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76阅读
  • 49回复

[地方沿革]新化縣沿革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qq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2-25
新化縣沿革考

977(宋太宗)  設五寨,以防禦梅山蠻。梅子口(今安化縣治東南185里)、 七星(漣源境)、 首溪(桃江境)、 白沙(安化縣治東55里)、 蜉蝣(新化境)
1072(宋神宗) 以梅山蠻地置新化縣。其地東起寧鄉縣司徒嶺,西抵邵陽縣白沙寨, 北界益陽縣四里河,南止湘鄉縣佛子嶺。(開闢兩縣,上梅曰新化、下梅曰安化。縣治二說,一說初置白溪,紹聖遷上梅;另說有謂初置上梅,紹聖遷白溪)
元代 割隆回地入邵陽縣,補邵陽縣之高平地。
1930 實測全縣面積為5048平方公里。
1950.6  割錫礦山附近2鄉3鎮140平方公里,設錫礦山礦區 。
1950.11 續割中連、車田、宴家等7鄉(面積不詳),併入錫礦山礦區 。
1951.10 割坪上、龍溪舖、田心等34鄉450平方公里入新邵縣。(注:1952.2 正式成立)
     割羅洪、水車等33鄉837平方公里入隆回縣。
1952 撤銷錫礦山礦區,回歸新化縣。
1953 割江東等11鄉181平方公里入漵浦縣。
     隆回縣水車等12鄉440平方公里回歸新化縣。
1960 割礦山、中連、禾青、毛易、渣渡等5公社557平方公里,置冷水江市。
1962 撤銷冷水江市,回歸新化縣。
1969 割冷水江、礦山2鎮及中連、毛易、梓龍、渣渡、禾青、潘橋、金竹山7公社283平方公里,復置冷水江市。
1975 續割礦山、鐸山、三尖、岩口4公社170平方公里入冷水江市。至此新化縣境為3567平方公里。

資料來源:
1.新化縣志(1996年版),頁68-69。
2.宋遼金時期民族史,頁514。
--

「新化縣域變遷圖」系列地圖,請參看原創地圖版的此帖: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90401
[ 此帖被hqq在2021-12-23 01:16重新编辑 ]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2-25
新化是陈天华的故乡。所谓的梅山蛮不知属苗瑶系还是壮侗系,附近既有苗族也有侗族。观谭其骧之湖南人由来考及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多有峒蛮之称,看来梅山蛮还是壮侗系的可能性较大。
im Tugendland
hqq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2-25
谭其骧之「湖南人由来考」,這是他在燕京大學研究院的畢業論文
http://tanqixiang.fudan.edu.cn/infoview.asp?id=135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2-26
满足一下楼主:
大新化县的总人口(按2000年普查计算)
新化县:1207436
溆浦县江东3乡:30234
隆回县部分:
罗洪乡:22477
金、鸭:83665
高坪镇:66476
新邵县部分:
龙溪铺地区:151821
坪上镇区域:73753
冷水江市:339701

合计197万多。绝对的巨无霸级大县,分县到是可以想到。只是这样被几个县蚕食,吃相太难看。
尤其看一看被刮出去的几个乡镇,很多都跟所在县格格不入。
比如给溆浦的3个乡,跟溆浦县本部之间隔着雪峰山,交通不比到新化方便。从水系上说,这还不如划给安化县呢。
划给隆回县的鸭田乡,地理上和新化县完全一体。距新化县城上梅镇就40公里,直接走1808省道。可是到隆回县城,远的要死。
还有1951年划给新邵县的坪上乡,显然跟冷水江很方便。到新邵县城翻山越岭的。就算这里现在有新邵县唯一的火车站(湘黔铁路上)。可是湘黔铁路1958年才开始建,1951年也想不到那么远才对。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2-26
如果有系列地圖的話,就能更加地了解該縣的沿革變化了。
區劃、地名和官制,行政區劃的三大課題。

區劃:追求不只臺灣,乃至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適合的劃分模式與方案。
地名:致力建構完善的命名法則。
官制:思考機關設立與人員配置的妥當計畫。

