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地级市中,论
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实际城镇化水平,黄冈可能是最低的一个,然而却是
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地级“市”:从明朝初年蕲黄合并设立黄州府至今六百年,黄州就一直是鄂东唯一的
行政中心,而且“黄州八属”的
区划格局就一直基本上没有
变化,除了划入不足百年的英山县以及划出时间不长的新洲县。湖北还没有哪一个地级“市”像黄冈这样维持这样长的区划稳定时间。按理说,这样的地级市内部应该有最强的地域和
文化认同感。然而,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今日,经过地改市后十几年的大力建设,黄冈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所辖县市无异于鹤立鸡群,然而,所辖县市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离心现象,尤其是麻城凭借一时的
交通优势,甚至想取而代之。并且,这种离心现象随着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强而扩大。以至于“巢”掉黄冈市的呼声日趋高涨。
历史上的黄州,虽然贵为一方行政中心,却非最大的
经济中心城市,民国时期湖北八大重镇之一的武穴在近代史上经济地位就一直超过黄州,不仅仅如此,在几个较大的县中,一些重要城镇,如黄冈县的团风、新洲、阳逻,麻城的宋埠、蕲春的漕河、黄梅的孔垄、小池(清江),经济地位也丝毫不比各自的县城逊色。团风和宋埠甚至有“小汉口”之称。而非县城城镇中的佼佼者武穴,甚至在建国初期还设立为黄冈唯一的县级镇。
地区行署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的黄州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与武穴、麻城、浠水这样的大县县城相比并无太大差别。蕲州、梅川、宋埠、孔垄、小池、团风等镇也与一般的县城没有太大差距,蕲州甚至超过县城漕河。
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武穴、麻城、黄州先后县改市,以及后来黄冈的地改市,地级行政中心与一般县市、县城与一般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差距日趋加大。它们之间的发展建设水平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耐人寻味的是,最早改市的武穴,以及罗田、英山县等落后山区县,这方面的悬殊差异还相对不突出。武穴还是黄冈整体发展建设水平最好的县市。或许,对于武穴来说,成功改市后,继续升格的机会已基本没有,而对于罗田、英山来说,县改市对于它们来说基本无望,反而有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更多一点务实作风。
作为“龙头”的黄州在市管县的大气候下,自有一般地级市中心高屋建瓴的大气势。再加上外有鄂州、黄石等强邻虎视眈眈,内有凭借交通优势地位上升的麻城时刻觊觎,强化中心地位的举措极具夸张色彩。而麻城,交通地位的提高使得其不满足于县改市的成功,更有得陇望蜀之意。然而,黄州地处几个强市的夹缝之间,而麻城最引以为自豪的交通枢纽地位则因北近潢川、南临武汉而使得这个枢纽地位空有其名。都没有成长为真正的地区中心城市的可能。然而,这近乎残酷的事实并没有似乎降低它们努力成为中心城市的热情。对于它们来说,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高产。当然,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是以牺牲其他地方的发展为代价的。
而对于黄冈其他几个大县来说,只要县改市的希望一日存在,那么绝对不能放松对于县城的建设投入,发展当然是城区优先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要市管县体制和县改市的可能还存在一日。那么,黄冈这种城镇建设发展两水平极分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大。
市管县体制和县改市,难度就真的合适于
中国尤其是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吗?
今日“小汉口”宋埠: