山,地震造成长2000米,宽350米的大塌陷区。塌陷区西侧边坡出现10~63米的落差,东侧闪长岩裂开宽3~6米,至今可见深度达10米的深槽。另外,在塌陷区西北部有长600多米,高100米的崩塌,而在喀拉森格尔山主峰附近有宽250米和宽30米的两处花岗岩块沿断裂面下滑近30米。

    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地震,连远在1700公里外的兰州也有震感,不仅在阿勒泰地区造成许多人死亡,而且连阜康、吉木萨尔等地也有人员死亡。在为这次地震规模之大惊叹之余,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其它大江大河大拐弯情况,看其构造是否也与地震带有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堪称天下最壮观的峡谷,东流的江水在此转向西南流去,它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上,1950年其附近发生8.5级大地震,因多有地震引起山地崩塌,大拐弯以南的墨脱县成为我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份;黄河在潼关附近大拐弯,由南北向的晋陕峡谷流往东西向的晋豫峡谷,它位于渭河平原地震带上,明清时期其附近发生8级大地震;长江在川滇交界处流出“三江并流”地带后大拐弯,穿过虎跳峡等深切峡谷,此处位于滇西地震带,其附近的丽江1996年曾发生7级强烈地震。分析归纳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峡谷中的大江大河大拐弯处,多有不同走向构造带“交战”,其位置多在地震带上。



    不应被忽视的是,位于两河大拐弯间的大地震发生时,其断裂带东西两侧水平位移呈右旋扭动,断裂带以东地层向南位移,断裂带以西地层向北位移,这与额尔齐斯河大拐弯和乌伦古河大拐弯呈右旋扭动运动相一致,这呈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性。然而,当我们将额尔齐斯河大拐弯与乌伦古河大拐弯作比较时,会发现两个大拐弯的明显差异。可可托海—二台地震带直插乌伦古河大拐弯弯内,因其河道弯度大,不论是在大拐弯以上部分,还是在大拐弯以下部分,其走向都与地震带走向接近或平行,这标明它们构造方向的一致性。有趣的是,大拐弯以东的河道流向朝南,大拐弯以西的河道流向转往朝北,这种顺时针方向的转向,恰恰与可可托海—二台地震带东西两侧水平位移右旋扭动相一致。额尔齐斯河大拐弯与可可托海—二台地震带之间有一定的夹角,这标明它们之间构造上的不一致性。准确地说,在额尔齐斯河大拐弯以东,有两条河谷(断裂带)与呈南北向的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相交:一条是从大拐弯向东北,沿着额尔齐斯河逆流而上,额尔齐斯河谷在海子口与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相交;另一条是从大拐弯向东南,沿着额尔齐斯河的支流喀拉通克河逆流而上,喀拉通克河谷在塔斯塔克与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相交。千百万年以来,沿着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方向发生了无数次地震,在海子口至塔斯塔克间劈出一道深谷。鉴于喀拉通克河谷是额尔齐斯大断裂重要部分,那么,发生在海子口至塔斯塔克间的地震断裂具有“造河运动”的趋向性——最终将成为额尔齐斯河道的一部分,那时在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与额尔齐斯大断裂交汇处的塔斯塔克附近,形成一个新的额尔齐斯河大拐弯。

    额尔齐斯河大拐弯和乌伦古河大拐弯间的地震断裂带,其东西两侧地形地貌迥然有别。在青河县境内,断裂带东侧是连绵不断的夏贝尔特山,断裂带西侧是平阔的阿魏戈壁,从前,这里是进出阿勒泰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富蕴县境内的山间盆地中,断裂带以西是山地,断裂带以东是宽谷,那里是富蕴县最重的农业区。由于受各次构造运动影响,这条地震断裂带附近是阿勒泰地区最著名的多金属成矿带,喀拉通克铜镍矿和可可托海多金属矿就分布在这里。应该说,两河大拐弯及其之间的地震断裂带,赋予阿勒泰的,不仅有壮丽的风光,而且还有丰富的宝藏。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做好开发利用,更好地为各族人民造福。

    在列述两河大拐弯与地震断裂带密不可分的关联,及其相应的景观品位之后,笔者就此建议:应将两河大拐弯与其间的地震断裂带,作为同一自然景观单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以通过展现景观的内在关联,促进景点品位的提升,并做好宣传和引导。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3-18
呵呵,很詳實的資料
In every job that must be done, there is an element of fun.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