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05阅读
  • 12回复

[勘界]宜长边境遗留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1-05
— 本帖被 keating 从 东部 移动到本区(2016-06-11) —
啄木岭上境会亭将永久消失  

2011-05-01 10:46:26|  分类: 名胜保护 |  标签:长兴  宜兴  划界  驿道  刺史   |字号 订阅




谢文柏



日前,笔者随老年自行车队骑游宜长(历史上称湖、常)交界的啄木岭。啄木岭,一直是西晋太康三年(282)长兴建县以来宜(兴)长(兴)也是湖(州)和常(州)和后来的江(苏)浙(江)两省的分界线之一。啄木岭盛产紫笋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八茶之出,浙西以湖州为上……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在中唐时,长城(即长兴)顾渚山盛产的紫笋茶成为向皇帝岁贡之珍品时,湖州刺史于頔在啄木岭建驿站——境会亭,专供贡茶递送的始发站,也是湖、常两州刺史相会之处,故苏州刺史白居易诗曰:“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赏各斗新。[1]”正因为在中国贡茶史上曾名闻遐迩的啄木岭(境会亭),成为湖州、长兴一带茶人和游客访古、踏青的好去处。然而,这次与2002年相比,所见所闻,令人惋息!

我们车队一行30多人到达金山村外冈,上白羊山(银山)看湖州刺史袁高、于頔、杜牧的题名摩崖石刻[2],由于长兴县政府的重视,保护得很好,只是字迹不很清晰。看完后,部分队员驱车骑5公里上坡路,到啄木岭。一路上日见苍凉之感,原来的一条非常完好的古驿道,因宜兴山民出运山货的需要,常用拖拉机、卡车拉,将原来古驿道上的石块路面全部敲掉,乱石满地,不但自行车难骑,连步行都很困难,10多人的队伍,到了啄木岭只剩6人。登廿三湾到境会亭遗址,与九年前情况相比,面目全非:21世纪初出土的《境会亭碑记》石碑不知去向,1924年发生在这里的“齐卢战争”(江浙战争)由浙闽第五混成旅旅长题书的摩崖石刻也被凿掉了;新建一座亭子,其名不再是境会亭,而变成莫名其妙的“鼎溪”亭。

境会亭“灯前合作一家春”的辉煌过去,怎么变成面目全非的今天呢?话得从宜、长重新划界说起。2002年5月,县老年骑协一行30多人首次骑游啄木岭,当我们沿着古驿道骑到离啄木岭2.5公里处,发现在毛竹园里新立国务院5号界桩,当时笔者意识到这是新近与宜兴重新划界的标志,也意味着啄木岭、境会亭已不再属于长兴。从界桩到啄木岭岭脊原分界线约7、8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划归宜兴。登上啄木岭环顾一周,还好,无甚变化。因为笔者曾来过三次,找到了本世纪初在建土地庙时出土的一方《境会亭碑记》,将全文拍摄下来。此碑为“长、宜两邑士绅捐输”[3]而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文中描述了境会亭的沿革、规模和建亭发起人简历;找到位了江浙军阀战争时留下的摩崖石刻,时“闽浙五省联军”、“混成旅”“光复”等字迹,仍可辨晰;一口古井,在海拔300多米高,井水丰沛,三个古石础完好无损。下山后大家议论纷纷:宜长(江浙)边界早在唐代至今十分明确,12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为什么现在要改变,而且将分界线划到毛竹园里。也有的提出,这种不合理的划界,县里领导知道吗?

本世纪初,作者本人已退休,宜长为何要重新划界不知就里。但是,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负责地名普查工作、编纂《长兴县地名志》和随后负责编纂《长兴县志》,这两项工作都涉及到长兴与周边县市的边界问题。记得在地名普查时,宜兴县曾派了几位地名工作干部来长与本人商谈过有关于边界地名等问题。我将1959年由总参测绘局编制的1:50000军用地图打开,我说边界是以分水岭或河流和居民籍贯住地划分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宜长边界线上的地名军用图上己标得非常明确,不存在边界遗留问题。要说有,从宜兴荆溪口至大雷山、小雷山以西大约200多平方公里湖面,在解放前一直属于长兴。解放初,因在太湖剿匪问题上,因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的一句话:“浙江嘉兴专员公署对太湖剿匪不力,将太湖的行政管辖权划归苏南行署”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于是1950年11月6日1日执行[4]。从此,长兴、吴兴失去了原有太湖部分水面行政管辖权。至于边界附近存在有插花山和田,这不能作为重新划界的依据。当时,只搞辖区内地名普查,并不搞划界。几位宜兴同仁看了地图和我的解释,没有表示异议,离开了长兴。



