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鄞州新城区的三次选址(上)
■严伟祥
1949年5月25日鄞县县城解放后,划出鄞县城区作为宁波市区域。从此,鄞县开始了有县无城的
历史。建设新城区,走进新城区,一直是鄞县人的神奇梦想。在“
文化大
革命”期间,鄞县准备迁移县址,建设新的县城,选址在莫枝镇东钱湖畔。由于建设用地不能审批、选址意见不能统一、启动资金不能保证等种种原因,已经动工的新县城被迫停止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1995年3月10日,县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动员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建设鄞县中心区的决议》,敢作敢为的鄞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全面开发建设鄞县新城区。特别是撤县设区以来,区四套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科学服务,用开放的视角、求实的精神,大手笔、大气魄地带领全区人民加快新城区建设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敢为、求实、争先”的交响诗,79万勤劳勇敢的鄞州人民,一路浩歌唱春天,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在一片原野之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终于实现了有县无城到有区有城的梦想,在这片锦绣的土地上描绘了一幅更新更美的画卷。为了解鄞县有县无城到全区人民昂首阔步走进新城区的这段历史,让我们穿越时空,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一下新城区的几经选址与新城区的崛起。
建设鄞县县城的首次选址
1949年5月28日,划出鄞县城区作为宁波市区域,实行县、市分设,设立宁波市,所有房产、公共设施归市所有,鄞县出现了有县无城的现实。由于县政府
行政中心设在宁波江东区,举办各类大型经贸、物资交流和文化体育等活动也必须征得市政府、公安、
交通、城管以及江东区的同意,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活动根本无法开展,难以提高鄞县对外的影响力,严重制约着县域
经济的发展,全县干部群众都十分企盼自己有一个新的县城。
1968年7月,鄞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了中共鄞县县委的工作职能。把建设鄞县县城首次纳入工作议事日程,经研究决定,准备搬迁鄞县行政中心办公地和建设新的鄞县县城,具体选址考虑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战备形势的需要,选址在邱隘区的莫枝镇、鄞江区的鄞江镇、横溪区的横溪镇所在地。通过召集县级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倾听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经过分析比照,最后确定鄞县行政中心和新的县城设置在莫枝镇为宜。1969年12月20日,县革命委员会向省、地区革命委员会提交了鄞革字〔1969〕第146号《关于迁移县址的请示报告》,要求省、地区革命委员会尽快予以批复,并解决办公用房的经费。由于宁波地委在经济上无力支持鄞县县城的建设和莫枝镇现有办公用房的紧张状况,一时没有批复。1970年1月3日,县革命委员会再次向省、地区革命委员会提交了鄞革字〔1970〕第01号《关于迁移县址的请示报告》,要求莫枝镇作为鄞县行政中心的固定县址。同月,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同意鄞县县址迁移到莫枝镇,并上报省革命委员会。2月,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意见和鄞县的实际情况,电复县革命委员会同意将鄞县县址迁移到莫枝镇,要求鄞县革命委员会同东海舰队处理好用地关系,特别是要做好东海舰队军事基地警戒区的设施保护,确保交通、通讯、航海等畅通无阻。
经过初步规划论证,按照县城建设的
规模与要求,莫枝公社作为中心地除了原有简陋的办公用房外,没有其他房子可以利用,如果县级机关全部搬迁到莫枝办公,办公用房将无法解决,所有用房重新建造,县级财政也不能承担。为此,县革命委员会于7月1日向省、地区革命委员会作了 “关于暂不迁移县址的报告”。此时,社会舆论一片,群众要求建设县城的呼声更加强烈。鉴于这种压力,县革命委员会于同年12月26日,向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又提交了鄞革〔1970〕第183号 《关于迁移县址的请示报告》。报告重新提出了迁移鄞县县址的理由和要求解决迁移经费、建筑材料等有关问题。县革命委员会根据省革命委员会原电复的要求,立即从县级机关抽调人员,建立起 “鄞县革命委员会县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莫枝镇东钱湖畔的岳鄂王庙内进行办公。
1971年5月8日,宁波地委第一副书记石瑛同志亲自到鄞县召开鄞县县址迁移工作会议,同意先支援县城建设一部分资金和建筑材料,为动工兴建县城奠定了物质基础。
行政中心是县城的核心,为准确、合理地做好选址工作,县革命委员会和县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行政中心的选址和建设从战备需要、交通便捷、环境保护、拆迁民房、占用粮田、长远规划着手,同时
行政区域带的办公楼建造时,要保证通风、透光,尽量避免各种干扰。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莫枝镇的鸡家弯山岙和师姑山实地进行考察,并召开当地群众的座谈会,倾听大家的意见。通过分析比照,最后确定党政机关设在师姑山脚下。
[ 此帖被湖光山色在2011-05-13 06: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