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2阅读
  • 4回复

[六普公报]2010年萍乡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5-26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沿革资料和数据 移动到本区(2022-07-12) —
2010年萍乡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萍乡市统计局
2011年5月25日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10年11月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万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数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854510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市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年增加88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9%。
  二、家庭户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共有家庭户481517户,家庭户人口为1777789人,占总人口的95.8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1人减少了0.2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938751人,占总人口的50.62%;女性为915759人,占总人口的49.38%。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06下降为102.5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66976人,占总人口的19.79%;15—64岁的人口为1331907人,占总人口的71.82%;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5627人,占总人口的8.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51013人,占总人口的99.8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497人,占总人口的0.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86474人,增长了4.90 %,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0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84人,增长了92.88 %,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09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2690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26726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79197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47102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227人上升为684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1457人上升为14412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9153人上升为4270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110人下降为25399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803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9350人,文盲率由 3.33%下降为1.51%,下降了1.82个百分点。
  七、城乡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97350人,占总人口的59.1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57160人,占总人口40.8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99个百分点。
  八、分县(区)常住人口
全市县(区)、开发区常住人口如下表
地 区 别 人口数(人)
安源区 457456
湘东区 358990
上栗县 441860
芦溪县 257423
莲花县 236328
萍乡经济开发区 102453

备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5.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多做少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6-30
2010年上栗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上栗县统计局
2011年6月9日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1011月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县两千多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数
  201011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为441860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县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22519人,年平均下降0.5%
  二、家庭户人口
  2010111日零时,全县441860共有家庭户106629户,家庭户人口为435193人,占总人口的98.49%,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0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2人减少了0.24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25700人,占总人口的51.08%;女性为216160人,占总人口的48.92%。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下降为104.41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05225人,占总人口的23.81%1564岁的人口为301958人,占总人口的68.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34677人,占总人口的7.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9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4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41503人,占总人口的99.9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57人,占总人口的0.0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22784人,下降了4.91 %,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0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65人,增长了288.04%,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06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02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3641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9741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14619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528人上升为2326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5922人上升为8241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066人上升为44678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476人下降为33087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53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222人,文盲率由4.14%下降为1.21%,下降了2.93个百分点。
  七、城乡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63179人,占总人口的36.9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78681人,占总人口63.0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7.32个百分点。
  八、分乡镇常住人口
全县各乡镇常住人口如下表:

单位名称人口数(人)
上栗镇85670
桐木镇73592
金山镇71325
福田镇29839
彭高镇20562
赤山镇45028
鸡冠山乡29865
长平乡41032
东源乡44947
备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5.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我就是曾艷莊

北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5
东部各省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7
南部各省区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700
西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8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7-04
2010年芦溪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发布日期: 2011年06月17日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根据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10年11月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县近1500名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数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为257423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县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12110人。
  二、家庭户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共有家庭户71260户,家庭户人口为252065人,占总人口的97.9%,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3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31323人,占总人口的51.01%;女性为126100人,占总人口的48.99%。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38下降为104.14。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5899人,占总人口的21.7%;15-64岁的人口为178272人,占总人口的6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3252人,占总人口的9.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0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7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56836人,占总人口的99.7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87人,占总人口的0.2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了12448人,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38人,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14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851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2680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112873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7468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095人上升为3309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695人上升为1041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2545人上升为43847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6832人下降为29012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77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965人,文盲率由3.32%下降为1.85%,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七、城乡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08217人,占总人口的42.0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49206人,占总人口57.9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2.62个百分点。
  八、分乡镇常住人口
  全县分乡镇常住人口如下:
  地区别人口数(人)
  芦溪镇64533
  宣风镇31639
  上埠镇34396
  南坑镇35325
  银河镇36956
  源南乡13851
  长丰乡2336
  张佳坊乡8017
  新泉乡21105(含麻田办事处)
  万龙山乡9265
  备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5.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芦溪县统计局
                                                         2011年6月14日
  


以原县辖区为基础设乡镇,为基层政府。
15~25个乡镇设一县(基本是2~3县并1县)
取消地级单位,省县直辖。
反对新设省级单位、但要适当调整。

现在的行政改革弊病是并乡镇后没有并村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2-12
2010年莲花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公     报


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10年11月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县1400多名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数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为236328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县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623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27%。
  二、家庭户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共有家庭户60609户,家庭户人口为219631人,占总人口的92.93%,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2人减少了0.4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18370人,占总人口的50.09%;女性为117958人,占总人口的49.91%。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5下降为100.35。
  四、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6584人,占总人口的23.9%;15—64岁的人口为158477人,占总人口的67.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267人,占总人口的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下降重了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5418人,占总人口的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10人,占总人口的0.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6133人,增长了2.7 %,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0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05人,增长了13.04 %,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04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025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24574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9005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7321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396人上升为434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6882人上升为1039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4585人上升为38106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8260人下降为30979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92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875人,文盲率由 8.81%下降为4.62%,下降了4.19个百分点。
  七、分乡(镇)常住人口
全县乡(镇)常住人口如下表:
地区别 人口数(人)
琴亭镇 72401
路口镇 12626
良坊镇 27274
升坊镇 14540
坊楼镇 20390
闪石乡 9787
湖上乡 11647
三板桥乡 9761
神泉乡 16889
六市乡 6700
高洲乡 12847
荷塘乡 11659
南岭乡 9807


备注:
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境外”是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以原县辖区为基础设乡镇,为基层政府。
15~25个乡镇设一县(基本是2~3县并1县)
取消地级单位,省县直辖。
反对新设省级单位、但要适当调整。

现在的行政改革弊病是并乡镇后没有并村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4-11
为什么没有安源区和湘东区的数据?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