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41阅读
  • 5回复

[北京]图说“西城”“宣武”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12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2010年7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部分行政区划再次进行了调整,撤销原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原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城区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屡经变化。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间里,尤为频繁。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整合区域优质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优化总体布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凝聚地区发展合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总的来看,其演变趋势大致是城区的区级行政区划的数量从多到少,而区级单位行政区划的管辖面积则是从小到大。从有关北京历史的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

从先秦到明代
北京城的区划设置屡经变化
  
    北京历史悠久,建城已有三千多年。从《北京历史地图集·春秋·战国》图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今广安门一带即为燕都蓟城之所在,即著名的“蓟丘”。在宣武门外至西便门内一带存有许多春秋至汉代的遗址。1995年在广安门内建立了“蓟城纪念柱”。
    秦统一中国后,蓟城是北方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原边塞的交通枢纽。唐初,蓟城改称幽州城。为悼念东征阵亡将士,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在幽州铜马坊兴建悯忠寺,即明清之法源寺。
    辽南京城的大部分在后来的宣武境内。其北城墙在今白云观北侧,东城墙在今法源寺东侧,南城墙在今右安门内西街,西城墙在今白云观西侧。辽代实行由警巡院和坊构成的城市独立市政管理制度,坊是我国古代城市居民按社区聚居和政府对城市居民实行有效管理的基本单位。辽南京城内计有二十六坊,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管理严密的城市社区。
    金改辽南京为“中都”,成为金朝统治中心。金中都北城依旧,东、西、南三面向外扩展。宫城南北中轴线在今广安门外南滨河路一线。全城扩建后增至六十坊。
    忽必烈在灭金之后,以原金中都北郊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修建元大都。为便于管理,在大都城先后设立了五个警巡院,属于城市市政建制,专治都城民事及供需即市政事务。各个警巡院所领城市市区又划分为若干个社区坊,这些社区坊设有坊正,以管理各坊的民间事务。大都城外原金中都的遗存,时称“南城”,成为大都城人踏青郊游之地。
    明朝朱棣建都北京,因袭元朝的城市管理方式。嘉靖年间开始在都城的南部修筑外城,以加强对京城的拱卫。嘉靖后期,北京内外城共分三十六坊,其中内城二十八坊、外城八坊,分属东、西、南(即外城)、北、中五城管辖。内城西部计有大时雍坊、小时雍坊、阜财坊、金城坊、安富坊、咸宜坊、积庆坊、鸣玉坊、河槽西坊、朝天宫西坊、日中坊、发祥坊、日忠坊等坊。外城西部为正西坊、正南坊(大部分)、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泛称“宣南”并以此闻名天下。
    应该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社会的管理更偏重于政治管理,城市内部的行政管理需求相对不是十分迫切,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服务,因此在城市内部并未设置区域性质的行政主管部门,而主要是依托负责全城军事和警察事务的部门进行管理。如元大都之左、右警巡院即“领坊市民事”;而元大都总管府下属六县中的大兴、宛平县则主要负责城郭以外广大地区的管理,甚至并不在大都城内办公。因此,从辽代以来北京城中的这些“坊”,虽然并不完全等同于后世的行政区划,但是毕竟具有部分行政管理的功能,因而从一定意义可以视为今天区级行政区划的雏形或滥觞。

从清朝到民国
北京城有了现代行政区划的雏形
  
    从清朝到民国,清朝在京师内城设“八旗”管地,“分置满、蒙、汉八旗于京城”,以“拱卫皇居”,各设都统,属以参领、佐领管辖;汉人则迁居外城。在乾隆年间,内城西部为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外城则设五城,各设正副指挥使,以巡城御史统之。以正阳门外大街为中城,以东为东城、南城;以西为北城、西城,即后“宣武”所在地。到了清末,在内外城各设十个区,由警察厅管辖。内城西部为内右一区、内右二区、内右三区、内右四区、中二区及中一区的皇城西部。外城西部则为外右一区、外右二区、外右三区、外右四区。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北京内外城行政区划仍各设十区如旧,各设区署,设立行政长官。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辖内城六区、外城五区和近郊四区(后屡有变化)。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北平市内城西部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其为内二区、内四区以及内五区、内六区、内七区的西部。外城西部则为外二区、外四区以及外五区的西部。

建国以来
两区区划历次调整与城市发展同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曾经多次调整行政区划。1949年2月,北京市的城区划分为12个区。内城西部为二区、四区及五区、六区、七区西半部(包括西直门外、阜成门外部分)。外城西部则为九区、十一区以及十二区的西部。
    1950年,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其中,城区为9个区。内城西部为第二区、第四区以及第五区的西部、第十三区、第十四区的一部(即西直门外、阜成门外地区)。外城区的西部则为第八区以及第六区、第九区的西部。
    1952年9月,北京市城区调整为7个区。即东单区、东四区、西单区、西四区、崇文区、宣武区、前门区。
    1958年5月,撤销东单区、东四区、西单区、西四区、前门区,保留崇文区、宣武区;另设东城(含原来的东单、东四)、西城(含原来的西单、西四)两个区。这些变化,在地图上也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在1957年4月出版的《北京游览图》上,只是标明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而到了1958年10月出版的《北京市城区主要街道图》,就已经把城区标明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从此,北京城“四城区”的行政区划延续了五十余年。
    随着这次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新西城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历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各项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此帖被大汉军佑在2011-10-12 22:4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13
为啥只说“西城”“宣武”,不说“东城”“崇文”呢?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13
引用第1楼坤舆任我行于2011-10-13 02:46发表的  :
为啥只说“西城”“宣武”,不说“东城”“崇文”呢?

这篇文章估计是《地图》杂志增刊《北京人文地理·西城卷》上的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13
好像前半部分也包括了东城和崇文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13
引用第3楼彩虹沙漠于2011-10-13 13:26发表的  :
好像前半部分也包括了东城和崇文

是啊,内容上包括,但标题不包括。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14
辽金及其之前的北京城(蓟城-幽州-中都),大部分城址位于原宣武区境内,一少部分位于原西城区及海淀区和丰台区。那时候的东城和崇文还是纯郊野地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