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自温州政府网
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1/3/14/art_3602_161056.html日期:2011-03-14 05:02:34 浏览次数:1578 来源:温州日报、温州商报
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围绕“1650”所展开的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在我市全面启动。这是面对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新要求所启动的调整。这次调整将改变我市乡镇规模过小、都市区功能不强、农村中心镇太少的问题,重组全市乡镇行政区划,构建以都市型功能区、大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镇为重要支点的温州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
整个行政区划调整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从而为我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奠定基础。
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目标,概括而言就是“1650”——1指一个主中心,范围包括目前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外,向东将扩展到洞头和瓯江口,向北再吸纳瓯江北岸和上塘镇,这些地域将成为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其中,市本级三区作为这一核心区的中心,将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也就是说,
三区内除个例外,原则上乡镇都要改为街道;6是指6个副中心,即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的城区,并吸纳周边小乡镇,发展成大都市副中心,
原则上也实行街道建制管理。各主、副中心区,可根据城镇规划和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功能区,设立管委会。功能区内可有若干个街道办事处,县(市)级部门还可在功能区内设立直属分局。
50即指通过对人口少、规模小乡镇的调整,培育一定数量、人口达3万以上的区域性中心镇,并结合农房集聚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最终发展为小城市,从而成为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调整后,可在原乡镇驻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或过渡性办事处,过渡期为3年。
对省级培育的中心镇及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即功能区管委会与镇政府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并在“区镇合一”体制下设立若干办事处。
由于长期来行政区划设置的不合理,不仅制约各地城市化的推进,同时也造成了区域间极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我市共有290个乡镇、街道,数量高居全省首位,平均面积却比省均小34平方公里,其中更有80个常住人口不足1万的小乡小镇。这些“小而全”的乡镇,导致县级政府难以从整体上对乡镇实施有效管理,并造成了部分特大镇发展空间不足,公共投入被大部分小乡镇稀释,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以乡镇布局调整为手段,激活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潜能,帮助县(市、区)政府在更大范围内安排城市功能布局,拉开大城市框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合理调整乡镇,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是缓解要素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并有利于干部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效能。
我市在去年底启动此次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准备,本月和下月,各县(市、区)政府将向市政府上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整体方案,整体方案经市政府审查上报省政府审批后全面启动。整个调整方案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调整后的乡镇按照法律规定开好乡镇人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乡镇政府组成成员。
在调整过程,将充分考虑各地群众生活习俗、产业流向、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对山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搞“一刀切”。同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稳妥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和基层站所布局调整工作,理顺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管理体制,精简机构、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提升效能。 (温州日报记者 张睿 陆剑于)
相关链接
3月13日,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
为什么要调整?
温州260个乡镇,高居全省首位,占全省的22%,比杭州多132个,比宁波多171个,比台州多168个,甚至比丽水还多91个。其中,有6个县(市)所辖乡镇超过30个,永嘉县更是管辖了38个乡镇。相关人士称我市乡镇行政格局有五大弊端:乡镇数量过多,行政管理到位难;乡镇实力悬殊,经济协调共进难;镇街结构不合理,城市风貌形成难;公共投入被稀释,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从街道数看,我市仅30个,低于杭州、宁波、金华、台州,街道占比仅高于周边的丽水,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7个至今还没有采用街道的建制,在城市最核心的鹿城区,目前仍保留有4镇5乡。
从乡镇规模看,我市乡镇平均规模43.75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小34平方公里,其中有75个乡镇的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最小的陆上乡镇(苍南县芦蒲镇)仅6平方公里。从人口数量上看,我市既有30多万人口的特大镇,也有实际居民只有六七百人的乡。按有关要求,这些乡镇及“七站八所”要“吃饭”,学校、卫生院、垃圾处理设施、金融网点要布,严重浪费了公共投入的供给。“城不像城、乡不像乡”、“一个乡长其实就像一个村长。”相关人士这样形容我市乡镇格局的尴尬局面。
为何现在调整?
相关人士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此轮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建设一批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省在第十届党代会上作出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1999年和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分别发布《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和《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意见》,对省内中小城市、中心城镇的发展提出了工作指导方向。
从温州实际看,2010年温州GDP达2925.57亿元,人均GDP超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几年,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次建议提出调整温州乡镇行政区划,以适应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怎样调整?
我市此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配置,促进发展;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的基本原则。
培育区域性中心镇方面,我市将按照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集聚的要求,在确保管理和服务半径有效的原则下,对人口少、规模小的乡镇实施整合,努力培育50个左右中心镇,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小城镇体系。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心镇将作为乡镇合并重组的重要节点和行政区划调整的重点,此类城镇一般要求其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上。
此外,我市还将充分考虑历史沿革、自然地理、风俗习惯、行政管理等客观因素。为方便群众办事,可在原乡镇驻地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或过渡性办事处,名称可保留原“乡镇”的名称。
有关人士称,乡镇改为街道后,不仅仅只是名称的改变,随着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向中心镇的集聚,百姓可更多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温州商报记者 施世潮 芮文正)
我市建国以来行政区划调整进程
1949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区(温州区)所属县、区、乡人民政府先后建立。
1958年8月,撤销原区、乡、镇建制,建立69个人民公社。
1983年4月,恢复乡镇人民政府建制。
1992年,根据民政部统一部署,完成撤区、并乡、扩镇工作,全市由原来的59个区、503个乡镇撤并为315个乡镇,减少了40%。
2000年-2003年,市辖三区范围重新调整,设立若干个街道,部分县市也分别对瓯北、塘下、安阳、昆阳、龙港等13个重点镇区进行了扩大性调整,扩大瑞安县城并成立了6个街道。
此后的7年间,我市乡镇行政区格局基本保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