我的行政區命名理論第3版終於完成。非常高興(^_^)(記於1丁午迥)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2-28
上个涂鸦图吧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2-28
这就是大新化县,现在全部通行新化话。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02-28
所谓大新化县,的确是大。
im Tugendland
hqq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03-04
中間那陀是1934年地形圖做的新化,測量誤差真大,呵呵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03-04
雞丁,安化縣平口鎮有部分原屬新化?
為何縣志沒記載?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03-05
去圖書館借了道光寶慶府志、同治新化縣志回來
好好比對一下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03-05
引用第9楼hqq于2012-03-04 22:53发表的  :
雞丁,安化縣平口鎮有部分原屬新化?
為何縣志沒記載?


我是有一次网上查的时候,好象是看到说,平口镇区以前是两属,后来统一划到安化县。所以我一直这么记得。看来要再去找找证据了。

另外,涟源县的沿革资料里说,他是割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设立的,以前2县为主。
至于新化所属的那部分好象很小,查到三甲乡财溪一带部分地区应该属于新化县。
hqq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2-03-05
漣源的事,1996年新化縣志也沒記載。
不過我對了以後,1996年新化縣志對錫礦山礦區的面積敘述有問題
應該是1950年兩次割地總共才140平方公里。

網路上我也找到4縣給地的那句話,還是得從老志老圖去對看看
懷疑縣志漏掉給安化、漣源割地的事。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2-03-05
未考慮安化、漣源割地,暫時做出的新化縣失地圖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2-03-06
1964年「湖南省普通地圖集」記載
1952年3月,由湘鄉的第9、10區,安化的第3、4區,以及邵陽第16區的一部份,合併設置藍田縣,
同年8月改名漣源縣。

這裡沒提到新化割地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2-03-06
http://www.lianyuan.gov.cn/ldgk/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9

涟源撤县建市概述

清代分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和宝庆府辖下的安化、新化、湘乡、邵阳县地,民国时期,仍分属湘乡、安化、邵阳、新化县地。?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全省设立10个专区。境内原湘乡、安化县部分属益阳专区,邵阳、新化县部分属邵阳专区。1951年8月18日,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草案》第六条确定:以湘乡县的九、十区,安化县的三、四区及一区的一部分和邵阳县的十六区大部合并新建蓝田县。
[ 此帖被hqq在2012-03-06 00:59重新编辑 ]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2-03-06
我比對了一下1934年的地形圖和2000年湖南省地圖集

(1)三甲那一帶,後來的確凹了一些
(2)平口那邊就比較難說,貌似後來新化還多了

以舊圖誤差程度之大,這兩點實在都看不太出來 ,就算當地勘界吧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2-03-06
hqq治学的态度,真令人佩服。可找民国时代有县界的军用地图来对比,如民国19年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制,内政部图书馆藏。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2-03-06
回 5楼(keating) 的帖子
民国以前湖南的巨无霸县特多,大大可否专门整理归纳出来?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hqq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2-03-06
新化鄰縣變遷考

1947 析邵陽縣隆中、興隆、隆治、中和、果勝、西勝、保和、禮教等八鄉及桃洪鎮,設立隆回縣,縣治設六都寨。

1949 隆回縣治由六都寨遷至桃花坪(今桃洪鎮)。

1950 自邵陽縣割出邵陽市。
     將武岡縣紫陽鄉及石江一部(今橫板橋、羅子團、沙子坪公社)劃入隆回縣。

1951.11 由新化縣、邵陽縣割地,成立新劭縣。邵陽縣割地,成立邵東縣。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6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
1951 安化縣治從梅城遷往東坪。

