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隐山或独山(南阳玉产地)做镇山是否合适,我认为需要再议。
在网络上搜到了一篇文章,我重新排版并进行了一些修改,供大家参考。
请投票。
南阳部分山峰简介
作者:独上西楼
南阳的山岳由伏牛山、桐柏山以及平原上的一些丘陵组成。伏牛山位于南阳盆地的北缘和西部,是秦岭山系向东延伸到河南省境内的南支余脉。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连接熊耳山,东南止于南阳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绵延近400千米,宽约40~70千米,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有“八百里伏牛山”之称,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伏牛山山势挺拔雄伟,重峦叠嶂,多悬崖峭壁,又多奇峰突起。其主峰高耸陡峭,海拔2000米以上,由一系列高峻山峰构成了尖峭的山脊。自然风景区有真武顶、五垛山、老君山、九里山、杏花山、鹿鸣山、淅川猴山、菊花山、方城山等。
一、 桐柏山
古名余山,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南角,西北—东南走向,西起南阳盆地的东缘,东至武胜关与大别山相连,东西长近200千米,宽约100千米。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是淮河的发源地,也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桐柏山温暖湿润,植被繁茂,风景优美,主要的自然风景区有太白顶、紫玉山、霸王山、发山、红石崖等。
二、 尧山(真武顶景区)
真武顶景区位于南召县境伏牛山腹地的九龙沟上游,属石人山南麓,面积约25平方千米。主峰蛤蟆石,海拔2153米,是伏牛山第二峰,为南召、鲁山、嵩县三县间的界山。这里山岳地貌独特,兼有北雄南秀特色,物种繁多,气象万千,是集中领略伏牛山风光的理想之地。
真武顶位于景区中心,是尧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20米,孤峰突兀,巍峨壮观,其间有一平台,旧时建有真武庙,现尚存庙基,据说这里是真武祖师早年修道之地。真武顶西北方向是尧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于峰巅,雄峻高大,气势恢宏,形态酷似金蟾,民间俗称蛤蟆石。金蟾占地50平方米,张口昂首东方,上立“玉皇极顶”碑碣。岩体北侧有“三界石”(南召、鲁山、嵩县分界点),号称“一脚踏三县”。
三、 五垛山
五垛山是中原道教胜地,位于南召县西南部与镇平县交界处,素有“北顶”之称,与武当山的“南顶”遥相呼应。五垛山古称依帝山、岐棘山、骑立山,明清以后称五垛山。这里五峰并峙,名曰圣垛、禅庵垛、摩云垛、娇女垛、拂天垛。五垛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36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665米。相传自唐贞观年间起,官府和民间即在此修建道观。明朝皇帝朱允炆被其叔父朱棣赶下台,辗转来此修道,并得南召道人张三丰相助,弘扬道场,始称祖师庙。清代以后五垛山祖师庙盛况空前,“朝北顶”成为中原地区的一项重要祭祀典礼活动,并影响到我国东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五垛山山势峻奇,五峰耸立,流云飘绕。大壑幽谷,层峦叠嶂。祖师庙为河南省重点开放道观,沿山势建有清牛宫、玉皇殿、老母殿、圣公圣母殿等。核心建筑北顶祖师庙,居于峰巅,四周悬崖万仞,颇为壮观。
站在庙前远眺,白日可见鸭河口水库烟波浩渺,夜晚可见南阳市灯火闪烁。近年在养马坪村钟鼓楼峰顶重修了真武大帝殿,圆柱形的山峰拔地而起,突兀而立,殿宇仿若置于空中,幡旗招展,金碧辉煌。与其毗邻的灵谷峡,有巨大的峡门、岩墙、岩峰、岩壁、岩柱和幽谷中的溪水、清潭、茂林修竹等,游人至此仿若置身于幻境,尤其是樊梨花寨、马家寨、牛家寨等古城堡和三炷香(三个并列的大石柱)、宝珠峰、锦绣峰、天书台等景观,为这一道教胜地再添风采。奔流直泻的赵河自顶至麓依次形成三个瀑布,俗称大潭、二潭和三潭。大潭惊险绝顶,人迹罕至;二潭瀑布倒挂,紫烟弥漫;三潭深幽清湛,神秘诱人。
四、 老君山
