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307阅读
  • 29回复

[藩部]阿尔泰乌梁海七旗的再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7-19
1754年,理藩院编阿尔泰乌梁海部落为七旗,设副都统一人。1763年分为左右二翼:左翼四旗,右翼三旗。1907年,阿尔泰乌梁海由科布多划出,属阿尔泰。民国时期直接称其为乌梁海七旗(因为此时唐努乌梁海、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已失)。1919年阿尔泰并入新疆,改为阿山道。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大约在盛世才时期撤销。

关于七旗的建制,《嘉庆一统志》、《清史稿》等常见史书的记载大致相同:
阿爾泰烏梁海左右二翼,共七旗
左翼副都統旗一、散秩大臣旗一、總管旗
右翼散秩大臣旗一、總管旗

可见,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都是内属的总管旗,不设札萨克。七旗的名称,各书语焉不详。既非以地方、部族、姓氏命名,也不以军队的前中后左右命名,仅以管旗官员的官职相称(一种不太正式的称呼)。查乾嘉两朝《大清会典》、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皇朝通志》、《藩部要略》、《蒙古游牧记》等书,均不载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之名。甚至清末统管阿尔泰乌梁海的科布多参赞大臣连魁在奏折中也称之为“阿勒台山之烏梁海左翼散秩大臣一旗、副都統一旗、總管二旗,右翼散秩大臣一旗、總管二旗”,似乎当时人们已对四个总管旗的汉文名称不甚了了,或者在清代根本就没有正式的汉文名称。

民国时期,官方出版的一些行政区域表中仍然沿用左翼四旗、右翼三旗的模糊说法(如本站上传资料中的民七全国行政区划表、中华民国省县地名三汇等。另有一文《民初各省区所属蒙旗》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20568&fpage=5,附件已无法下载)。但是通过网上搜索,可以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名称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较为可靠的官方名称:民国七年,颁给乌梁海七旗札萨克印,说明此时乌梁海各旗已授札萨克。现存一乌梁海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藏于布尔津县博物馆。根据网上资料,各旗名称为:乌梁海左翼旗、乌梁海左翼左旗、乌梁海左翼右旗、乌梁海左翼后旗、乌梁海右翼旗、乌梁海右翼左旗、 乌梁海右翼右旗
采用这一说法的网络文章主要有二(未见有扫描版的原始文献):
1. 吐娜《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历史略述》,发布在青城驿站的网刊《卫拉特通讯》(http://www.qingis.com/photos/oriat.htm),其依据不详。
2. 《抗战前的民国行政区域表》,称其来源为1982年台湾《辞海》附表(http://www.xinhanminzu.com/dispbbs.asp?BoardID=21&replyID=14908&ID=3917&skin=1)。

二是民间流传的七旗俗称:
乌梁海左翼四旗:太文贝子旗、察干索颜旗、哈日索颜旗、麦林旗(麦林盖旗)
乌梁海右翼三旗:巴林贝子旗、冬库尔旗(莎如勒旗)、阔库门恰克旗
阿尔泰乌梁海各旗既已为札萨克旗,故民间称之为贝子旗是可能的。上述说法见于《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等文(转载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360491148)。也见于《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历史略述》中。《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以及各论坛其他文章中还详述了七旗所辖之苏木,各旗译名略有不同,可能来自《阿勒泰地区志》之类的新地方志。但这种俗称与正式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各文章均未说明,也未见扫描版的可靠原始文献。

根据上述材料,民初阿尔泰乌梁海七旗的名称似乎已可定论,唯须验证1982年台版《辞海》附表及其出处。太文贝子旗等名称,可能是当地史志工作者从图瓦语或蒙古语音译而来。至于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我倾向于没有正式的汉文旗名,从乾隆年间就一直沿用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的称呼。
[ 此帖被schwa在2011-07-19 16:2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7-19
这个问题之前曾讨论过一次,未得出明确结论,见《清代蒙古各盟、部、旗》
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81330