1952.3 由湘鄉縣的第9、10區,安化縣的第3、4區,以及邵陽縣第16區的一部份,合併設置藍田縣,同年8月改名漣源縣。

1956  隆回縣撤區並鄉,又將武岡縣之西坪鄉、漵浦縣岩兒塘鄉以及廟山坪、蘆茅氹等地劃入隆回縣。

1960 新化縣割出冷水江市,漣源縣割出婁底市。

1962 新化縣、漣源縣復舊,撤銷冷水江市、婁底市。

1969 再由新化縣割出冷水江市(1975年擴大)。

1977 由邵陽地區分出漣源地區。漣源地區轄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和冷水江市,地區機關駐婁底鎮。

1980 再由漣源縣割出婁底市。

1982 漣源地區改名婁底地區。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婁底地區的婁底市和雙峰、漣源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改設為邵陽市冷水江區(縣級)。實際並未實施,婁底地區名撤實存。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地區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轄邵東、新邵兩縣劃歸邵陽市管轄,婁底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漣源縣、新化縣歸婁底地區管轄。

1987 漣源縣改為漣源市。

1999 婁底地區改為地級婁底市。原縣級婁底市改名為婁星區。


參考:
隆回縣黨史地方誌辦公室,隆回縣沿革 http://lhtong.com/article.php?act=page&id=184
婁底行政区划之概述 http://www.hnloudi.gov.cn/Item/4920.aspx
互動百科
[ 此帖被hqq在2012-03-08 16:19重新编辑 ]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03-06
婁底行政区划之概述
http://www.hnloudi.gov.cn/Item/4920.aspx


明代,县下设乡,乡下设里(近城名厢,在乡名都),里分若干甲。每里110户,每甲10户。明万历十六年(1588),新化县划为3乡,计21里,其中在城1里(厢),在乡20里(都)。
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将原湘乡县划为3坊12乡,下设44都,今双峰县辖16都。当时湘乡有上、中、首三里之称,双峰为中里,故又称中16里。今娄底市为湘乡的神童乡,辖4都。新化县改编为3乡26里。同治元年(1862),改乡、都为团、村。新化县划为16团127村。宣统二年(1910),倡言预备君主立宪,设立自治筹备机构,将团易名为乡镇。以户口超过55000人者称镇,不足此数为乡。新化县划为1厢4镇11乡。
民国初期基层政区仍沿袭清末旧制。民国17年(1928),湖南省政府开始筹备自治,成立湖南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并陆续将乡镇改为自治区。新化县于民国18年(1929)将原来的乡镇编改为8个自治区、15个乡和1个直属镇。湘乡县于民国19年(1930)改为10个区,今双峰县为第三区、六区、七区,娄底市为第九区。民国25年原都、团、庙改为乡、保、甲。民国27年撤区并乡,今双峰县为16乡1镇,今娄底市地属湘乡县的娄底镇,辖4个乡。新化县为37个乡镇。今冷水江市属新化,为5乡1镇。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行政区划依民国旧制。1950年,废除保、甲制,县以下设区、乡(镇)、村、组,1952年,新化县设21个区、545个乡、3个镇;双峰县设14个区、335个乡、2个镇;涟源县设17个区、488个乡、4个镇。
1952年10月,经邵阳专署批准,从新化县划出34个乡归隆回县管辖。6月,益阳专署批准将湘乡县的松柏、同德、坪石、万里乡划归双峰县。
1952年以后,境域边界、区划进行了多次变更、调整。1953年5月,湖南省政府批准将隆回县水车区12个乡划归新化县。邵阳专署同意把邵东县的界岭镇南街与虎泉乡、张家乡腰铺里的十一、十二两村组及梅子冲屋划给双峰县管辖。同年5月,又将新邵县第五、七区的6个乡划出给涟源县管辖。同月,湖南省民政厅批准从新化县第十九区划出11个乡归淑浦县管辖。1954年,又从新化县划出11个乡给溆浦县管辖。这年,境内调整为911个乡、11个镇。
1956年撤销区制,调整为162个乡、13个镇。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设大队、生产队。共建有58个人民公社、903个大队、6610个生产队,乡、村、组体制随之消失。
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冷水江市,同年恢复农村区的建制,境内为3个县、2个市、30个县辖区232个人民公社。1962年,撤销娄底市和冷水江市,复为涟源、双峰、新化3县。
1969年10月,冷水江市恢复。此后境内边界又有变更。1970年9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将新邵县孙家桥公社和潭溪公社的22个大队划给涟源县管辖。1973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双峰县丰瑞公社的红旗大队、坪上大队的5个生产队划归湘乡县;同时,将县天门公社的连山大队划归双峰县管辖。1976年,将湘乡县坪花公社的鞍山、坝塘2个大队划归双峰县管辖,又从双峰县增桥公社泉塘大队划出1个生产队给湘乡县坪花公社管辖。至此,境内共有3县、1市,202个人民公社、10个镇、3309个大队、27617个生产队。
1977年9月,娄底地区成立,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45个县区、274个人民公社、12个镇。
1980年7月,娄底市恢复,将涟源县的娄底镇和杉山公社的东风、民社大队及西阳公社的方石、水洋大队,百亩公社的思塘大队划为该市行政区域。是年全区为5县、2市。
1983年7月,湖南省行政区划调整,将娄底地区的邵东、新邵2县划给邵阳市管辖。是年,娄底地区辖3县、2市。
1984年10月,进行机构体制改革。娄底行署根据中共中央[1983]35号文件精神,恢复乡、村行政区划,成立乡、镇人民政府。是年全区有29个县辖区、192个乡、22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
1987年,涟源县撤销,建立涟源市。至1989年末,娄底地区为3个市、2个县。共有19个区、140个乡、30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3275个村民委员会、197个居民委员会、34679个村民小组、1866个居民小组。