老君山古名景室山,位于西峡县境东北隅,离西峡县城约50千米,为西峡、栾川两县之界山。相传春秋时著名哲学家、道家始祖老子于此炼丹讲道,故称老君山。老君山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8千米,面积16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92米,为伏牛山的最高峰之一。山势巍峨挺拔,极为险峻。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老君山突峰悬崖,隐现云表,世传老子学道于此。”山巅原有老君庙,曾藏《道德经》八柜,老子炼丹的丹炉、丹井遗迹犹在。此山数十里为原始森林区,山顶四周有饮牛池、晾宝台、一线天、朝阳洞等古名胜。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为老君庙盛会,人们沿着崎岖的小道攀登其顶进行朝拜,山南、山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五、 鹿鸣山
鹿鸣山位于南召县云阳镇北2千米,相传当年刘秀逃至此山夜宿,半夜时王莽追兵至,群鹿齐鸣,惊醒刘秀,因有“鹿鸣山”之名。
鹿鸣山东西走向,长2.5千米,宽1.5千米,面积3.7平方千米。主峰海拔438米,峰陡峦翠,素有“鹿鸣耸翠”之誉。山上有多处黑石簇,自然形成粗犷斑驳的石马群,酷似骏马奔腾。山腰有一块平面石,长6米余,宽2米,据说刘秀当夜曾宿于此,故称“刘秀床”。临近山顶有一石洞,从山前通到山后,单人可行,俗称“蛤蟆洞”。山下有两个小山,称作东、西旗杆山,其间有汉将邱彤墓葬,占地200余平方米。山顶建有祖师庙、灵观庙;还有一座石牌坊,上刻“南天门”。
六、 九里山
九里山位于南召县与方城县的交界地带,因主峰山脉延伸约九里而得名。据传韩信曾屯兵于巅,古时又称韩信山。九里山山势浑厚雄峻,为伏牛山的最后一道山峰,史称“北扼汝洛,南控荆襄”。
山前临鸭河口水库,登山可远览山水互映之景。北坡陡峭,有武当山著名道士张三丰故居。北坡与对面天子山形成一道峡谷,古称“云阳关”,今名“口子河”。山脚有多处古代冶铁遗址。
七、 猴山
猴山又名咋喀山,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东北隅,历代为豫、鄂、陕三省战略要塞。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5是千米,宽约5千米,面积7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924米,因山顶有一巨石似猴而得名。山顶有清代猴王庙的遗址。丹江环前,淇河于后。猴山北麓陡峭,峰峦挺拔,松杉常青。南坡较缓,幼松和幼柏漫溢生机。中峰有建于唐代的法海禅寺,殿宇耸峙,翠竹环抱,古木参天。寺院前面有一处长达百余米,高约十余米的悬垂绝壁,壁上尽是各种形态的钟乳石、水锈石,细腻精湛,巧夺天工。
石间多有石窟,窟中原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佛像,曾被称作“千佛洞”、“万佛洞”。明将左良玉与李自成曾激战于此。
八、 菊花山
菊花山位于西峡县丹水镇,因山上遍布野菊花而得名。此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每逢深秋,山上菊花盛开,清香诱人。菊花山上原建有“李孟祠”,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读书处。菊花山的上寿洞内,有一水潭,当地人称之为“菊潭”。潭水晶莹透澈,长年不竭,细流出洞,滴入深谷,汇成小溪。菊潭水因山上菊花堕入其中,常年浸泡,因此具有药用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道:“饮菊潭水多寿。”如今菊花山上兴建了亭台楼阁,并移花接木。每逢深秋,满山遍野金黄一片,多姿多彩的菊花争相怒放,赏菊观景者络绎不绝。
九、 方城山
方城山位于方城县东北隅,为方城与叶县两县的交界山,方圆约11平方千米,是方城县境内名山之一。最高峰海拔716.8米,叫黄石山、小顶山,相传黄石公曾于此山修行,故得名曰“黄石山”。据《明嘉靖南阳志校注》载:“黄石山,在裕州东北四十里,一山特起,高出诸峰,境内独此山奇秀,游览者多登此山。”北、南、西三面山势陡峭,东面为一长岭,坡度逐渐低缓。东、南两面有羊肠小道可通峰顶,极其险峻。峰顶平坦处,有真武庙一座,一面立于绝壁之上,是一个道教活动场所,世传道人葛仙翁曾从此飞升,曾建有飞仙阁。小顶山周围群山环绕,歪头山、转山、擂鼓台山、将军帽山、高楼山、砚山等罗列周围。砚山所产砚石,质地细腻,分青、紫、白三色,作砚质优。
宋代书法家米芾《砚史》载:“方城县葛仙翁岩,石如玉,莹如鉴,著墨如泥,不滑墨,发光如漆、如油。”方城山西北脚下的大关口,为楚长城之要塞。
十、 大乘山
大乘山位于方城东南21千米,长21千米,平均宽10千米,主峰海拔711.2米,因山上“普严禅院”的僧人多诵“大乘经”而得名。大乘山景区峰峦挺秀,涧溪环绕,石多嶙峋,木多古翠,幽邃而绵长。1957年在此建大寺林场,林地面积24.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5%,森林植被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奇观为主,为伏牛山丘陵常绿叶阔叶林区。林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油松、水杉、刺槐、榆、杨、樟、银杏、栎类等树种及其他植物70余种,鸟兽四十余种,白鹭、鸬等达数万只,各种蝶类20余种。
2000年7月省林业局批准建立大寺森林公园,经营面积4.3平方千米。“大乘晚照”为方城八大景之一,此外,“主山秋菊”、“大寺红叶”、“峻林松啸”、“百鸟争鸣”、“彩蝶飞舞”等景观也非常迷人。在青山绿水之中,坐落在森林深处的普禅寺(又名普严禅院、大寺),始建唐贞观年间(796~805年),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给风光秀丽的大乘山赋予了深奥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大乘山历代名胜有:六寨、六洞、五寺、四庵、四潭、一楼、一阁、一盆、一天门。六寨即白龙寨、金门寨、周家寨、大寨、石头寨、贾寨;六洞即:石佛洞、老虎洞、霸道洞、白马洞、主仙洞、三道洞;五寺即:普严寺、主山寺、铁佛寺、草寺、小寺;四庵即:党家庵、和尚庵、里得庵、外得庵;四潭即: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响水潭;一楼即望家楼;一阁即观音阁;一盆即莲花盆;一天门即南天门。
十一、 丰山
丰山为南阳七架孤山之一,屹立在南阳市蒲山镇,海拔225米。西与蒲山相峙,东临白河。丰山悬崖峭壁,怪石林立。丰山之巅有庙,庙内有茂林修竹。山东面有石窟造像,据有关史料载,丰山东麓原有摩崖石刻“清泠泉”三字,字体5尺见方。清泠泉位于丰山脚下,系白河回旋处的一个深潭。在清泠泉石窟上边,原有摩崖石刻很多,大都为明、清游人题词。每个石窟内都供有石佛造像。窟外古碑数座,较为醒目者为“耕父”碑。山腰古柏合抱,远看犹如爬山之龟,当地群众称其为“龟柏”。丰山西南山角有一巨大溶洞,叫清泠渊溶洞。每年秋后,北风吹向溶洞,不时发出轰鸣之声,这声音便是传说中的“霜钟自鸣”,列为南阳名景之一。
十二、 霸王山
霸王山又称楚国王山、楚霸王山,位于社旗县下洼乡马蹄村境内,属桐柏山余脉。
世传项羽曾驻兵于此而得名。山体呈椭圆状,海拔588米,总面积2平方千米。霸王山势灵秀,四季葱茏。山前有一聚将台遗迹,山顶有霸王寨,寨内有霸王井、撅刀石、圈马场等历史遗迹。山后还有饮马泉。前面的山脚下被称为神州鼎,鼎上有来庙,现有大殿4间,陪房3间,还有门楼和院落。院落的中央置有“分金炉”,俗称“香炉”。此地为社旗县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十三、 发山
发山原名白玉山,位于唐河县城南25千米处,海拔255米,属桐柏山余脉。山上树翠石莹,山顶有普化寺。相传元顺帝夜梦豫州南有一光芒四射的白玉,就命人四处查寻,众人寻到此山时,见山顶果有一块巨大白玉在阳光下发出七彩祥光,元顺帝勅命在山顶修筑白玉寺,并派少林方丈妙悟大师的师弟妙玄任白玉寺住持,保护山顶这块宝石。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惠帝朱允炆曾在此避难,削发为僧,修佛法普渡众生,因此明成祖朱棣传旨,将白玉山改名为发山,白玉寺改名为普化寺。山顶修筑有三层石寨,建有佛祖殿、大雄宝殿、真武祖师殿、圣关殿、地藏殿等,是一处山清水秀,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区。
十四、 紫玉山
紫玉山位于唐河县湖阳镇境,海拔338米,属桐柏山余脉。相传古时候有一能工巧匠,将山上一块紫玉雕成供桌,置于峰顶寺内祖师爷神像前,故名。山孤峰独立,被称为唐河县的“南天一柱”。旁有四个山头陪衬,形似梅花,势成胜景。山上古迹较多,有唐代的顶峰寺、般若寺、喇叭庵等。山顶有两潭——黑龙潭、黄龙潭。此外,山上还有传说景观“石室笑佛”、“樊仲绣石室”、“喂马槽”、“蒸馍篓”等。
农历三月三有朝拜祖师爷的庙会。
十五、 红石崖
红石崖位于桐柏县城西固庙村北6千米处的老湾金矿的北侧,因山崖呈红色和盛产红色大理石而得名。远望红石崖好似万绿丛中一片红云,一道瀑布恰似银练从红云顶端飘下,景色奇丽,令人叹绝。红石崖分一崖、二崖、三崖。崖宽300余米,悬崖绝壁高100余米。近看,整个崖壁好似无数块上水奇石铸成的特大盆景,上面有数不清的洞穴,大可容人,小可栖鸟;有数不清的山石,千姿百态。沿崖侧羊肠小道,攀老藤灌木,可登主崖顶。顶端旷开,有田园六亩。入林阴,绕曲径,上行200余米,有池清澈见底,池水凉甜清洌,泉水自池内翻涌而出,因此人称珍珠泉。泉水溢出,下自成溪,缓缓流入崖顶,倾泻而下,形成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