阿尔泰建制的具体情形,可参见我在维基上写的几个条目:

清代蒙古各盟部旗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4%BB%A3%E8%92%99%E5%8F%A4%E5%90%84%E7%9B%9F%E9%83%A8%E6%97%97%E5%88%97%E8%A1%A8
阿尔泰乌梁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88%BE%E6%B3%B0%E7%83%8F%E6%A2%81%E6%B5%B7
阿尔泰区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88%BE%E6%B3%B0%E5%8D%80%E5%9F%9F
阿山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1%B1%E9%81%93

再传一幅阿尔泰乌梁海某旗的神秘地图

[ 此帖被schwa在2011-07-19 16: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7-19
阿尔泰乌梁海算准噶尔故地吗?为何没有在1757年之后一度变为无人区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7-19
不算。准噶尔征服了很多部族,阿尔泰乌梁海是其中之一,还有杜尔伯特、吐鲁番、叶尔羌、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塔什干等等。所谓的无人区主要在塔城、乌鲁木齐附近的原准噶尔牧地,只占新疆的一小部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7-19
引用第3楼schwa于2011-07-19 17:44发表的  :
不算。准噶尔征服了很多部族,阿尔泰乌梁海是其中之一,还有杜尔伯特、吐鲁番、叶尔羌、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塔什干等等。所谓的无人区主要在塔城、乌鲁木齐附近的原准噶尔牧地,只占新疆的一小部分。
明白,谢谢。

您提到了哈萨克、布鲁特,请问1757年时准噶尔本土和哈萨克、布鲁特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和今天的中国国界线一样吗?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7-19
回 楼主(schwa) 的帖子
另有一文《民初各省区所属蒙旗》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20568&fpage=5,附件已无法下载)。

呃,那个贴子更简单,直接是“阿爾泰烏梁海部七旗”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7-21
谁能翻译一下那幅地图。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7-22
魏道常《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阿勒泰地區》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阿爾泰烏梁海和三方銀印
    烏梁海是阿勒泰地區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部族。明代曾助明成祖奪得帝位,成祖有割地之封,居地稱烏梁海三衛。清初,烏梁海人分隸於蒙古的喀爾喀和衛拉特二部。乾隆年間,一部分烏梁海人陸續到了阿勒泰額爾齊斯河一帶居住。按烏梁海人居地的不同將他們分成了三個部落,即唐努烏梁海部落、阿爾泰淖爾烏梁海部落和阿爾泰烏梁海部落。阿爾泰烏梁海居住在今阿勒泰地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朝將阿爾泰烏梁海編為七旗,鑄總管印一方。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將烏梁海七旗分為左右兩翼。將原來頒給察達克的七旗總管之印收回,又頒給察達克左翼總管之印,頒給圖布慎右翼總管之印。民國7年(1918)4月,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給烏梁海又頒發了七方銀印,順號自第84號至第90號。分別為“烏梁海左翼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左翼左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左翼右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左翼後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右翼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右翼左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右翼右旗札薩克之印”。另外,民國20年(1931)新疆省政府給阿爾泰烏梁海部落也頒發過銀印,名為“管理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盟之印”。據查,這些銀印在新疆境內保存有三方,即“烏梁海左翼左旗札薩克之印”、“烏梁海左翼後旗札薩克之印”、“管理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盟之印”。
    “烏梁海左翼左旗札薩克之印”,係第85號。民國7年(1918),北京同一鑄造局鑄造。為鍍銀銅印。印紐虎作蹲坐狀,式樣奇特,獨具風格。印面為蒙、漢兩種文字,蒙文在左,為呼都木文;漢文在右,為篆書。印體右側陰刻正楷字“中華民國七年四月  日”,左側是陰刻式楷字“中字八十五號”。係“北索政府之印”,現存布爾津縣檔案館。
    “烏梁海左翼後旗札薩克之印”,係第87號。這方印與“烏梁海左翼左旗札薩克之印”相似,均為民國7年由北京同一鑄造局鑄造,印文僅為“左”、“後”一字之差,而質地、造型、印文布局、尺寸等均同。係“祖爾干蘇木之印”,現存自治區博物館。
    “管理阿爾泰烏梁海右翼盟之印”,為民國20年(1931)由新疆省政府鑄造頒發。也是鍍銀銅印。印紐是獅子踏球狀,生動活潑。印體為方形,印面為蒙、漢兩種文字,漢文在右為篆書,蒙文在左為呼都木文。印體側面左右各有一行陰刻楷字,分別是“新疆省政府頒”和“中華民國二十年”字樣。據測,此印當是頒給烏梁海散佚大臣嘉木樣札布,由護印大喇嘛楚拉圖瑪保管的。現存青河縣蒙古族牧民巴特巴彥爾家中。
    “札薩克”一詞為蒙古語音譯,亦作“扎薩克”、“札撒”,源出札薩(意為政令、法令),意謂執政官。清朝根據八旗制度的組織原則將蒙古族居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烏梁海人是我國的歷史部族,曾在歷史上為維護祖國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清代在烏梁海人中也執行着札薩克旗制度,而且延續了很長時間,這三方銀印對研究阿勒泰地區及烏梁海的社會歷史有着重要的價值。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8-02
回 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想必你也了解,各自独立的游牧部落几乎不会有什么明确固定的边界。不过从咱雅班第达传来看,似乎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卫拉特人已经在巴尔喀什湖一带游牧了。至于布鲁特,是散居各处的部落群体,更无边界可言。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8-02
回 7楼(gong) 的帖子
谢谢分享,原来阿尔泰乌梁海在民国设立了左右翼二盟,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8-02
Re:回 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8楼schwa于2011-08-02 13:55发表的 回 4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不过从咱雅班第达传来看,似乎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卫拉特人已经在巴尔喀什湖一带游牧了。
但是1754年时阿布赉汗攻占过伊犁……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08-02
不等达瓦齐缓口气,扶持他登上汗位的阿睦尔撒纳便又出来捣乱,提出自己功劳甚大,要求平分汗国。