娄底历史沿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1950年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属邵阳专区;1951年8月,筹建涟源县、双峰县。195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析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同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是新化县管辖。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
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地区机关驻娄底镇。同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
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娄底地区的娄底市和双峰、涟源县划归湘潭市管辖;冷水江市和邵东、新邵、新化县划归邵阳市管辖;撤销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撤销冷水江市和邵东、新邵、新化县划归邵阳市管辖;撤销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撤销冷水江市,改设为邵阳市冷水江区(县级)。实际并未实施,娄底地区名撤实存。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地区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辖邵东、新邵两县划归邵阳市管辖,娄底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县、新化县归娄底地区管辖。
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所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行政区划不变。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2-03-09
「新化縣域變遷圖」系列地圖,請參看原創地圖版的此帖:
http://xzqh.info/lt/read.php?tid=90401
[ 此帖被hqq在2021-12-23 01:16重新编辑 ]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03-09
宋代梅山(新化、安化)的幾個概念

1.三縣城:白溪、上梅、下梅(新化縣有新舊縣城)
2.前五寨(太平興國六年):開闢梅山前設,梅子口、 七星、 首溪、 白沙、 蜉蝣(以安化附近為主)
3.後五寨(熙寧五年):「收复梅山」後設,惜溪、柘溪、籐溪、深溪、雲溪(以新化西南為主)
4.四至:東起寧鄉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四里河,南止湘鄉佛子嶺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hqq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2-03-09
K了清代寶慶府志跟新化縣志,前後五寨(砦)我已經全部搞懂了,
現在就剩四至的白沙砦,佛子嶺還有疑問。

前五寨的白沙砦,跟四至的白沙砦,應該不同。
前五寨的白沙在安化縣城西北,四至的西抵「邵陽白沙砦」在邵陽,這也差太遠了
[ 此帖被hqq在2012-03-10 18:28重新编辑 ]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21-03-11
你好作者,这个地图系列比较早了,现在网上见到流传的大作都是早期版本。不过仍建议南边可以精细一点,有三处比较显眼的位置应当改进。
一是另一帖中别人几年前提出来的,巨口铺一带原巨口铺、五星属于邵阳地。
二是今隆回这一侧,岩口镇原大观乡绝大部分和梅塘等一小部分是旧新化地,这里画漏了。
三是金石桥,整个金石桥加上鸭田的大部分在清代是属于邵阳县,而非新化。
你有各个版本的相关县志,其中90年代版隆回县志在地理部分有清代的详细属地表格可以参考。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