笔者回来后,感到如此划界疑问甚多,决定将此情况向县委领导反映:(一)中唐贡茶时,湖常两州刺史相会于境会亭,白居易有诗为证,茶史和地方文献都有明确记载,还有本世纪初出土文物《境会亭碑记》石碑佐证。境会亭建于啄木岭,宋嘉泰《吴兴志》引《吴兴旧编》云:“境会亭在啄木岭,唐刺史于頔建。取白居易寄贾常州崔湖州诗题其上。”明末顾炎武《日知录.茶》:“长兴啄木岭,县西北四十里,在金山后,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在境会亭。”“盘下中分两州界”,说明湖常分界线在1200年前早已有了定论。(二)重新划界依据不足。行政区划主要是管理居住民的,插花山、插花田不是划界的依据。而啄木岭阳面在划界前和至今,长兴县辖区内没有一户宜兴籍居民。同样,解放初将长兴县太湖行政区域划给苏南行署管辖后,将战前原有三到七桅大小渔船400艘、渔民4000人全数归苏南行署管。至于插花田,由于婚嫁等原因,煤山、白岘等地村民在宜兴也有一定数量,但未见以此而划界给长兴!笔者写到最后,明知国务院界桩已立好了,要想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事,故在最后拖了一笔,反正国土没有划给外国人,只是希望宜兴将茶文化圣地、古驿道保护好就不错了。将此《情况反映》与同去啄木岭的六名退休科局长签名后,送交县委书记吴水霖。吴书记非常重视,立即批示给县民政局,要求查明原因。不久,民政局一位负责人打电话来,语焉不详地解释说了一通,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笔者认为,名胜古迹、珍贵文物的保护,不应该存在“边界”,大家都有保护的责任;若在自己的辖区内,更应该加重保护的力度,更不应去改变其原貌。而宜兴(湖父镇)的做法,表现得狭隘、心虚:唯恐长兴来争,先把《境会亭碑记》石碑去掉(也可能藏匿起来);新建一座凉亭,不敢叫境会亭,而命名为“鼎溪”;把从水口过来的一条古驿道,基本上全部毁掉;而在国务院5号界桩旁边,另立一碑,上面刻上保护界桩的一条款,面朝长兴一边,明显针对长兴的。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是无法改变境会亭在啄木岭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啄木岭是宜长分界线的历史,反而背负了篡改历史、毁坏古迹不可推卸的责任!



[1] 、谢文柏主编《长兴县志》第二8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2] 、谢文柏编著《顾渚山志》第五章第一节第35、3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3] 、同上。见第119、120页。

[4] 、见《长兴县志》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第13页。
s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1-05
这个文字,水平是很差的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1-05
宜兴啄木岭南面那部分约3平方公里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1-05
引用第1楼sz于2011-11-05 04:42发表的  :
这个文字,水平是很差的

不过精神可嘉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1-05
江浙一家
淘宝小店新开,请多捧场。http://shop61662756.taobao.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1-05
一面之辞。历史上悬脚岭以南那片(尚儒村等地)属于宜兴义乡。
[ 此帖被lhqsrc在2011-11-05 12: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1-05
看了开头 倾向性就太明显了 只能算是一面之词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小窗闲坐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1-07
引用第5楼lhqsrc于2011-11-05 11:58发表的  :
一面之辞。历史上悬脚岭以南那片(尚儒村等地)属于宜兴义乡。

确实,如果看历史,西晋那些地方属义乡县(属义兴)。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1-07
[quote]引用第7楼yxqiu于2011-11-07 19:00发表的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1-19
解放初,因在太湖剿匪问题上,因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的一句话:“浙江嘉兴专员公署对太湖剿匪不力,将太湖的行政管辖权划归苏南行署”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于是1950年11月6日1日执行[4]。


原来南太湖是这样被划出去的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1-20
引用第9楼nihaogemen于2011-11-19 23:15发表的  :
解放初,因在太湖剿匪问题上,因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的一句话:“浙江嘉兴专员公署对太湖剿匪不力,将太湖的行政管辖权划归苏南行署”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于是1950年11月6日1日执行[4]。
原来南太湖是这样被划出去的

地改市以前,湖州、嘉兴同属于嘉兴地区,地委驻吴兴(湖州),不在嘉兴。
sz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11-20
吴兴镇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11-20
吴兴县湖州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