达瓦齐的珲台吉宝座还没有坐热,自然不会答应这种要求,两个昔日的盟友走上了战场。达瓦齐比阿睦尔撒纳无能,但毕竟可以调动整个汗国的力量,阿睦尔撒纳感到兵力不足,向哈萨克的阿布赉苏丹请援。

近百年来,哈萨克一直被准噶尔欺辱,见到有机会雪恨自然不愿放弃。阿布赉苏丹派大军协助,阿睦尔撒纳也趁机进兵。

达瓦齐不敌,放弃首都伊犁退往博尔塔拉。哈萨克人在伊犁大肆烧杀,焚毁了金碧辉煌的扎尔固寺和海努克寺,从策妄阿拉布坦时代开始经营的中亚最后一个佛教中心只剩断壁残垣。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08-02
1758年,清朝军队追剿准噶尔残兵进入大玉兹境内,大玉兹的首领阿布勒比斯和吐里拜等也向清朝进表归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08-02
回 9楼(schwa) 的帖子
这个有可能是新疆省政府私自设立的,未经中央政府批准备案。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08-02
《蒙藏新志》黄奋生著,1938年10月出版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08-02
乌梁海7旗仍是列入青塞特奇勒图盟,7旗均注为札萨克。

至于实际情况是不是仅仅列名备案,就不清楚了,因为表中喀尔喀蒙古和唐努乌梁海都一旗不落。不过至少说明中央政府还是承认这些的



[ 此帖被fenghua25在2011-08-02 22:14重新编辑 ]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08-05
回 12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阿布赉只是趁准噶尔内乱捞一笔,从清代西北边界看,准噶尔与哈萨克大致以巴尔喀什湖一带为界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在俄国入侵哈萨克之前,已经有很多哈萨克迁入中国卡伦以内游牧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08-05
回 15楼(fenghua25) 的帖子
赞同你的推测。有趣的是这书中称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为青塞特奇勒图部,而不是盟。乌梁海又有三个“左翼旗”,似乎作者也弄不清当时的阿尔泰蒙旗是怎样一种状态,索性把青塞特奇勒盟和乌梁海算作一部了。

另外,这个《蒙藏新志》以1936年为时间下限,外蒙古确实是挂名而已。书中赛盟、土盟的盟长还是那木囊苏伦、达什尼玛,此时二人已经死了十几年了。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08-05
回 17楼(schwa) 的帖子
这本书就是各种官方资料的合编,由于各资料来源不一,所以用字前后往往不一致,如青塞特奇勒图就是盟和部混用,旗和旂、同和仝不分。不过可以理解,资料搜集不易。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08-05
Re:回 12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16楼schwa于2011-08-05 10:32发表的 回 12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阿布赉只是趁准噶尔内乱捞一笔,从清代西北边界看,准噶尔与哈萨克大致以巴尔喀什湖一带为界应该是可信的。只是在俄国入侵哈萨克之前,已经有很多哈萨克迁入中国卡伦以内游牧了。
巴尔喀什湖一带为界?问题是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大片地区也是大帐哈萨克的牧地啊!只是由准噶尔控制而已……而且在1723年“大灾难”之前属于哈萨克汗国。

沙俄在1864年侵占的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清朝领土中只有雅尔(肇丰城)一带属于辉特部,其余的并不是卫拉特人的传统地区。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08-22
回 19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哈萨克部落固然在巴尔喀什湖以南游牧,但厄鲁特也很早就到达此地。噶尔丹时期对哈萨克进行了几次大的征伐,厄鲁特牧地至少也应当拓展至此。如果巴湖以南纯是哈萨克,清军是不会对这里有多大兴趣的。

《一统志》伊犁:“(伊犁)西至塔拉斯河,接藩属右哈萨克界。北至巴勒喀什池,接左哈萨克界。”又“左哈萨克在旧准噶尔部之西北。”凭粗略浏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的观感,清军将领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搜捕阿睦尔撒纳和玛哈沁奏报中提到的地名,似乎多是准噶尔旧游牧地,并未深入哈萨克很远。

扯远了,这里是讨论阿尔泰乌梁海的。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08-22
Re:回 19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引用第20楼schwa于2011-08-22 15:28发表的 回 19楼(外星来客) 的帖子 :
哈萨克部落固然在巴尔喀什湖以南游牧,但厄鲁特也很早就到达此地。噶尔丹时期对哈萨克进行了几次大的征伐,厄鲁特牧地至少也应当拓展至此。如果巴湖以南纯是哈萨克,清军是不会对这里有多大兴趣的。
《一统志》伊犁:“(伊犁)西至塔拉斯河,接藩属右哈萨克界。北至巴勒喀什池,接左哈萨克界。”又“左哈萨克在旧准噶尔部之西北。”凭粗略浏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的观感,清军将领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搜捕阿睦尔撒纳和玛哈沁奏报中提到的地名,似乎多是准噶尔旧游牧地,并未深入哈萨克很远。
扯远了,这里是讨论阿尔泰乌梁海的。

对对,跑题了,哈哈……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6-25
回 20楼(schwa) 的帖子
你是藏人吗?
ahdsighaodiqoeghqpwer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6-25
回 22楼(南野a) 的帖子
你可真有毅力
汉藏是一家,何分彼此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2-21
感觉大清在攻灭准噶尔天下混一之后对于蒙古西北的边防采取了一种完全自治的态度,即由乌里雅苏台将军协调科布多参赞大臣组织喀尔喀蒙古兵巡逻恰克图以西包括三个乌梁海地区直到塔尔巴哈台地界的中国西北边防线。我觉得北京理藩院和大皇帝对于这一距离汉地极远的地区是有掌控的,只是在汉文史书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而已,最近几年满文编译档出版的很多,希望对于乾隆中叶-道光初年对于蒙古西北边防线的组织和戍守能有更多了解。
渔阳鼙鼓动地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